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2 10:15:02瀏覽848|回應3|推薦5 | |
不曉得這篇講稿有沒有機會在對岸發表,但透過您的→轉寄←,相信可以讓更多人看到、聽到,提早去思考這個問題。 前言 當前兩位檯面上準總統候選人對兩岸關係和國家定位打糊塗仗,卻無能面對一個現實:對岸中共已經不是“敵人”這麼黑白分明的角色,當對岸把自己轉變成“競爭對手”,我們的準總統候選人竟然沒有一個敢說要在當選後以“任何”身份到對岸訪問。 張榮發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有感而發──許多政府官員沒有國際觀,大陸生做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給他看到,他會驚! 總統參訪當然看不到什麼內容,但如果總統都能不計較身份、名號到大陸訪問,那麼官員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瞭解中國大陸? 至於出訪身份、名號、禮遇....,甚至於台灣島內民意觀感問題,方總統候選人套用孔子的一句話,不過倒過來講:爾愛其禮,我愛其羊! 講稿內容: 各位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很榮幸有機會這這個場合向大家發表一點感想。 在出發前,幕僚們很擔心我應該以什麼身份來中國大陸訪問。我不擔心,因為我肩負著開拓2300萬人民前途的使命,用什麼名稱、身份,不必由我操心、也由不得我決定。我們唯一能決定的,是我必需去看看、談談。 亞歷山大大帝說:「我來,我見,我征服!」,我說:「我來,我見,我分享!」分享些什麼呢?台灣過去創造的奇蹟,在前幾年裡蒙塵了、暗淡了;相反地,中國崛起,耀眼的光芒很容易地蓋過了台灣過去傲人的成就。歷史就是這樣,實踐檢驗真理、成敗論英雄,台灣現在能拿什麼成就來分享呢? 就分享台灣的「民主經驗」吧!我今天能站在這個講壇講這個主題,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的執政成績展現出無比的信心。為此,要恭喜所有的中國人民! 民主,一定是最好的制度嗎?透過公開的投票程序,台灣過去8年來,選出了非常糟糕的執政者,貪污橫行、經濟凋敝,還是那句老話──實踐檢驗真理,看來,台灣的實踐結果,很難說服全體中國人。 特別是當今中國崛起,整個國家快速發展,卻也造成了社會巨大的矛盾,顯然胡主席和溫總理是有深刻的地體會,所以才會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如果此刻中國用選舉方式選出一個類似陳水扁的領導人,那將不只是中國人的災難,也會是台灣的災難,更是全世界的災難。 我也注意到了,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年一直在加大打擊貪污腐敗的力度,甚至已經有高官因而獲判死刑。這讓我想起了過去國民黨戒嚴統治時代,有訂定一個貪污治罪條例的特別法,最重刑度可以將貪污犯判死刑。而且國民黨也不只一次發動政治運動要提倡勤儉的生活態度,還發明了一個梅花餐,要公務員宴飲以五菜一湯為標準。 最後國民黨仍逃不過貪腐的摧折,在2000年失去政權。為什麼會這樣呢? 全世界大部份的政府組織是金字塔結構,從最上層的少數領導人一直舖陳到最底層的基層公務員,構造出一個統治機關,我們可以說是統治人民,也可以說是服務人民。這樣的組織掌握著權力,也難免有人藉著權力搞錢、弄權,成了統治者中的蠹蟲。如果蠹蟲多了,最後會導至組織崩潰、滅亡。為了防止組織裡發生貪腐,所以領導人會找一批人做監察工作,也讓法律部門介入調查和審判。但是又有誰來監察這些監察、調查別人的人呢?於是一層一層的監察下去,又構建了另一個巨大的金字塔組織。我們還是免不了要問,誰來監察這個監察別人的組織呢? 我記得二月河的雍正王朝戲裡有段話,把這批惡狼趕走了,換來一批餓虎,狼是已經吃飽了,老虎卻還餓著呢!講的就是山西裡的地方官。 西方民主制度發展,走向了另一條路,他們不派更多的官去監管另一批官,而是讓社會各階層組織自己的力量,自己去競逐權力和權利,讓競爭成為最佳的防腐劑。 台灣在過去8年,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卻也在8年後做出了修正,所以我才能站在這邊向各位講話。在2006年還發生了百萬紅潮反貪腐事件,受到國際矚目。百萬人粗估是台灣現居人口的1/20,台灣並沒發生推翻政府建立新政權的情況,紅潮若發生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足以改朝換代了,台灣已經打破了中國過去的歷史宿命,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就啊。 我知道中國大陸正面臨著許多巨大的問題,有環境的、有經濟的、有能源的...,當前最不必面對的,應該算是民主問題吧。我也知道在大陸各地的基層已經開始舉行選舉,我相信將來終究會有一天,中國的發展會遇到巨大矛盾,會需要用到民主投票方式來解決,而不是激烈的朝代革命。 中國改革開放20年,發展得非常好,中國共產黨的表現可稱之為“傑出”,我們都期待這種榮景和傑出可以維繫下去。但是,依據歷史經驗,這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台灣做為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社會,用民主打破了朝代更迭的宿命。把台灣視為整個中國發展的社會科學實驗地,中國將會發現,台灣的民主經驗是多麼重要的瑰寶。 我想,我的經驗分享要先告一段落了。天知道,我有多麼想要讓兩岸人民彼此更認識對方、消除隔閡,我深信,這將是兩岸人民另一段偉大旅程的起點。謝謝各位,謝謝。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