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8 10:01:31瀏覽1551|回應5|推薦160 | |
※點入http://walkersmedia.blogspot.com/,觀賞「真實修行系列:樹」,體悟分享。 一、內容大綱 樹之無我 面對一顆樹,即是面對一種,無法指稱的空無。 樹即法界 樹靜靜立於天地之間,所有的生命都迸過樹, 樹也迸過所有的樹,整個法界含攝於一樹, 一樹即是一法界,法界唯心,無一真實。 一切有相,皆屬無常變換,無一真實。 世界只是心之展現,無一真實。 樹自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柔弱不爭中降伏一切, 在無取無捨中成就一切, 在不知不覺中清楚一切。 樹在沈默裡說盡所有語言, 所有語言無非我的思惟分別, 其實樹只是完整與自己在一起。 二、體悟分享 生命是如此的神奇,好像樹是一顆小小的種子,與天地相融合,吸取天地精華,漸日茁壯成為頂天立地的大樹,由根像地下探索生命的本源,如同飽穂低頭的道理,愈是成熟、穩重、即愈是謙恭,在沈默靜定的時候,並非什麼都不是,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一種潛沈的對自我內心的探究,對自性證悟。 老子的清靜無為,認為,靜能夠勝過躁動。因為道的本性是居於靜的一面的。萬物的運動紛紜複雜,但最後都要回到它們的老根,回到老根,便叫做靜。靜,便叫做復歸到它的本命,復歸到本命,便處於恆常的狀態。因此他要求守住虛靜,去觀察萬物運動的循環。(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由此可知,清靜是道的本性,作為體察大道運行的方法,人也就必須做到虛靜,內心清靜,自然合於大道,掌握了道等於取得了理身治國的根本,所以說:「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與道一致,因此道教提倡「真思志道,學知清靜。」人要效法天地自然的道理,不可以處於躁動,而要經常追求清靜。(《老子想爾注》;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 /資料參考來源部分取自網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