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難怪我最近幾年吃到的麵包都有洗衣粉味
2008/12/02 11:25:12瀏覽1723|回應0|推薦1
中國麵粉使用增白劑20年安全嗎? 專家稱可致癌

新聞來源: 南方新聞網 於November 27, 2008 04:05:06 敬請注意: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觀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麵粉中不含三聚氰胺,卻發現有過量增白劑;中央6部門介入安全之爭

中國在普通麵粉中使用增白劑,已有二十多年。

這是一種極具爭議的麵粉添加劑,堅持禁用方認為該添加劑對人體有害,並以歐盟早已禁用為據。堅持使用方認為該添加劑被國際組織認可是無害的,且以美國可不限量使用為據反駁。

兩派之爭曠日持久,裹挾了從民間到中央各部委,從企業到各路專家的各個層面。

據張銑、劉毓谷著的《毒理學》稱,苯甲酰過氧化物是一種「促癌物」,「不單純有致癌作用,同時亦具有引發作用」。

毒牛奶事件後,人們在網絡上對所有含蛋白質的食品都開始心存疑惑,有的說麵粉裡摻了三聚氰胺,懷疑的理由是我國檢測蛋白質的方法是凱氏氮定法。某位飼料廠老闆甚至好心地勸人別吃任何麵粉製品,稱其熟知麵粉行業的潛規則。


麵粉乃國人主食,尤其是北方。麵粉會不會陷入「三聚氰胺門」?



10月20日,南方週末記者在廣州某超市和某菜市場,隨機購買了三種麵粉,送往廣州市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和廣州分析測試中心進行三聚氰胺的檢測。

對檢測麵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的申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所長慕德海明和廣州檢驗中心食品業務部副主任蔡瑋紅均言「不可能含有」。而深圳海川食品研究所所長劉
梅森博士也稱,即使是品質最差的小麥也能達到行業內的最低蛋白質要求。「在我國的麵粉標準裡,沒有對蛋白質含量的檢測要求。」劉梅森說。

儘管如此,該兩檢測中心還是對樣品的三聚氰胺含量作了專項檢測。

10月30日,上述兩處檢測結果出來了,所有樣品均不含三聚氰胺,但其中一樣品中過氧化苯甲酰(增白劑的主要成份)超標。

過氧化甲苯酰是一種什麼化學物質?

麵粉行業中普遍使用的過氧化苯甲酰具有強氧化作用,它可以緩慢地氧化麵粉中的葉黃素、胡蘿蔔素,使其由略帶黃色變為雪白,同時麵粉原有的麥香味會消失,散發出「漂白劑的味兒」

南方週末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是一種極具爭議的麵粉添加劑。堅持使用與反對使用的兩派爭論由來已久,裹挾了從民間到官方,從企業到專家的各個層面。

歐盟禁用增白劑,中國最早支持者反水

王瑞元是國內堅決要求禁止在麵粉中添加過氧化苯甲酰的「元老級」人物。

二十年前,正是他最早引進並同意在麵粉中添加有漂白功能的增白劑,其時他正任商業部糧油工業局局長。

如今的王瑞元,很懷念八十年代時「沒有增白劑,沒有漂白味」的粗麵粉。那時的麵粉普遍含有麩皮,其粉色黃中帶黑,「賣相不好」。其時,英國已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麵粉增白劑,廣州麵粉商家率先引進這類麵粉,「雪一樣白」,立即成了受市場追捧的高檔麵粉。

1986年,在王瑞元的推動下,商業部在新頒的小麥粉標準裡,允許添加過氧化苯甲酰,沿用至今。衛生部同步將過氧化苯甲酰列入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允許每公斤添加60毫克過氧化苯甲酰。

但後來王瑞元看到白得異樣的麵食,都不敢吃。他叫家裡的保姆絕對不能買加增白劑的麵粉,他在外面也儘量不吃麵食。

王瑞元之所以對增白劑的態度產生180°大轉變,是因為他後來到國外考察時,發現挪威已禁用增白劑;1997年,歐盟正式禁用;澳洲和新西蘭也隨後禁用。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採訪了歐洲委員會健康與消費者保護總司發言人Nina Papadoulaki。他在接受採訪時介紹歐盟的法規不允許使用任何麵粉漂白劑。

歐盟委員會的新聞官進一步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歐盟立法採用「預警原則」,意味著那些已經被證明無害的食品添加劑才能夠使用。儘管,這並不意味著在無害名單之外的東西就是危險的。任何想要使用過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漂白劑的當事人需要向歐盟食品安全機構(EFSA)提出申請。目前,尚無商家向歐盟申請使用過氧化苯甲酰作為麵粉添加劑。兩年前,歐盟出台了更嚴格的法律,規定所有食品添加劑必須置於永久觀察,隨著使用條件的變化及新科技信息的出現,還應對食品添加劑進行重新評估。

王瑞元認為,目前歐盟已全面禁用,美國雖然未限量使用,但「法制觀念強,企業不會亂來」。國內的麵粉,則越加越白,甚至「像瓷一樣白,讓人不敢吃」。隨之,假冒偽劣也越來越多,一白遮百丑,出現了以次充好。

王瑞元還聽聞,有地方糧食局專門生產不加過氧化苯甲酰的麵粉,過年時當作福利,供應給糧食局職工。

似乎是自己親手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王瑞元內心沉重:「如果當初我不同意加的話,今天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從2000年開始,他在各種糧油工業會和糧食行業會上都呼籲企業禁用麵粉增白劑。此時,他已從國內貿易部工業司司長位置退休,擔任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訂標準時,我有責任。現在有責任提出取消它,否則愧對老百姓。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瞑目!」70歲的王瑞元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在王瑞元的倡議下,全國麵粉龍頭企業先後四次聯名寫信給上級主管部門,要求禁用過氧化苯甲酰。

隨後,國家糧食局站到了主張禁用一方,2003年後開始組織下屬研究機構修訂小麥粉國家標準的草案,明確要求禁用過氧化苯甲酰。

國家糧食局主張禁用增白劑

在國人喜歡白的消費觀念未改變前,主張禁用的麵粉加工企業認為,現在的加工技術即使不加增白劑,也可以增白面粉。「出粉率50%-60%時,麵粉就非常白。」深圳麵粉廠總經理楊文軍說。

允許使用增白劑,還增大了監管的難度。許多基層質量監督和工商管理部門向國家糧食局反映,增白劑超標是小麥粉質量抽查發現的最主要問題,他們普遍要求禁用麵粉增白劑。據全國政協委員馮平瞭解,2008年4月,國家工商總局抽查99個麵粉樣品,12個超標。

糧食局內部人士透露,2004年6月底的南京會議堅定了國家糧食局禁用的決心。這次會議是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評審會。在這次會議上,出席會議的近80名專家、企業代表、質監部門的代表都要求禁用。

一位來自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女士還在會上站起來發言:「我們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會。但領導聽說後一定派我過來,就說一句話,『就是要禁用。我們調查過了,沒有任何好處。』」

2006年,國家糧食局在其網站上進行消費者調查,87%的被調查者不願意接受添加化學增白劑的小麥粉。

隨後,國家糧食局形成標準報批稿報送國標委。在其擬定的小麥粉國家標準草案中,明確提出禁用過氧化苯甲酰和過氧化鈣兩種化學增白劑。

四部委要求禁用,衛生部不同意

國家糧食局在小麥粉國家標準草案中禁用增白劑的報批稿呈給國標委後,組織了麵粉加工企業進京學習,以便開展下一步工作。深圳麵粉廠總經理楊文軍參加了這個一培訓:「都以為(標準)會過。」

事後看來,他們過於樂觀。

衛生部認為,小麥粉國標修訂草案中禁用過氧化苯甲酰等化學增白劑與《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的有關規定存在矛盾。但衛生部仍然於2006年11月21日主持召開協調會,還在兩個月後發函徵求五部委意見。這五部委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農業部、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商務部。除商務部提出「請擴大徵求意見範圍」外,另四個部門均以正式文件明確表態要禁用。

2007年8月,衛生部在其網站上向社會徵求意見,定時兩個月。但結果沒有公佈,只是說禁與不禁兩種意見都有。

同年10月底,衛生部向WTO通報,計劃撤銷《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對過氧化苯甲酰在小麥粉中的使用許可。兩個月的通報期中,衛生部只收到美國的反饋,「要求提出科學依據」。迄今,美國允許麵粉中添加過氧化苯甲酰,而且未限量。

此後,情勢逆轉。

衛生部提出了諸多反對禁用的理由,認為按我國標準規定的過氧化苯甲酰使用量,不會造成人體健康危害。還認為,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允許使用,美國等國也允許使用。同時,衛生部還提到,食品添加劑標委會、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和小型麵粉廠,也以不影響人體健康為由反對禁用。


禁方的科學依據出自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JECFA對過氧化苯甲酰的評價是:過氧化苯甲酰在人用小麥粉的允許處理量為0~40mg/kg(特殊條件下為40~75mg/kg)的ADI值。ADI值即「依據人體體重,一生攝入一種食品添加劑而無顯著健康危害的每日允許攝入量的估計值」。

此後,鄭州海韋力食品工業公司為代表的數十家食品添加劑企業聯名反對禁用,國標委將小麥粉新標準草案的批准延擱了下來。

增白劑危害之爭

其實早自2000年,這一在每公斤麵粉約佔兩三釐錢成本的添加劑,就在業內引起無數爭議。

以國內麵粉龍頭企業、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國家糧食局為主的主禁方一致認為,過氧化苯甲酰僅改變麵粉外觀,卻有「致癌作用,歐盟等國已經禁用」。還破壞了麵粉中葉酸等微量營養素,增加人的肝臟負擔。

據張銑、劉毓谷著的《毒理學》稱,苯甲酰過氧化物是一種「促癌物」,「不單純有致癌作用,同時亦具有引發作用」。

深圳海川食品研究所所長劉梅森博士說,由過氧化苯甲酰在麵粉中分解的苯甲酰、苯甲酸、苯酚等,在肝臟內解毒。對於肝功能衰竭的人和肝功能損傷患者,因其生物轉化機能減弱,解毒能力差,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劑的麵粉顯然是不適宜。即使對於肝功能健全的人,長期食用含有超量增白劑的麵粉,也會造成苯慢性中毒,引起神經衰弱、頭暈乏力等。劉是深圳市專家工作聯合會食品工業專家、深圳市標準化專家庫專家,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2003年,山東省青島市疾控中心和衛生局衛生監督所楊新美等人作的實驗證明,過氧化苯甲酰確實破壞麵粉中的葉酸。2004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和衛生部聯合發佈的報告認為,因為缺乏葉酸,全國每年有近40000名缺陷兒出生,高危人群在北方。中國北方,正是麵食的主要地區。

反對禁用方以食品添加劑企業、食品添加劑標準化委員會、衛生部為主。

鄭州海韋力食品工業公司董事長郭士軍主認為:「經過JECFA評定的,一般來說都是非常安全的。」

但主禁方幾乎一致地認為西方是動物性食物結構,肉食為主,糧食為輔,而我國是植物性食物結構,主要營養攝取來自糧食,北方地區以麵食為主食。JECFA以西方人為研究對象,數據不適於我國。

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毒理學會主任委員韓馳的認同。她介紹國外並不以JECFA為唯一標準,那樣的標準不一定適合中國,因為「生活方式、環境、飲食習慣、體內的基因狀況都不一樣」。

衛生部在反對禁用的理由中,還認為禁用過氧化苯甲酰會引致貿易壁壘。但商務部世貿司參贊張德祿告訴南方週末,禁用「不構成貿易壁壘」,只要是不安全的食品問題,「各國可根據情況來制訂標準」。

至於美國未禁用增白劑的說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總工馮平介紹,美國從1941年起就施行強化麵粉標準,美國80%的強化麵粉不加過氧化苯甲酰。某大型麵粉企業副總經理介紹,美國在華著名企業食品公司麥當勞、卡夫等,要求他們供粉時都不加過氧化苯甲酰。

對於為何不允許在麵粉裡添加過氧化苯甲酰,卡夫(中國)食品公司和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均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強調:「我們不只是要求中國的麵粉供應商不添加過氧化苯甲酰,而是要求全球的。」之所以如此,是「出於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的考慮」。

美國的情形到底如何?南方週末記者採訪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新聞官MichaelHerndon。他介紹過氧化苯甲酰被列入「通常認為安全」的物質。FDA對過氧化苯甲酰的解釋為:「在現行《良好生產規範》的情況下,該物質在食品中可無限量使用。該成分被作為食品漂白劑,用於麵粉、牛奶等。」

不過,FDA的不限量並非不加節制地使用。「FDA認為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結果,在正常使用量下對人體沒有危害,就不限量。如果有了可靠的實驗結果證明在這個正常使用量下有危害,或者因為這樣的麵粉而導致病例,FDA就會修改規定。」一位在美國從事食品工程研究的博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中國食品添加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問題根本不值得爭論。陳還擔任衛生部食品衛生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分委員會主任等職,是食品安全標準的學術權威。

陳說:「批准什麼新的添加劑,專家委員會要根據一系列規定,JECFA就是很重要的依據。我們的原則就是不為人先,也就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批准的東西,不管它的材料有多麼的豐富,我們大概都不大會批。」

主禁方和反禁方都沒進行面對面的認真爭辯和溝通。在多次協調會上,衛生部的代表多數時候不發言。他們認為增白劑只要不使用過量,並不會對人造成危害,毋須禁用。

儘管在小麥粉標準裡,過氧化苯甲酰的禁與不禁還在爭論不休。但農業行業標準的《綠色食品 食品添加劑使用準則》已規定,在任何情況下,綠色食品中都不得使用過氧化苯甲酰。

今年新頒布的《營養強化麵粉標準》也稱,為了確保營養強化麵粉的「安全性」和「營養性」,在營養強化麵粉的衛生指標中「不得檢出」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鈣等。

不能被忽略的美國「良好生產規範」

南方週末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爭論雙方無意中忽略了美國之所以「不限量」加過氧化苯甲酰的一個重要條件,即企業的添加必須遵照《良好生產規範》。《良好生產規
範》是被全球公認的對食品、醫藥產品和醫療設備生產過程進行質量監控和管理的認證體系。《良好生產規範》認證對生產和實驗室的環境採取綜合辦法來進行測試,被抽樣統計的產品將不僅強調生產過程進行監控,而且生產出的終端產品也得進行抽樣檢查。其重要特質是對生產各個環節都要求實施監控,並還將對生產設備進行檢查,如果檢查生產設備不合格,生產出的產品也不合格。此外,《良好生產規範》還要求,所有的製造和測試設備都將確保是正確使用的,所有生產流程(如製造、清潔和臨床試驗)都得用於毒性測試,以證明這些產品所標明的藥效和功能是真實的。

1938年,美國頒布了有關食品和藥品生產的《良好生產規範》501(B)法令。如果一種藥物產品即使沒有摻假的行為意圖,但只要沒有按具體的管理規定,就會被美國法院裁定是違法行為。到2010年6月,同樣的規定將適用於所有食品添加劑。

不只美國,世界衛生組織和歐洲都有自己的《良好生產規範》。

然而,我國目前對食品質量的監管限於事後監管。如果麵粉中添加的過氧化苯甲酰超標,也只在終端市場的抽查中才能發現,遑論及時發現、遏制不法分子一味為了增白,又節省成本,往麵粉裡添加鈦白粉、滑石粉,或其它更為有害而又不知的物質。

食品藥品監管研究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劉鵬博士強調,發達國家的食品藥品監管也先後經歷了事後監管、事前監管以及全過程監管的發展過程,現代
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實質是對產品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的風險監管。他又指出,雖然自1988年至今,衛生部共頒布了18個國標食品衛生規範,並提出了食品良好生產規範的概念,但距離國際規範仍困難重重。目前政府對食品研發、生產等產業中上游環節的監管能力孱弱。「有關部門應先從推行和完善專業食品良好生產規範入手,並逐步過渡到食品行業通用良好生產規範的建設,從而建立和推行符合中國國情的食品良好生產規範傘形體系。」劉鵬說。
(芝加哥大學生物系博士生劉暘、實習生黃美龍對此文亦有貢獻)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Z2008&aid=243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