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3/11 00:32:05瀏覽1096|回應2|推薦23 | |
成住壞空,也算八掛 個人或團體的成敗得失,若循序地觀察這些歷史軌跡,往往能從中分析出某些特殊的重點,有許多人喜歡用佛偈:『成、敗、壞、空』來解釋,也有用管理學的產品生命週期曲線模型:『成長期、繁榮期、衰退期、蕭條期』來研究比擬,但兩者共通之處不外乎提醒人們,「花無百日好,月有陰晴缺」的歷史殷鑑,進而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 是以個人修為中之『時保懺悔心、廣發慈悲心』;是以能『不執我相』理當放下而廣眾生相;是以『捨得』有捨、方有得之宏偉器量;是以俗諺『休息是為走更遠路』之持盈保泰或者興利革弊的觀念。 然而捨、息之間,真就這麼簡單將過去作為,全盤否定或全盤割除就可以嗎? 『全盤』是個深富哲理智慧的選擇,既成事實『選擇』能如此『大破大立』的作為,不才看來反覺得那是『逃避責任』的人類情緒心理防衛行為機制,因為『選擇全盤』的舉動,反而昭顯該行為者的『不識相』與『粗鄙無智』。 但為何『選擇全盤』會變成『不識相』與『粗鄙無智』呢? 肇始於行為者分不出好壞、參不透因果、理不出頭緒、展不開邏輯的演繹,所以要忘記『本由何來』以換取妥協性的『心理認知寧靜』。 世間諸般煩惱,從某些生物科學的分析觀點看來,不過是『本由何來』的焦慮而已,之於恐懼感,人類面對各式身心需求,當下常有『無知而生之恐懼』、『未知而生之焦慮』;這觸及『本由何來的無知』、『該當何去的未知』問題時,便有較大肢體動作、高頻呼吸量、急促心跳速率等讓身心感覺到緊張或痛苦的生理不適反應。 然而洞悉『本由何來、當該何去』的人,常有理性冷靜對策如某詩『本就孑然一身,管祂是好是壞,該來的就來、該走的就走。』,其中『1本2來3該4去』等變素向量的拉扯如同東南西北四條繩索彼此拉拔,這四種力量不管其力距與大小如何?其結果若以力學的實驗來證明,該能量總結處往往不是在東南西北的任一正向,會因所有能量都匯流到偏頗的斜角方向而形成『剪應力』, 若從佛洛依德的研究解釋『人類的焦慮行為』,所謂的「焦慮」(anxiety)是指人類心理的一種害怕及不明顯原因的恐慌感覺(源於其學生Otto Rank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推論『焦慮』發展於胎兒脫離母體的剎那間,在母體子宮裡胎兒的任何生理需求皆無時予以滿足,處於這最安全和最穩定的小小世界中,對照當下處在完全陌生且未能及時滿足需求的世界,且被迫要去適應或對抗威脅安全的環境,這種心理創傷便烙印在新生兒尚未發育完全的神經系統中,爾後成長面對外部各種不同的知覺刺激時,仍會有類似嬰兒時期的大肢體動作、提高呼吸量、增加心跳速率的基本生理反應。 然而佛洛依德將之分類為三種基本類型: 1.「現實環境焦慮」:一如承受天災人禍的恐怖經驗所致,容易再發與理解所以不多述。 2.「神經質焦慮」:介於本我的生理支配性行為與自我的社會化威脅發生抵觸時,當個體想滿足某些本我衝動欲望,會遭受父母或宗教律法等懲罰時的壓抑之潛意識恐慌。 3.「道德性焦慮」:源於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認知衝突。簡單解釋就是個人的羞恥心與罪惡感,最常見的是所謂「良心的譴責」或「天理循環、因果報應」等潛意識恐慌。 然而佛洛依德的研究,說明人類經常面對焦慮感覺的威脅,隨著年歲漸長與環境摸索的經驗,逐漸發展出幾種心理機制以對抗這些「讓人不舒適的感覺」;這種自我治療的學習經驗,通稱為『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這些共通行為主要特徵有二:1.否認或扭曲、轉化現實存在2.潛意識運作的行為模式。 而人類心理防衛機制行為的研究,一般分為八個不同行為模型: 1.壓抑(repression):潛意識去除內在記憶後,否認引起神經質或道德焦慮的存在。 2.否認(denial):去除記憶後,公開否認外在威脅或創傷事件的環境焦慮存在。 3.逆向(reaction):由愛生恨或由恨轉愛等,逆向扭曲神經質焦慮的存在事實。 4.投射(projection):將所有引起己身焦慮的事件因果,都推諉、歸咎給別人。 5.退化(regression):面對焦慮的處置,以生命前期且愉快經驗行為而產生安全感。 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新解釋行為以說服自己,讓焦慮感的威脅程度降低。 7.移情(displacement):尋找一個替代性對象,以滿足本我的衝動而降低神經質焦慮。 8.昇華(sublimation):改變各式焦慮的能量,將之移情到社會或道德化的行為能量。 奇怪嗎?看倌必定覺得很奇怪,前段的「八股文」是否讓人覺得『愛睏』呢? 想睡了嗎?那笨魚就來說段:大家都希望那是『假的媒體八掛』聽聽。 某年台灣北部有段大家都遺忘的過去,雄霸演藝圈一方的楊姓黑道大哥組織賭博電視台,透過幫派組織與演藝圈的運作,向各地組頭收取每站數百萬不等的保證金,憑恃著與執政的國民黨高層關係良好,所以敢光明正大設立『空中賭場』,直到民情沸騰到火燒眉毛後,只得關閉這個博奕電視台,此時這位楊姓黑道大哥急忙流亡海外,留下被譽為台語流行天王的兒子被情治單位監控,及積欠全台組頭的數億保證金,黑道大哥的寶貝兒子又被全省角頭磨刀霍霍的當下,有位自稱股東的日本前三口組大哥情婦藝人,以代理楊姓大哥的身份出面與全省角頭談判。 談判在群情激憤的氣氛下進行,原先這位大姐大的藝人充滿誠意,為安撫全省個地角頭兄弟也答應要盡力而為,但因為大哥的人頭帳戶被警方監控而周轉困難,以至於無法及時還款,其後,全台各地組頭便轉向代理的情婦藝人須出面還款,由於賭場保證金的數目龐大,此時這位白姓黑道女藝人便耍潑不認帳,嗆聲撇清與楊姓大哥的關係而拒絕還款,此案當時幾乎引爆整個台灣黑社會大火拼,然也在國民黨高層與某些幫派的強勢介入下,而讓台灣各地下簽賭組頭隱忍不發。 深知已得罪各地角頭兄弟的白姓黑道女藝人,自此步步為營且躲在林口山區別墅深居簡出,然自其過去與楊姓大哥往來密切後,在林口鄉農會的現金存款期間也暴增不少,所以有部份北部的組頭知情後便也虎視眈眈,其間亦有不少人組頭到處嗆聲要綁架該名白姓黑道女藝人,但隨著彼此警戒防範的時間延長,此名黑道大姐對自己與家人的安危也逐漸卸下。 然不巧,掌控林口鄉農會的某角頭大哥,由於利用不良放款而掏空存款過度,以致於被媒體大肆報導後而發生農會擠兌,當時理監事與總幹事們為此忙得焦頭爛額,便央求存款大戶之一的白姓黑道女藝人協助暫緩提款,殊不知該白姓女藝人滿口仁義,隔日便立即提走數億元現金,留下約八千餘萬的定存,這次林口鄉農會的理監事與總幹事跪求白姓女藝人不要解約再提走存款,並承諾待國民黨政府紓困基金進駐後再解約還款。 事與願違,正當媒體報導林口鄉農會擠兌時,農會代表透露該名白姓女藝人提領數億元現款後仍存有八千餘萬,希望透過對群眾信心喊話的方式能將紊亂局面穩定下來,不巧,尚有博奕電視台保證金未結清的恩怨,各地組頭看到媒體上白姓女藝人懷有數億鉅款的報導後,便聞風而至登門來索討欠款,而後便發生女藝人率領黑道兄弟毆逼農會主事者而領光其戶頭現金事件。 經此事件,讓原本低調躲藏的白姓女藝人重新躍上新聞版面,其後不久也就發生了震驚國人的『白曉燕事件』。 『白曉燕事件』至今仍舊是個懸案,雖然三個兇手已分別自殺滅口或伏法,但是真正的主謀仍然懸而未決,這也是這位白姓女藝人「現實環境焦慮」的所在,正如學術記載之症狀,其承受天災人禍的恐怖經驗,容易再發與轉移其他的心理防衛機制。 考證下列的人類心理防衛機制,各位看倌不難找出此位黑道女藝人的選項: 1.壓抑(repression):潛意識去除內在記憶後,否認引起神經質或道德焦慮的存在。 2.否認(denial):去除記憶後,公開否認外在威脅或創傷事件的環境焦慮存在。 3.逆向(reaction):由愛生恨或由恨轉愛等,逆向扭曲神經質焦慮的存在事實。 4.投射(projection):將所有引起己身焦慮的事件因果,都推諉、歸咎給別人。 5.退化(regression):面對焦慮的處置,以生命前期且愉快經驗行為而產生安全感。 6.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重新解釋行為以說服自己,讓焦慮感的威脅程度降低。 7.移情(displacement):尋找一個替代性對象,以滿足本我的衝動而降低神經質焦慮。 8.昇華(sublimation):改變各式焦慮的能量,將之移情到社會或道德化的行為能量。 從該黑道女藝人的公開行為中,集中在第四、五、七項,我們可發現她第一個症候是投射(projection),將所有引起己身焦慮的事件因果,都推諉、歸咎給別人。考究整個『白曉燕事件』案情的發展方向,已伏法的三嫌均屬魯莽的角頭小弟輩,此種對主使者極力維護的舉動,當然不可忽略必是某黑社會要角,從其勒索金額來看胃口不大分析看來,懲罰出氣的成份遠大於隨機性與財務性勒索,換句話說執行幫規或黑道報復的成份居高。 可以發現的是,這麼多年來該女所仇恨敵視的目標,完全鎖定在三嫌的親朋好友與辯護律師身上,對於真正的加害者卻是隻字不提完全不探究,可以合理解釋的就是:該女藝人深知害死其女的主因,雖然尚未確定主嫌(林口鄉農會或黑道組頭),她不敢面對自己好強鬥狠所犯下的錯,基本上已是一種與加害者妥協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投射(projection),將所有引起己身焦慮的事件因果,都推諉、歸咎給別人,才是她真正的人類心理行為。 再從其後段的演藝型態,有做了部份的退化(regression)與移情(displacement)的轉變,所以其表演型態轉為兒童節目(例如momo台)主要行為原因解釋,在於以生命前期且愉快經驗行為而產生安全感。 她也曾積極地尋求人工授精多次失敗,該主要行為原因解釋是在於(displacement)尋找一個替代性對象如再生個女兒,以滿足本我的衝動而降低神經質焦慮。至於其他的心理機制部份,仍未有證據可以提出觀察結果。 肇因於此,我們可以體諒白姓女藝人的精神痛苦與心理症候,所以希望大家能秉持著寬容的心,了解其症候並放她一條生路,畢竟她的人格狀況並非處在一個正常人的健康心理狀態,對於一個心理狀態不健康的人,當然不必要用健康心理狀態人格的社會標準去衡量或道德制裁,當然各位擁有健康心理狀態的人也不必隨其『瘋癲言語』起舞。 當然個人認為,她的節目尤其是momo台節目,實在非常不適合兒童欣賞,除非觀眾是有受過心理學或精神分析教育的,隨之起舞只會跟著其心理防衛機制牽絆,各位看倌可以瞧見她持續的歇斯底里般既哭又鬧狀態,未來將一再重演的人格分裂戲碼,對她最好且最有利的方式,就是強迫她接受心理輔導治療,當然別無他法! 唉、果然笨魚廢話過多了!理應言已盡於此。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