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03 00:02:54瀏覽550|回應0|推薦33 | |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人類開始啟用機器大量生產物品,固然帶來生活的便利性;但同時也開始大量消費地球資源、耗費能源,產生大量廢棄物。高耗能帶來高汙染,不僅破壞環境,更使全球氣候產生異常。另方面航空器的航速加快,更使人們跨洲際如比鄰,人類的傳染疾病失去天然的隔離屏障,人類必須開始學習共同面對自己所製造出來的問題。 進入廿一世紀,「地球村」的概念逐漸形成,未來國界的藩籬將逐漸模糊,政府存在的功能,只是人民的行政機構(如區、鄉公所)。各洲際逐漸形成為國際社區,一如現在的歐盟。強權諸如美國,經濟政策會受到國際社區組織的制約,不復以往的我行我素;只能扮演真正「世界警察」的角色。 進入廿一世紀後,如前所述:人類必須以社會互助分工模式,共同面對自己所製造出來的問題,已非哪個強權國家所能獨力解決。而掌握「綠能」與「藍能」知識科技,才能掌握主導台灣自我命脈之所在。 人類的知識、科技,開始朝向「綠能」、「藍能」發展,「綠能」與「藍能」將使地球資源成為生態循環,而非消耗廢棄。掌握綠能、藍能科技國家的人民,將會是新世紀真正的金磚國家。 台灣海洋主權戰略觀 或許有人會說:「弱國無外交」,台灣只能是被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犧牲者,美國在西太平洋勢力強大時,她是美國西太平洋的第一防衛島鏈;中國勢力崛起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如果台灣人一直不發展自己的實力,將永遠是強權的「南進基地」、「復興基地」、「防衛島鏈」、「不沉的航空母艦」,甚至是中國未來的「戰略前進基地」…。 台灣人必須讓世世代代子孫能在這片土地上永續經營。 台灣四面環海,黑潮流經台灣東岸,親潮流經台灣西岸,兩大洋流蘊含了巨大的能量與資源,天然的環境、後天條件上;臺灣的國民受教育普及,人才輩出,正好提供台灣以陸地為基地發展綠能,以海洋為基地發展藍能知識科技的優勢。 台灣何處去?答案已昭然若揭,台灣不需要向強權靠攏,但需要強力的監督政客施政。 2014的選舉開票結果確立顯示出,新一代的公民意識已然抬頭,政客幹不好就滾蛋!2006如此、2007如此;2008亦如此、2014更如此;政客已無法用意識形態操控選民。人民的意志真正開始主導這個國家,這才是台灣邁向現代民主國家的開始。 台灣的政治專業管理人必須運用智慧,很清楚明白向世界傳遞一個訊息:「台灣是中、美兩大強權的衝突緩衝地帶,台灣將以綠能、藍能知識科技與世界分享。 《待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