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3/22 00:39:05瀏覽611|回應3|推薦4 | |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唯願慈悲,少加聽察。
嘗聞入道之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趣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 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