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哀悼罹難者 : 北二高走山事件 – 我們學到什麼『教訓』?
2010/08/07 05:01:58瀏覽385|回應0|推薦1

本人在思考北二高走山事件後, 不幸的有四人三車發生首次高速公路的走山事件, 在哀悼罹難者之後, 我們是否要真誠的重新思考這個教訓中, 我們大家學到了什麼教訓?, 因為個人在想, 目前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証這個是『天災』或是『人禍』也好, 是否將來永遠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 還是我們都找出問題, 而且已經有了妥善的改善對策, 來防範國內所有的公共工程其中是否有再發生之風險, 我們現在共有兩條高速公路, 數十條快速道路, 兩個城市中的數條捷運系統, 數個國內外空中交通的機場等, 這些大眾交通系統一年36524小時在全國各地不停歇的運作, 關係著數千萬同胞的生命財產安全, 台灣學到了什麼教訓?, 我們的危機處理是如何在『待命』, 『運作』, 『檢討』,『改善』, 『對策』與『統御』中去重新思考, 當然這問題牽涉甚廣, 絕非我一個人的能力可以研擬出來的, 這需要一個團隊來結合所有資源, 技術與專業來進行數百, 甚至數千個會議討論, 模擬, 驗証來完成一份的國家級報告, 這項研究的目的在讓台灣的應變能力昇華, 也讓全民可以安心的居住在美麗的寶島.

 

1)      高速公路局學到什麼?

a)      高速公路的路況監控系統,仍然有多少死角?

b)      高速公路局在接獲民眾通報, 未來如何運作才可以在最短時間去查訪通報事實回報?

c)      高速公路局如果在未來發生類似事件時, 整體排除路障之SOP時什麼?

d)      高速公路局如何運用科技來評估事件發生後, 在人與車部份如何確認罹難數字

e)      高速公路局是否有可能利用模擬科技去推斷, 罹難人與車之可能位置, 以利採取拯救行動

2)      建築師工會技師學到什麼?

a)      目前就過往已知的技術, 是否仍然有改善之空間, 未來地球暖化與氣候異常之情形, 將會不斷的可能發生, 然而過去的建築工程之設計要求標準, 是否能夠因應未來的災變的情形, 可否配合政府單位, 重新去評估國內的各項重大交通設施, 是否具有應變如此災變的設計變更.

b)      是否協助高速公路局, 進行所有交通工程的安全度進行全面重新評估

c)      建築師工會是否能夠在未來發生類似事件時, 盡一個國內建築業對社會的責任,提供整體拯救與排除路障的工程技術指導,

3)      交通部學到什麼?

a)      交通部身為一個國內的最高行政機關, 於類似事件發生後, 如何展開調度其他交通工具, 進行疏導計劃

b)      交通部是否需重新評估國內任何重大的任何一個交通系統之比重, 並提出適當之建議, 對負荷過度之交通系統進行備份計劃, 以減少事件發生的社會成本.

c)      此次災變造成北二高的基汐段封閉, 然而整體交通負荷轉移至北一高, 那麼是否進行閘道管制如非超過三人小客車不得進入北一高, 如何在封閉路段兩端建立共乘服務點, 協助願意共乘的民眾來降低北一高之交通負荷.

4)      行政院學到什麼?

a)      就事件發生後, 國人與社會會高度重視下, 行政體系應該如何傳達真正確實之訊息,以免民眾與媒體在不明真象下的猜測, 而形成社會的恐慌與二度傷害

b)      行政院是否在未來可否集合國內之相關科技進行傷害模擬, 來加速損害之排除, 以現在的模擬科技,應該可以用國家高速電腦中心來進行此項模擬.

5)      媒體又學到什麼?

a)      媒體界具有國內之傳媒之責任, 如何在此類似事件盡到讓民眾了解進展的真實報導責任

b)      對媒體之報導品質有何管理之督導, 對不實媒體的報導, 如何要求改善.

6)      全民又學到什麼?

a)      全國民眾在此重大傷害之際, 如何真誠面對

b)      相當影響通勤之疏導計劃, 如何因應

7)      台灣有什麼科技可以在事件發生時, 立即提供必要的分析, 來加速問題的研判,

a)      以目前台灣在IT產業的科技能力, 如何利用工研院去研發新的監測系統來改善交通設施的監測能力

b)      工研院是否可以參與災變模擬的的研究,來模擬目前全國各重要交通設施的風險.

8)      國軍如果未來再遇到類似事件,可以提供什麼協助?

a)      本次國軍在災變發生之際, 立即動員軍力之表現有嘉, 未來是否能夠更投入重裝備協助善後作業, 有鑑於地球暖化之影響, 氣候的異常變化加巨的情形, 是否國軍可以有更積極的作法, 例如有一個國軍單位, 在平時的單位之訓練, 就著重於重大災變的應變訓練, 因為國軍的編制應該有相關的精良之裝備, 再加上人員合理的排班接力編制, 與指揮調度管理之訓練, 於發生災變後可以經由總負責單位共同協助下進行災變處理, 如此總比民間之資源更有整合力量, 此次雖民間業者在不眠不休之下全力完成應變, 有幸的是這些民間業者未發生任何意外, 否則那不是二次傷害嗎?

b)      國軍應該加強有關國內重大災害之訓練, 必竟民間單位之救災資源受限時間與能力, 在國家發生重大災變時, 可以立即接手, 因為這些重大的事件已具影響國土安全之層級, 相同的也可以相對未來有類似戰爭形態之破壞對象, 相信國軍平時的類似訓練, 將來在有任何戰爭發生時, 也應該可以發揮應有的應變能力.

9)      如何提供訊息溝通讓國會,民眾與媒體清楚現狀, 而非在那妄加猜測起疑.

a)      國會雖是國內之民意的最高機構, 在國家發生重大災害之際, 是否有國會的前輩督導後輩之問政態度有長足之進步, 而非情緒性的借著質詢的權力對行政團隊進行杯葛.

b)      公共電視屬國家級的媒體, 在國家發生重大災害之際, 是否立即以定期發佈災害的實況進行傳播, 有如颱風特報一般, 也可以發揮媒體的一份社會責任, 公共電視台雖非營利機構, 更應該發揮媒體責任對國家大眾發揮媒體應該要有的基本功能.

 

根據過往數次反應民意, 均得到 吳院長的迅速回應, 本人深知執政團隊之辛勞,所以才將此構思做初步提出, 希望執政團隊能夠事先構思改善對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YANG&aid=429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