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年A×絕歌
2017/01/12 23:11:10瀏覽366|回應0|推薦3

今天參加【少年A×絕歌~跨越文學的司法天平-李茂生與趙儀珊的文學法律對談】的演講,幾點紀錄分享:

1.少年犯的輔導,從發展心理學角度,輔導越早介入越好,越可能到正常軌道。輔導少年犯,從3歲開始回溯,就要認識他是個怎麼樣的孩子,如何抒發自己的情緒。在16歲以前,青少年的腦部發育都還不成熟,沒有完全的責任能力。(這也是少年事件處理法成立原因,保護14歲以下的少年犯。)

2.送孩子讀私立幼兒園的父母,害怕孩子被貼標籤,所以就算孩子心理和人格狀態異常,也很難輔導。孩子到了國小,現在教育也不注重人格養成,只注重學識和技術,所以孩子容易有偏差的價值觀。

3.少年A自小因為壓抑,無法正常宣洩憤怒,後來各種人格、精神障礙與性虐待心理,他殺了一個遲緩兒(弟弟的朋友),並且從殺人與死亡的狀態下,才可以正常射精。或許在療養院的藥物治療中,可以壓抑性虐待的衝動,但是演講者認為日本精神治療的不健全(少年A也沒有談及自己被治療的時候),其實無法深入了解少年A的心理,所以少年A在書中最後,其實有點快無法壓抑自己。少年A出社會工作,因為害怕和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所以長期打零工和流浪,直到30多歲出版社找到他。

4.少年A為了保護父母和家庭,在書中很少談到家庭關係,但或許那才是他異常的關鍵。他自小就知道自己不正常,但訝異為何有人願意跟他做朋友(包含被殺的遲緩兒),甚至是有點怨恨父母不願意去承認他不正常的問題(懷疑是憤怒的原因),他甚至害怕若自己不正常被發現,會被家人拋棄。

5.少年A的父母在事件後離婚,後來又復合了,他兩個弟弟曾經來找他,希望能一起生活,但少年A拒絕了。演講者認為,一來是害怕親密關係(會使他憤怒),二來或許還是為了保護家人。

6.李茂生說,有一個日本精神學家看法是,懦弱的日本媒體透過報導霸凌少年A,因為他們知道少年A語氣威脅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他是社會的弱勢。但也因為媒體越激怒少年A,反而可以使他宣洩內心的憤怒,讓他情緒可以舒緩。因此該精神學家支持媒體可以適度刺激少年A。(但我想這還是機制的不健全,造成這種不健康卻"效果好"的效應)

7.臺灣的監獄制度很糟糕,2300萬人口卻收容六萬人,日本一億多卻是八萬人。甚至沒有完整的精神科醫師、醫學專家等人進駐,而是靠沒那麼專業的民間團體認養,因而有XX牧師或藝人有違背輔導倫理的媒體發言。光是一個牙醫師就要看三千人,多少人得忍受牙痛及惡劣的就醫環境。許多監獄犯為了逃離做工,都會經常裝病。

8.國家給法務部的預算雖高,但是還是不足以蓋完善的監獄與系統中心,而這是台灣人的價值取向問題,認為是否需要投注這樣的預算蓋監獄?然而許多少年犯被收容,卻是在很各種資源貧乏的矯正學校,甚至沒有特教老師,就像每所學校的資源教室都不足,他們無法被充分輔導,更容易無法適應社會。李茂生認為只有透過民間團體的自主籌措可以改善。

9.少年A至今仍然不清楚自己異常的原因,只能大量回憶描述奶奶死亡後,改變他的人生,以及他對死亡的執著。他後來在奶奶房間發現按摩棒,而開始用他自慰,這是死亡與性的連結。趙老師認為,雖然他大量描述殺貓的細節,但其實他當時才12歲,大腦發育不完全,根本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只是宣洩自己的憤怒與得到性奮。

10.西方國家自小就教育孩子要有同理心,甚至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但是台灣教育卻很少關注這一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90932&aid=8843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