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個人的複雜性
2017/02/28 15:14:10瀏覽356|回應0|推薦4

我們心中常耿耿於懷,始終等待某個人的道歉。但在歲月與痛苦刻畫下,會發現道歉並不重要,而是我們無法脫離受害者的角色,只是以為公平、公義會猶如樂透彩,然後轉身以為就像遇見美好的初戀,便會就此發生奇蹟--對方道歉了。

我們以為掌握了某個真理與事實,並且對所謂"報應"、"善惡果報"變得強烈執著、情緒憤慨激烈,我們無法寬恕不肯認罪的殺人犯、侵入搶劫的強盜犯,或是打翻飲料在你身上並轉身就走的人。所謂的因果,就是1-1等於0的方程式嗎?當下行為、事後審判,就等於一切,等於公平嗎?

人類在萬物滋潤、如石磨礪的成長環境中,變成千萬種人、做下千萬種事,直到在某個階段,養成看似成功的企業人士或是微不足道的市井小民,甚至幹了滔天大罪的犯罪者,這難道是數學方程式可以計算出來的人性嗎?

佛法所說的眾因緣和合,因果,包含過去、現在、未來,與整個生命共同體所承擔的共業,不是我們淺層認識到的,也不是能深層推敲的,它看似包含多層宿世的神秘性,但其實也不完全如此。

一花一世界,一個人的複雜性,來自一個世界的複雜性,因為我們越膨脹個人利慾讓世界如此複雜,人性才變本加厲如此難測,這就是我們的共業。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更以為給了善果、惡果,就是人世間的公平正義,但因緣輪迴豈是一句道歉、一個死刑、一個巴掌,就能斬斷根源?

請記得進入監獄的犯罪者,再犯率有多高,他們的居所、行為受到嚴密管控,卻往往毫無教育作用,我們看似嚴懲了他們的罪刑,卻同時也必須把我們自己關進更大的監獄裡,我們陷入更大的犯罪風險中,我們必須嚴密監控我們自身安全。

我們必須理解現象、理解欲望、理解我們自己,了解問題的根源是什麼,並且採取對治手段,才不會放任親自種下的惡因,如排山倒海而來。

愛因斯坦說"這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冷眼旁觀、選擇保持緘默的人。"但我認為這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被我們不願意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人所毀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90932&aid=9356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