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4/01 18:39:07瀏覽293|回應0|推薦16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這一集我們要來討論的是「業的報償與轉變」。《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第78頁開始,平實導師依菩薩《優婆塞戒經》的經文,探討業的問題。 「業」是學佛人熟悉的一個名詞,像常聽人道「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或者遇到一個學法一直不得力,就會想著自己業障深重等等。但究竟什麼是業?佛教認為一切萬法就是萬事萬物無不基於因果之法,不僅眾生出生成為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哪一道的有情?擁有怎麼樣的色身?以及身體健康衰弱、美麗醜陋、壽命長短等的正報;乃至於擁有的財物或者是富足,他的眷屬是不是親睦,以及生存環境是清淨的還是垢穢的這些的依報;這種種的苦樂果報都是由業所感生的。所謂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民間也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釋迦世尊在《大寶積經》中開示:【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大寶積經》卷96)眾生之所以下墮到地獄中,受到極為悲慘的苦痛,都是因為自己過去造作了極為重大的惡業;閻王也不過就是統計這個下墮地獄的罪人一生所造惡業重輕多寡,依著因果律則,判定他所該受的懲罰;一切都是自己行為招感的業報,沒有人能故意入罪於他,也沒有人能代他受罪;這就是佛教所主張的法界必然的業報法則。 在這法則中,業不但是眾生受生取得色身的因緣,而萬事萬物也都從業因而生。也就是說,以業為因能招感眾生苦樂染淨的果報;而且業與果彼此之間相接相續,因果業報接續無窮無止。正如《楞嚴經》中聖教開示:【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債汝,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婬,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卷4)就是說眾生之所以會有無止盡的業果相續,都是因為過去生造作了殺盜淫的業因,導致彼此之間有了淫欲貪愛的繫縛;或者相互殺害、劫奪、偷盜,造成了彼此虧欠等因緣,而一生又一生不斷受生來報償這些業。 《成唯識論》中也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成唯識論》卷8)是說眾生之所以死此生彼、死彼生此,一生又一生不斷在三界六道中相續流轉,都是由於惑、業、苦這三個法,會引發種種業行而滋潤未來世生的煩惱,就稱為惑。能感生未來世繼續存有於三界世間的種種業力,就稱為業。業力所引生的種種苦果,就稱為苦。所以業就是指過去行為延續下來所形成的力量、勢力,由業的勢力就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因果報應,以及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的三世生死輪迴相續;所以善業有生樂果的勢力,惡業有生苦果的勢力,一切苦樂果報,都是因為業力所導致的。業力真是不可思議,所謂:【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6)既然眾生在三界中生死相續,業力是確實存在的,那業力存在何處?眾生的五陰,也就是色身及能覺能知分別的心,都只有一世,不是從前世來,因為誰也不知自己前世姓啥名誰,當然也不能去到來生,這就很容易明白五陰不是可以執持業力的。那眾生究竟如何能有三世輪迴?前世業因又如何感應後世的果報?簡單地說,造作善惡業行而生起的業力,如何能在此世五陰滅去之後繼續存在?又如何從舊的身心系而移轉到新的身心系?乃至如何從前一個業系而移轉到下一個業系?因為此世身心五陰滅去,下一世的身心五陰尚未生起之際,業力是滅或不滅?如果未滅,下一世身心五陰尚未出生而前世身心五陰已滅,此刻業力存在何處?是存在虛空嗎?具體一點來問,當前世身心五陰入胎後永遠消滅了,待下一世身心初起可能遠在千里之外,乃至遠在他方世界,那時業力又如何從前世身心五陰移轉到十個月後出生的另一個五陰身心中呢?這十個月的移轉過程,是否必須經過虛空暫時代為受持呢?但是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曾造作過輕重大小不一的許多善業與惡業,當虛空中同時存在著無量無數有情的無量無數業力,又如何能各覓其主?縱使是同一個有情的無量無數業力,又如何能在多因多業排列組合下,依先後次序正確地報償於後世相應的身心五陰中而不生錯亂?況且虛空無法,只是色邊色,是依物質的邊際無物之處施設虛空這個名詞。也就是說,虛空只是一個人創造出來互相溝通的名詞,用來顯示沒有物質的處所。虛空既然是空無唯名的名詞,當然不可能受持業的勢力,無法保有業的力量。 其實關於因與果之間的關係,大乘佛法中多以過去世業行所熏種子,作為招感未來世果報之因,稱為業種、業種子。例如大乘法《華嚴經》中有聖教開示:【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為照解一切業種,無所依著。】(《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楞嚴經》中也有記載:【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楞嚴經》卷1)以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聖教:【惟願如來,哀受我等微少供養,永離三塗惡業種子,得受人天福樂果報,開闡大乘甘露法門,速斷愚癡,當得解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1)這是大乘法中的經教。而在解脫道的阿含聖教中,不是就沒有說到業種,像《中阿含經》卷33 釋迦牟尼佛開示:【眾生有四種業、四種穢。云何為四?居士子!殺生者,是眾生業種、穢種;不與取、邪婬、妄言者,是眾生業種、穢種。】而平實導師很簡潔的解釋說:「種子又叫作界,界又叫作功能差別。」《成唯識論》中也說:「種子是阿賴耶識中的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所以在唯識經論中就說阿賴耶識也叫作種子識,像《解深密經》中 釋迦世尊就開示說:第八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解深密經》卷1)然後又以一首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1)由此可知,有感生果報的業力,業的勢力、業的力量就是業種;而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又名阿陀那識,正有著執持眾生業種的體性。這個能執持眾生業種的主體,既然稱為識,是有識別功能的心,那會不會有選擇性地只執持能成就善果的業種?又會不會自行捨棄能成就惡果的業種呢?其實玄奘菩薩已經在《成唯識論》中說:「阿賴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攝。」(《成唯識論》卷3)就是說,眾生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永遠是無覆無記的清淨性,所以祂永遠不在六塵萬法上起分別,自然就不會對業種有所取捨,永遠依著祂自己的平等性,而如實報償眾生的一切業種。正如《維摩詰經》中 維摩詰大士的開示:「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如《大乘入楞伽經》中聖教:【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大乘入楞伽經》卷6)眾生的阿賴耶識之所以稱為真如,正因為祂永遠離於能取、所取,沒有能取的六識覺知心不斷分別所取六塵的體性,因此能無私無我地執藏眾生所造一切善惡業的種子,並且如實地在因緣成熟時酬償善惡業種,感生相應的苦樂果報。 明白了業種、業力與眾生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間的關係,接下來要探討業報償的問題。釋迦世尊在《大寶積經》中告誡弟子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就是強調業力是無可逃避的,不管善業或惡業在沒有失壞滅除以前,有業就會有果報;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和合還是要受報的。像學佛人熟知的《慈悲三昧水懺》,它的作者唐朝晚期的悟達國師,曾經述說這一懺悔法門的緣起。就是悟達在未被封為國師時,法名叫知玄;年少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院裡,正巧有一位僧人也在這裡掛單,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全身長滿了瘡,散發著很難聞的臭味,所以都沒有人想和他來往。知玄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都不躲避。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要離開這座寺院時就對知玄說:「你將來如果有難臨身,不妨到西蜀彭州的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說完就離去了。後來知玄受到皇帝敬重,封為悟達國師,還賜給他沉香裝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後,卻生起傲慢的心念,之後膝蓋上便開始長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讓悟達國師痛苦難忍,遍請名醫卻都無法醫治;後來就前往西蜀山間,尋訪那位僧人,僧人帶領他到山巖下清泉的溪邊清洗,才治癒了人面瘡的痼疾。當國師剛要捧清泉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說西漢初年朝廷中有兩個大臣袁盎和晁錯,但兩個人意見不合。晁錯曾為了某事,建議皇帝殺袁盎沒被採納,後來因為皇帝採納晁錯提出的削藩撤封政策,引起各國諸侯反抗,發動了七國之亂,袁盎反過來建議皇帝殺晁錯,以平息動亂。結果晁錯果然真被皇帝賜死而腰斬。人面瘡對悟達國師說:「當時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因為我被腰斬時心懷怨恨,所以累世以來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持戒嚴謹的高僧,戒神都在旁守護著,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皇帝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傲慢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尊者以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跟您為難作對了。」說完就離開,悟達國師的痼疾也就好了。 這個故事中說,西漢初年,袁盎建議皇帝殺害晁錯所造作的殺業一直沒有受報,直到後來身為悟達國師時已經是晚唐了。悟達因為貪染皇帝賜給的沈香座,又起了傲慢心,惡業才感報而患人面瘡,正是表示著業力不失不壞的道理。業如果以將來所受果報來區別,有善業、惡業及無記業三種。善業得樂報,會感得人道或天道的善果;不善業得苦報,就會感得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的惡果;因為善業與惡業都屬於有記業,凡是有記業的身口意行都會在捨報以後,隨著業行的大小與因緣而開始受報。如果是無記業的身口意行,則不會影響正報,那就不會改變受報的業道。例如不害眾生,也對眾生沒有做過增益的事情,就像每一個人的飲食謀生、技藝學習、睡眠休息、運動健身、行住坐臥、觀察事物、呼吸、大小便利等等這些事,固然會影響此身的健康,還有這些無記業的習氣種子仍然會流轉到未來世,現行後也會影響未來世的世智辯聰,乃至他的個性,但都不會改變這個有情往生處所及所應受善惡業報的結果,所以是不會被第八識如來藏的因果業行所記錄而改變受報的環境,這就是無記業。因此在佛教中講業的報償指的就是造作善業所感得的善報,也就是樂果;或者是造作惡業所感得的惡報,也就是苦果而言。但是善惡業的報償會是怎麼樣的情形?如是因、如是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是決定的?不改變的?業報有沒有改變的可能呢?也就是一般人常會問到的:命運可以轉變嗎?我們努力學佛修行可以改變命運嗎?該如何改變呢?相信都是學佛人極為關心的問題。 然而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留待下一集節目中,再為大家詳細解說了。 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