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大經科註(第六十九集)
2021/02/22 15:31:28瀏覽136|回應0|推薦4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九集)  2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9


影片網址 :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069.mp4&autoplay=tru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零二面倒數第五行,「究竟圓滿」。請看經文: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釋為解契宗源。《淨影疏》云:證會為入。可見入者,為契會證入之義。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佛法得真實的受用就在這個「入」字,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契入自性的境界。佛,不是外頭有個佛,自性是佛,能契入,得真實受用,本經裡面講三種利益,真實之利,所以叫究竟圓滿。解,契就是契入,宗源,宗是主要的,源是源頭,宗源是主要的源頭。也就是說宇宙就從這裡來的,這是宇宙主要的源頭,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體是性體,依之而生起。沒有本體,一切法都不能夠現前,一切法無法建立,一定要有本體。譬如我們這個地球上,一切法以大地為宗源,離開大地,一切法都不能建立。宇宙萬法依靠什麼?佛教裡頭有這兩個字,宗源這兩個字,意思很深。

  《淨影疏》裡面解釋,證,證得;會,體會到,這叫入。所以入這個字的意思有契會、有證入,有這兩個意思。《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大乘終極的目標就在這一句。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決定沒有錯誤,而且這個知見是無所不知。既然無所不知,肯定就無所不能,這個入字。怎樣才能入?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所以能入,障礙去掉了;眾生所以不能入,因為有障礙在。這個障礙總名詞叫業障。業是什麼?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這叫事,你在幹什麼事;造作完了之後就叫業,你阿賴耶識裡頭留下的印象,那就是業,那叫業,這個東西障礙我們明心見性。所以佛說只要我們真正能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放下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明心見性,你障礙就沒有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煩惱你統統放下,你沒有障礙了,這個時候你所用的知見是自性的,自性的就叫佛知見,完全正確。

  下面說,「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為藏。蓋謂佛法藏為法性之理體」,就是自性。法是一切法,性就是體的意思,一切法之理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德是什麼?德是德用,所以稱它為「佛法藏」。法是法性,藏是含藏,含藏無量無邊的,我們現在稱它作能量,無量無邊的能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一切,遍法界虛空界。什麼叫佛法?佛是覺悟、是明瞭,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樣不覺悟,這叫佛法。所以佛法藏、佛知見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於是我們就明白,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不管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為什麼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一個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所以它平等。只要一見性,性德完全流露出來,自性裡頭本具的功德,讓你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明白了,這叫豁然大悟。

  大悟就是全都明白了。這個不是一本書一本書的學習,那要學到哪一年,那永遠學不完。所以佛法教學重在開悟,開悟的關鍵就在放下。如何能夠勸導眾生覺悟肯放下,這就是教學初步最重要的課題。要教他覺悟,要教他明瞭放下的利益、放下的好處,不放下,你所知道的是一點點,而且這個知識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所以它是知識,它不是智慧。識就是錯誤的,識就不是真的。自性是真心,識是妄心。用妄心永遠不能證得自性,用真心才能夠證得。我們放下虛妄,真心就現前,真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見到真性,你才真正明瞭沒有生死,沒有涅槃。生死是對涅槃說的,涅槃是佛法,佛法也不是真的。真的,自性裡頭一法不立,它也一法不捨,二邊不著,中道不存,那是入佛法藏的境界,那是入佛知見的境界。

  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對佛講的這樁事情我們不相信。縱然信,裡面還是帶著相當成分的疑惑,我們講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不能證得,要全信無疑才能證得。百分之九十九相信,還有一分迷惑,都見不了性,這裡頭不能帶絲毫疑惑,這個就難了。如果是這種根性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智愚賢不肖,只要他對這樁事情真的能夠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上上根人。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例子,他就是深信不疑,沒有絲毫懷疑。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對於世間事涉獵得也不深,一個二十四歲的人,每天砍柴、賣柴過生活,他懂得什麼,世出世間事他都不知道。他具足圓滿的誠敬,所以經高明的人一點,他就通了,他就明心見性。也就是此地講的,他入佛法藏,入了,入進去了,那麼容易就入進去。原先,他解悟的能力確實就表現得相當高明,聽別人讀經,他就曉得裡頭的意思,他能把他聽懂的意思講出來給大家聽,令人驚訝!為什麼要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他才能徹底悟入?那就是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惠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還有一分迷惑,這個迷惑遇到真正高人給他一點,這一分的疑斷掉了,他就契入境界,就證果了。

  從惠能這個例子,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放下好,不能不放下。到現代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量子學家告訴我們,如果要依照量子、根據量子來觀察這個世界,他說這個世界上一切法全是空的,這世界像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說實在的,一樣你也找不到,物質裡頭找不到真實,受想行識裡頭也找不到真實,沒有一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生死是假的,涅槃也不是真的。這些是大乘的奧義,世尊在一般人面前不講這些,為什麼?一般人不懂,愈講愈迷惑,迷惑就造成他開悟的障礙,他不能講。他真能相信,不迷惑,不定什麼緣分一點他就通了。所以這樁事情,觀機,那只有大善知識他們有這個能力觀機,就是看得出來,有善巧方便,幫他點化,幫助他豁然悟入境界。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法華經》上有這兩句。善是善巧,不定是什麼因緣,讓他在一念之下就悟入。佛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通達大智,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體、相、用全通達了。體是自性,相用都是依體性而顯示出來的。「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來解釋這句話,入佛法藏。「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這句話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佛是從相上講的,這個地方有差別。如來一切功德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寶藏,也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個意思。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在哪裡?在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在諸佛報土裡面,看到自性功德美好的那一面,我們講正面;從六道三途裡面,我們看到自性本具功德的負面。正面是本有的,負面是扭曲的,本來沒有,扭曲的。為什麼會扭曲?識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不是好東西。

  識裡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倫理、道德、因果都有正負兩面,正面果報是天堂,負面果報是地獄。可是自性裡頭二邊都沒有,正負兩面都沒有,這個要懂,世法沒有,佛法也沒有。因為識變出來的,裡頭就有世法,跟世法相對的就出現個佛法。佛用佛法來訓世法、來教導世法,希望世法回歸到佛法,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不能不深入經藏。深入經藏不是叫你讀很多經論,一部足夠了。怎麼深入?一遍一遍的去讀,讀一百遍,你有一定的深度;讀一千遍,你的深度就更深。一千遍的人,他的善巧方便決定超過念一百遍的人;念一萬遍的人,他的智慧肯定又超過一千遍的人。深,沒有底限,無限的深廣,一直到什麼時候?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功德就圓滿了。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要學,全通達了;一看,明白了,一聽,明白了,一接觸,明白了。這門學問不可思議,人人都有分,不信就沒分,對它懷疑就沒分。對它懷疑的人,你認真努力學佛,精進不懈,你到最後所學的是佛教的知識,不是智慧。你讀得多,記得多,叫記問之學,儒家講「不足以為人師也」,你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開悟。這多重要!我們如果從這個根源上錯誤,那就錯到底了。

  我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產生錯誤的人太多了,不是佛法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學了十年,學了二十年,學了四、五十年,為什麼還不開悟?佛法上開悟是真的嗎?愈來愈懷疑,愈懷疑障礙愈重,到最後依舊搞六道輪迴。再要埋怨佛法不靈,那就罪上又加罪,麻煩可大了。真正聰明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過失都在自己,外面沒有過失。惠能說的,在《六祖壇經》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今天量子學家告訴我們,世間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它有什麼過?我們看到以為是過,是自己的過,不是它的過。這個道理可深了,一般人聽不懂,一點都不假。所以會修行的人叫借假修真。這句話意思很深。假是什麼?世間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我在假的裡頭修真。怎麼個修法?我不見世間過就真,真的我就見到了;我要見世間過,永遠見不到真如。

  所以菩薩心、菩薩行,以善財童子為例子,這是給我們做個榜樣,他每天從早到晚接觸到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沒有見到世間過,他見到的是自己的過,沒有見到世間過。所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圓滿具足十大願王,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都是善友、都是自己的老師、都是自己修學的好榜樣。《論語》裡面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叫三人行。除自己之外,那兩個是老師,為什麼?善人啟發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沒有?有,好,永遠保持,發揚光大;沒有,要發心,要向他學習。那個惡人也給我做示現,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識,他是佛菩薩,哪來的過?過在自己。善心善行發不出來是自己的過,惡心惡行改不過來,是自己的過。所以用善財的態度來學佛,沒有一個不成佛,個個一生當中都證得無上菩提。沒有什麼祕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古聖先賢知道。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你成佛了就統統現前,佛果功德。

  「此之功德大寶海」,這一句是講自性。惠能大師開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的就是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我們在談到這樁事情,給它取個名詞好說話,稱它為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一乘是究竟圓滿,對二乘說的,二乘是大乘、小乘;對三乘說的,三乘是菩薩、聲聞、緣覺。二乘、三乘不圓滿,成佛了,這叫究竟圓滿。「《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這個會中是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參加這一會在座的這些菩薩不是凡夫,是大權示現。大是什麼?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這些人示現在我們大會當中。他來幹什麼?來幫助我們起信,我們有懷疑,看到這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都在,那還懷疑嗎?就不會懷疑了。雖然事理上不清楚,但是信心不會動搖了。如果真的有問題,這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怎麼肯來?他們來就是肯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點都不錯,跟自己所證的完全相應。這些人稱之為影響眾,對初學的產生影響,幫助初學增長信心。

  「從果向因」,果,他是佛,他是等覺菩薩;向因,今天在釋迦牟尼佛大會當中,他的身分是釋迦的弟子,身分是聲聞、是緣覺、是權教菩薩,這是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你看這說明他們已經契入如來一乘果海,成佛了,這些人都成佛了。「但不捨因行」,要知道佛只有一個願,幫助一切眾生成佛,沒有自己。所以釋迦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都來做釋迦的弟子,表演做一個好學生,真正聽話的修行人,給那個初學做最好的榜樣。說不定這個人還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再來表演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做好榜樣給大家看。「故來會贊助釋尊也。」讓這些真正初學的人,看到這些人真聽、真學、真幹,這樣才影響初學的,沒有這些人在這裡表演,初學的很難契入、很難放下,他們表演,他們真幹。所以經上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千是指多,不止一千,一切諸佛看到了,都來示現做他的弟子,成就他的法會,也就是成就他教化眾生的功德。這個初學的人聽佛說法,佛那個甚深的奧義他聽不懂,這些人幫助他。因為他聽懂了,聽懂什麼意思,他慢慢細細的講給他聽,慢慢他也懂了。不但懂了,他真幹、真落實,表現出奇異的成就,感動這些初學的人。這是叫助佛弘法利生。

  下面,「究竟者,至極之義」,達到極處了。「彼岸者,《智度論》云:波羅」,梵語稱波羅,翻成中文叫彼岸。「秦言」,鳩摩羅什大師在中國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皇帝是姚興,所以稱為姚秦。中國古時候,國號用秦的有好幾個,所以要區別是哪一個秦,把皇帝的姓加上。這是姚秦,姚秦前面是苻堅,叫苻秦,春秋戰國的時候有秦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所以把他的姓冠在這上面,這是姚秦時候。「秦言彼岸」,波羅,梵語波羅,中國話就是彼岸。「又云: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這用來做比喻,此岸、彼岸是代表什麼?代表生死跟涅槃。「又《涅槃經》云:彼岸者,喻如來也」。此岸是六道凡夫。「是以淨影師釋」,解釋「究竟涅槃」這一句,他說,「彰果畢竟」。彰是顯,彰顯,顯現出來;果是果報、果德。「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你真正證得,你達到了,這叫究竟。括弧裡面黃念老給我們的解釋說,「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為究竟」。完全從字面的意思來解釋,這個解釋也很詳細,我們一看就明白了。

  「按《甄解》意,則為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這兩個說法是一個意思。總而言之,「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是諸大士是與會的這些大德,特別指的,出家的比丘眾五個人,菩薩眾三個人,在家的菩薩眾十六個人。這是名字列出來的,沒有列出來的很多。列出這幾個人來是表法的,於這一會、於這個法門表法不是很清楚的就不列了。實際上本經有不同的譯本,不同的譯本裡頭列的大眾不一樣,有多有少。列哪些人,這不是佛說的,結集經的人寫的。為什麼?每一會講大乘經這些人統統都在,所以結集經藏用上首來表法,你一看上首名號,就知道這部經大致上是講些什麼,你就明白了。所以這些出家、在家的菩薩們,實際上圓證果德已,已是早已經證得,他們都成佛了。

  「從果向因」,他是佛,今天在釋迦會上他是居士、他是比丘、他是羅漢、他是菩薩,是這些身分。「遵普賢德」。他們在給大家表演,表演什麼?如何學習十大願王,如何落實十大願王,將十願變成自己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心。是什麼心?十願就是心。十願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德,真得到了。他們「普現十方」,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在哪裡?跟諸位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們的身心跟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沒有形相,但是遇緣能現相。緣是什麼?眾生有感,他就現相,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自己在大乘教裡頭沒有相當的基礎,這個境界體會不到。我們的基礎靠什麼?今天唯一的依靠就是讀誦。中國古人講得非常有道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要讀書萬遍,哪有不開悟的道理,肯定開悟。所以他們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弘法,他們在這讚歎,讚歎就是協助弘法。像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這一台戲演得非常圓滿,演得非常成功,讓許多聽眾感動,慢慢也覺悟了。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彭居士這段話說得好。行權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得有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要有智慧,那至少得有清淨心。為什麼?清淨心生智慧,心裡頭決定不能有煩雜染污。所以古人修行一定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中國古時候,儒釋道三家,學習的環境都是遠離城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在那裡建道場。學習的人多半都好幾年不下山,十幾、二十年不下山,有少數的一生都不下山,他在那裡就成功了。修成了,真開悟了,那下山是為什麼?下山是為弘法。也是有緣分,有人來啟請,得下山弘法;沒有人啟請,他就長住山上不下山。

  印光大師,這是近代的,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住在普陀山三十年。在寺廟裡分給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經樓,他在藏經樓就住了三十年,有這個緣分,每天去閱藏,讀書,七十歲的時候才被幾個居士發現。有幾個居士到普陀山去觀光旅遊,跟印光法師不期而遇,居士提幾個問題向老和尚請教,解答得他非常滿意,認為這是佛門的大德。回去之後,寫文章在報紙雜誌,這大家知道,知道有個印光法師。去訪問的人就愈來愈多,他就變成名人。七十歲之前沒有一個人曉得他,教內教外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你看七十歲被人發現,八十歲圓寂,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十年的影響,在這一百年當中,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一個超過他。那什麼原因?積得太厚了,叫厚積薄發。三十年的時間,自己讀經學習,晚年專修淨土。他選擇得沒錯,給我們做了好榜樣。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你看他答覆問題,善巧方便。

  所以彭際清居士說這三句經文,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沒有善巧方便就不能修菩薩行,修菩薩行一定活活潑潑。「以方便故,取於淨土,得常見佛」,這個方便當中無量的方便,就是因為你有機會天天見佛。我們今天沒有機會天天見佛,要怎樣?天天讀經,讀經就是見佛。讀經學教,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認真學習,這是不離開佛陀。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去親近彌陀的報身,永遠不離開他,這是多大的福報。「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這才能入得了。「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般涅槃。「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講最適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不同,因環境不同,因事不同。我們通常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有善有惡,物質環境裡頭有順有逆,你都能適應,這就叫方便。你有方法,你有善巧,統統能適應,不妨礙修行。善巧功深,不但不妨礙,還成了成就,逆境惡緣變成了增上緣。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幫助你提升,善緣惡緣也幫助你提升,這是智慧,這是德能,這是善巧方便。如果不能適應,麻煩就大了。不能適應,去找一個好環境,可不是那麼簡單,到哪裡去找?如果能適應,處處都是好環境;不能適應的話,處處都是障礙,都成了障緣。所以古人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這話是蕅益大師講的。

  「如《大般若經》云: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餘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這些教誨好,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怎樣才能成就,這關係多大。頭一個條件,菩薩要跟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換句話說,不能跟煩惱相應。什麼是煩惱?貪瞋痴慢疑。在修行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還有這些東西(煩惱)圍繞著你,這個麻煩大了。一定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的心就安了,心安理就明白、就覺悟了。如果心裡頭有煩惱,有貪瞋痴慢疑,你的心不安,我們常講心浮氣躁,你心定不下來,你沒有辦法學習。縱然很用功,你所學習的是佛學常識,用現在的話說,是佛學的知識,不是智慧,與你的戒定慧三學不相干,你學佛跟學世間的學術沒有兩樣。也就是說,把佛的經典看作世間一般典籍那樣學習,你所得到的是世間法,佛法沒得到,這個道理要曉得。

  學佛念念跟智慧相應,不跟煩惱相應。這些菩薩們,他們是法身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有這個能力。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些事情你都能做到。這就是說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就等於真達到了。你看你有能力,從此處沒,生餘佛土。我離開這個世界,我往生到其他諸佛剎土去了,從這個佛國土到那一個佛國土,自在,沒有障礙,通行無阻。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你會看,這個世界有佛,在那裡教化眾生,我們就去供養佛,跟佛學習;這個世界沒有佛,我就不去,得大自在。我們現前可不可以得到這樣的待遇?可以,要求佛幫忙。佛不幫忙,我們是博地凡夫,煩惱習氣重,沒有辦法。找誰幫忙?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找阿彌陀佛幫忙。阿彌陀佛慈悲,阿彌陀佛真的樂意幫忙。

  你要是他方佛國土都去看過了,最後你一定嚮往極樂世界。為什麼?有個比較。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我們看到的,韋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變故,兒子聽了提婆達多的話,要把父王害死,他來繼承王位,這就是今天講的政變,兒子發動政變,奪取王位。這個政變成功了,國王還沒有被殺,但是把他關到監牢裡面去。母親去探監,送一些東西給國王,給他吃。太子是想把他關到監牢獄,斷絕飲食,讓他自己餓死。夫人常常去送飲食,這個事情被太子知道了,所以太子想殺母親,遭這樣的變故,也嚴格禁止他母親的行動。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求釋迦牟尼佛。佛到皇宮裡面來慰問她,韋提希夫人痛哭流涕,懺悔,怎麼生了這個大逆不孝的兒子!求釋迦牟尼佛,這法界裡頭還有沒有諸佛剎土沒有這些惡人、沒有這些不善的事?她想求生。

  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力(神通)展現出諸佛剎土給韋提希夫人看,像我們看電視一樣,讓她看。諸佛剎土她都看到,最後她自己選擇,她選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問他怎樣才能往生?就這麼一個緣分,釋迦牟尼佛說了《十六觀經》。所以《十六觀經》裡面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理論,一個是講方法。念佛的方法講了十六種,理論告訴我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原理。佛在世,佛天天講經教學,這是好環境。供養佛,這是修福,聽經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極樂世界講經教學沒有中斷,所以他能夠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佛。這些都不能離開佛,離開佛你修的就不圓滿;你不離開佛,天天所修的都是圓滿功德、圓滿智慧。

  「當知欲不離佛」,你要想不離開佛,「須以念佛為因」,這個話重要。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也是在《觀經》上的。《觀經》上佛給我們講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諸位聽了這句話有沒有懷疑?我當初聽的時候真有懷疑,為什麼?第三福是菩薩修的,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我懷疑從這個地方來的。如果它放在第一條,我不懷疑,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小乘福,聲聞、緣覺的福報,第三條是菩薩的福報。它是放在第三條,不是放在第一條,所以我就有疑問,菩薩怎麼不知道因果?最後想通了,這個因果不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個我們人都知道,菩薩怎麼不知道!可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所以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是念佛成佛這個因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菩薩要知道了,他能不念佛嗎?他念佛,很快他就成佛了。如《華嚴經》上所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第十地。換句話說,在華嚴會上地前每個人學的法門不一樣,可以說都有相當的成就。他才能夠,這相當成就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八萬四千種法門修行成就的,無論哪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水平,那就都能生到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修到登地,十住、十行、十迴向圓滿了,登地。登地修什麼法門?全是念佛,從初地到十地,統統是念佛法門。深信因果是講這樁事情,不是講別的事情。我們這才搞清楚、搞明白。這是彭際清居士說的。

  「按彭氏之說,菩薩度生,須有方便。最勝方便,是教人念佛」。可是這個法門難信,你教人念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我早年第一次到美國,一九八二年。在這一年前,就是一九八一年,我在台北講經,遇到一個美國的學生,研究生,從紐約來的,跟台灣大學交換學生,他學佛,學《華嚴》。正好我那個時候在講《華嚴經》,所以他就找到我,就住在我景美小圖書館裡面,每天聽經。他勸我到美國去弘法,弘揚淨土。他告訴我,在美國傳教的多半是日本人,還有一些西藏人。西藏人在那邊講藏密,日本人在那裡都講禪宗,教人靜坐,沒有人講淨土。大家對淨土非常陌生,沒有人相信,所以他勸我去。他說法師,你去可以把淨土在美國弘揚起來。這是一個助緣。

  一九八二年有這麼一個機會,是萬國道德會,這在東北,中國東北有這麼個組織,它們是世界性的,世界萬國道德會,在洛杉磯召開第三次世界代表大會。韓館長是東北人,跟這個會的這些領導人很熟,她也參加道德會。由道德會出面聘請我做顧問,我用顧問這個名義跟他們的團體到美國去。到美國之後,我們的同學很多,這個種子是李老師在台中十幾年來辦大專佛學講座;我自己也參加了台北道安法師中國佛教會的大專佛學講座,我在裡面擔任總主講,認識同學就多了。這些同學學業完成之後在美國留學,大概有三百多人,這都我熟悉的,分布在美國十幾個城市。有的在讀書,有的已經畢業,在美國工作了。一去,有這麼多人,每個地方邀請,我就在美國東西方旅遊。跟美國的緣是這樣結的,這都是想不到的。在台中慈光講座,我跟他們是同學的身分;在台北中國佛教會大專佛學講座,我是老師的身分,這個緣也是意想不到的。

  到美國,要讓美國那邊,我們主要對象是華僑,要讓他們相信淨土不是容易事情。好在這個之前,我將《彌陀經疏鈔》講過一遍,那個時候保留下來的是卡帶,我們還沒有錄像的設備,我記得好像有三百多個帶子,一個帶子九十分鐘。這部經等於講了一年,三百多個帶子,一天一個半小時,一年講圓滿。我就把這套《阿彌陀經疏鈔》錄音帶,講演的錄音帶,擺在這個講台上,大家來一看,是什麼?《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的人瞧不起,那小小的,算什麼。可是一看這個這麼多,全是一部《阿彌陀經》,大家就不敢輕視,《阿彌陀經》能夠講三百多次,一次一個半鐘點,怎麼講的!這是先讓人家改變心態,不要瞧不起《彌陀經》。我說:我說《彌陀經》的意思不過萬分之一而已。萬分之一就講了一年,那萬分之萬不要講個一萬年!你怎麼可以敢輕視它,你小看了它,錯了。然後再告訴大家法門平等。佛在《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他們尊重、歡喜,般若法門,佛在這個經上明明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彌陀經》跟《大般若》平等,淨土法門跟禪宗、密宗平等。你說密,我初學佛的指導大師是章嘉大師,密宗的大德,我雖然沒有學密,我對密不外行,我懂得。我沒有學過禪,但是禪宗的語錄,《六祖壇經》我講過,我講過永嘉的《禪宗集》、講過《證道歌》,我不外行,我在諸多法門裡面選擇淨土。這大家漸漸重視,不敢輕視。於是我就開始介紹淨土、介紹念佛法門。不用這個方法,讓他們對淨土產生信心,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於大乘佛法,這是讓一切沒有接觸佛法,或者接觸佛法深度不夠,對於佛法輕視的態度,所以我講《華嚴經》。第一遍沒講完,好像講了十七年,講了一半。第二次講,我們有錄像,第一次沒有,第一次錄音都沒有。第二次我們也講了有十幾年,講了四千多個小時。照我們的進度,四千多個小時才講到十住,十住品。如果這部經要講圓滿,需要多少的時間?兩萬個小時。特別是學術界的,你們想想大學的課程,哪一個課程有兩萬個小時的?於是一般人見到了,對佛法不敢輕視。一部大經這麼長的時間,聽的人還有興趣,還能聽下去,這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這是都講緣。佛經,不僅是《彌陀經》、《華嚴經》,任何一部經典,它都通達自性,只要通達自性,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諸佛菩薩來講,一起來講,講無量劫也講不完。為什麼?它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性德的流露。

  今天弘法,首先是學術界,你要讓他們有認知,這就好辦。他們是知識分子,多半都學過科學的,他們來學,大概佛法這裡頭有點道理,要不然他們怎麼會相信、怎麼肯學。學的人愈來愈多,用現在科學的成就來解釋佛經裡頭的奧義,能夠把大乘經典跟科學接軌,這人不能不相信。最近這十幾年,我們遇這個緣真是不可思議,自己從來沒有想到。一個出家的身分怎麼可能走到聯合國?這都是特殊的緣分,這個緣分是九一一引起來的。昆士蘭大學和平學院遇到這麼一樁事情,校長來找我,希望我跟和平學院的教授們舉行一次座談會,來討論怎樣化解衝突。他們過去的方法覺得有問題,過去對付暴力的方法是用報復、用武力、用鎮壓,用這些手段。那九一一變成什麼?變成一種恐怖戰爭。就認真反省,過去這個理念方法有問題,希望再找到一個真正和平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找到我。

  這個因素也可能是過去我們從一九九八年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將新加坡九個宗教團結起來,確實有助於社會安定、地區的和平。可能學校知道這些事情,這麼一個因緣。他們對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想法,應該怎麼做,我提出了意見,他們認同。於是學校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樣走進了聯合國。不走進聯合國,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走進去之後,參加十幾次的會議,了解了。雖然了解,我們把中國傳統好的東西介紹給大家,大家聽到聞所未聞,歡喜,但是有懷疑,這是理想,這個做不到。我們就曉得,今天做中國傳統文化不容易,外國人對這個沒有信心,中國人更沒有信心,中國一向是看外國的,你就曉得多難。所以逼著一定要做實驗,他看到了,他就相信;他沒有看到,他不相信。我們在湯池做了三年實驗,做成功了,大家相信了。雖然在湯池三年,被關閉了,可是這個信息已經傳播全世界了。我們有這麼一個緣分,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做了詳細報告,用了八個小時,三天展覽。大家真的相信,動心了,想到湯池去看、去考察。我知道的有三十多個,他們是駐聯合國的大使代表,用私人觀光旅遊的身分,在湯池住三、四天,詳細了解,相信了。

  這些人裡頭包括劍橋的漢學家麥大維教授,他在湯池住四天。回國的時候從香港經過,我在香港講經,他來看我,我們談了六個小時,兩天,非常喜歡。誠懇的邀請我到倫敦去辦學,他把名稱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學書院」,隸屬於劍橋大學,要我去搞這麼一樁事情。我非常感激他,我說我不能去。他說為什麼?我說你們學校的制度、框架加給我,我沒法子教學。他說你怎麼教法?我說我沒有方法,我們老祖宗有方法。他聽說老祖宗,耳朵就豎起來了。老祖宗有什麼方法?我說《三字經》念過吧?《三字經》他會背,《三字經》前面八句話是中國老祖宗教育的、教學的總綱領,他沒有看出來。《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什麼?教學的宗旨,教學的目標。為什麼要辦學校、辦教育?是希望把人從習性回歸到本性,教育成功。不辦不行,不辦的話,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習性跟本性一百八十度的相背,出問題了。「教之道,貴以專」,這跟現在教學的理念方法不相同。東方教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是開悟,悟後起修,一切就貫通了。沒有開悟要先求開悟,絕不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知識,一門深入是智慧。我們這個理念方法不一樣,所以我不能去。

  我們必須要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大家看了,看明白、看清楚了,知道這個好,這就做教育改革。這是大事業,這不是小事。沒有這個緣分,那就像我們現在的方法,私塾教學法,我自己一個人來做,一生樂此不疲。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069&lang=zh_TW

敬祝 諸善菩薩 聞法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15670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