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縣地方派系上篇─國民黨時代
2005/11/15 18:48:00瀏覽12735|回應1|推薦12

台北縣人口在突破三百七十萬人大關,這樣的人口數超過全省七分之一強,如果與台北市合併,會有六百萬人口 ,占四分之一強。

台北縣這個超級大縣,近年來每逢選舉,國民黨都得苦思對策,尤其連續四屆縣長選舉的落敗,更令黨部憂心。國民黨的處境艱辛,與台北縣沒有全縣性大派閥協助黨部的關係很大。再來政治氛圍的改變,讓北縣政壇多了一些迷離。

對於台北縣民來說,缺乏全縣性的大派系,政治資源可以不被壟斷,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呢?

台北縣要產生全縣性的大派閥,從人口結構、地理背景、行政組織等層級來看,確有其先天性的困難,因此,小黨派林立反而是台北縣的特色。台北縣政壇人士的新陳代謝在最近十年來快速變化,正反映出這種本質。

這就是為什麼高雄縣籍的尤清,可以連續兩任當選台北縣長,而前屏東縣長蘇貞昌也選擇北縣為重新出發的起點,並且獲得肯定而連任成功。

台北縣與台北市一水之隔,長期以來是一個吸納外來人口快速的區域,而人口的快速成長,主要是來自全台各地北上移居的就業人口所造成的,正是一股「移民潮」勢力的反映。

就地理背景而言,淡水河系統是台北縣成長的生命泉源,淡水河的支流,如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等段,卻把台北縣自然切割成幾個互不往來的區域,如新莊、三重區,隔著大漢溪與板橋、雙和等地相望,還要靠橋樑來溝通這些鄉鎮市民的感情。

台北縣的行政區域劃分成二十九個鄉鎮市,每一個鄉鎮市都有各自的行政首長。台北縣的人口多,民代的名額也倍於其他縣市。例如本屆立法委員選舉,最低當選票數僅三萬五千票,與台北縣三百三十萬人口相較起來,可以說,候選人只要擁有百分之一的鐵票支持,即有參選的基本條件,這種形勢自不利於全縣性派系的發展。

回顧光復初期的台北縣,當時人口未及五十萬人,其中礦業重鎮的瑞芳區有六萬多人,比當時人口不及四萬的台北縣治板橋市,高出很多。

當時台北縣的家族主控力量,計有:板橋林本源家族、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家族、顏雲年家族及蘆洲大地主李秋遠家族等四大家,其中顏雲年家族與板橋林家對於政治沒有興趣,選擇淡出政壇,反倒是二李的勢力如日中天,尤其是瑞芳李家,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在政壇上的發言,具有一言九鼎的實力。

瑞芳地區在李家的經營下,推舉學醫的戴德發先後出任鎮民代表會主席、縣議員,並且在民國四十三年當選為台北縣長,瑞芳區的政治光環,在這個時候達到高峰。

北縣民選縣長在民國四十年四月實施,國民黨選擇保定軍校出身的梅達夫,在民國三十七年即入主縣府,等縣長開放民選後,梅達夫自然成為縣長候選人,沒想到梅達夫雖占有現任者的優勢,卻在第一輪投票中,無法獲得過半數的縣民支持,等到第二輪投票時,梅達夫才以十七萬三千多票擊敗對手勝選。

梅達夫在民國四十三年縣長任期屆滿前即毅然放棄連任,改由瑞芳李家推荐的台北縣本土候選人戴德發接棒。縣長民選,衍生地方小山頭。縣長人選自此回歸由台北縣本土人才出任,對於當時的台北縣三十五鄉鎮市(包括日後劃歸北市的內湖、南港、木柵、景美、士林、北投等六區)有志之士有很大的鼓勵,尤其是地方行政首長的選舉,更是兵家必爭之職,也因此衍生出地方小山頭的崛起。

最具代表性的山頭,首先出現在新莊地區,第一屆新莊鎮長選舉時,陳國治順利當選之後,連任五屆,地方上認為他的勢力已一派獨大,所以鄭建邦、鄭余鎮父子先後聯合其他派系與陳國治對抗,就這樣形成新莊的國治派、聯合派,直到鄭余鎮加入民進黨後,新莊才轉化成黨派對決,原有的兩派才逐漸消失。

在永和的大、小陳派,則是指代表會先後兩屆主席陳新檣、陳金讓的支持者,地方上為區分兩人的支持群,才稱年紀較大的陳新檣是大陳派、陳金讓是小陳派,一度有心競逐縣長之職的孫勝治即屬大陳派,卻因兩派無法統合,使孫勝治在民國七十八年錯失良機,而且在此役之後,大小陳派也走入歷史。

派系真正尖銳化時代,出現在蘇清波當選縣長以後,也是國民黨主控北縣的高峰期。曾任縣議會議長的蘇清波,繼病故的謝文程當選縣長,任期從五十三年到六十一年,最後卻因涉及都市計畫舞弊案而被省府停職。

與蘇清波同時代,在板橋市的劉順天、郭政一、邱明政三人先後角逐市長,形成劉、郭、邱三家對抗;在中和林德喜、游建池、呂芳契,為了市長一職,地方上也形成了林派、游派、呂派之爭;甚至於人口更少的鄉鎮,如深坑張書銘、黃世裁的對立;淡水的麥春福、陳根旺兩派對立,都可以說是因此而產生。

國民黨在這種地方派系爭奪主導權的選戰中,完全站在支配者的立場。以板橋為例,國民黨分別利用縣議員、市長、市代會主席三個地方上所看重的職位,分配安排給三大家族成員出任,包括由邱家擔任縣議員的有邱明政、省議員有邱益三;劉家則由劉順天擔任市長;郭家的郭政一是市代會主席。

等郭政一繼劉順天出任市長,劉家則由劉炳偉擔任代表會主席,邱家因專心板橋信用合作社的經營才退出政壇。國民黨指揮地方派系的運作,板橋模式是最好的範例。

蘇清波被停職後,當時國民黨在李煥主導下,喊出培植台籍菁英計畫,包括北縣後來當選縣長的邵恩新、林豐正,都是從縣府民政局長做起,再接棒選縣長,所以從民國六十一年到七十四年的縣長選戰,因為早期培養的結果,都能順利當選。

七○年代,國民黨權威受挑戰。到了七○年代,國民黨在北縣的操控能力已經面臨危機。七十四年台北縣長、七十五年鄉鎮市長及立法委員等三項選舉,國民黨不但對地方派系的掌陸能力節節敗退,甚至於部分職務也拱手讓人,領導權威受到挑戰。

七十四年台北縣長選舉,國民黨由當時的縣長、現任台灣省副省長林豐正尋求連任,黨外人士推舉監察委員尤清到北縣挑戰。這一戰,尤清雖沒有勝選,但也取得二十二萬餘票,這是黨外第一次在台北縣拿到高票,給北縣政壇帶來不少震撼。證明黨外在北縣已有開拓的空間。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DN316&aid=103019

 回應文章

apple
可以借我引用嗎??
2008/08/25 08:43

可以借我引用嗎??

山哈之家

http://wretch.cc/blog/chem20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