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應邀在愛丁堡軍樂節中登台的北一女樂儀隊,已經結束表演返台。抖擻的精神與整齊的步伐,替愛城歷史寫下新頁,由於這群小綠綠的到來,歐洲人又多認識了台灣一點,但當愛丁堡看見台灣的時候,台灣看見了愛丁堡嗎?
今年正好是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立大英聯合王國(俗稱英國)的三百周年紀念。幾百年來,台灣與蘇格蘭面臨了類似的困境,面對著鄰近的「他者」英格蘭,蘇格蘭與台灣一樣都急於尋找屬於自己的認同,並希望走出一條不同於他者的路。對於希望邁向「正常國家」的台灣來說,蘇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三百年前的蘇格蘭,由於投資巴拿馬運河失敗,背負了偌大的財政赤字,英格蘭遂以此為誘餌,拿出「英國」成立之後債務共擔的紅蘿蔔,同時也祭出了不合併就停止貿易乃至戰爭的撒手←。這使得蘇格蘭被迫在「戰爭加破產」或是「和平加金援」之間做出選擇。由於當時英格蘭迎立的新王詹姆士一世,原本是蘇格蘭的國王,蘇格蘭幾乎沒有說不的可能。
結果,英國成立了,但一連串的新仇舊恨,卻沒有因此而過去。
然而,蘇格蘭在大英帝國成立之後,用來對抗英格蘭的方法,既不是戰爭,也不是不理性的抵制。他們用蘇格蘭文藝復興運動中產生新思潮、新制度與新建築觀念,來對抗舊帝國的舊思維,並利用新成立的日不落國帶來的偌大機會,改造了整個世界。
因此,當時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的居民驕傲的向世人宣布:你若想了解英國,你必須到愛丁堡。
英國成立三百周年,但愛丁堡街頭看不到太多慶祝,取而代之的是蘇格蘭人用選票,把支持獨立的蘇格蘭國家黨送進了蘇格蘭議會,使之成為第一大黨。但在此同時,蘇格蘭出身的布朗,也被送進英國首相官邸,成為蘇格蘭人的驕傲。
在蘇格蘭的身上,我們看到自己的影子。
愛丁堡邁向正常國家之路的武器,是大哲學家休謨、是瓦特的蒸汽機、是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複製羊桃莉。
面對海峽對岸,台灣如果希望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我們唯一能依靠的也是積極的人才育成。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大聲地說:如果想了解中國,你必須到台北。
相信小綠綠帶給北國的,不只是高亢的樂聲與炫目的隊形,他們引入的更是台灣的未來,以及屬於我們自己的光榮。期待台灣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