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大經科註(第九十四集)
2022/11/23 15:03:01瀏覽107|回應0|推薦0

淨土大經科註  (第九十四集)  2011/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4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94.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三十八面最後一行,「利他德」,分四段,第一段「妙行顯實」。請看經文:


  【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這是利他裡頭第一段。『得佛辯才』,「辯才者」,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善巧宣說法義之才能」,這叫辯才。「此則《淨影疏》所謂言能辯了,語能才巧」。小慧遠大師為我們用很簡單、含義很深刻的解釋什麼叫辯才。我們的言語有善巧方便,能夠讓聽的人都能了解你所說的意思,沒有錯誤,這就是很好的辯才。「又《嘉祥法華疏》」,《法華經》的註解,「速疾應機名辯,言含文采曰才。此則以能迅速應機」,這才叫辯才。別人提出問題來,立刻就回答他,我們現在稱為是機辯,非常機警,有這種應變的能力,這叫辯才。換句話說,辯才包括很多意思,他們說得都不錯。


  「《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開是破除你的迷惑,也就是你聽了之後覺悟、開悟了,這叫辯。「隨機巧妙」,這叫做才,眾生根機不相同,你都有能力,非常善巧,讓各種不同的根機聽到都會歡喜,這叫才。「無不皆出於聖智」,這句話說得很好,所有種種不同的辯才沒有一樣不是從智慧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沒有聖智就不可能有辯才。智慧稱之為聖智,聖是一切通達明瞭,沒有障礙、沒有錯誤,這叫聖。這種智慧在大乘佛法裡面說,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什麼時候能得到?古大德常說,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增一分。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本有。現在因為煩惱蓋覆了我們的智慧,換句話說,智慧變成煩惱。大乘教裡不常說嗎,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轉煩惱就是菩提、就是智慧,凡夫是轉智慧就成了煩惱,轉的方向不一樣。菩薩們轉的是順著性德的方向,所以你看到的是智慧;凡夫是相反的,與性德完全相背,他轉的就變成煩惱。


  性德是什麼?性德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所建立的,是自然的。最明顯,也是自性裡頭第一德,就是愛。你看每一個宗教都講愛,愛是性德。中國老祖宗發現得很早,所以中國傳統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個基礎在中國人稱之為父子有親,父母對子女那種愛是天性,沒人教他。我們再細心觀察,你看動物,母親對牠那個小孩非常愛護,照顧得無微不至,都能看到,沒人教。兒女對父母的愛,你都能看出來,一定是在嬰兒的時候,而且在什麼時候?現前這個社會外面的影響力太大,古老的社會,像這種天真的愛大概可以保持到一年,環境好的能保持到三年,不會變;現在不行了,現在大概半年就不行了。為什麼?他被污染。小孩生下來,他雖然不會說話,他在看電視,他看外面境界五花八門,他都在學習,半年就學壞了,那種天真爛漫、純淨純愛不見了,大概保持什麼?三、四個月,很明顯。


  我有一次在日本東京開會,開會地點在岡山。所以岡山我前後去了三次,兩次是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第三次是去講經。跟著我身邊的有十幾個同修。有一次我走在路上,我忽然叫大家停下來,我們同修當中有一個年輕的媽媽推著小車,她的小孩四個月大,我叫大家來看,你們看父子有親,你看看小孩不會說話,他的態度、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你看他對媽媽的愛,這時候很明顯能看出來。中國古聖先賢建立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是起點、這是原點,文化無非是把這種自性的愛發揚光大。所以五倫這是核心。擴大到長幼有序、君臣有義、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就是這個愛的擴大,擴大到與我們一切有關係的人。這個五倫的關係是包括了全人類,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長幼裡頭包括兄弟,夫婦有別,夫婦兩個人集合成一個家庭,要把這個家的使命做好。


  這個使命有兩樣,一個是維持家庭的經濟生活,在過去是男子負責,所以夫婦有別,不同的責任、不同的任務,賺錢養家,這是先生的責任;太太的責任,相夫教子,先生的生活照顧到,這是相夫,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小孩教好。所以中國人講求胎教,母親懷孕了,心念就端正,沒有邪思、沒有邪念、沒有邪行,這個小孩他所稟受的全是正氣,小孩生下來好養,他沒有一點邪惡。不正是誰給他?母親,母親的心不正、念不正、行不正,小孩在胎裡頭就教壞、就學壞了,那個小孩難教。所以中國懷孕有懷孕之禮,就是妳應該遵守的這些條例。現代人不懂、沒有了,大家都不要了。所以小孩難教有原因,不是沒有原因的。


  愛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第一個目標,是這種天倫之愛、自性的愛如何能夠永遠保持而不喪失,這是教育第一個目標。人要學會愛人就不會害人,這個人就是聖人君子,這個社會就會安定和諧,這個多重要!教育第二個目標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他愛父母、愛他的祖父母、愛兄弟、愛家族,這發揚光大。再擴大愛鄰里(你的鄰居)、愛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愛世人。《弟子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就是父子有親那個親愛發揚光大。佛法裡面範圍就更大,還是這個原點把它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


  一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這眾生的本義,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人是眾緣和合,動物是眾緣和合,植物也是眾緣和合,山河大地還是眾緣和合。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現象全是眾緣和合,不可能有一個現象是獨立生存的,看不到一個,所有一切現象都是交互的,就是緣生,任何一個現象不能離開緣,不能離開大眾。這是所有一切現象能夠生起的真相,它不能夠單獨。這個話說得我們一聽就懂。為什麼?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單獨的那個一念不能生存。為什麼?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如果我們彈指一秒鐘能彈五次的話,那一秒鐘裡面就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一個意念只佔的時間,它的生命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它怎麼能獨立生存!必須跟大家和合在一起我們才覺得這個東西有現象存在,才感覺得有存在,實際上它不存在。一個是決定見不到的,一個群體才能見到。


  這科學家告訴我們的,念老引用在這個註解裡頭講中微子。中微子有多大?一百億個中微子,記住一百億,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圍繞原子核轉的電子,一百億個中微子等於一個電子,真是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一個中微子你沒有辦法找到它,一百億個你看到了,你看到有這個形相,一個找不到。所以依眾靠眾,這是自然定律。明白這個定律,任何現象都不能離開群眾。因此對於群眾要愛,群眾凝聚的力量靠什麼?就靠那個愛,愛群眾、愛團體就是愛自己。自己離開群眾、離開團體,不能生存。我們這個身體多少個細胞組成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是五十兆,五十兆個細胞。細胞再分析就是原子,原子再分析,分析原子核、中子、電子,那統統是眾緣組合的,沒有一個是獨立的。


  所以我們對於整個宇宙要有真誠的愛心,我們離不開宇宙,整個宇宙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講的話,我們現在懂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的萬法就是宇宙,在佛法裡面稱作法界,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們一念變現出來的。大乘經教裡頭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諸位一定要記住,念不是好東西。那個一念不覺是什麼?叫做根本無明。這樁事情沒有原因,什麼時候起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就愈說愈玄了。其實佛給你講的是真相,它要有時間、它要有原因,它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佛告訴我們,它什麼都沒有,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真的是能生能現的自性,那是真的,自性所生所現的全叫幻相,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佛法跟中國傳統教育很了不起,頭一個就是把關係教給你,你一定要認識,我跟一切眾生是什麼關係,所生所現的現象跟能生能現的自性是什麼關係。然後給你再細分,人跟人是什麼關係,人跟所有環境裡面的現象有什麼關係,先要認清楚。認清楚之後,是什麼關係?總的來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這個關係。關係搞清楚了你就成佛了。一個生命共同體裡頭,你還會有自私自利嗎?沒有了。你有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我們身體一樣,這個細胞有病毒了。為什麼?它有自私自利,它不知道整個身體是它自己,這就是病毒。病毒,整體沒有捨棄它,但是它捨棄了本體,它生病了,它自然會消滅,新陳代謝,是這麼個現象。它生也好、消滅也好,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是能生能現的自性,能生能現的自性不生不滅,所以自己是不生不滅。我們執著這個我,它有生有滅,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禪宗裡面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是自性,它不生不滅。所以大乘經教好,諸佛菩薩的開示,能讓我們破除迷惑,能讓我們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般若經》上叫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


  諸位真正要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佛法不是宗教。現在把佛法說成宗教,簡直是冤枉了它,它哪裡是宗教!所討論的這些問題,還不都是今天科學跟哲學所討論的尖端問題、根本問題!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是什麼?大乘佛法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方東美先生講的一點都不錯,那是個哲學家,他讀大乘經、讀《華嚴經》,他說這是全世界哲學裡頭最高峰。宗教裡面一定有個造物主,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頭的造物主是誰?是自性、是自己,不是別人,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怎麼造物?一念不覺,這個宇宙就變現出來了。佛家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念不覺一時頓現,沒有先後。大乘教裡不承認有時間、有空間。什麼時候?就在當下。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當下我們有這一念,所以境界現前;這一念要是沒有了,這個現象全都沒有了。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境界很清楚,醒過來之後全沒有了。


  十法界裡面跟作夢就非常非常相似,佛舉夢幻泡影來做比喻,比喻得太好了,真的是一場夢。佛說你把見思煩惱斷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怎麼來的?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惑、思惑斷了就醒過來,六道是一場夢。醒過來之後是什麼樣子?是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我們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穢土,穢土醒過來看到淨土。淨土還是一場夢,淨土是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變現出來。如果我們把塵沙跟無明煩惱斷掉,十法界沒有了,夢一場。那個夢醒了是什麼境界?是一真法界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出現了,這麼回事情。實報莊嚴土是不是真有?不是的。為什麼?《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沒有說,那實報土也是虛妄,沒錯。


  實報土的時間很長,多長?三個阿僧祇劫。為什麼?那你要曉得實報土從哪來的。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來的,習氣是什麼?習氣就是那個一念不覺。這個東西沒法子斷,你要想斷它不就起心動念了?那你就墮落了,起心動念就墮到十法界去。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管它就是了,不理它,完全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它自自然然消失掉。所以古人用酒瓶做比喻,比喻得很好。什麼叫無始無明習氣?譬如一個酒瓶裡面盛的是酒,現在酒倒乾淨,裡頭也擦乾淨,什麼都沒有,一滴都沒有,可是聞聞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有沒有辦法除掉?除不掉。怎麼辦?蓋子打開放在那裡,放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就用的是這個方法。那要放多久?要放三個阿僧祇劫,我們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有了。沒有了之後,那就證得妙覺果位,不是等覺,等覺還有一品沒斷,無明習氣剩下一點點,那個斷掉就妙覺了。


  妙覺位,實報莊嚴土沒有了、不見了,現出什麼境界?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自性,回歸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都沒有。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常寂光是自性的本體,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能與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常寂光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用什麼方法教你,就用什麼方法,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連習氣都沒有。妙極了!這是真正的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了,這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大乘教學終極的目標就是回歸自性,回歸常寂光。我們今天找到一個特別通道,直捷通到常寂光的,就是淨宗、就是持名念佛。無論是什麼人,你遇到這個緣,真的是稀有難得,不止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止。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我們居然遇到了。


  而且遇到了,我在此地要奉勸大家,我前天得到這個信息,以前我沒有看到過。科學家有個報告說,科學家終於確定,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會有連續三天,地球是黑夜,是地球的換紀時刻,三天看不到太陽。就是明年,明年的昨天,昨天是二十一號,今天二十二號,就是昨天。昨天、今天、明天,三天沒有太陽,換紀的時刻。這是一個太空物理的現象,不是末日。科學家終於確定二0一二年不是末日,只不過是地球進入了光子帶,這個光子帶影響就很大,讓地球產生很大的變化。但在完全進入的一瞬間,我們會在三天的零度空間中度過。我們現在的空間是三度空間,從三度空間變回到零度空間,這是大災難,所以當然會死很多人。三度空間退到零度空間,無疑是毀滅,但是迎來的是嶄新的世界。什麼嶄新?四度空間,就是地球從三度變成四度,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現前這些科技可能完全毀滅。這個報告說得很清楚,這個報告裡頭最權威的是美國太空總署,告訴大家會有這麼一個現象產生,不是地球毀滅,只是地球從三度空間變到四度空間。在轉變過程當中,有三天是零度,所以三天我們看不到太陽,日月星辰統統看不見。從今天算起整整一年,明年十二月二十一,整整一年。


  我在此地提醒同修們,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要用倒數計時,我們真正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萬緣放下,什麼樣的念頭對我們都有害沒有利,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它這個地方也提到,有一句,「三度到四度空間最需要的就是人類的精神力量」。我們在度過這個空間,度過的時候,如果我們有好的、充沛的精神力量就不受傷害,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我們知道宇宙之間最善的念頭、最好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沒有比這個更善,沒有比這個更好。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梵語,要翻成中國意思你就明白,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量覺是誰?無量覺是自性,無量覺是一切諸佛如來。念這一個名號,把自性體相用全包括,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也統統都包括,沒有比這更善的。淨業三福末後一條,「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決定成佛。這最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倒數計時,一天都不能空過,什麼別想了,不要再搞了,來不及了。


  科學家也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他說有可能科學技術全沒有了,留下來的人要回歸到上古時代過大自然的生活。為什麼?電沒有了,瓦斯沒有了,科學技術沒有了,交通工具沒有了,飛機、輪船、汽車都沒有了。到那個時候人要靠步行,頂多是牛、馬,搞個小牛車、馬車來代步,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三百六十天這樣長的時間,一個真正取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時間足夠了。我們曾經看到榜樣,《淨土聖賢錄》裡頭記載的,宋朝瑩珂法師,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那真的不是假的。證明了《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對的,正確的,人家三天就念來了。那是個破戒的比丘,造了地獄罪業,他問了些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救他?同參道友給他一本《往生傳》,他看了痛哭流涕,懺悔改過,關起寮房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不吃不喝,拼命,終於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到命終的時候佛就來接引。他跟阿彌陀佛說,「我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造多少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走」。阿彌陀佛答應,告訴他,「好,那這樣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三天之後真往生了。


  人家三天,我們這裡有三百六十天,足夠!要像瑩珂那樣的拼命。真有毀滅性,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如果留在這個世間,那我們有弘揚正法的使命。這是個難得的緣分,三度空間變成四度空間,真的像科幻小說一樣,我們親身遇到、親身經歷,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對我們是最上的警策,勉勵我們不能不真幹。要學善財童子,我們心目當中所有的人全是阿彌陀佛,心轉過來了。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諸佛如來都是凡夫。我們怎樣知道自己轉過來?我看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切小動物芸芸眾生,個個都是阿彌陀佛,我轉過來了。我還覺得有一樁不是,我沒轉過來。徹底圓滿轉過來,真的是這個境界。要真幹,不幹來不及了。你們不幹,我幹,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懷疑。


  這些都是屬於佛辯才。「《會疏》曰: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無不皆出於聖智」,聖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三疏之中,此說為上」,前面三種註解裡頭,這個註,《會疏》講得最好。言說能幫助我們開悟,這是辯,這是佛的辯才,幫助我們開悟。隨機巧妙這是才,隨順機緣。我們今天機緣,你看碰到地球從三度空間轉變為四度空間,碰到這麼一個緣。這個緣怎麼樣?逼著我們非幹不可,你不幹,不幹就到地獄去;你幹,幹的時候,一個就是到極樂世界,一個就是留下來,真正弘法利生。將來變成四度,地球是四度空間的時候,新的世界,嶄新的世界,你是開山老祖,那不是佛教的第一代祖師嗎?所以現在就兩樁擺在面前,一個是我們將來地球上四度空間,我們的佛教開山祖師,另外一個就是隨著災難死掉之後到阿鼻地獄去,就兩條路擺在我們面前,沒有其他選擇。這三百六十天就是教我們要完成這個使命,決定不敢輕易放過,一天都不可以,不能不真幹,統統是聖智。


  再看底下,「又《淨影疏》謂如來得四無礙智。如來由無礙之智,興無礙之四辯」,所以四無礙智也叫做四無礙辯才。第一個是「義無礙」,義是理論。「謂了知一切諸法義理,通達無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諸佛如來、世出世間聖人把它們分別,在大乘裡頭把它分別為六個字,就是六樁事情。第一個是性,第二個是相,第三個是理,第四個是事,第五個是因,第六個是果,你看性相、理事、因果,全包了,沒有一法能離得開。這些大菩薩對於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他都通達、都明瞭,這是如來無礙智慧。這是無礙辯才的根源,無礙辯才從哪來的?從這來的。宇宙之間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性相,性能生,相所生,事能變,理不變,因裡頭含著有緣,無量因緣,無量的果報,不同的果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頭來的。


  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兩樣,只是迷悟不同,我們不能不知道。迷得愈重愈往下墮落,迷得愈輕就往上提升,迷悟不同。完全沒有迷惑就是妙覺如來,還有一分迷惑那就是等覺菩薩,兩分迷惑就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菩薩。迷得愈深就愈往下降,迷得愈淺就愈往上提升,迷悟不同。我們憑什麼覺悟?憑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自己迷得太深、迷得太重,要斷煩惱、要消業障你才能提升。斷煩惱、消業障對我們來講太難了,這一生沒指望。今天我們所依靠的是依靠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大恩人,他將他自己修學的功德加持給我們,我們乘著他的行願提升自己,這是靠外力,不是靠自力。沒有阿彌陀佛我們就無法成就,他在西方世界建立極樂國土,成就我們修學最好、最殊勝的環境。到那個地方去,無始劫來的煩惱自然化解掉了,無始劫的業障自己消了。所以我們只要真信切願,抓住這一句名號,《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不放鬆,我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全部把它掃乾淨,什麼都不要,我就成功了。明年地球這個大轉變我們就可以親眼看到,一點都不會迷惑。它怎麼變我不變,我就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義無礙。


  第二,「法無礙辯。謂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法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總代名詞,你對於萬事萬物你都能夠了解,它們的名字你都知道,它們的業用你也知道,業是造作,造作所起的作用,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了解、不明白,法無礙。法是對事上講的,義是對理上講的。下面兩個就是教學上講的,你才能有「辭無礙」。「於諸法名字義理,隨順一切眾生殊方異語,為其演說,能令各各得解」。這是教學必須具備的大德大能。這個大能是因為你通理明事,你沒有障礙。眾生有障礙,你可以教他,你有這個能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現在講,你有智慧、有方法、有經驗,所以你能教。最後一條是「樂說無礙辯」,樂是樂好,就是喜歡。這個很重要!這個喜歡從哪來?從慈悲來的。你有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無知,不知道事理真相,所以他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所以才感得六道三途的果報。這些眾生並不知道六道三途是假的,他不知道;也就是說他作夢,他不知道自己在作夢。菩薩能在夢中把他點醒,告訴他自己在作夢,統統不是真的。


  怎麼樣從這夢裡醒過來,超越三途六道?門道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法門都稱之為難行道。為什麼?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就難了。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這個法門只有一門,獨一無二,就是淨宗阿彌陀佛這一門。你說我們有多大福報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你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遇到了,你真把這個法門掌握住,你這一生成佛去了,你的大事圓滿解決了,一生就成功,不要等第二世。除這個法門之外,找不到第二門。你如果有善根,你聽到就相信,沒有善根的人聽到不相信。不相信,佛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大乘經裡頭說過,聽這句名號真能相信的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說他有多大的福報。今天聽到這一句名號,得無量諸佛如來的加持,你能夠深信不疑。這種善根令人羨慕,不是偶然得到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供佛修福。說明這世間沒有偶然的事情,都有因果,你相信,有因,你不相信也有因。


  我們自己知道,我們這個相信沒有百分之百的信。我常常跟大家講,我對於佛法的信,大概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但是比起別人,別人對佛法的信只有一、二分,我這二、三十分就比他高很多。但是我曾經見到過有超過我的,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為什麼?人家聽到就真幹,絕不超過三年,他就自在往生,我知道這人比我高,我比不上他。多!你看像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那個鍋漏匠,他那個信心就比我高得太多。我如果是二、三十,他大概有七、八十。這個東西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與你有沒有福報也沒有關係,這是屬於善根。你遇到緣,那就是福報。鍋漏匠能遇到緣,諦閑法師,這個緣遇得好,諦閑法師的成就都比不上他。諦老是天台宗一代祖師,哪有他那麼瀟灑、那麼自在!往生站著走,還站了三天。淨宗裡面找不到第二個例子,站著往生有,站到三天沒有,找不到。都是為我們表法,讓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自己到底有多少善根、有多少福德,自己就清楚了。


  在這個世間一定要給大家做最好的榜樣,我們的日子沒有白過。不能做好樣子,做壞樣子,我們的前途就是三途六道,決定不能怪別人。老祖宗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世間沒有惡人,惡人是我們的惡念看這個人變成惡人;我們善念看這個人,他就變成善人。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善惡都是自己一念心,蕅益大師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跟大家講的話是真的,我們哪一天,就在這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真的看到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我們成功了,這是自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我們睜開眼睛看所有人全是阿彌陀佛。這什麼境界?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看我們這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能修到!樂說非常重要。「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眾生喜歡聽什麼,跟他講什麼。「圓融無滯」,沒有障礙,這是佛四無礙辯。


  以上所說的都是表法,表示諸菩薩「契於聖智」,契是契入,就是證得,這些大士他們都證得聖智。聖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證得聖智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們是這個境界。證得這個境界就是法身菩薩,他不在十法界。天台大師稱他們叫分證即佛,他沒有圓滿。分證即佛有五十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叫分證即佛。妙覺就圓滿了,究竟圓滿是妙覺,妙覺只有一個位次。分證這些法身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我們曉得,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同,習氣厚的地位低,習氣薄的地位高。


  我們接著看下去,這些人「得無礙之辯才,善應根機」,根是根性,機是機緣,「廣宣妙辯,故曰:得佛辯才。《甄解》復進一解」,這就是更進一層來解釋這個意思。「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這一段話很精彩,黃念老把它放到此地,太好了,這個用意很深。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哪一個字?一個字能夠含攝一切義,遍法界虛空界全都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面,在佛法裡「佛」這個字,你想想是不是包了?佛的意思是覺,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不覺的。中國老祖宗說親,這個親愛,親就是愛,愛就是親,你說這個字能不能包括一切義?這是陀羅尼,大總持法門。何況具足圓滿,不讓你誤解,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不得了!


  我們在講經題的時候跟諸位說過,隋唐時代的大德,包括韓國、日本的這些祖師大德們,曾經在一起探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能夠代表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大家都贊成《華嚴經》可以代表,沒人反對,所以稱《華嚴》為根本法輪。像種樹,樹一樣,《華嚴》是根、是那個本,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這個樹枝上的枝葉,樹幹、樹枝、樹葉,都沒有離開這個根本。這個根本就稱為根本法輪,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可是《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說明《華嚴》、《法華》最後的歸宿處,回歸到哪裡?回歸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量壽經》。這就把《無量壽經》提升了,《無量壽經》變成根本的根本。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這個會集本一共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這個諸位都沒有問題,古來祖師大德都肯定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講句句都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佛沒有在他說的加自己的意思,沒有,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第一。四十八願四十八條,哪一願第一?追,這也是祖師大德們共同承認的,包括日本、韓國,他們都承認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說什麼?十念必生,這還得了!你一生都沒有念過佛,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你念佛,你念十句都能往生。這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名號說成第一,名號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展開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教,歸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讓你真正了解彌陀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阿彌陀佛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這是一個大總持門,都是從這流出來的,到最後統統回歸到這個原點,這個原點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這才知道念佛功德真大,修什麼樣功德不如念阿彌陀佛。真的,你今天印一億套《大藏經》去布施,不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自己完全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宣教法,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你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你不念阿彌陀佛你念什麼?你念其他念枝葉,你念這個念根本。所有枝葉花果不能離開根本,離開根本它的生機就斷掉,它就不能生了。阿彌陀佛是根本。不要說外面人,一生念佛的人,真正明白這樁事情的人不多。這個世界什麼都不要都可以,你就要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你全都得到了。阿彌陀佛丟掉,你全丟掉了,連老命都丟掉了。最後到哪裡?最後無間地獄,你說你麻不麻煩!


  結論結在那裡結得太好了!你看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凡夫說什麼?說信願持名,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些話就是根本教,這些話跟法身菩薩得佛辯才沒有兩樣,功德是相等的。開化十方有緣眾生也是相等的,不可思議。我什麼都不會,一部經也沒有學過,我到處去勸人念佛,功德大不大?大!說千經萬論未必有這個人的功德大。從哪裡講?你度多少人作佛,從這上說,從成績上講,這是很公平的。你講千經萬論,度了幾個人成佛?這個勸人念阿彌陀佛的,他有多少人往生?肯定他往生的人比你多,比你多就是他成績超過你。你到最後打總分數,他在前面,你落在後頭。這些道理不難懂。一個往生的人就是一個成佛,兩個往生是兩個成佛。你一生能度幾個人成佛?度他開悟,成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不稀奇。


  曉得,唯獨這個法門,《彌陀經》上講,只要他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他就能往生。善根是什麼?能信,解與不解沒關係,真願意到極樂世界去,真肯念阿彌陀佛,放下萬緣就行了,不要搞別的。所以你要曉得,念佛堂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堂是成就什麼?成就那些善根成熟的人,他們都要去作佛去。講堂,再大的講堂,再有規模的講堂,是教初學,是讓他相信,種善根,他未必相信,還半信半疑,那個地方已經成佛了,怎麼能比!所以印光大師主張,末法時期,教導我們建小念佛堂,人數不要超過二十人。為什麼?你才能一心辦道。人太多了,你得張羅生活怎麼辦,你得要去攀緣,你有這個心是好心,成就那一批人,自己墮落了。真念佛的人去了,你種了善根,但是你自己不能成就。這個道理要曉得,帳要算清楚,不要到最後自己墮地獄還怨天尤人,我替佛門做這麼多好事,我為什麼要墮地獄?造地獄業就要墮地獄,這是唐太宗的話。


  最後一念是關鍵時刻,經典上講得很清楚,業力牽引著,哪一個業力強,哪一個業力先受報。那我們得問,我們念佛這個念力強,還是名聞利養、自私自利那個念頭強?就要從這裡判斷。因為力量最強的那個是第一個受報。這就是為什麼叫你放下萬緣,道理就在此地。有很多人表面上放下,心裡頭沒有放下,起心動念不是佛菩薩,是他心裡頭疼愛的那些東西,人事物,他第一個念頭他想那個,他沒有想到阿彌陀佛,那這就說明他靠不住。不敢說可靠,最後那一念,那叫可靠,那就靠定了,你到哪裡去?所以假的,千經萬論都是這樣告訴我們,假的要放下,真的要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你要抓住,假的統統放下,不能再搞假的。


  底下一段,這第二句,『住普賢行』,這一句重要。為什麼?你看在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我們接下去看,「上文已言諸大士」,這是第二品,前面所說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賢行」,跟第二品的品題相應。修淨土的人就是修普賢菩薩之德,不修普賢菩薩之德就不是修淨土的人。我們要把這些話牢牢的記住。為什麼?你記住,你才能做到,記不住你做不到。有人記住還沒有做到,那是對於十大願王不了解,所以他不知道怎麼落實。「表諸大士咸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中,僅一普賢,如斯倡導。今經則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咸來集會,同宏淨宗」。你看看這個場面,現在稱為景場,多壯觀!《華嚴經》上只有一個普賢,《無量壽經》中裡頭有無量無邊德同普賢菩薩的法身大士,壯觀多了,《華嚴》比不上。我們要會看,要能夠看到其中的意義,真正的意思你能看得出。


  普賢大士之德頭一個是禮敬,為什麼我要重複多說?沒做到,遇到了我們就得提醒,就得重溫一遍,「禮敬諸佛」。諸佛是指誰?最重要的是指現前,現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不就指這個嗎?不是指這個,釋迦何必說現前眾生本來是佛,這話說什麼意思?還不就是告訴我們,你修禮敬諸佛的時候就這個,就這樁事情,一切眾生都是佛。為什麼?佛是說的性,一切眾生離開自性了嗎?沒有,這個形相的體就是自性,他沒有離開自性。所以從性上看,他本來是佛;從相上看,他是凡夫,他不像佛。什麼原因?他迷了自性,他雖然自性沒有離開,他跟自性不相應,自性是純淨純善,他現在不淨不善。我們見性不著相,那他就是佛;著相不見性,他是凡夫,他不值得人尊敬。見性不著相,他值得人尊敬,他就是佛。這就是佛眼看眾生,跟我們的眼不一樣。給你說真話,我們看錯了,佛沒有看錯。我們現在沒見性,我們學佛把眾生都看作諸佛,看久了就真的見性,在相上見性了,不可思議。你看境界不轉他自己轉了,轉迷為悟,轉凡為聖,不知不覺的自己轉了。因為凡夫的心是妄心,佛的心是真心,妄心起伏不定,妄念紛飛;真心是定的,永遠不動,惠能大師說的「本無動搖」。


  所以我奉勸同學,真修淨宗的同學,真正想這一生往生的同學,不想去那就算了,真想往生的,真想在這一生成就的,我們決定把一切眾生都看成阿彌陀佛。禮敬諸佛,那你還得有一點智慧。心裡面是平等的,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恭敬,外表上要有差別。不能說見每個眾生都頂禮三拜,見到蚊蟲螞蟻也頂禮三拜,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把學佛的人都嚇到了,社會大眾不敢學佛了。為什麼?學佛的人,你看他,他對磚頭瓦塊他也磕頭三拜,對蚊蟲螞蟻也磕頭三拜,這佛能學嗎?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真誠的恭敬心是一個,一成不變;表現的方法,因人、因事、因物各個有差別,這就叫什麼?叫後得智,叫差別智慧,你會做得恰到好處。根本智裡頭沒有分別,差別智裡頭有分別,分別即是不分別,一定要懂得。沒有一樁不是利益眾生,不是在接引眾生,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所以這個世間的禮節要懂,不懂不契機,一定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不著相,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是根本智;永遠保持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根本智,這個決定不動。這個根本智落實在現實生活上,因人有差別、因事有差別、因物有差別,那是後得智,那是差別智。這些差別智裡面教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跟根本智就合一了。這是如來智慧,這是自性智慧。差別智是演戲、是表演,表演在舞台上,表演給大家看,什麼時候該用什麼,你不能搞錯。表演錯了,對一切眾生就造成一個錯的影響;表演對了,那就是個好的影響,這個要懂。我們佛門見到一個長者,老和尚,在公共場所、在飛機場、在火車站大庭廣眾之下,一看到馬上就跪下來頂禮三拜,好不好?我告訴你不好。為什麼不好?你說大庭廣眾多少人看到,人家看到這個樣子,佛教不能學,你看學成這個樣子。退心了,他跟佛教距離就拉遠了。你跟老和尚見面的時候,站得規規矩矩站著,合掌跟他一問訊,對了。在他的精舍、在他的道場,那一定要頂禮三拜。為什麼?那個道場是學佛的人,他不是外人。大庭廣眾這多少他不學佛的人,你不能不顧及他們,要給他們最好的樣子。


  所以後得智是通權達變,什麼場合當中用什麼方式,活的,它不是死的。要讓大家對佛法有好印象,覺得佛法我也可以學,他歡歡喜喜,他就進門來了。佛法不執著,放下執著才能成阿羅漢,放下分別才能作菩薩。樣樣都是搞分別、搞執著,不行!學佛如果不從執著、不從分別下手,這個團體就亂了。到底該怎麼做法?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一樣,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規矩是規矩,為什麼?四眾在一起,經上講得沒錯,心行不一樣,不是都是聖人,也不是都是凡夫,凡聖混雜在一起。所以一切法要活用,活學活用,不能學死、不能用死了,這是智慧,這叫四無礙辯。用在六度裡頭、用在普賢十願裡頭,活活潑潑,這是真實智慧。


  所以理不能不懂、不能不通,這就是說為什麼要學經教。我們今天麻煩,經沒人講了,想學沒地方學,困難在此地。發心學講經是一樁大功德,是一樁很辛苦的事情。你本來短命,發心講經,壽命延長了。延長是不是好事?不見得,叫你多受幾年苦,多教幾年。為什麼?你不講經,阿彌陀佛就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去了。你肯幹,極樂世界是學校,到那裡去完成學業,去作佛去了。你還能講得不錯,還有很多人相信你,那就把你壽命延長,讓你多住世幾年,多教教學,得自己很辛苦。真學佛的人、真發菩提心的人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受,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十願,我們從第一願學,它沒有次第,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異。


  「稱讚如來」,人有善心、善言、善行我們稱讚,不能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對自己的傷害非常大。經教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嫉妒障礙沒有不墮惡道的,而且果報非常悽慘。所以稱讚。別人有不善的言行,不可以放在心上,當然更不可以放在口上。中國人講隱惡揚善,已經不錯了,佛法是更進一步,對於一切眾生所造的惡業,心裡頭不落印象,心裡頭只有善沒有惡。禮敬是平等的,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看到了,稱讚不一樣。五十三位善知識,他都是表法的,代表我們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統統可以去接近、去參學。善惡統統明瞭,一點都不糊塗。善的稱讚,不善的有禮敬沒有稱讚,你看經文,有禮敬沒有稱讚,就曉得那是不善的,貪瞋痴慢的。


  供養是平等的,沒有分別執著。懺除業障是必要的,凡夫哪有不造業的?造業天天懺悔。念佛人用什麼懺悔?用念阿彌陀佛就是懺悔,這個意思很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懺悔業障,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我的業障、我的煩惱、我的習氣,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當中全部化解掉。如果我這個阿彌陀佛還有夾雜,那就懺悔不掉,那你業障還在。二六時中只有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沒有了,業障也沒有了、煩惱也沒有了,你得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無量壽這一會可不得了,像普賢菩薩這樣的大德,無量無邊,咸來集會,全部都到齊了,這境界多可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94&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吉祥 平安健康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17756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