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佛寺收門票怪現象檢討
2009/08/18 11:38:07瀏覽597|回應0|推薦4

本文轉貼自佛教在線

曇華寺為緩解管理壓力恢復收門票
記者從昆明市園林綠化局有關部門瞭解到:免費開放一年後的曇華寺公園將在2009年10月1日起可能恢復收門票。此舉不僅可以緩解免費開放給公園帶來的壓力,同時可以更好地保護公園的一些知名建築和文物設施。

為實現河南"旅遊立省"目標 專家建言寺院取消門票

九華山率先取消寺廟門票

高規格寺院的高級門票

編者的話:

長期以來,寺院是否要應該取門票一直存在很多爭議。中國大陸寺院大部分都收取門票,甚至一些寺院已經將門票收入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這一點與台灣、香港等地及韓國、日本、東南亞等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大相逕庭;同時也與天主教、基督教教堂的免費開放的做法非常不同。很多人對這一做法提出質疑,但同時也有人認為寺院收取一定門票存在合理性,本期視點·觀點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


上海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宗教所研究生導師劉元春教授:難以說清但又需要抉擇的一個問題

關於寺院是否要收門票的事,實在是一個難以說清的問題。之所以這樣,並不是道理不清,而是立足點難以抉擇。

如果立足於寺院的宗教信仰特質,立足於寺院最本質的社會功能,那就不能同意收取門票。一個神聖的宗教信仰場所,不論是用什麼樣的借口,都不應當將自己僅僅當成一個「遊玩觀光」的場所,而收取甚至價格不菲的「進門費」。這種做法,已經成為我們的「特長」,而且愈演愈烈。這在海外,不僅是在中國的港台澳,在其它任何地方,都很鮮見。中國佛教史上,也查不到有佛教寺院收取門票之記載。

當然,寺院收取門票,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的無奈。經過十年浩劫之後,百廢待興,不少殘破的寺院需要大量的資金恢復重建,寺院僧眾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沒有撥款,也少有贊助,更談不上寺院經濟自助。因此,在二十多年前,一些寺院嘗試收取門票以自養。當然,隨著有關地方政府發展旅遊業的需要,或者一直將寺院作為園林和文物單位,將佛教寺院作為核心景區,畫地為牢,設立關卡,另外收取門票,或者一併收取後與寺院分成。從幾元、幾十元到幾百元,逐步攀升。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道收費的關卡,隔開了寺院與信仰者,那些經濟困難的信徒,難以到寺院參加正常的信仰活動;即使能夠承擔的信徒,也難以忍受進入寺院要繳納進門費的怪現象,只好減少或者不去寺院了;就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不瞭解不理解這種做法,將怨氣記在了佛教的身上。還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就是,一些「有門路」的人士,為了到寺院拜見師父會見友好,需要「走後門」,事先托人打招呼、批條子,等等。我本人也多有這樣的經歷,不是拿不起那個門票錢,而是心裡很不舒服,去拜見自己的老師同學朋友,還要拿出「買路錢」,實在不舒服。更別談,那些以寺為家的出家人——當然是指那些朝山拜佛的遊學僧們,進家門也要掏錢,心裡有多委屈了!

也可能是因應了社會的呼籲和要求,國家發改委曾經發文規定,不允許收取信徒門票費,而且全國統一。之後,九華山等一些名山大寺帶頭執行,不僅不收信徒的門票,而且也不再收取一般遊客的門票。這種義舉,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讚譽。不過,據我調查,發改委的規定並沒有被普遍落實,或者說在不少地方沒有得到真正的執行,或者變相的不執行。理由就如昆明這個寺院景區一樣,為了「保護文物」、「為了限制人流」、「為了基本經費」,諸如此類。

當然,還有根本不講理的,就是要強行收取,而且完全超出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標準,把寺院當成了唐僧肉,大有生吞活剝之氣概。這些地方的政府管理部門,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發展旅遊經濟」了。
也就是說,如果立足於地方旅遊經濟的需要,寺院門票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我們不反對並且支持旅遊經濟的發展,也希望佛教寺院能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不過,強行收取高額門票的做法,恰恰嚴重阻礙了一些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長久以來,我們所謂的旅遊經濟,尤其是佛教旅遊經濟,就是將佛教寺院圈起來,一圈一圈的套起來,層層設卡,靠收取高額門票獲利。因為這樣省事省力,一本萬利。所以,在一些地方大興土木,政府、企業、個人、內資、外資,紛紛興建寺院,查找甚至編造「歷史依據」,以壯行色。一些地方,寺院蓋好了,就找一些假冒僧人充充門面,採取五花八門的騙術,以招引顧客。對此,我們時常可以看到有關媒體揭露類似的勾當。對此,如果你反對他們強行收費,顯然就「道理不通」了——因為他們會說,不讓收費,我的建築成本如何收回,我的職工怎樣生活,我的經濟指標怎樣完成……確實有苦衷有難度!

其實,針對旅遊經濟而言,佛教寺院本是一種文化符號,深蘊著人文精神,可以成為一種文化品牌,可以成為吸引和推動旅遊經濟發展的人文要素,起到「無為而治」的功能,而不應當讓她赤膊上陣,直接成為賺錢的工具。旅遊經濟的發展,要靠系列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主要靠收取寺院門票。如果這樣,寺院內的僧眾,也只能「被成為」旅遊經濟的「道具」了!

我剛從泰國考察回來,很感慨那裡的寺院不同於我們的做法。旅遊是泰國經濟的支柱,其旅遊經濟和旅遊文化已經相當成熟。其中,把佛教作為國教的國度,泰國到處都能看到的佛寺,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最大亮點之一。不過,那裡所有的佛教寺院都是開放的,沒有被圈起來,沒有門票。他們只是擺放有鮮花和香燭,很廉價,不強迫,不吆號著兜售,完全靠遊客自願請供,很是莊嚴神聖。往往的,我們倒都願意適當的供奉香花,在佛像的前面!泰國的導遊往往用恭敬的語言來講解某某寺院的歷史、現狀與高僧的德行,介紹佛教以及佛教信仰活動的理念、形式、特點,展示出一幅幅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據我觀察,他們都是用著名佛教寺院作為旅遊線路中景觀節點,用他們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作為品牌,引導你愉快的進行他們既定的旅遊,中間穿插的觀賞、服務、購物,才是他們旅遊經濟收益的主體。以文化做先導,以特色產業做支撐,正是泰國旅遊經濟的魅力所在。

如果說泰國是個特殊,那麼,就在我們國家內,除了港台澳佛教寺院不收費之外,也還是有一些寺院不收費的。我們知道福建莆田廣化寺,自從恢復開放以來,從來就沒有收費。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也不曾動搖過。因為他們堅持認為,「寺院就是道場,是四眾弟子活動的場所」。1993年8月,我首次參拜廣化寺,與在那裡掛單的法師與居士有過交流。他們都讚歎能夠有這樣一個道場,讓他們可以得到教育和棲息,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信仰熱情,願意參加那裡的弘法與信仰活動。我看到,不論是常住還是臨時掛單的信徒,都積極參加寺院組織的信仰活動。廣化寺不僅道風名揚海內外,被稱為模範道場,而且長期開展的佛學院、經書結緣流通處等諸多需要花錢的事業,也一直堅持到今天,有聲有色。原因在於,他們有海內外大量的信徒贊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此,我在想,針對佛教寺院要不要收取門票的問題,我們理性的分析後,事實求是的做出抉擇。

首先,要分清責任,理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來。收取門票,不能簡單的劃在佛教寺院一家的頭上,還有旅遊、文物、宗教、企業等諸多相關單位和個人的責任,需要大家坐下來商量。因為佛教寺院往往被劃入某一個景區的,有景區收了門票並沒有寺院的分成,寺院就再收歸自己的門票。寺院不收,無法生存,因為景區大門難進,信徒進不來,也就難有供養。景區有大量職工,取消門票,他們也無法生存。這樣的體制,已經使佛教寺院與景區等單位,成為了相依相損的共生體。這種「被圈入」某一景區的寺院,就需要相關利益群體合理分配,要顧及到寺院的生存。對寺院講,如果已經從門票中獲取了分成,就不應當再行收取門票,至少觀感上給人一種清淨。當然,如果按國家發改委的文件規定,任何佛教景區都不能收取有合法身份證明的信徒者的門票錢(或者減去寺院分成的那一部分費用),那自然是值得稱道的好事。

當然,這只是一種無奈的現實做法。從維護佛教的聲譽,也從維護旅遊經濟健康發展的角度,我們希望一些地方不要再強行的將佛教寺院「圈入」強行收取門票的行列了,也不要單單靠收取寺院門票發展所謂「景區經濟」、「旅遊經濟」了,而是借鑒國內外良好的經驗和模式,設計、發展我們的社會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其次,要堅守精神特質,淡化並逐步減少、取消寺院收取門票的做法。這是針對那些「完全可以自主」的佛教寺院來講的。中國數萬所寺院中,除了少部分被強行圈入某一景區收費的之外,多數還是可以「自主經營」的。這些寺院是否收費,收取多少,怎麼收,那是可以自己決定的自己選擇的。如果寺院歷史遺留問題多,負擔重,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馬上取消門票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已經有相當的經濟存留和實力,也有採用其他形式發展寺院經濟的可能,就應當考慮適當減少或者逐步取消門票,恢復佛教寺院的本來面目,擺脫只是「旅遊場所」的尷尬境遇。

歸根結底,佛教寺院的發展靠的是良好的道風和社會的支持。你堅守了本份,樹立了道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讚譽,就不會擔心生存的問題。如果你能夠撐起佛教人文精神的大旗,就不必擔心沒有積極的響應者和支持者。我們看看港台澳的那些道場,那些佛教慈善團體,他們沒有門票之說,卻能夠做起佛教教育、醫療、人文、慈善等大事業,靠的是他們堅守和弘揚了佛教大愛的精神,他們「為佛教,為眾生」,不斷去提升他們的信仰品格,不斷擴大了他們的社會影響。

我十分贊同道堅法師的看法,「宗教與旅遊職能不同,宗教有宗教職能,旅遊有旅遊職能,二者不得混淆。如果我們以旅遊代替宗教或者以政代教,其對和諧社會的破壞性,是不可忽視的。……」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cewang3005&aid=323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