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3 15:03:12瀏覽246|回應0|推薦1 | |
我們之前在百年國慶的文章中提起過在九月初去廣州及武漢的飛機上看到香港星島日報對辛亥百年的系列報導。在這天的報導中列舉了大陸及台灣學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我們雖欣慰港報對百年辛亥的重視,但驚見三個台灣學者中二個竟持著擁護君主立憲的保皇派立場。 首先是打著國立師範大學教授招牌的某教授。他言論的標題是: “康梁改革方式好於激進革命方式” 他在其中說“1905年之後,持溫和調適思想的梁啟超被激進的孫中山所壓倒。溫和的社會改良主張是否比血腥的暴力革命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立憲與革命,那個是更好的選擇?。。。”某教授又說,“如果歷史可以做出選擇,我覺得康梁的改革方式會更好一些。。。”某教授接著舉英國立憲與法國革命的例子來支持他的見解。 接著是打著中央研究院院士旗號的某院士。他的標題是: “清廷已能接納立憲 無故意拖延之意” 某院士在其發表的“論集”中舉了一堆說法以“日俄戰爭,日勝俄敗,使朝野上下,咸以立憲勝專制。。。“為主軸”清廷預備立憲的過程仿自日本。。。”最後的結論是“至少清廷已能接納立憲,對督導預備九年立憲進程亦無故意拖延。。。” 大狗在機上看到此二人的言論時很懷疑此二人是否深綠的想在根本上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必要性。某教授說“革命派只管拆房子,從不搞建設。。。”又說“辛亥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造成了流血,這不是和平,這怎麼能說是共和呢?”而某院士則說﹕以革命起家的國民黨及共產黨都憎恨改良主義的立憲派。“也許有人會說此二人充其量也就是保皇黨,那能說是綠的。大狗想多了。也許吧,但是要知道在這百年雙十的前夕的保皇論調一來可把中華民國定為歷史錯誤,二來若沒有革命那今天台灣就還是日本的天下,那些假台獨就真的可繼續做他們的蝗民﹗ 如果此二”學者“不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真綠假保皇,那不外是譁眾取寵,或坐井觀天的不學無術。為什麼說不學無術? 因為此二學者的論調都只光從清廷的角度來看事情而忽略了當時的中國是列強分割的大環境,並且完全不提光緒失敗的維新,更不用說國父在武裝革命前為和平改革的努力。至於其二人舉的英日立憲的例子也凸顯二人的孤陋寡聞。我們下面就來看看這二位”學者“的言論的缺失。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掛於新加坡晚晴園的清末的局勢圖。新父加坡晚晴園是國父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也是同盟會在南洋的總部。我們之前對晚晴園的系列文章中就說過很遺憾及汗顏的是人家對國父生平及整個國民革命的系統介紹遠超過台北的國父紀念館。這張圖說明清末國家被列強分割的狀況。 我們這裡看到即使是新加坡人都可以看到清末那國父在”民族主義“裡所說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次殖民地“的境況。 這是國父翠亨村老家的”共進大同“鐘背面的銘文。內容是國父在民國十三年濃縮”民族主義“的演講。這裡說到當時列強已有”共管“瓜分中國已被列強佔有之外土地的企圖。如果再不革命就會”亡國滅種“﹗我們固不能奢求今天台灣即使是”學者“還會看”三民主義“,但即使是新加坡人都明白列強瓜分及割地賠款對人民的痛苦而我們台灣所謂的學者卻大言不慚的的妄談立憲。國家若都沒了和誰立憲? 如果說今天台灣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綠化後即使是歷史”教授“,”院士“對”中國史都是濫竽充數,那此二人顯然對台灣史也沒讀通。在清末眾多不平等條約中有兩項不但與台灣有關,也是國民革命的轉捩點。其一就是在1894延燒到這淡水及基隆的中法戰爭。因為弄臣兼國賊李鴻章致使結局是國父在民族主義 第二講所說“這真是歷史上戰勝求和的先例”“這對國父的影響是在自述所記”予自乙西中法戰敗之年,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當清廷在急速奔向自我毀滅時,年方18的國父剛進檀香山的高中,因基督教信仰的問題被他大哥送回國。然而已見過世面的國父在聽到雖勝猶敗的消息時,已能看出要救國就得革命,可嘆的是今天台灣號稱”學者“之輩連這都看不出來﹗ 在中法戰爭以清廷自取其辱結束十年後的1894年是歷史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這年已從醫的國父深感”救人不如救國“,但仍冀望和平改革乃致力著成”上李鴻章萬言書“,於1894年春與自幼的好友陸浩東北上求見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鴻章。以其”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然而剛愎的弄臣悍然拒見。甲午戰爭隨後爆發,同年十月甲午敗像已現,“清廷之腐敗盡露”。國父深感清廷已無可藥救,將‘上李鴻章萬言書”公佈於基督教刊行的“萬國公報”後赴檀香山,同年十一月成立興中會,正式開始計劃推翻滿清。從歷史上來說國父在籌劃革命前已盡力想要通過和平改革來救國,然而到了現今台灣歷史“教授”的描寫下這一段歷史就如同沒有發生過,而革命變成拆房而不建設﹗如此“教授”不是居心叵測就是不學無術﹗ 1895年甲午兵敗,國賊李鴻章到日本下關的春帆樓簽了喪權辱國之最的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及台澎列島。這段歷史不但和台灣有極大的關係,馬關條約還是那些假台獨真蝗民的法理基礎,這點這二位“學者”不能說不知道吧﹗我們來看看國父在“民族主義第二講是怎麼說的: “一般中國反革命的人,說革命足以召瓜分;不知後來革命的結果,不但不召列強瓜分,反打消列強要瓜分中國的念頭。再推到前一點的失地,是高麗、台灣、澎湖。這些地方是因為日清之戰才割到日本,中國因為日清一戰,才引出列強要瓜分的論調。”。 這裡國父清楚的說明因為甲午戰爭清廷的無能,以至列強想瓜分中國,也因為革命使得列強打消了這念頭。如果這些所謂”學者“不同意國父的看法那他們就該像我們現在這般提出反證。我們再強調,如果說這些”學者“連這基本的歷史都不知道那真是濫竽充數,渾水摸魚。若是知道但選擇性解讀歷史那真是別有居心。更可嘆的是即使用選擇性的解讀歷史這二位用的例子都有問題。我們將在下篇來討論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