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文 ※點評《馬雲創造》之六:華爾街不關心102年
從某角度看,許是年紀和心態緣故,我很沒辦法再接受任何企業主的激情喊話了,但也許興頭上的無數內地企業職工還需要。
馬雲對2005年起集團內七家公司3000多名員工喊話:「我不承諾你們一定能發財、升官,我只能說——你們將在這個公司裏遭受很多磨難、委屈,但在經歷這一切以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是成長,以及怎樣才可以打造偉大、堅強、勇敢的公司。」
這段話說得太漂亮了、太動人了。但我吞不下去。公司就是公司,公司永遠不會是一個人生命的全部。公司絕對有機會變成一個令你感到疏離、排拒甚至挫敗的地方。
打一份工,可以忠誠、敬業,但別想奢望公司可以藉「理念」完全剝削任何個體。畢竟,留名青史的不是3000人、30000人,是馬雲、楊致遠之類的創辦人或經營者。而「偉大、堅強、勇敢」的永遠不是抽象的團體,而是由其中一個個「人」體現出來——如果,真有人體現得出來。
你當然可以說羅馬帝國、金字塔、中華文明「偉大、堅強、勇敢」,但,你要不要再細想一下?
阿里巴巴集團的故事才寫到第七年。五十年後,再來問問當時員工、眷屬、配合廠商、終端消費者、傳媒和一般大眾的感受吧。你必須一直做「對」的事、「有益」的事,而不是想著擴張、壯大,一如蒙古鐵騎。我們並不關心地圖上的點點標誌,如果我們沒有住在當地或行經當地的需要。
普通民眾根本不關心哪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持有該家公司股票者才真正需要關注。同樣地,我們可能不關心到底誰贏得天下,但卻真心希望英雄們「莫忘初衷」。而馬雲的初衷似乎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跟哪個公司又被並購進來或被淘汰關門,沒多大關係。
我們看到本書披露「雅巴聯姻」對維持阿里巴巴主控權有四條件,而對馬雲續任CEO有三條件說:「一、阿里巴巴IPO兩周年;二、本協議簽訂五周年;三、馬雲退休、辭職、死亡、能力不勝任這三項中有任一事件發生之後。」更看到毛學麟研究雅虎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檔後,確認:怎麼看這樁「聯姻」後的股權協定,都會逐步向雅虎傾斜,最終成為國際公司版圖的一員——即便協議中保障了馬雲獨留一席董事的特殊性。
如果真相如此,如果大企業變成跨國企業就得如此,如果拿了風險投資的結果就得開始進行無止盡的資本擴張,直到納入華爾街全球交易掌控——所謂「要做102年的公司」、「橫跨三個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公司之一」云云,又真有很大的意義?現階段打拼的中國職工,還會熱烈擁抱一家公開上市後「不知道老闆是誰」的法人機構?
連華爾街都不關心哪家企業活多少年。
※點評《馬雲創造》之七:反覆的自我創造
帝國馬蹄正響,而閱讀接近尾聲。說實話,我怎麼會不佩服馬雲這一類的企業家?他們的識見、勇氣與對群眾的感染力,少人能及。
但,回到本系列最初一篇,「耳後見腮」,人的外型與個性有些關係,個性與命運又大有關係。馬雲能做的,肯定許多人做不來。馬雲的招式,換做另個人學步,同樣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電子商務的世界,仍在發展。「資訊流、金流與物流」,阿里巴巴三占其二,會不會往物流進軍?進軍,是下一個顛峰的開始或者殞落?幾年以前,人說「亞馬遜公司的倉庫有如好幾個足球場」,是互聯網公司往實體發展了不起的成就,但後來,又說龐大的物流體系拖累了亞馬遜。現在,又少人提這部份的開銷問題。
公司整體成功,很多瑕疵都可以被原諒。公司不成,萬箭穿心。
亞馬遜的創辦人貝索斯(Jeff Bezos)和馬雲同在1995開始互聯網生意,只是貝索斯的事業從開始就是亞馬遜,而馬雲已經兜了幾彎。阿里巴巴還會不會變形、茁壯、甚或拆解、易手?肯定有這些可能。但還是不是當初馬雲使命感所系的那家公司?「兒孫自有兒孫福」哪。
試看本書附錄:「馬雲在寧波會員見面大會上的演講」,2002年6月11日馬雲親口說:「阿里巴巴不做資金流。」他認為網上交易沒前途。2005年2月2日,「支付寶」正式上線。
從好處講,他識實務,可以自我推翻,努力學習。但這也表示,所有現在他看到的、說出的、篤定的,都可能變。這,還不足夠讓普天下自命十拿九穩的英雄警惕?也是否該讓尾隨英雄之後搖旗吶喊的群眾警惕?
《馬雲創造》,讓我們看到一個怪傑的「反覆自我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