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8/20 23:36:48瀏覽1314|回應0|推薦4 | |
有趣的是,文中另外花了一些篇幅來探討吉朋在<自傳>中所描述這浪漫的一幕是否真實,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問題;真理與事實是否真像我們直覺認為的那麼重要?首先我承認做為一個歷史學家,忠於歷史事實是首要美德。 但我們現在所知的事實、教科書上所寫的歷史,有多少是真實的呢?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斯、波利比烏斯等所寫的全部都是真的嗎?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是相信。相信的原因有二:1.經過現代考證發現大部分內容屬實,所以我們相信其他內容也是真的。2.他們有說服力,而除了內容要符合邏輯,也要文辭優美。 然而就像荷馬史詩,雖然我們的確找到了特洛伊、麥諾安以及邁錫尼文明,並不代表史詩的內容都是事實,書中很大的部份是無法考證的,我們只能憑主觀去相信或不相信,例如以現代的科學眼光來看我們可能會不相信神話,但我們也無法證明荷馬史詩中關於神話的部分都是錯的。那為何幾百年來我們還是在讀這些東西呢?我們讀歷史從來就不可能只讀百分之百確定的事實,若是如此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可能要刪掉一半的內容了。 有人說讀歷史是為了從過去記取教訓。我們確實可以批判歷史事實,從而從過去的教訓中替我們的未來做更好的決定,但歷史卻總是無法避免重演,因為古人甚至是周遭的人的經驗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無法感同身受。那我們為何讀歷史?這答案我想熱愛歷史的人都明白。 因此我發現人們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我們渴望相信,我們真正相信與接受的是良善與美好,而不是接受事實。物理也是,為何科學會持續的進步並被人們所接受?並不是因為它無可辯駁這個特性,透過邏輯證明,確實可以讓人不管從任何角度都無法懷疑它的正確性。但真正讓人們為科學瘋狂的不是因為它是真理,而是它的簡潔與優美,它使得地上的動物、人類、樹上的葉子、水裡的魚、空中的鳥、天上的太陽與月亮、在天堂彼端的燦爛星座都遵守同一個規則。它讓我們體會到我們的渺小,而如此渺小的我們卻能理解大如地球甚至宇宙中的事情。 嚴格來說,所有物理定律都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當然,更不是真理。而我們接受科學的原因很單純,和我們讀文學、史詩、歷史故事時一樣,因為我們受到感動。我的問題是,如果缺乏美,我們是否還會在乎它是否是事實?因此關於吉朋那段文字是否真實我想並不重要,至少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本書當中,”他有努力研究的功夫,缺乏此一功夫,無人當得歷史家知名……我曾核對過其多處引文……發現他引注的文字,無一不是其親自查過的。”至於這本書的起源為何,就讓它保持浪漫與神祕吧。我想這樣的敘述”我在廁所閱讀羅慕勒斯的羅馬建城故事時突然浮現寫作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既不優美,還會影響到我閱讀這本書的慾望。 接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楊肅獻先生對於吉朋靈感來源的評論;”他的靈感絕非只是一道意外的靈光。這一靈感,可說是他在長期接觸古羅馬典籍與歷史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而來。”我不禁問自己,靈感從何而來?我們看到的那些天才、那些走在時代尖端的人,想出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他們的想法真的是憑空出現、突然頓悟?還是長期培養與練習的成果?一個對羅馬歷史毫無了解的人看到羅馬建築會跟吉朋一樣感動嗎?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和音樂家聽到同一首曲子感受會一樣嗎?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對一個不懂物理的人是否會像對一個物理學家一樣深具啟發性? 我認為,靈感是培養來的,雖然靈光乍現時我們無法解釋它如何出現,但它絕對跟個人的經驗與學習有關,就像不同的人看我這篇文章會有不同的感受一樣,有人會覺得整篇都是垃圾,有人會覺得這句有道理、那句有道理。 探討吉朋的寫作動機後,再來就是論述吉朋關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的種種論點,不過雖然羅馬帝國的衰亡原因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這些原因在兩百年前或許是新洞見,在我現在看來卻有點老生常談,奧古斯都體制、禁衛軍干政、基督教、蠻族入侵等等的,整個帝國的逐漸瓦解看來是那麼的自然。最後一段也提到”新一輩羅馬史家的研究愈趨嚴密、精緻,無論在研究的廣度或解釋的深度上,都已經超越吉朋<衰亡史>的成就。”既然如此,那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對現代來說還有甚麼價值呢?我想以下這段文字雖然說的是物理,但卻貼切的回答了我的問題。
整體來看,這篇論文結構非常完整,首先以華爾波爾、休姆和羅伯森等人以及後世對他的評論來說明這本書的成功,第二段在討論吉朋寫這本巨著的動機,第三段則是簡述吉朋對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的論點,最後則引用崔弗羅普對<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評論,”一整個世代人的史學雄心與探索的完成”來呼應首段並說明這本書為何是本曠世巨著以及它的史學定位在為何。這篇論文無論是作為閱讀<羅馬帝國衰亡史>之後的延伸閱讀,或只是為了吸引一般大眾去讀<羅馬帝國衰亡史>,都深具啟發性與教育性。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