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1 13:57:14瀏覽944|回應3|推薦10 | |
. ‧發表者: SCFtw2 2014/05/21 13:32:43 陳建仁院士此文大力宣說【游離輻射危害健康】,卻未給出游離輻射的定義,也沒有隨附必要的物理方面和科技應用方面的說明。衹要google【游離輻射】這個字串,可得以下基本知識: 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包含α射線(α粒子)、β射線(β粒子)、中子等高能粒子流與γ射線、X射線等高能電磁波。輻射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可以從原子或分子裡電離出至少一個電子,非游離輻射不行。 【天然游離輻射】 【人造游離輻射】 【游離輻射的一般接觸機會】 以上簡單明白淺近的知識能讓所有的人知道【游離輻射】其實不是什麼在知識上甚至常識上很新鮮的東西。再者,游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早就是常識。陳建仁院士今天抄了一千字的資料,不厭其煩,鉅細靡遺,畫出了【游離輻射死神】的各種面貌,所以陳院士實際上所呼號的無非是【核電廠萬一致災的可怕性】。加上前面的三百字和結尾,陳院士的這個過量努力所希望求得社會大眾共鳴的無疑是【反核電】。 2014-5-6,中國時報上登了一篇讀者投書~~~ 陳建仁院士2014-5-20聯合報此文應該是兩週以來濮勵志等四人所公開指向的中研院士群體裡第一篇在中時聯合這兩家品位高的大報上有所反應的文字 —– 雖然陳院士此文中於此事一字未提。 濮勵志等四人針對「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不可承受之罪」宣示如下: 陳院士此文顯示他對濮勵志等四位核電專家的這番強硬宣示充耳不聞。 濮勵志等四人針對「各國對於核廢料之處理,並無完善之方法」回應說: 同樣,陳院士裝聽不到,他又自言自語說:「核廢料的貯存與處理,不僅所費不貲,更是天長地久的輻射汙染來源。」 濮勵志等四人針對「美國著名環保團體 —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單列一項,不客氣地說: 陳院士當然裝瞎,他又自顧自地說:「美國著名環保團體 —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已明指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12座核反應爐,有6座在台灣。」 濮勵志等四人針對「核四廠興建工程並非採取統包方式,而是分由多家廠商合作興建,工程介面複雜,一旦有緊急事故,可能無法即刻統籌因應」明白指出: 陳院士當然視而不見,他又重複了一次反核四人士的標準論調:「未採取統包建設的「拼裝核四」……,萬一……,將是萬年不復的末日浩劫。」 別的也不必多說了。 陳院士的研究生如果是這樣的程度,這樣答題,我看陳院士有可能給他零分。 一言以蔽之,簡言之,陳副院長我覺得你像個小孩,不像是個科學家 —– 而且還是個很會裝傻的狡獪的小孩~~~ ^_____^ ---------------------------------------------------------------- 長期以來,核能發電一直被誤以為是既經濟、安全又乾淨的能源,但經歷了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災、1986年蘇聯車諾比核災,與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之後,人們深切體會到核電不但不經濟、不安全、也不乾淨。除了核災的「不定時炸彈」而外,核廢料的貯存與處理,不僅所費不貲,更是天長地久的輻射汙染來源。 對於地狹人稠、斷層密布、震災頻繁的台灣而言,核能的應用更必須如履薄冰、謹慎小心。 美國著名環保團體 —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已明指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12座核反應爐,有6座在台灣。 未採取統包建設的「拼裝核四」位處大台北人口密集之首都地區,並且緊臨翡翠水庫,萬一天災釀成核電廠事故,或因人為疏失發生輻射外洩,將是萬年不復的末日浩劫。 所幸,政府已經明智地將核四停工,留待未來透過公投決定是否復工運轉。 國際認定 第一類致癌物 游離輻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X射線、γ射線、中子射線等,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早被公認,並被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歸類為「具有充分證據支持」之第一類人類致癌物。 游離輻射會導致各式各樣的癌症,包括肺癌、骨癌、鼻竇癌、肝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白血病、甲狀腺癌、唾液腺癌、食道癌、胃癌、結腸癌、皮膚癌、乳癌、膀胱癌、腦瘤、腎癌等。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的游離輻射暴露,甚至會引起多重器官發生癌症。 游離輻射會造成生物分子的損壞,以及叢聚而複雜的DNA傷害,進而誘發各種致癌的反應機制,包括細胞殺害、染色體異常、基因突變、基因體不穩定、細胞變形等。根據這些致癌機制和流行病學證據,所有的游離輻射都被IARC歸類為人類致癌物。游離輻射也透過損害DNA的機制,造成遺傳疾病或畸形胎兒的發生。 劑量愈大 嚴重程度愈高 以往游離輻射的健康危害被分成「機率效應」和「確定效應」兩類。「機率效應」指游離輻射引起染色體或DNA損傷產生的效應,該效應發生的機率,與所接受的暴露劑量成正比,劑量愈大、機率愈高,完全沒有閾值存在,屬於「全或無」的效應;但是該效應的嚴重程度,卻與劑量無關。游離輻射的遺傳與致癌效應,都屬於此類,因此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在2007年,已改稱它為「遺傳與致癌效應」。 「確定效應」指游離輻射引起組織或器官功能損傷產生的效應,該效應的嚴重程度與暴露劑量成正比,劑量愈大、嚴重程度愈高;該效應的發生可能有閾值存在,也就是低於劑量閾值的暴露,就不會產生效應。 ICRP已改稱「確定效應」為「組織效應」。「組織效應」可以分成急性效應和慢性效應。 組織效應 分急性與慢性 「急性效應」可見於原子彈爆炸及核電廠事故受害者,他們都是一次或連續受到大量游離輻射暴露,引起造血系統、腸胃及生殖器官的傷害。依照暴露劑量及臨床徵候,急性效應可分為輕度(<200戈雷)、中度(200-400戈雷)、重度(400-600戈雷)、極重度(>600戈雷)等四級傷害。 ●急性效應: 前期:暴露後1至3天,淋巴球逐漸減少、出現腸胃炎症狀、疲倦、呼吸困難、食欲差、失眠。 潛伏期:暴露後1至4周,前期症狀可能好轉,但是骨髓繼續惡化,凝血及免疫機能持續衰退。 發病期:暴露後20至60天,前期症狀再度出現而且更嚴重、脫水、心律不整、發燒、呼吸困難、體重減輕、意識不清、昏迷、休克、掉髮、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下降、輕度貧血、電解質不平衡、生殖能力異常、可能因大出血及傳染病原嚴重感染而致死。 恢復期:暴露60天以後,如果暴露少於600雷得而且照顧得宜,會漸漸恢復健康,劑量愈少、恢復愈快,仍應預防發生感染症。 ●慢性效應:主要包括白內障、器官萎縮或纖維化、不孕症等。 游離輻射造成健康危害的風險,無論來自核能廠人為疏失的意外事故,或天然災害或戰爭所造成的核能廠災難,或核廢料處理不當的輻射外漏,都必須審慎嚴謹評估。原能會和台電對核能廠管理與監控資訊的透明化,將會是正確評估核能發電對台灣人民健康危害風險的關鍵!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