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大經科註(第六十三集)
2020/12/01 11:19:59瀏覽80|回應0|推薦2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三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3


影片網址 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63.mp4&autoplay=tru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五面第六行,從第二個字看起:

  「又此下光英菩薩等四正士,如《佛名經第七》說光英、慧上」,就是本經說的智上,「寂根、願慧四菩薩,從四方佛土來集此界之相」。「又《文殊師利嚴淨經》亦說此四正士,從四方來,同上所說」,說明是他方菩薩來的。「又《月燈三昧經第三》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以上賢護到香象一共是十位,十位菩薩,「其餘六人如《甄解》云:其餘智幢」,就是寶幢菩薩,「寶英、中住、制行、解脫等,雖未見經證,準前思之」,就是依前面的例子我們去想,必定也是他方來的大士。「按《甄解》所註是《魏譯》」,《魏譯》一共是列了十五位菩薩的名號,「其中缺慧辯才菩薩」,這個菩薩的名號《唐譯》有,就是《大寶積無量壽會》這個本子裡有。「《甄解》以為信慧即慧辯才,今經開為兩人,始合十六之數,故知信慧菩薩亦應如寶幢等正士,亦是他方來者」。「《甄解》於此更有闡明。文曰: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次列他方來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共來精進求此法」。「此議甚得經旨,蓋在家修行,最宜持名念佛,十方大士」,這十方都是等覺菩薩,「悉來聽法,表此法殊勝,實為大事因緣故」。

  《甄解》這個說法很有道理,合情合理合法。在家這十六位上首,這是在家的上首,賢護擺在第一,彰顯這個法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法門,不以出家發心為本,在家菩薩有分。再列後面這十五位都是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的菩薩,都集會到這個地方來聽經。顯示出這個法門是為出世大事,出世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六道十法界很不容易超越,無論在家出家都要以這個為目標,怎麼能夠出離。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方便,穩當當中的穩當。所以修這個法門,真正脫離三界六道,脫離十法界,功德特別顯著,都來精進求法。念老說《甄解》這個註子註得好,與本經的宗旨相應,在家念佛,最方便的確實是持名念佛。所以,這十六位都是在家證得等覺地位的大菩薩,在出世間法裡稱他們為菩薩摩訶薩。他們跟文殊、普賢、彌勒地位完全相等,表此法殊勝。實實在在的是大事因緣,大事因緣是世尊在《法華經》上講的,本經跟《法華》、《華嚴》完全相同。

  我們接著看下文,下文將這十六位菩薩做簡單的介紹。「又賢護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這《金剛經》上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正是賢護之義」,把如來護念諸菩薩具體內容說出來了。一乘願海,這一乘願海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所以叫一乘願海;不是幫助人成阿羅漢、成菩薩,不是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幫助一切有緣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作佛,不是聲聞緣覺,也不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用什麼方法?你看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上中下三根個個有分,除非你遇不到,遇到了相信,你就有分。萬類齊收,無論什麼樣的根性,上從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阿鼻地獄,只要你能夠遇到,你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就到了,就成熟了。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頭找不到,無比的稀有。所以它真的是難信,很容易成就,易行。這正是賢護的實義,真實的義理。

  第三位慧辯才菩薩,「表明信佛慧」,明是明瞭,信是誠信。當然如果對於佛法不明瞭,你就相信了,這叫迷信。迷是迷其理,理不知道,我相信這個事情,這也都是算善根。特別是念佛法門,對於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道理不清楚、不明瞭,沒關係。如果你真能信他,真能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你相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我念佛,阿彌陀佛真來接引我。你只要這樣相信,那你是大善根福德人。為什麼?你這一生成就了。這是我們前面在機緣那一段裡面講上根人,不是上根他怎麼會相信?這個上根不是這一生修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成的,在這一生當中緣成熟了。有緣沒善根不行,不信;有善根沒有緣也不行。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樣東西一時具足,在這裡統統具足了,你成就了。說起來容易,實際這三個東西同時成就也非常不容易。「明信佛慧,辯才無礙」,相信佛的智慧,「即經中演慈辯,授法眼,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之義」,這是慧辯才菩薩他所表的法。等覺菩薩,慈悲到極處,能幫助別人打開法眼,能講經說法覺悟眾生。

  第四位,「觀無住」,見《唐譯》,魏譯本作空無,唐譯本是觀無住,觀無住跟空無意思是一樣的,「表經中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我們現在講變魔術,他能變現奇奇怪怪的東西,但是確實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說空無相無願之法」,這就是三三昧。菩薩在此地是表法的,法藏菩薩無量劫的因行,因地修行,說三三昧,這是三種禪定。第一種「空三昧」,三三昧之義,我們看這一段,「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現代的科學家逐漸也發現了,觀一切法是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我與我所都不可得。我、我空、我所空,這叫空三昧。什麼人證得?小乘人就證得了,根如果是利的,初果就證得。首先證得我空,我既然空了,哪裡有我所有?

  第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相不是真的,相是假的。現在的科學家發現了,講得也很清楚。為什麼是假的?大乘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象到底怎麼回事情?我們看到明明是有。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得不到。相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還沒搞清楚,佛說出來了。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就一點不稀奇,本自具足。雖然本自具足,連自己也不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萬花筒能現一切相,那裡頭有無量無邊無盡的相好。道理很簡單,就是三片玻璃,裡面一些碎片,不同顏色的碎片,你只要動,這是萬花筒,你只要動,裡面就有圖案。你常常轉動它,找不到兩個圖案是相同的。都是它現的,它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自性本具智慧現前,它就知道了。我們今天只是在動,智慧沒現前,所以感覺得奇怪。動的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它波動多少次?一千六百兆。難怪彌勒菩薩說「念識極微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用這樣的頻率在動,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每一個波動是一個現象,什麼現象?遍法界虛空界。有的地方我們看到了,有的地方沒看到,這不稀奇。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居住的地區我看到了,還有很多地區我們看不到,距離我們太遠了。

  但是,那個動是同一個頻率發生的,同一個機緣,同一個心性。如果離開地球,在其他星球上,跟我們也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太空。你就曉得,這些現象確確實實是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就在一念之間。這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裡頭所現的相,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就出生無盡。如果不動?不動,相就沒有了;一動,相就現了。那個沒有是隱了,隱沒了,動的時候它又出現了。隱現不同,現不能說它有,隱不能說它無。這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相。修行人修功夫,這個功夫叫無相三昧。滅諦裡頭滅什麼?滅分別,滅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大乘經裡面更高一層,不起心,不動念。滅的境界就是涅槃,這個靜、妙、離四相是心性的本相。佛經上講涅槃,涅槃是離色聲香味觸法、男女二相。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五,男女二相加上是七,加上三有為相,除住相,成住壞空四相,住相除掉,這個十相,叫無相,這些相全是假的。成住壞空是假的,生老病死是假的,生住異滅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以無相為緣」,心裡面,無相為緣就是不著相,世出世間一切相他都不執著。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統統不緣,全放下了,無相三昧。

  「無願三昧,舊云」,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翻成「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苦諦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之惡」,集是因,苦是果,因裡頭有善有惡,善你很喜歡它,惡你就討厭它。集諦可厭的惡,可愛的就是善。「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捨,故總不願樂之」。道是什麼?道是佛法。佛法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苦離了佛法也得捨掉。《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什麼?十法界裡面的法,十法界是阿賴耶變現的。

  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頭有沒有佛法?給諸位說沒有,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因為眾生執著有世間法,佛就用一個出世間法來對治你,來應對。你把世間法放下,佛法就沒有了;如果執著還有佛法,你又錯了。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二邊不立,還抓著一個中道,不又立一邊了嗎?又錯了,還是有執著。連那個執著也不執著了,叫真乾淨,心裡頭一念不生,什麼法都沒有,那叫契入自性,那叫證得真如。這些都是假名,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道是幫助你證入的方法,就像過河,我們用個船幫助你過渡,到達彼岸了,你一定要把船捨掉,你要不捨掉你到不了彼岸。沒有到彼岸,它很管用,用佛法幫助你到達彼岸,到了彼岸,佛法就沒用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叫無願三昧。

  「又於諸法無所願樂」,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有願,樂要是愛好,不能有愛好。為什麼?你有願、你有愛好,你就有作,你就有造作。如果沒有願、沒有愛好,你無作。有造作就有業,業有染業、有淨業,染業裡頭有善業、有惡業。只要你有造作,你的惡業果報在三惡道,你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你的淨業果報在四聖法界,出不去。這個意思很深。沒有願也不行,有願也不行,怎麼辦?有作錯了,無作也錯了。佛教你,看你能不能體會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法是真的,包括佛法,佛法所以稱之為佛法,無非是去人的障礙而已,去執著、去分別、去起心動念。譬如說執著,凡夫執著有,佛說個空,用空是讓你把那個「有」執著去掉。可是凡夫有毛病,好,有放下了,空執著了,又錯了。佛再用一個方法,把你那個空去掉,用什麼方法?有。你又執著有,空放下了,又執著有,你總是要抓一樣東西,毛病在這裡。空有二邊都不要,都捨掉了,我就抓一個中,中道,又抓一個。總是要抓一個,永遠去不掉,病就在此地。什麼時候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真放下了。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經教裡頭形容他們叫遊戲人間,他們什麼都不執著。幫助這些有緣眾生,幫助他,幫他覺悟,這個覺悟,章嘉大師講得很簡單,幫他看破、幫他放下。真看破、真放下了,他就成就了,他就回歸自性。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對於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了解。真正透徹了解,心裡才真正恢復到清淨平等覺。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真實之際,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怎麼樣能看到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它就現前,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它全都在,沒有它不在的地方。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空無;什麼都是,它存在。什麼相都沒有,能現一切相。它現的一切相,你可別執著它,幻相。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是無,它有無比的能量存在,這個能量能變現一切相。大乘經教世尊講了這麼多年,就講這樁事情。知識分子在一切大眾當中佔的比例最大,人數最多,所以釋迦示現為一個知識分子,現身說法。我們細心觀察他是怎麼看破的?他是怎麼放下的?今天的科學家他們研究的成果,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還差一個層次,這個層次他上不去了。為什麼?他沒放下,放下他就成就了。所以這裡講到三空三昧。

  有一等上根人,這種人他不需要轉那麼多圈,不需要惹那麼多麻煩,真正上根人。《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種人看起來好像很愚痴,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老實、聽話、真幹,具足這三個條件就行了。教他念這句佛號,他完全接受,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不容易。勸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也不問,他就相信了,他就真幹。二年、三年他真往生了,這種人不是上上根人誰算上上根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我們不知道,我們一般講應該是凡聖同居土下三品,不一定,說不定他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這個話怎麼說?善導大師講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有善根有福德,遇緣不一樣,遇到的緣殊勝,一下就上去了。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看到一個惠能大師,那是上上根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你跟他講什麼佛法他不懷疑,他全部都接受,你說那還得了嗎?全部都接受了。他接受不是迷信,他不是糊塗,他真清楚、真明白。所以,這個歷史上有例子,古時候有,現前也有。現前我們在同學當中也常常發現有這種人,成就不可思議。這說明理上講得通,事實上真有這個例子在。

  阿彌陀佛累劫因行,普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圓成佛道,他的善巧方便不可思議。我們怎麼個學法?那完全是自己會心去體會,這個東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全在一念覺,就這一念不迷才行。佛法,尤其是大乘,全在覺悟。阿彌陀佛的方法無比的善巧,他總是把一個人幫助他向最高層次去提拔,而不是把你放在下面,慢慢慢慢給你提拔上去,他不是的。這個就像父母對於兒女,希望你快快成就。佛愛眾生,比父母愛子女不知道要多多少倍!佛是真的,佛的恩是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是一世,那裡頭有情執。佛的心沒有情執,佛的心全是智慧,真實智慧。所以《魏譯》,康僧鎧的本子裡頭作空無也非常有道理。這是屬於看破。

  第五尊「神通華,表從神通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具足方便,成就眾生」。這神通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集萬行之德華莊嚴自己。這話什麼意思?自性的德用無量無邊,比喻作德華,太多了,沒法子說。釋迦牟尼佛將萬行之德華,把它歸納為八萬四千細行,這就好講了,有確實數字。八萬四千細行太多了,再歸納,歸納到最後就是十善業道。十善還能歸納,歸納為身、口、意三業,你看身三,口四,意三。身口意三業展開就是十善,十善在大乘展開八萬四千。這個佛學字典裡面說得很詳細,怎麼演變成八萬四千,小乘人是演變為三千威儀。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全都統攝了,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心善,純善;口念阿彌陀佛,口善;身行阿彌陀佛,身善。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攝受了,一法都不漏。我們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平常講的五毒沒有了,貪瞋痴慢疑沒有了,五毒;怨恨惱怒煩沒有了,這情緒上,不善的情緒;身體造作上,殺盜淫妄沒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這個莊嚴身心清淨,自在無礙,像佛一樣,展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如果是照極樂世界報身佛來說,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具足莊嚴,成就眾生。「如經云:遊步十方,行權方便」,權方便那是普應群機,不可思議,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

  第六位「光英菩薩,表光明英發,又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中極尊」,都是光英的意思。英是英發,光明是表智慧,從內向外透。「寶幢」,見《唐譯》,《魏譯》本作智幢,就是《唐譯》裡頭寶幢的意思,「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佛法在世間,雖然是以無量智慧教化眾生,外面人對佛尊重,佛一生永遠謙虛。「師」這個字很難當,沒有人自己敢稱師,別人尊敬你稱你,誰敢當得起?我們親近一個好老師,老師這裡教學,誰知道?在從前寺院庵堂都豎立旗桿,旗桿很高,它不是掛國旗的。它掛什麼東西?幡幢,扁形的是幡,圓形的是幢,懸掛這個。掛這個幹什麼?如果這上掛的是圓的幢,旗桿上掛著,人家外頭一看,今天寺廟有講經,喜歡聽經的人就來聽了。它是告訴大眾的,我今天有什麼活動。講經教學就是掛幢,圓形的。這個裡面有做法會的,是扁的,超度佛事這個東西是掛幡,它是信號。

  現在寺廟不用這個。為什麼?高樓太多,你掛了人家看不見。所以現在報紙上可以刊廣告,電視、無線電都可以做廣告宣傳,你們這個道場今天有些什麼活動。所以這是給人的信息,幢是信息的意思。你知道了,喜歡來聽經是你自己來的,講得不滿意你不要見怪。我不敢邀請你來,你自己來的。喜歡聽你就聽,每次看到這個幢你就來。如果講某一部經,通常把經題寫在幢上,《大乘無量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掛在那裡,一看,今天講什麼經,就知道。掛幡,幡當中常常講法會,內容也寫在上面,最普通的有大悲法會、水陸法會,我們提倡的三時繫念法會。所以它是傳遞信息。

  「智上」正士,見《唐譯》,《魏譯》作慧上,「表經中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如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這是表佛果地上五種智慧,表這個意思,這五種智慧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眾生因為自己有業障,把它障礙住了,業障消除,智慧自然就現前。說實在的話,人心只要一清淨,妄念少了,思慮少了,頭腦就清楚了,這是一般人都能感觸得到的。事情愈多,愈雜、愈亂,智慧就沒有了,頭昏腦脹。那是什麼?妄念太多了。佛法告訴我們,就是把這些妄念統統把它排除,都把它放下。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放下的方法,放下的門道,全都教你放下。只要放下你就對了,你就回頭了。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性本自具足,決定不是從外頭來的。你想賺錢,錢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向內求,無需向外。向外求,在佛法稱之為外道,外道的意思,心外求法。身心健康也是向內求,都不是叫你向外求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佛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內學院。楊仁山的學生,這是民國初年,在南京辦了一個佛學院,叫支那內學院,很出名。民國初年不少這些高僧大德、在家的這些大德,都是那個內學院的學生。好像只辦了兩年,時間不長,但是影響很大。佛教我們從內,別從外頭,向外求就變成外道。一切法不離心性,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要向內,不主張向外。

  第九位「寂根」,這都稱為正士,「《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這是標準向內,對內修學的。境是外面的,外境,智是裡面的,思想。統統放下,內外都不緣了,寂滅就現前。寂滅是什麼?寂滅是大般涅槃,你看如來所證的就現前了。大般涅槃就是自性,所以自性是寂滅相,心地愈清淨與自性就愈接近。修行人,一切時、一切處要遠離一切干擾,受干擾的影響就生煩惱,不生智慧;不受外境干擾,心地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根本嚴淨」,外放下境緣,內放下知慮,就是思慮,寂滅現前。這根本上的莊嚴清淨,叫寂根。

  「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這講得好!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菩薩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切眾生個個具足,有待我們自己去開發。用什麼方法開發?「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就開發了。這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常」。常,入定、出定沒有了。定有出入,入定的時候清淨,出定的時候就散亂。所以自性本定沒有出入,沒有出入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叫常安住,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為什麼?因為他把一切境緣全放下了,外面境界他非常清楚,他不執著。清楚什麼?照見。照見為什麼不著?照見五蘊皆空。他真的徹底了解外頭的真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諸三摩地,內不動心,外面清楚;外面是智慧照見,裡頭如如不動。這是表寂為根本。從寂就起照,定是根本,智慧是作用,照用無窮。「照而常寂」,照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叫常寂。照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常寂光。「表壽命無量」,這個東西我們應該要學。菩薩德號裡所說的這些,都是阿彌陀佛名號裡面的德相、功德。

  第十位「信慧」菩薩,「《會疏》云:信心智慧,永斷疑網。《甄解》云:明信佛智,無上智慧。又本經中,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此淨土宗是難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這個話字字句句都真實。《會疏》這一句說得好,「信心智慧,永斷疑網」,只要有一點點疑惑存在,我們的信心就不踏實,信心不踏實,成就就難了。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絕頂智慧,跟那個下愚,這兩種人有同樣的好處。為什麼?他們相信,你跟他們講,他們不會變,永遠相信,這兩種人很容易成就。

  你要問為什麼?下愚的人心地老實,沒有妄念,他沒有什麼想法,你跟他講他就接受了,真成功了。所以那個愚,從前李老師常常說,他想學,一輩子也沒有學到,他說愚不可及,比不上他,大愚若智,這種人遇到上上乘法的時候他馬上就成就了。最難度的這叫半信半疑,這是最難最難辦的事情,你說不信,他真相信;你說相信吧,他疑問很多,那些疑問要不都統統把它破除,他的信心就不堅定。破除這些疑問很費勁,不是那麼簡單。疑惑從哪裡來的?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有原因,不是沒有原因的,很不好斷。所以《甄解》裡頭說,明信佛智,無上智慧,這個意思是雙關的,一個是我們相信佛,佛的智慧是無上智慧。另一個說法是我們明信佛智,自己就是無上智慧,自己不是無上智慧怎麼會明信佛智?兩重意思在裡頭。

  「又本經中」,這經中說得好,這真的不是假的,「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這個人,你給他講他立刻接受,就相信了,說明他什麼?過去生中曾經供養諸佛如來。佛在很多經上,這供養前面還加了兩個字「無量」,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個話不是假的,則能歡喜信此事。不然哪有那麼容易!「人身難得佛難值」,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容易,得人身不容易。佛難遇,值就是遇到。我們今天雖然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但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還留在世間,還沒有滅掉,這個福就很大了。世尊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是第三個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這個時節因緣不算差,經教還都留在世間。真正相信,真正不懷疑,任何一部經、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這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成功的關鍵完全在真誠心,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至誠恭敬這個心態非常重要,你有多大的成就,完全看你誠敬的功夫。你有萬分誠敬,你就有萬分成就,這一生當中很快就成就了。

  惠能大師當年只二十四歲,很年輕。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在做義工,大寮裡頭舂米、破柴,幹了八個月。半夜五祖召見,在方丈室裡頭,幾句話他就大徹大悟了。什麼原因?五祖這個弟子萬分誠敬,所以他得的是萬分利益。神秀雖然跟著他二、三十年,我們說神秀對他老人家百分誠敬,只能得百分利益,那個是萬分誠敬。衣缽傳給惠能了,沒傳給神秀。為什麼?真誠恭敬是性德,這個人性德已經流露在外頭,一絲毫的傲慢都沒有,見每一個人都是恭恭敬敬,尊人而自卑。《壇經》上的記載,我看到六祖大師處世待人那個心態,那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只有五祖看得出來,這個人是法器。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信慧聞法難中難」,這信是真信,不但信,有智慧。我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那種心態,你就能看出他那個信心跟他的智慧。這個太難了,遇到這樣的人,他立刻就開悟了。

  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訪惠能大師。禮拜的時候頭沒著地,拜了三拜,頭都沒有著地。起來,六祖就問他,看到你禮拜,三拜頭沒有著地,用現在的話說,你一定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他也很老實,他就向六祖說,誦《法華經》三千遍。這不容易,《法華經》很長,一天念一遍,三千天差不多十年。這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六祖問他,《法華經》裡說些什麼?他答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聽人家念過」,他自己不認識字,當然不會看經,別人念給他聽他就知道,「你既然這麼熟了,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念了,全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的玄旨,他一聽開悟了。這開悟了再禮拜,頭就著地了。你看看就是那個動作上一點點,就那麼一點障礙,十年不能開悟。為什麼不開悟?他不知道,這經過真正高手點一點,就通了,就悟了。

  我們聽六祖給法達禪師開悟的那幾句話,我們聽了,我們不開悟,他開悟了。法達開悟了,我們沒開悟。看,看十遍,看一百遍,看一千遍,都不能開悟。什麼原因?人家有十年《法華經》的底子,我們沒有。法達要沒有三千部《法華經》,他也開不了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效!長時薰修,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就是戒律,你一定要遵守,要守規矩。一門深入,心是定的,心不散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就開了。那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麼不開悟?我們的思想太雜、太亂了。而且怎麼?非常受外面境界干擾,很容易。見色被色干擾,聞聲被聲干擾,看文字被文字干擾,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全被干擾,這怎麼得了!這個麻煩大了。我們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還有比祖師大德更好的辦法嗎?祖師大德老實,從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還有比這個方法好的嗎?現在西方人提倡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方法研究科學,行;科學的方法拿來研究心理學,問題就多了。佛法是求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的方法是教你統統放下,恢復你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你的真心,清淨平等覺是你的本性。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相信的人都成就了,都超越十法界了;不相信的人還在十法界裡頭流轉。「淨土宗是難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

  「願慧菩薩,表阿彌陀大願之王,智慧廣大,又可與信慧正士合參,正表淨土以信願持名為宗」。願慧,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如果說初學,四十八願是多了,記都不容易記,你怎麼能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彌陀大願,四十八願,跟普賢菩薩十願,文字上有廣略不同,內容沒有兩樣。四十八願願願都可以含攝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亦如是,每一願都能含攝彌陀四十八願。《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能夠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能!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但是你一定要知道,願願裡面具足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頭,願願具足十大願王,你才能生歡喜心,你才知道它怎麼個落實法。

  第十二位正士,「香象」正士,「菩薩乃東方阿閦國的菩薩,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菩薩到這兒來,來表法的,他是東方阿閦佛國,在維摩居士會上,他也來參與。維摩大士的會上,世尊常常派遣聲聞、菩薩弟子去聽經聞法,做影響眾。互相的護持,釋迦牟尼佛護持居士道場,居士也護持釋迦牟尼佛的道場,護持,沒有排斥,佛法就興旺。如果互相排斥,佛法就衰了。現在互相支持的人不多,互相排斥的多,佛法之興衰我們就看見了。古德說,「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同行互相讚歎,互相協助,沒有嫉妒,沒有排斥,佛法就興旺,正法就久住了。但是同行相爭,古今中外在所不免,這不是好事情。同行一定要相親相愛,要互助合作。

  下面第十三位「寶英」正士,「表彌陀願海,乃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能令凡夫,無功德者逕登不退,證入涅槃,是乃寶中之英,故曰寶英」。名號是表法,表彌陀願海,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這就講到,這經裡頭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發之後,用五劫的時間來修行,以行填願,願願都是真實功德。如果發了願沒有去做,那個沒有功德,那個願是虛願,不踏實。願一定要兌現,沒有真修,願怎麼能兌現!用什麼修?用真心,不能加絲毫妄想。夾雜妄想在那裡,不行,把你的功德全破壞了。純真無妄,我們一般人說純淨純善,這是四十八願每一願裡頭的真實功德。功德圓滿,極樂世界自然出現。所以,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是彌陀本願功德之所成就。這什麼道理?就是佛常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天天想這樁事情,五劫的時間把它想成了,極樂世界出現了,以這個世界落實了四十八願。

  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跟四十八願相應。這怎麼回事情?這是阿彌陀佛那個五劫修行功德加持給他的,所以他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把這盞燈點亮了,光明更大,以前是一盞燈,現在是無數燈,光光相映,光明遍照。為什麼?因為四十八願是一切眾生本性裡頭本有的,就是你沒發而已,他發了。用五劫修行這個功德,就可以把我們本有,沒發,把它點燃,我們也發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十劫,這是佛介紹給我們的,這十劫的時間,他用極樂世界這個手段,接引十方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地獄眾生,統統都能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一生圓滿成就妙覺如來,這個功德多大!他自己本身的功德,加上這十劫你看每天到極樂世界去多少人數,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替他做廣告,替他宣傳,替他介紹。他不必招生,十方如來替他招生。我們細心去觀想,知道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真容易去,真難信,這不是假的。什麼人能信?有大福報的人能信,有大智慧的人能信,大善根、大福德的人能信,信的人得福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63&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歡喜 法喜充滿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15418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