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5 23:04:24瀏覽165|回應0|推薦2 | |
Q6:誰是李剛? 十月中左右中國河北大學發生了一起車禍事件,一女死亡,一女受傷,酒醉肇事者李啟明事後逃逸,被捉住時聲稱:「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李剛是河北保定市是某公安分局的副局長。 這件事情可以從兩個面向探討中國社會 1. 微博(micro-blogging) 事發當天,圍觀的目擊者立即將此訊息發上新浪微博,引發網友的熱烈迴響。很難想像,如果不是透過這個使用廣泛的社交網絡,兒子在父親的轄區犯案,憑著官僚對媒體的控制能力,這間事情可能無法得到平反。再者另一名傷者在龐大的官府勢力面前,會不會因為受到壓迫而噤口,使得真相被隱瞞,也是有可能的。 微博代表的是中國新社會的公民力量,也是對公權力監督的一面鏡子,短短140字,訊息的複製及傳播之快,很快可以讓公民對於某些話題得到立即的feedback。我認為這股力量還是有所限制,並非完全自由,只要在不涉及權力結構的巨大改變下,讓民眾有所宣洩管道,中國政府還是可以容忍的。李剛事件在大陸稱為「李剛門」,是很多娛樂節目甚至網友茶餘飯後拿出來說嘴的笑柄,「我沒那麼神啦,我爸又不是李剛」,成為今年非常日熱門的話語。 2. 權力的傲慢 官員在地方擁有權力,往往可以呼風喚雨,作為一黨專政下的一員,黨國合一,加上對媒體的控管,官員可以肆無忌憚的對抗民意。權力未受監督,必然地會產生尋租空間與腐敗,這所顯現地不只是權力的傲慢,還是對公民人權的不尊重。 Q7:「嘿,請問你是共產黨員嗎?」 中國的政治及經濟資源並非是市場化配置的,而是在黨的統籌之下,由少數特殊利益團體所把持。黨代表政府,有著極大的權威性資源分配的能力,共產黨是個結構嚴謹、制度化的官僚組織,基本上現代中國仍脫離不了傳統封建的政治體制,個人藉由親密的裙帶關係培養不同的派系與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打著國家經濟安全與民族主義的旗幟,得到國家的政策保護,在電力、交通、能源等領域上建立了巨型國企,高度壟斷全國的資源及制定政策走向。國企的待遇甚至比外資還好,因為所得到的薪資不只是制度上給予的,還有灰色的尋租空間可以攫取龐大利益,往往是高官子女能夠進入國企高層,在「合法」的制度內取得利益。 很多民間的資本菁英或是官員親屬會本買通權力,聯合權力菁英讓自己在某些行業上享有特權,以壟斷資源。從最近超漲的房地產行業來看,由於地產收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官員為了GDP帳面數字好看及私底下的報酬,在土地省批、徵地拆遷等項目上很容易與建商勾結,中飽私囊,又可以美化政績。這些以公權力為背景的權貴資本主義做大,社會的資源都被掠奪了。Boston Consulting Group調查在中國0.4%的家庭占有70%的國民財富,而在一般發達國家的是5%的家庭控制國家50~60%的財富,中國經濟成長率從2003年至今每年都以9%的速度成長,今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增長跟全體人民工資的比率不成正比,代表多數人並未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 我認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存在也不會是從上層菁英發動的,因為這會影響到既得利益集團的結構,要破壞這層結構,必須是從人民或中產階級發動攻擊。在政治本質上北韓跟中國基本無異,只是中國的國家型資本主義落實地較為徹底,作為一個國際上的game player,中國比較了解遊戲規則,同時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較深。 很多交大的學生都是共產黨員,除了成績優良之外,成為黨員一個主要的考量在於政治思想是否正確,也就是有沒有將三大代表及馬列主義做為個人乃至於為黨服務的指導原則。黨員的福利他們沒有多談,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進入國企,能不能得到升遷端賴自身是否為黨員,人際關係是一環扣一環的。不少同學都是當地官員的兒女,我問他們怎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政治權力,答案是:「政治聯姻」,官員與官員之間的婚姻能創造更大的人脈及權力資源,同時替下一代奠定更好的基礎。 Q8:在上海交大參加過什麼活動? 在十一月的時候,通過上海交大校內初選,我跟其他五位管院、藥學的碩士與來自復旦、浙大等五所高校參加了上海強生(Johnson&Johnson Company)領袖商業競賽課程,向上海強生及露得清的品牌經理做簡報。強生在中國的使命在於成為中國最信賴的健康保健消費公司,其全球化建立在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及分權模式上。我們遇到的case是build Neutrogena brand equity. 露得清在2004年進入中國,除了在電視及雜誌上強化宣傳力道,同時也藉由跟中國頂尖的醫藥公司合作以提升知名度。我代表上海交大以英文簡報,我們簡報呈現三部分:(1)分析露得清產品的定位、優勢劣勢與消費者(2)與對手玉蘭油(OLAY)比較,同時了解OLAY進入中國時品牌建立的三階段。(3)露得清品牌行銷企劃。我們一開始遇到的問題是,對於該產品在中國skincare market的position&price&product、competitors與consumer不大了解,我們必須分工搜索資料,同時實地去watsons等彩妝通路做調查,同時比較不同對手的定位與價格。在品牌行銷企畫上面,我以麥肯錫顧問群建立的Consumer Decision Journal model建議強生主打網路行銷與words of mouth,藉由調查,由於大陸消費者購買習慣很多是參考網上論壇,我提議以大陸人人網、淘寶、百度論壇為據點滿足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識及售後服務,最終則希望建立以強生為主體的美妝論壇,以強化旗下不同品牌與消費者的鏈結互動關係,同時增加消費者忠誠與口碑行銷的的力度。並以Kiehls在美國的經驗為借鏡,讓露得清能夠成功地boost Brand awareness。這次的商業競賽課程讓我學習到要解決問題,必須要能夠跟團員做有效的溝通,一開始必須先定義問題,同時要有一個結構化的架構(issue tree),能夠在七分鐘內讓品牌經理了解到你要表達的概念為何?有沒有date based?有沒有其他supporting evidence? 以歸納出合理且具說服力的結論。這次的商業競賽課程加強我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時也讓我學習到兩岸學生面對問題時不同的思考架構與模式,實在是獲益良多。 Q9:為什麼大陸客一窩蜂的到外國買奢侈品 在臺灣或是在香港旅遊時,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的遊客在臺北101或是香港中環採買奢侈品,這點我很好奇,為什麼不在上海或北京的旗艦店買就好了?我查了一下,去西歐旅遊的大陸遊客在今年已經達到了2.5 million,預估在2012年會達到3 million,同時今年歐洲奢侈品的消費,來自內地遊客站了總營收的1/4。在從中國的奢侈品市場來看,有56%的營收是在外國購買,意味著中國內部的奢侈品市場仍有一段潛在成長的空間。細究原因,政府對於奢侈品的進口稅介於10%~20%,同時還要加上17%的value-added tax,故國內消費昂貴,消費者多往國外大量採購。另外像是電子產品ipad或是sony的相機,在香港購買的價格也遠低於在中國購買。在中國的奢侈品廠商務必增加服務等誘因增加國內銷售,同時政府也可以思考高額的進口稅稅制是否有需要改良的空間。以iphone為例,明明是在中國製造的產品,為什麼售價硬是要比世界多數國家貴很多?很多深圳的居民會選擇到香港購買日用品,但是如果攜帶電子產品如ipad,會被徵收1000的關稅,這合理嗎? 對奢侈品高稅制的背後到底有少利益考量,沒人知道。 Q10:去大陸工作的優勢與劣勢 在上海期間我有嘗試丟了二十來家外商大陸公司,希望能夠找到實習生的職位。除了收到兩家consulting firm及一家當地的廣告公司面試,其他音訊全無。在Accenture面試後,我很好奇地問hr的選才標準,她說基本上在大陸北、清華、復旦、交大是top conculting firm擇才的標準,宣講會或是實習基本上只招這四所學校的人,她說政治大學她們沒聽過,台灣比較熟悉的大學就是台大,但是來大陸,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台灣這邊人才的水平,所以還是會偏向招收北清復交的學生,一者學長姐的人脈已經深入公司,二者可以減少招募人才的時間成本。 在復旦大學辦的上海台生會上,我與渣打企金的總監聊天,他是台大畢業的,在台灣跟香港的金融圈待一陣子,之後調來上海工作。我問他台灣人來大陸工作的優勢與劣勢為何?他簡單的說,這問題範圍太大,我簡單的從重點高校層面來說: 優勢方面:台灣的教育比較多元化,比較開放,可以自由地在網上搜尋資訊而不會被屏障;從選課方面來說,大陸本科生的課表基本上都被排定,無法跨系選課,會減少跟其他院系交流的機會,在來這邊的上課篇考試的多,比較少能上台報告或作小組討論的機會,在表達能力上,台灣的學生優勢較大。 但是要找工作,除非是到台資企業,不然陸資不大可能會用你。而且你要去思考企業文化的問題。大陸這邊,每個人感覺都是獨立的,為了避免犯錯,能不做的就盡量不做,這跟台灣拼命三郎似的工作態度很不一樣,當然這也是我們的優勢(笑)。 劣勢方面:大陸重點高校如北大跟清華,國際交流機會很多,同時也跟國外很多知名大學如哈佛或新加坡國立大學簽訂交流協議,每年都會有一批學生過去或是他們一批學生過來,也會有一些商業競賽,這些機會都是台灣沒有的。透過這些機會可以替她們得到exposure to business environment,對履歷或是視野上有很大助益。再來大陸學生很用功,你無時無刻去圖書館看書人都是七八成滿,夏天的時候更是這樣,因為只有圖書館才有冷氣。台灣學生富裕了,心態上比較鬆懈,大陸一子化政策讓父母投下很多教育資源在孩子身上,學生的學習心態比較積極。 在語言學習上大陸重點高校的學生很強,畢竟背了很多單詞,又有不少機會出國,整體比台灣學生來說要好一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