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2 20:55:28瀏覽642|回應10|推薦0 | |
9 月 2 日星期一 今天是留在倫敦的最後一天, 下午就要搭歐洲之星去巴黎. 為了避免提著皮箱走來走去, 我把 "大英博物館" 排在這一天, 因為根據我的經驗, 這種大型的博物館會有行李房可以置放皮箱. 早上睦寰特地起床做墨西哥捲給我當早餐, 算是給我餞行, 做料簡單卻可口. 謝過睦寰, 並跟他道別後, 我提著皮箱搭地鐵到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 1753 年, 最初是 Hans Sloane 爵士的私人收藏品, 他過世後, 將這些寶藏捐給政府, 於是成立了這大英博物館. 當然, 之後有一些戰爭下的掠奪品, 也都是存放到這兒, 才讓此處成了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 來到門口, 面對這棟宏偉的建築物, 不禁又恨又愛. 恨的是, 它之所以偉大, 是因為有許多收藏品是掠奪其他國家的寶藏而來; 愛的是, 如果沒有他們的掠奪行為, 這些寶藏也許就會隨著那些國家的墮落而損毀. 所以這樣的博物館, 功過之間, 倒也難以定論. 我在門口拍完照, 正要提皮箱進去時, 被一位警衛杯杯攔住. 他說我皮箱太大, 不能寄放在裡面. 我看他們的告示, 才發現, 最大的寄放皮箱是 40 x 50 公分, 也就是, 20 吋以下的皮箱才能寄放! 啊~ 那我怎麼辦? 警衛杯杯要我到附近的王十字車站去寄放, 再走回來, 號稱來回只要 40 分鐘! 我知道不能不依他的辦法 (雖然很想硬抝說我的皮箱只有 60 公分高), 但要我走到王十字車站, 卻也不願意. 於是走到街上, 找到公車, 坐了大約 6 站, 來到王十字車站. 既然下午要去巴黎, 我乾脆把皮箱寄放在聖潘克羅斯車站. 就這樣, 花了 9 英鎊租金, 卸下重擔, 揹著背包又搭車回到大英博物館. 這一來一往, 加上吃個漢堡當午餐, 就多花了 80 分鐘! 重新進入. 這大英博物館, 跟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一樣是免費參觀 (三大博物館中, 只有巴黎的羅浮宮要收門票); 從大門進入, 便看到這座在 2000 年新蓋的, 由 2436 片不同角度的三角形玻璃所組成的屋頂. 裡面的展示品, 依照地區和年代來分類, 共有 10 個分館. 我知道自己無法在短短幾小時內看完這些收藏, 一早便抱定主義--> 走馬看花地欣賞, 看多少算多少. 於是很快地先參觀希臘羅馬文化館. 根據他們的說法, 位於雅典的帕特儂神廟 (Parthenon), 有一部分收藏在雅典, 其他部分都在這裡! 所以這裡主要是一些壁上浮雕和大理石雕像, 主殿部分還是在雅典. 另一個羅馬分館, 有一些雕像和典籍文物, 甚至一些當年發明的儀器. 比起其他兩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最大優勢, 就是埃及館, 因為他們收藏的木乃伊最齊備, 法老王的來頭也最大 (拉美西斯二世)! 中南美洲分館, 以墨西哥和馬雅文化為主. 有一廳是專門講述錢幣的起源和變化, 並做了世界各地的比較, 譬如哪個地區最早有錢幣觀念 (中國), 誰先有 "借錢" 的觀念, 一直介紹到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貨幣有哪些 (竟然沒有新台幣, 哼!). 除此之外, 中國館展的是玉, 兩河流域展的是雕塑品和畫作, 只有日本館我沒去看. 一陣混亂中, 我逛了大約 3 小時, 發現--> 竟然走完了!? 我繞著館中心的大圓柱走了一圈, 再巡視一次, 發現真的差不多都走一遍了! 這大英博物館的整體規模比其他兩家還小得多. 記得我當年在巴黎羅浮宮走了整整 4 小時, 還看不到一半; 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逛了將近 3 小時, 也看不到三分之一. 看看時間, 才中午 2 點半, 我的歐洲之星是 4: 22, 只要在 3: 30 到車站報到出海關即可. 既然還有一個小時, 我便到附近的一個卡通博物館晃一晃. 這個小小博物館為了版權問題, 不讓人拍照. 裡面的卡通人物, 我幾乎都不認識 (我們的卡通, 大概都是日本或美國進口的吧?), 所以看了二十幾分鐘, 有點兒興味索然, 便早早離開. 來到 St Pancras 車站, 先去一家 "M &S" 的連鎖超商買生菜沙拉和果汁, 再到 "prêt à manger" 的連鎖生機餐飲店買一個葡萄乾麵包充當晚餐; 然後, 提領行李, 便去海關報到. 本來以為會有許多繁瑣的手續要出海關, 沒想到乘客不多, 我將影印下來的車票上 Q code 感應一下, 便入閘口. 接著簡單地檢查行李和護照, 才五分鐘就完成出海關的作業! 此時, 告示牌上才顯示第八月台 3 點半那一班歐洲之星剛出發, 我的車則還沒顯示是哪個月台. 我的倫敦之旅自此結束, 這幾天要感謝 London pass 和 traval card 帶來的便利性. 不久, 候車室的乘客越來越多, 大約 4 點左右, 終於宣布在第十月台搭車. 等電梯閘道門開啟, 大夥兒上樓去搭火車, 我終於要見識這穿越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的歐洲之星. 來到我的座位, 啊~~ 就這麼小!? 這車廂比我想像中的要小, 位置不算寬闊, 雖然坐起來也還舒適, 但跟我心中期待的 "要穿越海底隧道" 的 "跨國火車" 畢竟有一點兒落差. 列車啟動後, 我開始有點失望了, 看起來開地並不快啊!? 我覺得時速大概只有 120-150 左右, 廣告上不是說 "最高時速可達 300 公里" 嗎? 尤其穿越海底隧道的那一段, 沒有甚麼特別標記, 也沒有特別廣播, 一陣混亂中, 大約 30 分鐘, 我的手機就顯示我人已經在法國境內了. 最後火車還誤點了 10 分鐘, 總共開了 2 小時 35 分才到, 讓我大失所望. 來到巴黎的北站 (gare du Nord), 我下車之後, 發現沒有甚麼閘口或海關要過, 直接就走出大門了! 哪尼? 不用檢查護照嗎? 至少幫我蓋個入境章吧!? 法國比英國早一個小時, 此時已經是法國的晚上 7: 55 pm (倫敦則是 6: 55 pm). 巴黎北站非常古典美麗. 我在等候素珚來載我的時候, 一方面問一下地鐵的路線, 一方面便努力地拍照. 素珚是我姊夫的表妹, 根據中國人 "一表三千里" 的傳統, 她也變成我的表妹了. 由於塞車, 加上這一區她路不熟, 所以她直到 8: 30 pm 才來車站接到我. 緯度高的國家, 夏季天黑得比較慢. 我們就著夕陽的餘暉, 來到她位於 Nonterre 的家, 一進門, 她老公 Franck 已經準備好晚餐等我們. 其實我吃過了, 但他們既然也還沒吃 (法國人幾乎都是 8 點以後才開始吃晚飯), 所以我便陪他們再吃一些生菜沙拉和道地的法國麵包, 尤其試試兩種不同口味的濃厚起司. 這一對夫妻很優秀, 素珚會講流利的英文, 法文和日文, 以及還不錯的中文. Franck 則除了家鄉的象牙海岸話之外, 也精通法文和英文, 以及一點中文和日文. 我早先就強調, 我這次要來好好的惡補法文, 所以我們主要語言就是以法文溝通. 但還是常常會遇到我詞不達意, 或是急著要說出我想講的話卻想不起來用哪個字, 而迸出英文或中文. 讓我驚奇的是, 當我忍不住說出國語的時候, Franck 竟然能會意, 還笑出來! 原來他當年在中山大學進修過三個月, 難怪會一些簡單的中文! 這一晚就在歡笑聲中結束, 他們幫我準備了一間溫馨的小客房; 我剛看到床上那一條厚棉被時, 還覺得不可思議 (我在倫敦的時候, 都只蓋一條薄被單咧), 但睡進去之後, 發現好溫暖好舒服!? 原來, 夜, 悄悄地來臨, 戶外溫度已經降至 15 度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