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尼僑領呂世典 基層做起樹立創業家典範
2018/09/03 08:21:00瀏覽394|回應0|推薦0

採訪報導/蔣榮玉

 

    當今之世,所謂的「富二代」們很容易與「靠爸一族」或「二世祖」畫上等號,這些贏在起跑點的天之驕子們不乏高調炫富之輩,但也有許多不靠祖蔭,創業成功的典範,今年66歲的PT. Prima Manunggal IntiInternusa公司總裁呂世典即為一例

 

百年前開始的印尼落番史

    九十七年前,因為生活困苦又適逢戰亂,為了逃避兵役,呂世典的祖父帶著6歲的兒子從金門縣下湖鄉出發到南洋,第一站落腳新加坡,之後輾轉到印尼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到了呂世典這一輩,因為父親經營橡膠工廠及醬油廠有成,排行第六的他與七名兄弟姐妹生活相當優渥,對於童年生活,呂世典的印象是:快樂、純樸、衣食無憂,成長過程中也沒有遇過任何挫折或煩惱之事,他笑說:「父母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我們自小就被灌輸『教育能改變命運,教育能使視野開闊』的想法。」因為在四周都是客家人的環境下成長,所以呂世典不僅能說印尼語、閩南語、華語,也會講客家話。

 

    23歲時,原本打算到美國留學的呂世典後來到台灣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就讀,出現這樣的轉折導因於呂世典的父母因為父母擔心呂世典受美國思想熏陶後,不願意再回到印尼,因此堅決不讓他去美國,而是把他送到台灣。「留台四年,適應了文化差異及語言後,似乎一切都沒有了障礙,尤其和同學們更是相處愉快。四年留台教育,對我後半輩子有很大啓示,我有今天的成就,應該感謝中華民國給我的良好教育。」

 

創業家思維:走一條比較崎嶇的路

    回到印尼後的呂世典倒沒想到接手父親打下的事業江山,反而想走自己的路,投身當地傑出華商彭雲鵬的木材公司,「父親曾要求我到家族企業裡上班,但我拒絕了,因為我不想在父親的保護傘下工作,也不想受到親人們的特別眷顧和優待,我想測試自己的能力,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15年內,他一路從基層員工做到總監,對於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與老闆的賞識,呂世典是充滿感激的,「彭雲鵬是好老闆,也是好導師,他給我不少機會與栽培,沒有他就不會有現在的我,在這家公司裡,我學做事、學管理,也學做人。」每天工作18小時,薪資與工時不成比例,呂世典仍甘之如飴,他總認為,「做人不要太計較得失,心寬才能成大事

 

    42歲那年,呂世典認為時機成熟,成立PT. Prima Manunggal IntiInternusa建材公司,從小公司到擁有自己的工廠,再跨足房地產生意,呂世典一路披荊斬棘,打下江山回想創業時的起心動念,他簡單地說:「我想要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二十幾個年頭過去,他靠著膽識、毅力、遠見、冒險精神與輸得起的魄力,奠下事業根基,提到經營事業的心法,他果斷地說,低潮或瓶頸是打拼事業時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事業本身需要不斷地突破、創新,才能更上一層樓,不可能一直原地踏步。如何克服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他說,不能膽怯,不能退縮,不管遇到任何風浪,都只能選擇面對,「失誤並不可怕,當失誤已成為事實,不要懊悔或怨天尤人,而是正視它,因為錯誤會讓我們成長。戰勝困難的過程是一種磨練,也是智慧及人生歷練的昇華。」他認為,創業者必須具備勇氣、膽量與眼光,「因為敏銳獨到的眼光是成就宏偉事業的基礎,當然也少不了要有開闊的思維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洞察力,只要擁有這些條件,成功就會像好朋友一樣不期而遇。」(多內容)

( 時事評論人物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