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6 03:02 am
|
中研院日前公布,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僅百分之零點九三,可能很久都無法恢復到台灣錢淹腳目時代之水準。由於景氣不佳,大家一起勒緊褲帶,減少政府財政支出,逐漸成為共識。
然而從政治角度看,政府想維持經濟不倒,就是要維持民眾對政府的信賴,倘若在改革過程中,先悖逆基本的信賴保護原則,豈不自打嘴巴?由這陣子軍公教搶退潮,不難嗅出對政府信心崩盤的前兆。
檢視十八趴優存,衡情論理,是當年給退休軍公教以利息當成月退,保障其基本生活,其實一百萬的十八趴連如今的基本工資都不到,因此應朝領高額月退,便不該有優存的方向改革。若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真有充足的正當性嗎?
筆者在美國求學時,私立大學的退休基金,乃自聘專業投資機構管理。美國的社會安全制度,基本上也是受雇者與雇主繳稅,專款專用為退休年金的財源。這是依市場經濟觀點,民營企業之員工退休,政府本無須涉入。
在台灣中間偏右的經濟體制裡,年金改革其實走中間偏左的方向,必須等同考慮私人企業勞工的退休機制,這點在歐巴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後,美國媒體也有不少討 論。若以去年底9A立委議題為例,他們光是津貼每年就超過百萬,也超過台灣九成上班族之年薪,當然該刪,但正本清源改革國庫財政之道,必須往有效發展經 濟,讓全民共享成果的方向思考,豈能不分青紅皂白把十八趴與9A立委並論?
其實在過去的選舉,十八趴議題已被提過幾次,陳水扁執政時代曾改革了十八趴,其後國民黨將之法制化。如果深入了解十八趴的前因後果,可發現許多年老軍公教,除了利息並無其他收入,如今還要被迫繳二代健保!但若是讓高薪月退,甚至雙薪者也享有十八趴,則未免太過粗糙。
呼籲政府,年金改革應充分考慮台灣目前大環境裡的相對公平性,才能真正塑造公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