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0 01:30:57瀏覽2799|回應4|推薦57 | |
2011. 03. 26 星期六 8:30AM 本州上、下議會大選日 Mum, vote for the Greens for me. Sure, cutie pie!
上星期六早晨和兒子去上游泳課前,10歲的兒子提醒倆佬今天是投票日,並且說:『媽,幫我把票投給綠黨。』我順勢說:『當然囉,我的小可愛派!』 ○○○●●●○○○ 去年八月,才寫了一篇紀錄全國性的大選的格文(見:2010 澳洲聯邦大選 投票日),七個月後,又輪到本州大選。仔細算一算,加上地方政府選舉和聯邦、州、地方三級政府的議員補選,澳洲全國各地幾乎是平均一年到頭每兩、三個月就有一個選舉。這一點都不誇張,甚至是澳洲民主的常態。選舉法規是在憲法、各州及各地方政府法律裡規定的,什麼時候、什麼狀況該舉行選舉或補選,都有明令規定,聯邦及各州選務機構都只能依法行事。 這麼頻繁的選舉,難道澳洲人不會像臺灣人一樣抱怨『選舉太多』了嗎? 老實說,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澳洲人有這樣的抱怨!甚至有少數人不知道有選舉,因為忘記去投票而被罰款。根據我的觀察,澳洲人之所以不會覺得『選舉太多』的最大原因,是因為選舉造勢的節制與區域化;而這節制除了百年來的選舉文化的累積之外,很重要的因素是政治獻金的揭露與捐款限制。 澳洲的大大小小選舉,最常看到的造勢方法就是郵遞候選人資料、助選人員到人潮多的公共場所(如火車站)發傳單、支持者在家前院豎立起候選人的小看板、選舉期間每週免費派送到各家的社區報紙會有候選人刊登的競選文宣、聯邦和州大選才會看到幾個大黨在電視做選舉廣告。我除了在電視上看到新聞裡兩個大黨宣佈選舉開始的黨員大會上,看到兩黨在租用的場所聚集黨員們做的造勢會議之外,從來沒有看到有候選人在街頭用擴音器、嘈雜的造勢喇叭或滿街的旗海和助選員、候選人穿小背心幾乎是上山下海的競選攻勢;類似臺灣某黨的一個小選區的黨內初選,竟然要做到全國性昂貴的電視廣告的情形,更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這如果發生在澳洲,選民第一個問題一定是問:這候選人的錢從哪裡來?再來會問:這個黨有無協調能力啊?連自己人都搞不清誰最適合代表該區,也擺不平自己的黨員)。倒是有看過候選人走路到社區裡,挨家挨戶按門鈴,向選民介紹自己、握手的情形。這種非侵入式的選舉活動,使得選舉的影響範圍被局限於選區,可能是一般澳洲人並不會感覺到選舉頻繁的原因。 有關政治獻金的辯論,在澳洲的媒體、智庫經常可以看到對於現有制度及措施的討論。辯論的範圍從民主政治的哲學理論到實際操作的現實面,內容非常豐富廣泛,個人覺得是了解民主制度運作非常有價值的學習,更與每位有投票權的公民息息相關。其辯論細節及正、反兩派的論述,不在此詳述;不過,有關政治獻金辯論的兩極,不外乎左端的『禁止所有政治獻金,主張競選經費應該由納稅人負擔並且設上限,以確保弱勢的聲音不會被財團及遊說利益團體所掩蔽』,到右端的『基於政治參與的人權保障,所有有關公眾利益的聲音都有權透過政治獻金的捐獻來影響公共決策』。 澳洲目前對於政治獻金的相關法規是比較向右端靠攏,但是,目前及未來有向左端修正的傾向。就拿這次本州大選來說,去年本州通過了政治獻金修正法案,將各政黨及獨立參選人能夠收受的政治獻金總額(包括以金錢、禮物、免息或低息貸款、信用貸款或勞務)設了上限,每位候選人最多只能收受澳幣十萬元的政治獻金,每位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也不可超過澳幣十萬元(約合臺幣三百萬元);捐獻者及收受政治獻金者,無論價值大小,都必須依法申報;只要一年內累計捐、受超過澳幣一千元的政治獻金(約合臺幣三萬元),就必須向主管機關登記為政治獻金的立案捐、受者;候選人及黨團除了必須申報所接受的捐贈之外,還必須申報競選的所有花費,並且檢附各項費用的收據;個人必須是有投票權的本州公民,才能依法捐款;財團法人,則必須是在澳洲註冊的法人團體才能捐款,但是房地產開發建商、菸酒公司和賭博業者都是被禁止做政治獻金捐款的;政黨及獨立候選人於選後原來可以得票數依法獲取選舉結餘款的舊法規,也為了防止少數獨立候選人靠競選賺錢,而改成依選舉費用申報的收據,只要得票率達4%的候選人,依法於選後依其實際發生的費用,用一套類似所得稅計算方式的累進制,退還其費用,平均約可退還75%的費用。所以,不要妄想靠選舉致富! 目前,澳洲的綠黨極力推動政治獻金改革,並且是各政黨中唯一拒絕接受財團法人捐款,而只接受個人小額捐款的政黨。本州政治獻金的修法,算是澳洲各州及聯邦創舉,執行上有許多細節必須克服,雖然仍然准許財團法人捐款,但企圖從財務上維持選舉結構的公平性,並且設定政治獻金的上限,以杜絕資源浪費,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其他各州及聯邦政府對政治獻金法改革的方向。 ○○○●●●○○○ 按照兒子的要求在上、下議會的選票上都把綠黨畫上第一選項,倒不只是要當『孝子』,而是要當『孝子子孫孫』 !雖然知道綠黨在既有的兩大黨把持的政治環境之下,不太可能取得執政權,但是以我評量政黨政策的標準:長期計劃、重視環保、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提出具體政策、制定永續經濟政策、人道對待難民、自阿富汗撤軍、堅持反核、主張禁止開採及外銷鈾礦到任何國家、堅持開徵礦業利潤稅以投入再生能源的研發、教育與健保改革、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政策、、、等等,將票投給綠黨是因為該黨的政策符合我的標準,同時希望等到八年後,兒子有投票權時,綠黨能夠在澳洲的政治環境中能取得比現在(約10%)更大的影響力,能像德國的綠黨在這週的地方大選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率24%一樣,讓這塊土地上的子子孫孫有個能夠永續經營、安全成長的淨土! 投完票,去購物中心午餐的路上,聽到車子裡的國家廣播電臺正在報導埃及前幾天的選舉,記者在投票現場訪問選民。這是埃及在強人Mubarak 統治四十幾年來,於今年二月的茉莉花革命被推翻政權之後,第一次舉行的選舉。選民說過去幾十年的選舉,也都有來投票,但是那時投票時心裡知道,結果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政權及現狀。但是這次選舉不一樣,人民終於可以做主了。旁邊的一位帶著一名六歲女兒去投票的媽媽,被記者問到女兒有一天也可能被選為埃及總統時,媽媽笑說,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還是希望女兒以家庭為重。現場訪問,可以感覺到埃及人民對未來期待的心情。 拜近來北非與中東的動亂情勢之賜,讓我從新聞分析上學到了課本上一筆帶過的這些國家的地理與歷史;同時,也深刻了解到『民主』這個不算完美的體制,實在是人性的產物,與種族、宗教與文化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 當你正想脫口說出『選舉太多』時,請先想清楚選舉讓人厭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而不是滿足於『太多』的表象解釋。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選舉權的人口比有選舉權的人口多太多了,我們怎麼忍心視這個許多人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參政人權為『理所當然』呢? ○○○●●●○○○ 選舉日,投票所外由學校家長會辦的義賣活動是澳洲選舉文化之一。上圖為投票所外,兒子學校的日裔媽媽們忙著為日本的震災義賣、募款。事後統計共募得澳幣$3310元,約合臺幣十萬元,將全數捐給日本紅十字會。 兒子學校家長會義賣大家捐出來的舊書,共募得澳幣$2500元,約合臺幣七萬五千元,將用來添購學校圖書館的書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