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忠衛隊滄桑史
2015/08/20 18:50:05瀏覽8032|回應0|推薦0

(本篇2015年9月1日刊登金門日報副刊)

緣起:
眾所周知,金門子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歷任總統保鑣的產出地,最早從老蔣總統時代進入士林官邸的精忠衛隊始,從而擴充至慈湖陵寢、七海內衛、聯合警衛安全指揮部、警安組、特種勤務指揮中心以及國家安全局。
自拙作「特種警衛金門幫」於今年3月在《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第367期發表後(該期雜誌畢社長還特別寄給咱金門新科父母官陳縣長做為紀念),引起故鄉當年眾精忠袍澤廣大迴響;今年適逢我隊在台建隊60周年慶,不知道是不是「勤儉建軍」精神的發揚光大還是不重視歷史─堂堂大內衛隊竟無隊史館設置,隊史資料當然亦付闕如,誠引為憾事。諸多精忠子弟咸認以老朽邇來勤於筆耕,加上臨近國家圖書館,有綜合知識資訊「制高點」地利之便,知俺博覽群籍廣蒐資訊長久以來從未間斷,相信可以不負所託,乃力促為隊來台沿革整理編撰建一簡史,倘日後有更新資料再逐步補充,俾我精忠子弟繼志承賢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凝聚向心,前慈湖陵寢管理處退伍上校副處長蔡鐵橋學長(烈嶼籍)亦多所鼓勵期望甚殷(以及備役中將前國安局主秘李珽將軍惠助相關資訊謹申謝悃);爰不揣鄙陋擬就草案如下,願充野人獻曝之舉,並藉以拋磚引玉,就教於方家,期與金門子弟息息相關之我隊歷史臻於健全,讓其在歷史定位繼續發光發熱,也不枉俺們曾經奉獻青春熱血大內走一遭。
一、探本溯源話我隊:
溯自對日抗戰時,由「國民政府軍委會警衛團」,擴編為「軍委會警衛旅」,嗣抗戰勝利後再改編為「國民政府警衛總隊」;以此為基礎,到了民國卅七年蔣中正當選總統後,隨同國軍的編遣政策,繼而改編成「總統府警衛大隊」並精簡縮編成六個中隊,編餘人員編遣至國防部警衛團。民國卅八年元月廿一日,蔣先生隱退溪口後隨而改隸更名為「國防部警衛團特務大隊」俾利隨扈蔣總裁。
二、耿耿精忠護元戎:
前述六個隊中,由第四隊一路隨護蔣先生,輾轉抵台後負責大溪、介壽館、草山暨士林官邸警衛勤務,除第六隊因負責南京總統府警衛勤務陷於大陸外,餘四個隊隨俞濟時自廈門海運抵台灣花蓮港,並集駐花蓮整訓,暫借花蓮女中為臨時營舍,並設特勤班訓練新進警衛。
三、整編與番號更替:
1.嗣國民政府遷徙來台,到了民國三十九年三月,蔣總裁在台灣復行視事上任總統後,乃名正言順恢復為「總統府警衛大隊」。
2.特別要提到民國四十二年二月,從幼年兵總隊(註1)挑出的九十名新衛士,編成三個區隊以補充官邸內衛,前後將選用的新進衛士送往花蓮警衛大隊駐地所屬「特勤班」接受訓練(註2)。
3.我隊其後隨同陸軍因應美援而實施美軍編制的「天山計畫」案進行整編:
先是民國四十三年十二月,各軍警衛營接受美援番號重新整編;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原總統府警衛大隊第一隊也就與台北衛戍32師95團3營第1連(該師乃日本顧問指導的實驗師,又稱「白團」→原國防部警衛營第一連改編)合併,整編為憲兵獨立第一營(民國四十五年再改稱憲兵第211營迄今)─負責介壽館警衛安全任務,所以有「鐵衛營」之稱的211營是俺們兄弟部隊─也是羽林軍血脈→毋庸置疑。 
原總統府警衛大隊第四隊負責官邸警衛(另二、三、五隊編成「總統府特工大隊」,負責隨扈警衛與駐蹕處所武裝佈哨)亦配合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一日,改編成立「總統府警衛隊」(編成,蔣夫人特頒給「精忠部隊」榮譽稱號,並親自設計刺繡弧形小臂章賜予衛士佩掛─雄獅代表大內禁軍具高貴威猛之儀兼具王者之尊風範,三環代表侍衛室、警衛隊、憲兵部隊三個武裝力量精誠團結密切協同環環相扣,成為牢不可破的護衛主力。至於前述二、三、五隊同時改編至憲兵第213營) ,是以日後我隊便以該日為隊慶,後來是否為紀念蔣公再將是日提前到十月卅一日也就是老蔣總統生辰為隊慶不得而知)。
民國六十四年蔣總統辭世後侍衛體系改組,八月一日成立「聯合警衛安全指揮部」(註3),我隊也配合改名更隸為「國防部警衛隊」。到了民國八十三年八月,又因配合「精實案」再精簡改編為「國防部警衛大隊」,民國九十四年四月再改隸為「憲兵司令部警衛大隊」,復於民國一0二年國防部組織調整後,再度更名為「國防部憲兵指揮部警衛大隊」迄今(註4)。
四、精神指標續傳承:
最後願以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於我精忠袍澤五十周年慶聯誼會所書贈的對聯與我精忠弟兄們共勗勉之:
精忠無我堅貞為國
袍澤有義誠德相期

註1:幼年兵總隊於民國卅九年春由陸總司令孫立人於金門陽宅成立,劉迎春任隊長,不久移往台南三分子營區。計三個大隊,每大隊有三個中隊,每中隊有三個區隊,每區隊三班,每班約十五至十八位。四十一年由徐博勳擔任總隊長,于新民任副隊長。四十二年二月初警衛大隊赴幼年兵總隊挑選九十名後,全部幼年兵在分撥各部隊後於二月十五日撤銷。
註2:當時新進警衛大隊官兵均需至花蓮北埔接受為期四~六個月的刻苦新訓,後來只要在精忠部隊待過的、寫過《精忠日記》的我隊衛士同袍─當記得當年該日記本前幾頁有一頁蔣總統對俺隊官士的訓詞,大略是說大家應把握在這裡集訓的時光好好鍛鍊身體,以後是再沒這種機會云云,講話地點就是在北埔。附近花蓮美崙山上至今仍遺有我隊受訓期間亡故人員墓塚,前些年當地政府受民眾陳情「荒煙漫草埋忠骨無人照管」轉行文總統府、國防部、再輾轉我隊處理→公文像皮球般踢來踢去→一度無人聞問搭理,於今花蓮縣政府仍有檔案可稽,道盡人間冷暖,這是叫人心痛令人心寒的一頁心酸史!我隊當年分配到的90名幼年兵有人識否?於今渠等流落何方?「幼年兵總隊」─也不禁讓我們想到當年一手將其創建培育的孫立人將軍,世事多滄桑,常使吾人淚滿襟。
註3:聯指部成立日為何與中共建軍節同一日而無忌諱?是一時的疏忽成為歷史的偶然嗎?洵令吾人費解。
註4:有關我隊陣容最強大、金門子弟分佈大內特勤單位最廣、人數最多的黃金時期─請詳見拙作「特種警衛金門幫」,茲不贅。

老馬側後是蔡福來

( 在地生活台灣離島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393987&aid=2831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