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以日本為例
2014/04/17 14:21:50瀏覽1628|回應0|推薦1

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以日本為例

台灣品牌農業推廣協會

         理事長 張玉成
一、前言
日本農業的主要特色為生產規模零細、生產者高齡化、勞動力不足的農家比率日增、生產成本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低、農家總所得持續減少。2012年日本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為計算基礎僅39%,為先進國家最低水準。
2011
年日本的人口約12,800萬人,根據厚生勞動省(衛生福利部)推算,2050年將減少為9,500萬人(-26%)。預料今後食品需求量將逐年減少,農產品價格將長期呈現持續下跌傾向。
另一方面,農業就業人口約239萬人,比1960年巔峰時期的1,454萬人減少84%,而65歲以上的高齡者約占62%,隨著高齡化的進展,農業就業人口減少的速度將更為迅速,預料農業生產量也將隨之減少。由於高齡化等原因,2010年廢耕農地已達40ha(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1),廢耕農地面積仍逐年持續增多。
⋯⋯尋求解決對策,農林水產省(農業部)2009年修改「土地法」,鬆綁農地的租賃限制,轉換施政方針,將農家無法繼續維持管理的農地,集結到大規模農家和企業等手中,促進有效利用。可是,在2010253萬戶農家當中,專業農家(農業所得占家庭所得1/2以上)32萬戶(13),因此倘若要將占絕大多數的兼業農家所擁有的小規模農地集中起來有效利用,似乎並不容易。到目前為止,已有許多企業透過租借農地的方式,加入農業經營的行列,然而其中由於收支無法平衡,而退出農業經營的企業也不少。
此外,隨著日本國民對於環境問題的關心及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意識的提升,特別是20019月日本發現BSE感染牛,及20021月中國加入WTO,農產品大量輸入日本之後,陸續被檢出藥物及重金屬殘留,消費者對於進口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與疑慮大增。
在農業環境嚴峻的狀況下,日本農政部門及規模最大的農民團體JA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日本農業合作社,或簡稱農協)若不採取任何因應措施,將導致糧食自給率持續降低、農家所得持續減少、JA事業繼續萎縮的後果。因此,日本各界為有效解決此一困境的關鍵性策略,乃是推動「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透過推動地產地消,促進農業結構改革,營造能讓專業農、兼業農、高齡者與女性都能按照本身的技術與體力從事農業產銷的環境,俾利安定供應安全安心的糧食、提高農家所得並活化農村與農業;透過推展食農教育相關活動,促進消費者與實際需求者對於全球糧食供需緊迫狀況、日本糧食生產現場及國內農業實際狀態的理解,俾達成活化農村地區之目標。
二、「比較利益」與「在地利益」
一直被奉為全球經貿自由化圭臬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的「絕對利益」及李嘉圖(Ricardo, David. 17721823)的「比較利益」,高唱國際分工與擴展商品貿易,以創造人類社會經濟繁榮。全球化與經貿資本化強調規模經濟、數大就是美,無論是在高科技、資訊、生技或傳統的農牧產業上,都主打量產與低價策略,大量生產,並促進大量消費,以獲取最大利潤為宗旨。特別是在農業發展方面,包括跨國性企業在內的私人企業財團,一貫強調「土地即工廠」,以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換取最大利潤;亦即在大規模農地上,透過資本密集,以機械取代人力,大量施用化學肥料、農藥,追求土地純經濟利用的最高成本效益及產品的最大競爭力。
「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沒有矛盾、沒有潛藏危機的經濟生產模式,專業化生產所擴大的產量與交易,將促使人類社會經濟繁榮。然而,在全球化與自由化更發達之後,隨著幾波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以及國際分工專業化在第三世界國家造成土地不當使用、工業污染、能源枯竭等生態浩劫,以及勞動條件惡化、貧富差距擴大並形成兩極化等負面衝擊與畸形發展,充分暴露該學說缺乏環境保育、食品安全與永續發展等觀點。
為反抗全球化及因應地球暖化的衝擊,20053月起,從美加地區開始發展出「100英哩飲食」(100 mile Diet)運動,亦即一瓢一飲均取自於方圓百哩之內,以求其時令、新鮮,節省貨運所消耗的能源。100英哩等於160公里,「100英哩飲食」運動倡導「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縮短食物里程。」,以達到養生、愛鄉土、環保、減碳之目標。
食物里程指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食物,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農產品無論如何降低生產成本,其價值都是在被消費時,同時被創造出來,藉此維持農業產銷活動。據統計,美國的「食物里程」平均為1,600公里,消費地大多遠離生產地,所以一般農產品必須經過長距離運輸,方能送達消費者手上,以換取金錢。此一現象在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南美洲等農產品輸出大國亦然,其大規模農場附近一般少有人煙,大農場距離市場的路途相當遙遠,為了要銷售農產品,產品必須被運送到數百公里外的消費地,或從港口越過大海,被送到半個地球以外的市場。
WTO全球經貿自由化「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的架構下,產品的相互流通乃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前述輸出國從地球的另一端將農產品及食品長途運送到亞洲國家,其長距離運輸所消耗的能源、燃料及資材等,往往造成對於大自然環境的破壞、污染及資源的耗竭,且產品的低成本生產及長途運輸無法避免的化學藥物、防腐劑與添加物的使用,也威脅消費者的健康,更壓縮到各國小農的生存空間,擴大地球村的貧富差距。
在巴西,牧場的主人大多不是巴西本國人,一頭肉牛的平均交易價格約一萬元台幣弱,但並非牧場主能以如此低的成本飼養牛隻,而是若成本超過一萬元,牛恐怕就賣不出去,所以必須設法壓低成本。因此,牛群只能以近似放任吃草的方式放牧,若以飼養一頭牛大約需要1公頃的牧草地計算,飼養2萬頭牛,則須砍伐相當於2萬公頃的森林。這些低價的牛肉後來都被輸出到美國,當成製作漢堡的食材;而美國近似工廠化生產的圈飼肉牛所生產的牛肉,再以政治壓力為後盾,強制出口到包括台日韓等亞洲國家,現實中的牛肉國際貿易型態正是如此。
1991
年,牛肉自由化之後,美國牛肉大量出口到亞洲,致使日本的牛肉自給率從198572%降為2012年的42%。2003年美國發現狂牛病之後,日本及韓國的農民及消費團體不斷發動示威活動,抗議其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在美國本土陸續發生抵制使用便宜的巴西進口牛肉製造漢堡的抗爭活動,抗議人士認為吃牛肉等同於間接加速巴西熱帶雨林的破壞。2008126日在台灣由數個環保團體組成的「1206抗暖化聯盟」上街抗議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訴求「蔬食愛地球、經濟在地化」。儘管全球化與經貿自由化有其優點,但在全球遭受地球暖化與能源、糧食價格高漲的時代,主張以「在地化」取代「全球化」的呼聲有日益高漲的趨勢。
2002
年我國加入WTO之後,政府為加強國際行銷,積極選定旗艦產品,大力推動外銷供果園,並依據出口國藥物殘留標準,輔導農家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從事出口導向之大規模生產。近年來,更積極推動「農地銀行」及「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在各級農民團體與出口業者的合作下,我國農產品出口值從2001年的30.31億美元成長為2012年的50.88億美元,11年間增加19.57億美元。但同期間農產品進口值卻從68.62億美元增加為146.72億美元,11年之間擴增78.1美元,致使同期間的農產貿易逆差從 38.31億美元擴大為95.84億美元,11年之間進口成長率遠大於出口成長率,逆差增加57.53億美元。此一現象若長期發展下去,我國農業恐怕只有陷入日益式微的深淵。
雖然我國為農地規模零散、生產者高齡化的小農經營模式,條件不利於「絕對利益」或「比較利益」競爭,但人口密度高居全球第二位的彈丸之島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之最大優勢為農業生產地區緊鄰消費市場,亦即具有「在地利益」優勢,農業生產能緊密結合當地消費者、國民飲食生活及風土文化習慣。在地農業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提供當地消費者最新鮮、安全、安心且產銷資訊通透的優質農產品。相較之下,「在地利益」優勢則為前述農產品輸出大國所欠缺的條件。因此,我國農業發展,在遵從「比較利益」原則,拓展國際行銷之際,似有必要同時檢視、活用我獨特優勢,並重發展在地農業的「在地利益」,以彌補在「比較利益」方面之不足。

三、「身土不二」與「地產地消」
為發展在地農業的「在地利益」優勢,1980年代起,日本與韓國均推動「地產地消」運動,以「身土不二」作為呼籲國民「愛用國產農產品」的口號,實施成果斐然。
「身土不二」一詞之源頭可追溯到1305年中國「廬山蓮宗寶鑑」(普渡法師編)念佛正教卷二:「毘盧即是寂光土,寂光即是大毘盧,身土本來無二相,皇城元是大京都。」引申之大意是:「大自然原是無量光明、無煩惱之清淨樂土,無量光明、清淨、無煩惱之世界原是大自然,身土本為一體,身不離土,土不離身,誠如宮城與京都相同一般。」
「身土不二」思想流傳到日本之後,於1890年成為石塚左玄(官職:陸軍藥劑監)推動「食養道運動」的標語,他提倡「遵天命、從地令、身土不二」之理念,推動正確食用自己居住地方三里四方(12平方公里)或四里四方(16平方公里)的當令農產品運動。他認為身土本合一,生物及其棲息的土地、環境具有不可分離的關係,人合宜的生活方式,應為食用日常以兩腳走路可及的周遭區域內所孕育出來的食物為宜。
1984
年,日本合作經濟學者荷見武敬教授在其「邁向合作地區社會之路」一書強調:「許多有機農業生產者尊重以土壤為基軸的物質循環原理,不破壞生態系平衡,以從事自然農耕方法為目標,力行『身土不二』哲學,堅守『土壤健康則飲食健康,飲食健康則人民健壯』的思想。所以,應該提高農家自己的自給率,推廣『地產地銷』。」該段敘述中的「身土不二」深深感動當時的韓國農協中央會第一任民選會長韓灝鮮,他將該書翻成韓文版並發行。
在烏拉圭回合談判如火如荼進行的1989年,韓國農協中央會韓會長特以「身土不二」為標語,推動愛用國產農產品運動,呼籲全體國民支持國產農產品。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的第二年,韓國再推出自創的「農都不二」口號,向全民訴求農村與都市互為生命共同體,透過企業認養農村,並提供可交換當地農產品的商品券給公司職員使用,同時透過宗教團體與婦女團體共同策劃在相關地點或加油站銷售國產農產品,一起保衛韓國農業,該運動也受到全國各界熱烈支持。
1980
年代,日本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之後,農產品價格下跌,農家所得驟減,同時化學農藥及食品添加物危害健康等社會問題陸續發生。因此,追求食品安全的直銷運動開始拓展開來,在都市近郊,早市、小型直銷所紛紛出現。1990年代發生泡沫經濟之後,各種規模、型態的直銷所、農民市場迅速在全國各地設立。根據1997年琦玉縣政府的調查,當時全國約有11,000家直銷所(含農民市場)
此外,日本為因應WTO的衝擊,在19997月公布施行「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以顛覆傳統的共同運銷方式,修正過去以追求經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足以抗衡外國農產品競爭力的做法,改以實施地區農業發展計畫,其中最具特色的可說是以「在地利益」為基礎的「地產地消」相關措施,推動「農民市場」、新鮮、安全、安心、具地方特色及魅力的循環型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俾與具大量化、規格化、低價位特色的國際化產品「共生」,以追求確保食料安定供應、充分活化閒置農地、創造農村婦女與高齡農業經營者新的生機、增加農家收益、發揮農業與農村多元功能、農業永續發展及振興農村之目標。地區農業發展策略推動以來,雖然外國農產品輸入日本的數量依然逐年增加,但在維持糧食自給率、安定經營、提供優質農產品、活絡農村活力、增進農業永續功能及促進城鄉交流方面,確已顯現相當成效。
近年來,由於食品偽裝標示層出不窮、中國進口冷凍水餃等陸續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促使消費者對於「地產地消」的需求急速提升。根據農林水產省2005年的調查,全國約有13,500家直銷所(含農民市場)2010年農林水產省調查,直銷所(含農民市場)更高達17,000家,其中JA團體經營的約2,000家,生產者團體經營者約11,000家。從農民市場的主力產品蔬菜來分析,日本全體農家蔬菜總銷售額為21,300億日元,其中農民市場販賣的蔬菜占40%,可推估蔬菜在農民市場流通的比例約占全國17%。另一方面,1990年日本農產品共同運銷量占市場流通量的比例,蔬果全體為83%,2006年以降為65%,共減少18%。

四、農民市場的價值
為因應WTO衝擊,自2000年起,日本農業政策重要對策之一的「地區農業」,其重要策略之一為復興「身土不二」的傳統飲食修身文化,扶植設立「地產地消」的「直銷所」及「農民市場」,並於中央農政主管機關農林水產省「食料產業局」設「產業聯攜課」,推動地產地消業務,同時在「消費安全局」設「食育推進班」與「農林漁業體驗推進班」,辦理食農教育。
JA
為因應生產者對於農民市場的期待,長期以來採取大量生產、大量運銷至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共同運銷模式」,近年來,逐漸轉型為推動「地產地消」運動,由生產者直接供貨給超市、量販店等大型零售業者,或將農產品直接送到「農民市場」、「直銷所」銷售,或於JA超市內設立「地產地消」專櫃銷售當地農產品,供應當地農產品給保育院、幼稚園及中小學作為學生營養午餐食材,或推動城鄉共生交流、農業體驗等「食農教育」。
前日本東京大學農政學教授今村奈良臣於1990年代發表為因應全球化競爭,日本全國的農業經營結構應以「1333」比率,進行產銷結構合理化模式調整,其中「1」代表新品種試種、栽培及新興產業之導入;第一個「3」代表追求經濟規模及市場佔有率的傳統式「少樣多量」共同運銷:第二個「3」代表廠農合作或中心衛星運作模式,如加工原料等之契作;第三個「3」代表以「多樣少量」方式,進行直銷或自產自銷的「直銷所」、「農民市場」。惟各地區應視當地實際狀況與條件,就前述比率進行產銷經營模式合理化調整。
今村教授的立論基礎為,過去的日本農業為求經濟規模及市場佔有率,絕大多數採取透過三級JA系統,以少樣多量的共同運銷模式,但這種唯一的產銷模式在全球化進口農產品增加之後,除了造成國內產地間嚴重競爭之外,也難以與紐、澳、美、加等大規模生產,或中國及其他第三世界廉價地租與勞動力的國家競爭,所以應逐漸調整生產品項,減少不具競爭力的大宗產品之生產面積,並發揮提供「新鮮、安全、安心的在地農業特色」,建立並擴大直銷及契作模式與規模。特別是,傳統式的共同運銷模式,需依賴農業機械及耗體力的青壯年勞動力,但就生產者而言,傳統式的共同運銷屬於「賭博式生產」,因農產品收成之後,透過三級JA系統共同運銷,生產者只能聽命於市場回報之拍賣價格,再進行下一期的經營計畫。而直銷或契作型態,乃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得到對方的一種價格交涉或交易模式,消費者可以親自看到或從農民市場的銷售狀況立即感受到消費者對於各項農產品的實際需求與反應,並能即刻因應市場需求,調整當下的產銷經營計畫。因此,「農民市場」乃是JA在既有「少樣多量」農產品的共同運銷體系之外,增闢「多樣少量」農產品的行銷模式,透過此一模式改變生產型態(生產賣得掉的產品)、改變流通方式(減少中間流通成本)、創造附加價值(增加收益)
在改變生產型態方面,主要是透過(1)推廣地產地消型農業(少量多樣、有機、低農藥)、(2)引進新品種(重視口感、傳統及迷你蔬果)、(3)舉辦講習訓練,透過市民農園等,培育半專業農家並鼓勵企業加入農業生產,確保多元農業經營者,生產賣得掉的產品。
在改變流通方式方面,藉由擴大地產地消通路,(1)創造生產者、消費者、JA三贏、(2)擴大JA各農民市場間直接交易(FM之間的少量、速配物流)、(3)開拓網路交易通路,與外食、經縣政府或鄉鎮公所認證之零售業及綠燈籠餐飲業者(附錄一)直接交易,減少中間成本。
在創造附加價值方面,透過(1)開創品牌化農產品(堅持品質、有意義商品)、(2)開發加工品及飲食商品(農工商合作、6級產業化)、(3)農與食的資訊、交流(培育食育解說員),增加生產收益。

五、農民市場發展經緯與未來發展評估
「農民市場」指當地所生產的新鮮、安心、環保型農產品,在當地供應消費的「地產地消運動」。早在1960年代中葉,JA女性部(家政班)就以「早市」、「青空市集」方式推動「地產地消運動」。但現代化的地產地消運動則發端於「1990年代兵庫縣JA營農振興方案」,該縣內推廣活用當地農產品開設直銷所、供應學校營養餐食材、開發農產加工品等。由於實施效果良好,全國各地JA立即跟進,輔導生產者改善既有早市、青空市集設施,逐漸設立直銷所及現代化農民市場。
「地產地消」係指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等,於該地區消費之意。地區之範圍依產品性質或廣義及狹義解釋,可為生產地區,或該生產鄉鎮、縣市,或大至以全國為範圍。「地產地消」運動係為因應消費者重視食品的安全、品質及進口農產品逐漸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低迷等問題,打破傳統以生產者為中心的農產品產銷模式,透過意識改革,轉型為重視「飲食」、「健康」及「生活」,由生產者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開拓多元行銷管道的產銷模式。
日本農民市場經營主體相當多,包括由農民產銷組織自營、或由JA、鄉鎮公所自營或合營、於大型量販店或百貨公司內設置農產品直銷專櫃(店中店)、假日市集或常設性設專人管理或無人看管的農民市場,雖然這些農產品直銷設施均統稱農民市場,但嚴格來說,農民市場主要指JA團體所經營者,其他經營主體所經營者稱為「直銷所」。
JA
團體所經營的農民市場屬於「JA法」所規定的運銷事業,為農產品行銷通路之一,正式定義為「JA會員將所生產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不經由市場流通,直接在JA自營的常設直銷設施內,銷售給消費者的一種行銷模式。」所以,一般由農民產銷組織自主營運,或於大都會的大型量販店或百貨公司內設置農產品直銷專櫃者稱為直銷所,而不稱為農民市場。
根據JA全中(全國農協中央會)於200541日針對826JA進行調查,公布的「有關JA活動全國一起調查報告」,當時全國共有477JA(占JA總數之57.7%)設立1,527個農民市場,營業額達1,370億日元,JA團體供應當地學生營養午餐食材金額達131億日元,當年經營狀況如表1
12005年度JA農民市場狀況
平均
賣場面積(㎡) 185.5
正式職員(人)
2.5
臨時人員及短工(人)
4.7
營業額(百萬日元/年)
74.62
當地農家委託品(百萬日元/年)
57
年間營業日數(日)
280.2
1日平均供貨農家數(人)
167
全年來客數(人) 15萬人最多

手續費(%) 12.3
設立地區 市區32%、農村地區25%、市郊22

主要銷售產品項目 ○1蔬菜類、○2農產加工品、○3水果類、○4花卉、花木、○5

資料來源:JA全中2005年度調查結果。
根據日本JC綜合研究所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農民市場(含直銷所)17,000家,營業額約8,800億日元,其中由產銷班等農民團體經營者(無人商店、早市、季節商店、店中店等)11,000家,營業額約2,600億日元,JA直營者約2,000家,營業額約2,800億日元(每一家店舖年間營業額平均1.4億日元),其他經營者(設有專人、常設等)4,000家,營業額約3,400億日元。JC綜合研究所預估,至2020年整體農民市場家數將縮減為9,000家,但營業額將增加為10,000億日元,其中由產銷班等農民團體經營者將減少為4,000家,營業額隨之降為2,000億日元,JA直營者維持在2,000家,營業額將成長為5,000億日元,其他經營者約3,000家,營業額約3,000億日元。
至於日本生鮮蔬菜流通方面,根據日本JC綜合研究所調查,2010年全年銷售額共24,000億日元,其中輸入4,000億日元,國內生產20,000億日元。國內生產的20,000億日元當中,JA團體銷售額為13,400億日元,其他團體銷售額為6,600億日元。JA團體銷售額當中,共同運銷額為12,000億日元(手續費2.5%,毛利300億日元),直營的農民市場銷售額為1,400億日元(手續費15%,毛利210億日元);其他團體銷售額當中,直銷所銷售額為3,000億日元,其他流通管道銷售額3,600億日元。JC綜合研究所預估,至2020年,隨著人口及需求減少,生鮮蔬菜全年銷售額將降為23,000億日元,其中輸入維持4,000億日元,國內生產將減少為19,000億日元。國內生產的19,000億日元當中,JA團體及其他團體銷售額將分別減少500億日元,成為13,500日元及5,500億日元。JA團體銷售額當中,共同運銷額將減少為11,000億日元(手續費2.5%,毛利275億日元),直營的農民市場銷售額為2,500億日元(手續費15%,毛利375億日元);其他團體銷售額當中,直銷所銷售額為2,500億日元,其他流通管道銷售額3,000億日元。
六、農民市場的標準經營型態
近年來,農民市場所扮演的角色逐漸受到注目,農家對於農民市場效果的充分發揮也寄予厚望,已成為目前JA重要的經濟事業之一。儘管如此,JA全中仍配合農林水產省的年度方針與補助,積極輔導基層JA開設農民市場,並按照農民市場的設立位置條件,訂定都市型、郊外型、農村型等各不同類型的設定標準,以利營運參考,詳如表2
2JA農民市場設定標準型態表
項目 都市型 郊外型 農村型




人口密度 高(標準40/ha 中(標準10/ha 低(標準2/ha
商圈區域 徒步圈
(標準 半徑1km 510分鐘圈
(標準 半徑3km 510分鐘圈
(標準 半徑3km
商圈內戶數 中(標準 5,000戶) 多(標準 10,000戶) 少(標準 2,000戶)

購物吸收率 1km圈:10
2km
圈:-
3km
圈:- 1km圈:30
2km
圈:20
3km
圈:10 1km圈:30
2km
圈:20
3km
圈:10



用地規模 小(標準 800㎡) 大(標準 8,000㎡) 中(標準 1,500㎡)
交通手段 走路為主
(汽車利用率10%) 汽車為主
(汽車利用率70%) 汽車為主
(汽車利用率70%)
前面道路 生活道路 幹線道路 幹線道路
停車場面積 小(標準 10台) 大(標準 220台) 中(標準 40台)







投資額(不含用地費) 建築物(標準4,000萬日元)
固定設備(標準1, 300萬日元) 建築物(標準13千萬日元)
固定設備(標準4,000萬日元) 建築物(標準2,300萬日元)
固定設備(標準800萬日元)
賣場面積 中(標準 200㎡) 大(標準 700㎡) 小(標準 140㎡)
供貨者數 中(標準230人) 大(標準740人) 小(標準130人)
主要商品 農家委託品(當地農產品) 農家委託品(當地農產品)
JA
進貨品(一般食品) 農家委託品(當地農產品)
JA
進貨品(一般食品)
來客數 平日(標準500人)
假日(標準450人) 平日(標準1,300人)
假日(標準2,100人) 平日(標準250人)
假日(標準350人)
年間營業額 中(標準23,000萬日元) 多(標準74,000萬日元) 少(標準14,000萬日元)
從業員數 正式職員(標準1人)
臨時人員(標準2人) 正式職員(標準3人)
臨時人員(標準6人) 正式職員(標準1人)
臨時人員(標準1人)
定期休業日 星期日(每月1次) 平日(每月1次) 平日(每月1次)
資料來源:JA全國農協中央會地區振興部。

農民市場「設置地點」為經營成敗之重要因素,由於農民市場的立地條件對於營業額有重大影響,所以設立農民市場的首要工作是進行市場調查,針對設立地點的交通量、競合店的有無、周邊人口等進行調查之後,再進行設計規劃與建物建設(賣場、停車場等)。一般而言,從進行市場調查到完成建設、開業,平均需要2年時間。基本上,農民市場基於「近悅遠來」原則,係以當地生活者為主要對象,鄰近鄉鎮居民或外地遊客則為次要對象,因此半徑5公里以內居住家庭若不滿1萬戶、人口密度低的純農村地區或偏遠地區,農民市場經營恐怕較難平衡。總之,農民市場的思維奠基於「在人口聚集的地方集貨」。在北海道部分人口較少地區,農業產銷組織農民利用JA超市設置「直銷專櫃」,活用JA超市的集客力,提供生產多樣少量農家安定的銷售管道,並有助於建立生產者之間的友誼及增進生活意義。
其次,農民市場成功的要素為確保生產者與農產品,為了能夠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能齊備豐富的作物品項,必須擁有人數充足的供貨者。此外,商品品項的豐富程度左右賣場的魅力,為了確保全年都能供應多種多樣的商品,應儘早確保夠資格條件的供貨者。換言之,農民市場轄區內之農作物品項一致性若太高,例如絕大部分農家都種植水稻、或栽培同一種蔬菜、水果等,將難以成市。因此JA必須有效指導農家調整產業結構或引進多樣化作物生產,或訓練農家婦女利用當地食材製作加工品、或利用農民團體間的產品互通有無,亦即透過JA之間的合作,使每日農民市場賣場上所供應之商品至少維持在3050種以上,方能確保農民市場永續經營。一般而言,在正式開店前一年即應舉行「耕作會議」,協調分工栽培作物種類,並舉辦講習訓練、觀摩考察,有效培育生產者。近年來,鑒於無法滿足消費者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日本JA除了加強JA農民市場間的合作之外,加強與漁協(類似台灣漁會)、肉品公社(公營肉品屠宰加工公司等)合作之案例有逐漸增加之趨勢。

七、農民市場的涵義與營運方針

(一)農民市場的特徵、意義與憲章
JA
農民市場主要特徵如下:
1.
配合消費者需求,規劃全年栽培及出貨計畫,全年都可供應少量多樣農產品。
2.
無論什麼東西只要是「賣得掉的」都可成為商品,即使是參加共同運銷,因外型不佳而被打下來的等外品。將產品妥為包裝後,設定價格(如:花卉+包裝+定價)就可成為商品,甚至在某些地區將落葉(如銀杏葉、楓葉等)稍加包裝之後,亦可變成具有附加價值的商品。
3.
只要是JA會員,任何人均可參加JA農民市場供貨計畫,接受JA推廣教育訓練、遵守規約、參加供貨,增加現金收入。藉由生產者組織化,集合眾多小規模生產者的供貨,匯聚成具有集客魅力的大市場。
4.
可以依據自己的條件供貨。例如依據自己的體力、家庭勞力、時間、生產面積、耕種技術等條件,對自己承諾供貨的產品澈底進行生產履歷紀錄及品質管理。
5.
自負盈虧。產品的生產、供貨、售價等,均由參與供貨之會員農家依照出貨組織所規定之品項、數量、品質、期間等,自行設定,賺的錢歸自己,賣不出去的產品,於當天營業時間結束後,自行帶回處理。
6.
直接。供貨者自己負責食品的安全性,並將「安全」(品質符合規定)、「安心」(資訊充分提供)直接傳送給消費者。同時,相較於以往參加共同運銷,無法立即感受到自家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資訊,供貨者在農民市場上可以於供貨當天立即清楚了解自己的產品項目、品質、定價等,是否為市場所需要或所接受等各種資訊,可供農家做為立即調整生產或定價技術之參考依據。
7.
創造附加價值,增加收益。以直銷方式直接將產品於當地農民市場銷售,有效縮短食物里程,節能減碳,並節省中間流通成本,同時透過簡易農產加工方式,維護當地飲食文化,創造附加價值,增加實質收益。

20餘年來,JA農民市場之所以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如下:
1.
透過推動「地產地消、與消費者共生」運動,以「低農藥、低化學肥料」方式栽培,落實「生產履歷紀錄」,營造「安全、安心、新鮮、環保、高附加價值」的當地農業。
2.
活化休耕、廢耕農地,栽培多種、多元、少量多樣作物,振興地區農業,提升地區糧食自給率,俾與進口農產品相抗衡。
3.
透過農民市場產消雙方能直接面對面溝通平台,建構生產者與農民團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賴關係。
4.
活化高齡者及婦女等多元農業勞動力。以「生產者組織化」方式,共同「規劃全年栽培及出貨計畫」,透過包括高齡者及婦女等多元農業生產者的培育及合作供貨運動,振興地區農業,活絡地區經濟。
5.
全體參加、一生的農業。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體力、家庭勞力、時間、生產面積、耕種技術等條件,自由自在的參加供貨。所以,無論是高齡者、兼業農、農家婦女或回流者均可利用自己餘暇時間,充分利用閒置農地,從事符合自家條件的農業生產,以創造有生活意義的人生,並能增加家庭收入。
6.
進行意識改革,使農家活力再現,建立「自負盈虧生產責任觀念」,栽種賣得出去的農產品。
7.
食育教育與學校營養午餐、地區餐飲業、農村休閒體驗的據點。

因此,在20031010日第23JA全國大會決議通過推動以「地產地消為核心的地區活性化」策略。根據該策略,JA將積極「營造JA農民市場成為『地產地消』中心據點,促進全體JA設置農民市場。」此外,JA農民市場營運時,其營運方針(不經銷進口農產品、建構生產與消費雙方見得到對方的關係,以提供當地少量多樣農產品為主軸等)必須相當明確,並強化相關配套措施。2006年的第24屆、2009年的第25屆、2012年的第26JA全國大會決議如附錄二。
JA
全中為積極推動JA農民市場,於2003102日制定「JA農民市場憲章」,該憲章本身雖然不具有強制力,但卻可做為JA農民市場的經營方針與營運的自我檢討標準。該憲章將JA定位為紮根於農業與地區社會的組織,透過JA農民市場的營運,明確扮演對於會員、消費者、地區農業及地區社會具有貢獻之角色。惟JA農民市場種類型態相當多元,憲章僅規範營運的最大公約數。

JA
農民市場憲章的基本理念如下:
1.JA
農民市場定位為「地產地消」的中心據點,透過推動「食與農」相關配套措施,提升消費者對國內農業發展的理解與支持,強化JA對於社區所扮演的角色,推動與消費者共生活動。
2.
透過包括力量薄弱的高齡者及婦女等多元農業生產者的培育及合作活動,振興地區農業,提升地區食料自給率。
3.
貢獻地區經濟發展。
4.
供應新鮮、安全與安心的農產品。
5.
貢獻當地「食與農」相關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JA
農民市場憲章的重要營運方針如下:
1.
明確與一般超市之差別
(1)
不出售進口農產品。
(2)
賣場的外觀、內部裝潢與備品應有所堅持,不設華麗炫目的天花板與室內裝潢、陳列架堅持使用木材質料。
(3)
直銷的品項應能讓消費者有新的發現與感動。
2.
建立全年耕作、全年供貨體制,提高當地生產比率。目前各農民市場供應貨品的當地生產比率全國平均為50%至70%,透過營農指導,致力改善產期與品項及產量。
3.
配合消費者需求,在種植、出貨方面下功夫,透過種植多樣少量的品種,單品項交錯種植,間拔出貨,早期出貨,盡量備齊豐富的品項。夏冬之際,當地無法生產的品項,從其他地區或其他JA農民市場進貨,或設溫室進行設施生產。加工品原料亦以使用當地農產品為原則。為支援設置專業女性建溫室或加工室,部分JA推出資金支援制度,以每戶50萬日元為上限。
4.
徹底進行品質管理,提供新鮮、安全、安心的農產品,亦即減農藥及化學肥料之環保型、附生產履歷紀錄之農產品(生產履歷紀錄需存放於農民市場3個月備查)。供貨者自行負責食品的安全性,並直接傳送「安全、安心」給消費者。若供貨者之產品於一定期間內被抽檢出藥物或重金屬殘留等違反規定事項,則處以暫停供貨或撤銷供貨資格。
5.
產品的生產、供貨、定價為生產者自己的責任,並在商品陳列方面,製作看得到生產者面貌的POP與食譜。
6.
創造附加價值與故事:以應時、成熟、有機與低農藥等訴求,創造附加價值,加強說明商品為當地生產、手工、無加添物等資訊。
7.
積極提供有關地區農業及農產品相關資訊。傳播商店的資訊,公布可以清楚確認的食品安全,並在看得見的地方揭示商店的政策。
8.
減少銷售機會的損失,建立下午追加出貨模式及網路連線提醒生產者追加出貨機制,並透過農民市場之間的交易,補足商品、提升商品豐富度。
9.
將農民市場做為飲食教育活動的舞台,以試吃品嚐會,訴求商品的美味,規劃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能參與的活動。

目前農民市場在日本已形成全國性運動,雖然JA農民市場正被積極營造成為「地產地消」的中心據點,且其營運方針係以提供當地少量多樣的農產品為主軸,但都會區JA因消費人口集中,在產地競爭的情形下,比其他鄉村地區JA更有利提供新鮮產品,競爭條件較強,營運效果較佳。
然而農民市場「地產地消」運動的成果並不僅止於此,其他如經由生產者(以高齡者與婦女為主)提供自家生產的當令新鮮、安全、容易辨識責任與品質的價格低廉農產品(節省JA集貨場使用費、包裝材料費、運費、批發市場管理費、中盤商、零售商手續費等),建構與社區居民的良好互動互信關係,有利於提高當地居民與農業共生共存的意識,並可促進地區活絡化。
另一方面,生產者充分善用自家勞力從事生產活動,能促使高齡者活絡筋骨、重拾生活意義、返老還童,並可依據消費者需求,適時調整生產種類及經營方式,營造產銷雙贏的全新產銷體制,實現精神上與經濟上自立的目標,發揮「地產地消」運動的加乘效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地產地消」運動中,早市、青空市集等「直銷所」之經營理念係「將所生產的農產品拿到直銷所『販賣』」,而「農民市場」之經營理念則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生產能銷售出去的農產品」。因此,前者的本質為「販賣」(Selling),是農家將自家「自給自足」之餘的產品拿到「直銷所」陳列販賣,乃是以「農家」本身為營運出發點;後者的內涵則為「行銷」(Marketing),「行銷」必須先站在「顧客」(消費者)的立場考量如何提供商品與服務,並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儘量齊備擬銷售商品之品項及服務,所以必須先將供貨農家予以組織化,透過組織成員與JA營農指導員的相互討論磋商,決定供貨品項、品質、數量及訂價上下限等內涵,針對供貨成員舉行講習、觀摩、研討會,依據良好農業規範生產(GAP),並進行田間管理,同時詳實記錄生產履歷,以維持一定供應水準;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有要求或不滿時,由JA擔任對外統一窗口,規劃產銷計畫,並負責消費者與農民之溝通與紛爭處理。

八、農民市場今後發展方向
日本農民市場發展20餘年來,JA農民市場面臨大型跨國連鎖超市、量販店的競爭,仍持續維護農民市場本身的特色,持續改善供貨後繼及供貨品項豐富度不足之問題,並致力於確保商品的安全與安心性,同時持續在生產、流通、提升附加價值方面進行改革。
1.農業生產的改革。以「活化地區農業、振興地區農業」為目標,擴大當地生產比率,「確保參加供貨的農家數及供貨品項」,貫徹安全、安心制度(如:食品生產履歷可追溯制度、農藥使用方法等),栽培高附加價值產品,建立全年安定供貨制度,提供安全安心的當地農產品。活用POS資料系統,進行科學化的營農指導,透過適合地產地消的少量多樣生產與小型溫室的推廣,引進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高品質有機、低農藥耕作方式與新品種,充分利用小規模農地,有效轉型為「生產賣得掉的農產品」的農業經營模式。同時,藉由活用閒置農地,開闢體驗農園或市民農園,舉辦栽培講習,教導消費者專業栽培技術,並將閒置農地出租給企業作為生產農場,培育準專業農家,確保維繫農業生產的多元經營者。
2.農產品流通改革。加強JA供銷部門與農業推廣部門的聯繫合作。目前未設置者多為北海道地區人煙稀少的JA,或自有資本不足、經營不善、無能力再投資的JA等。擴大各JA間的合作,透過全國各農民市場之間的商品交易,互相支援供應不足的農產品或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充實商品種類的齊備性,同時開闢農產品行銷通路,促使農產品銷售更為有利。加強與學校(營養早餐、午餐)、餐飲業者(地產地消餐廳、綠燈籠餐廳等)、醫療院所與老人院等福祉設施之食材合作供貨,增闢行銷通路。以建構讓利用者能更方便利用的設施為目標,以「地產地消」為基礎,併設相關農民市場或直銷所設施。透過建置網路訂貨與供貨系統及電視通信販賣,直接銷售給消費者家庭,開拓供應日本全國的餐廳與零售業的新通路。
3.附加價值改革。自2005年起,以農民市場之從業人員為主要對象,透過6個月的通訊教育,陸續培養「飲食教育解說員」,提供農產品調理、營養與保存資訊等,創造商品資訊、交流等新附加價值,建立與消費者溝通機制,強化食農教育及城鄉交流、農村體驗之環境等。截至2013年底,已培養完成「飲食教育解說員」1,700名。生產並銷售具有活化地區特性與傳統特徵的農產品,創造地區品牌附加價值。透過與擁有專業技術及設施的農產品加工或流通業者合作,以當地農產品為原料,開發相關加工品及飲食商品,創造自有品牌及更高的附加價值,將1級產業(農業)結合2級產業(加工業)3級產業(餐飲、流通業),成為6級產業。為節能減碳,利用蔬果殘餘垃圾及太陽能等,循環利用相關資源,建立循環型綠能產業。

九、成功案例介紹
JA
農民市場成功案例不少,以下謹以德島縣勝浦郡上勝町的「彩」股份公司、群馬縣JA甘樂富岡「食彩館」、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長野縣的「綠色農園」等案例,探討其成長過程所付出之心血及相關要件如下:
【成功案例一】由女性與高齡者所設立的農民市場生意興隆
愛知縣豐川市的農民市場「JA向日葵綠色中心」於1980年代中葉,因受到進口農產品的衝擊,農家婦女必須出外打工貼補家用,婦女部(家政班)沒有人要當理事,而陷入「解散」的危機。因此,有婦女部的50位成員共同規劃起死回生策略,在早已建好、未曾作為販賣使用的2坪臨時小屋,陳列自家生產的農產品,開始辦理無人販售業務。
但是,由於無人照料的關係,販售績效不佳,經常剩下許多農產品賣不出去。為了要改善此一問題,她們開始嘗試於該「店舖」導入專人照顧的輪班制,實施結果效果良好,前來臨時小屋購物者逐漸增加。
將農產品出貨至農民市場的「出貨會員」在最初10年之間超過2,000人,店舖也增加為5處。目前年間營業額達到20億日元,但JA向日葵綠色中心原來的主力產品「輸送園藝」的年營業額仍維持在以往150億日元左右。這些婦女所創設的直銷所,其20億日元市場則是從零成長起來的。
在德島縣勝浦郡上勝町的「彩」股份公司,銷售「彩」的套裝組合,專門供給高級日式料理店及餐廳作為料理的裝飾材料「妻物」。「彩」股份公司將桃花、楓葉等季節性的花朵、花蕾和山上的樹葉、竹葉等妥為包裝後出售。提供這些商品之總人數約197位,最年長者為95歲的女性會員,她們都是從山上採集各式商品,約有200種,利用電腦及平板電腦進行供貨決策、售價查詢及生產調整等。「彩」婦女班的會員每個人都找到上場的舞台,也找到生活的意義,每位會員年平均收入為3百餘萬日元,她們的故事被寫成「對了,就來賣葉子吧!」,中文版已在國內發行。
【成功案例二】群馬縣JA甘樂富岡
群馬縣JA甘樂富岡於2000年獲頒第30屆日本農業最高榮譽獎=日本農業賞,為全日本因受WTO嚴重衝擊後,迅速轉型成功的模範JAJA甘樂富岡轄區山林佔70%,為典型的坡地及山地農業區,農地分布範圍涵蓋海拔150公尺至840公尺,水田面積少,以養蠶及蒟蒻為農產大宗,1980年代轄下5個鄉鎮(富岡市、妙義町、下仁田町、甘樂町、南牧村)地區的農家共4,501戶,農地面積5,680公頃,農產品銷售金額為83億日元,其中50億為養蠶事業之銷售金額(養蠶農家4,400戶,桑田面積為1,960公頃),蒟蒻則為30億,養蠶及蒟蒻之銷售金額占當地農產品之96.4%。但養蠶事業自1984年起,因受到生絲進口自由化的影響,產量急速下降,1998年銷售金額降為13,800萬日元,養蠶農戶激減為226戶,桑田面積減少為383公頃;蒟蒻的銷售金額因烏拉圭回合談判協定自1995年貿易自由化的影響,價格低迷,1998年的銷售金額縮減為88,500萬日元。兩種作物的銷售金額於貿易自由化前後,實質減少70億日元。另一方面,1970年代在富岡市西北部設立工業區,有電器、汽車零件、橡膠、運動器材等8家工廠進駐,於1985年至9510年之間吸走農家勞動力2,480人。養蠶與蒟蒻事業衰退之後,以桑田種植蔬菜或種香菇的專業農家有成長的趨勢,但有農產品出售的農家(含兼業農家)僅佔JA7,400個會員當中的2,900多戶。由於受到內外環境因素的衝擊,自17世紀以來,即與地區社會緊密結合的養蠶事業急速衰退,地區農業及地區社會因而受到重大影響,農家與JA經營似乎在一夕之間潰滅。
1994
年,在地區農業及社會瀕臨潰滅之際,JA甘樂富岡承受合併一家累計虧損達43,000萬日元的蠶絲合作社,當時農家與JA均抱持悲壯的心情共同面對時代的挑戰。
1.
改採少量多樣直銷策略
JA
甘樂富岡合併之後,每兩年實施一次會員意願調查,發現大多數會員對於養蠶與蒟蒻事業荒廢及人口外流、故鄉情景不再而感到憂傷,會員普遍認為:「在地方上,金融事業有信用合作社與郵局,保險事業有保險公司與郵局,生活物資事業有便利商店,唯有JA才能做的事業就是〝生產〞。」
根據地方居民的期望,為振興地區農業、活絡地區社會,JA甘樂富岡改變過去以信用、保險事業為中心的經營方式,將營農指導擺在首要事業,充實營農指導員(從原來10名擴增為53名),並任用25位技術卓越的專業農家為「營農顧問」,同時於營農指導部設置「直銷部門」,開始規劃「挑戰21」及「推動重點蔬菜事業」計畫,一改過去數十年來所採取大量少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行銷方針,以建立地區流通為主的少量多樣重要產品產地為目標,每一重要產品設23位專責營農指導員,推動直銷事業,並依據各重要產品成立「JA甘樂富岡促進販賣委員會商品開發班」,開創品牌及創意,藉由掌握行銷端的消費需求,逐漸擴大生產。截至20013月底,JA甘樂富岡透過批發市場的共同運銷金額已由原先之將近100%,降為28.7%,不透過批發市場的直銷部分,則由0急速成長至71.3%(含後述農民市場「食彩館」6.3%,直接供應量販店占65%)。
2.
建構地區農業
JA
甘樂富岡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之後,會員逐年增加,1996年於人口不到5萬人的富岡市設立60坪農產品直銷所-農民市場「食彩館」(本店),在「食彩館」旁邊同時附設40坪的研習中心「互助中心」,兩棟建築物的建設經費合計8,000萬日元,政府的「特定農山村事業補助款」補助6,400萬日元,其他的20%,1,600萬日元由JA甘樂富岡負擔,但JA甘樂富岡負擔的費用當中,約100萬日圓係由農家收益當中提撥部份金額以出資金方式負擔。此外,在「食彩館」本館玄關前設盆栽及帳篷傘式的攤位,館前並設置停車場,及由JA甘樂富岡酪農班的有志們共同設立的冰淇淋直銷店。
「食彩館」創設後,設置營運委員會,當時會員共156人,至20013月底增加為1,150人,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及高齡者(50歲以上者佔80.7%)。短期間內會員急速增加的主要關鍵在於轉換為以在地生產、在地行銷為主軸的少量多樣生產方式奏效,供貨品項從原來的108項增加為248項。高齡者及女性可輕輕鬆鬆的在自家消費的延長線上從事生產,0.4公頃的農地年間生產4種以上蔬菜平均需投入40萬日元設備費用,但年間收入平均達300400萬日元,其中出貨規格由生產者自行設計,出貨至「食彩館」的產品大小、數量、售價均由生產者自行決定,每件商品上必須黏貼登載生產者姓名、聯絡電話、售價或品名、用藥、栽培過程等相關資訊,供消費者參考選購。
當初,JA甘樂富岡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策略時,先全面調查、製作閒置農地及有閒置勞動力的農家名冊,以一人栽培8種品項的目標,巡迴農家挨家挨戶請求其生產、供貨,對於未曾接觸過農業者亦提供「挑戰21農業栽培指針」推廣手冊(登載蔬菜39種、花卉14種、果樹10種之栽培方法),協助、指導其種菜、種花,此外每年尚辦理80餘場次現場研習,也讓農業門外漢參加、學習。由於銷售量逐漸增加,JA甘樂富岡轄內之閒置農地已從1996年的980公頃降為20013月底的580公頃,5年之間減少320公頃閒置農地。
3.
發覺地區消費,提高地區自給率
「食彩館」設立當初,一天僅20萬日元的營業額,屬於虧損狀態,後來打出「挖掘地區消費,提高地區自給率」策略奏效,所以1996年的營業額達11,359萬日元,1997年為18,065萬日元,1998轄下第二家農民市場「食彩館-楓葉平」開張,營業額達35,195萬日元,1999年為43,345萬日元,平均每個月營業額3,600萬日元。
利用「食彩館」的客人有2成是生產者本身,他們購買自己沒有生產的蔬菜或加工品,其他的客人為在附近的工作的人、如在附近的公立醫院及擁有2,000名員工的富岡市最大的工廠的工人利用休息時間前來購買。充分達成「發覺地區消費,提高地區自給率」策略目的。
4.
啟用「熟年後繼者」為新的農業經營主體
1998
10月東京西友百貨公司光丘分店內創設「店內蔬果專櫃」開設,1999JA甘樂富岡亦配合成立「店內蔬果專櫃」營運委員會,2000年並與兩個農民市場的營運委員會共同成立「農民市場營運委員會」。
「店內蔬果專櫃」主要供貨農家以退休回農者、高齡者及兼業的家庭主婦為主,即所謂的「熟年後繼者」。年紀較大者對於露天蔬菜的栽培擁有較佳的技術,而且在JA農民市場必須排定供貨品項,經常需要供應新品種,所以需要新的創意與觀念。許多80歲以上容易生病的老年人供應青蔥至農民市場後,精神變得更愉快,且有現金收入,所以生命顯得更有朝氣、更有自信。JA甘樂富岡地區過去為養蠶重鎮,依賴許多女性勞動力,婦女早已習慣田間作業,在可增加收入機會的誘因下,家庭主婦以兼業的方式加入生產供貨的情形也逐漸增加。
5.
導入市場原理的共同販賣體制
JA
甘樂富岡的兩個農民市場可說是「店內蔬果專櫃」供貨前的職前訓練所,如果在JA農民市場「食彩館」供應的產品能維持一定品質,且能善盡供貨責任者,則易取得JA之信賴,並將之輔導加入「店內蔬果專櫃」的預約供貨行列。在農民市場「食彩館」供貨的會員每天必須於大清早至田間採收,再送到農民市場陳列展售,當天結束營業時,若有賣不完的殘貨,供貨農家必須自行帶回處理,盈虧自負。供貨農家可以從當天銷售狀況了解到消費者的好惡反應,並可立即檢討改善生產、定價技術或栽種產品種類組合。
另一方面,「店內蔬果專櫃」係JA與量販店契約供貨的行銷方式。在供貨前一週的星期五,由JA甘樂富岡的職員與量販店商定下一週供貨品項、數量與價格,並由量販店以買斷方式進行合作,所以並無殘貨問題,但農家必須按自己預先申報的數量與品質確實供貨。
「店內蔬果專櫃」的目標為「Day 0」,亦即供應當天剛採收之產品。供貨農家必須於每天凌晨46時赴田間採收,並於7點之前,將經過分級處理之產品送至JA集貨場,8點鐘保冷卡車準時出發前往東京西友百貨公司或量販店之「店內蔬果專櫃」,並於10點鐘前完成百貨公司或量販店開店前的陳列。強調「當天剛採收的新鮮當令蔬果」乃其最大賣點,由於完全不用紙箱,從農家至店舖陳列櫥櫃均以專用貨櫃運送,所以可以降低很多包裝成本。若當天剛採收的農產品與前一日供貨的產品一起擺在貨架上,都市消費者都會因新鮮的價值感而選購當天剛採收者。所以,一般消費者對「店內蔬果專櫃」的評價相當好,至20143月底,有29家量販店與JA甘樂富岡合作。
「店內蔬果專櫃」產品主要特徵為不需拍賣市場手續費、包裝容器簡素化、規格鬆弛化(如:品牌為「大小形形色色」的香菇、品牌為「對不起有點彎曲」的胡瓜等),以低成本、合理價格獲得產銷雙方支持最重要。以往農家溫室栽培的胡瓜及草莓參加共同運銷時,大多重視「外觀」,但供應「店內蔬果專櫃」之後,逐漸轉變為重視「口味」,且由於商品均黏貼生產者相關資料,所以生產者不得不重視施肥方法及減少農藥使用的栽培技術,逐漸改為施用有機肥料及生物防治等,無形中促進循環型農業的發展。商品黏貼生產者姓名等資料係對客人提供產品的最佳保證,如果客人買到一件不好吃的產品,下一次他絕不會再買,被顧客說某人的產品不好是相當恐怖的事,所以供貨者總是以負責的態度謹慎從事產銷活動,俾與消費者建立互信、互賴關係。
6.
與消費者進行面對面交流
JA
甘樂富岡每年舉辦兩次與東京量販店「店內蔬果專櫃」顧客的交流大會,即春天的香菇植菌大會及夏天的烤肉大會。透過供需雙方面對面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互信關係。合作的量販店業者舉辦年終感謝促銷活動時,JA甘樂富岡都會提供地區名產「搗製黏糕」供顧客享用,同時將地區文化傳遞給都市居民。
由於標高差距頗大,若進行計畫性供貨調節,則有許多產品可全年供貨,因此JA甘樂富岡今後利用閒置農地,吸引更多新的地區會員,建構地區農業成為產地重鎮,仍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成功案例三】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Syoicargo
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Syoicargo」位於千葉市若葉區小倉町871番地,原係JA千葉未來轄下農產品年間販賣金額在100萬日元以下之會員占58.86%,65歲以上之生產者佔43.6%(60歲以上者占53.3%),每戶平均耕地面積1.13公頃,高齡化與兼業化及零細經營情形逐年惡化,JA千葉未來為培育轄下兼業農家、高齡會員及婦女等多元化生產者,透過從事安全、安心、新鮮的農業生產,以對抗進口農產品,提高農家所得,振興地區農業,提高糧食自給率,消除閒置農地,於199512月設立並開始營業的農產品直銷所,原擬命名為「農民市場」,惟申請許可時,鄉公所不准其以「市場」為名,只好取名為「農產品直銷所」,並經公開招募決定以「Syoicargo」為店名。
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Syoicargo」基地總面積4,300坪,賣場面積180坪,貨品處理室42坪,停車場可停放汽車200台,機踏車50台。店內相關設備包括:(1)採用POS系統,配置8台收銀機(常設6台),(2)音聲指導販賣資訊系統,(3)電子郵件自動傳遞販賣資訊系統,(4)賣場廣播設備,條碼印製機6台,(5)碾米機、無洗米碾米機、冷藏庫6坪、製冰機,(6)導入信用卡結帳、電子錢包系統等。備齊當地生產之生鮮農特產品與加工品及他鄉鎮或縣市之JA社間合作農產品,標榜提供消費者「安全、安心、新鮮、高品質」的當地農產品,自我定位為「地產地銷」的根據地,「資訊傳遞基地」,致力於「地產地銷」及推動能獲得地區居民與消費者都能感到喜悅的相關活動,以博取消費者對於農業的理解、支持及信賴,自開業以來短短2年多期間,已成為千葉縣內規模最大的農產品直銷中心。
實際出貨人數:2006589名,2007631人(出貨登錄者661名)。出貨者每日第一次進貨時間730900(追加進貨時間9301600),營業時間9301800,每周三定休(遇特定節日照常營業),2007年營業日數312天。當地農產品比率:200659.4%,200763.1%。販賣金額依序為:蔬菜38.3%、加工品22.0%、花卉10.8%、水果10.8%、米7.6%、畜產品5.2%。營業額方面:2006775,752千日元,20071,069,384千日元。2007年全體來客數共653,910人,每日平均2,096人,平均每日營業額3,427,513日元,客單價1,635日元,每人每次平均購買商品項數8.1項。
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Syoicargo」發展沿革如下:
2002
4月,千葉縣習志野市轄下,配合導入促進千葉縣蔬菜活化強化對策事業,開設「大久保蔬菜直銷所」。
2002
11月,千葉縣土氣轄下,配合導入千葉市農業生產專區育成事業,開設「農產品直銷所、農產品加工所」。
2003
4月,配合經濟改革構想進行調查。
2003
5月,提議舉行直銷所構想企劃會議。
2003
6月,為設置直銷所與相關機關協調。
2003
9月,理事會通過實施農產品直銷事業。
2004
3月,會員大會通過農民市場事業之土地及建物等取得。
2004
5月,設置農民市場事業推動委員會。
2004
6月,與相關機關協調直銷所設置概要。至9月底,赴各村落舉行農民市場說明會51場,共659人參加。說明會內容包括:營運要領(草案)、經銷品項、出貨及販售程序等。
2004
10月,開始與相關機關進行用地及建物等事前協議。
2004
12月,提出有關開發行為事前審查申請書。製作栽培、加工操作手冊等。
2005
1月,設定農民市場營運規程、要領。
2005
2月,提出開發行為許可申請書、辦理事業用地造成及建築工程招標,總事業經費9億日元。公開招募店長、副店長。募集出貨登錄者,至7月底止共605名。
2005
3月,千葉市開發審查會之審議。開發行為許可。
2005
4月,舉行動工典禮。公開招募店名,共募集571件,「Syoicargo」獲選,其涵義為,在古時候,首都圈內採收的農產品都由婦女們背著大的竹籠運送到都會區來販賣。那個有如魔術般的背式竹籠發音為「Syoicargo」,因而獲選為該農產品直銷所的店名。隱含的意思為:安全、安心的蔬果,品項豐富齊備,大伙們拿著大袋子來相會吧!「Syoicargo」示意圖如下。

2005
7月,於8個分店實施栽培講習會,共203名參加。
2005
8月,招募臨時人員、短工。舉行農產品直銷所出或者總決起大會共200名參加。
2005
11月,建築物驗收。
2005
12月,舉行竣工典禮。1211日試營運。1214日正式開幕。
千葉縣JA千葉未來農產品直銷所「Syoicargo2007年主要活動內容辦理狀況如下:
1)營造能滿足消費者的店:○1輔導建立能全年供貨的生產制度:定期舉辦栽培講習會並提供缺貨品項資訊共15次。○2積極推廣料理方法及商品特徵:隨時利用POP說明料理方法、隨時舉辦試吃並分發廣宣單張。○3舉辦有季節感的活動:隨時搭配時另舉辦廣宣活動。○4建立下午補充商品機制:隨時利用電子郵件通知生產者追加補貨。○5舒緩收銀機前排隊混亂情形:200710月導入信用卡結帳及電子錢包系統。
2)營造安全、安心的直銷所:○1農產品管理對策:抽查農藥殘留17次,抽檢栽培履歷紀錄30次。○2加工品管理對策:每月實施出貨者大便檢查、實施2次商品細菌檢查、舉辦10次加工品講習會。○3實施警告卡片制度:被開出3張黃色警告牌者,停止出貨1個月。○4資訊傳遞:發行「Syoicargo」通訊及加工通訊20期。
3)推廣對於地區農業及農產品的關心相關活動:○1農業的角色、農產品的原味、地區傳統料理的傳承:隨時由生產者當面銷售,並隨時分發料理及飲食教育服務廣宣單張。○2啟蒙活動:於「Syoicargo」賣場透過6次問卷調查、觸摸式面板展示、飲食教育服務進行廣宣。
4)設置與地區居民交流之場所。舉辦居民活動:○1舉辦2次收音機現場實況轉播。○2舉辦波斯菊慶典及油菜花節各一次。
5)招募出貨登錄者。登錄者從2006589名,增加為2007661人,每月舉行一次出貨說明會。
6)生產振興活動:透過行政機關及種苗公司之協助,辦理蔬菜栽培講習會,春作12次,秋作13次。
7)充實販賣及廣宣活動:以地產地消的實踐基地自居,隨時利用網頁、電視、收音機、廣宣雜誌刊物舉辦廣宣活動。
8)提昇工作人員本職學能:促使工作人員積極參加講習會等,提高行銷意願;舉辦赴先進地區觀摩研習5次、取得飲食教育解說員資格6人、實施導入信用卡結帳研習、舉辦食農教育服務啟蒙活動4次。
9)激發新世代貢獻社會及環境相關活動:○1利用義賣募款及感謝祭傳單舉辦蔬菜彩繪比賽:辦理交通孤兒募款活動1次、接受3個學校現場體驗及受邀至1個學校演講、舉辦2週年慶活動。○2有效活用資源及資源再利用化:隨時實施垃圾分類處理。
10)與出貨者交流,舉辦第一屆出貨者與工作人員共同清潔作戰活動。

【成功案例四】長野縣伊那市綠色農園
綠色農園位於人口120 萬的長野縣,縣內共有60 幾家直銷所。1994年小林史磨(原從事書籍販售業,退休後回鄉)召集當地生產者共同創立綠色農園,於同年41日開始營業。該直銷所與JA 農協輔導設立的直銷所或農民市場不同,屬於純粹由當地生產者與居民共同出資設立的農產品及生活產銷相關用品的直銷中心。
綠色農園主要的的經營理念有三,一是讓生產者可以在產地附近直接銷售農產品及加工品;二是只要是賣得掉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商品;三是關懷弱勢、提供在地就業機會,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感動。因此,小林會長曾前往東南亞及中南美等諸多第三世界國家,協助當地農民開設農產品直銷所。
綠色農園的設置區位選定在長野縣伊那市鄰近生產者的郊區而非市區,租用當地農田3,300坪作為基地,目前賣場400坪,四周盡是農田,附近無住家,消費者必須自行開車前來。
此外,綠色農園對於會員(生產者)的招募不設任何資格條件,只要願意參與都可以加入,創立初期會員60 位,平均年齡70 歲,利用租借農地當中的80坪為賣場,供應17種品項出發,會員收入的20%必須提列作為綠色農園的行政費用(一般JA 農協輔導的直銷所或直接農民市場僅需提列1015%)。
綠色農園之經營全年無休,不限產品規格(彎曲或賣相差的蔬果亦可)與品項(野菇、溪蝦魚、蜂巢、昆蟲、懷舊商品等亦可),與一般的直銷所或農民市場均訂有相關規格或品項限制的經營方式完全不同;產品由會員自行訂定價格及理貨等,與會員每周(周三)結算1次,採現金交付方式(一般的直銷所或農民市場採月結及匯款方式)。只在新年開1 次年會,並表彰會員,其他JA 農協經營的農民市場則經常開會。
綠色農園之建築設計則結合節能減碳概念,為半開放式的營運空間,並未廣設現代化設施,而是利用太陽能供電,以及運用自然採光與通風的空間設計等。此外,綠色農園為維持本身的營運,目前聘用60 名在地居民(採輪班制),為在地創造就業機會;另針對留學生的消費者則提供10%優惠等。農園本身並設有畜牧動物飼養區,農園內販售剩餘的農產品,直接供作飼養區畜牧動物的飼料食材,不會造成浪費,同時兼具提供親子消費者體驗飼養動物之功能。
綠色農園在創立之初並不被看好,然而迄今已經營20 年,營業狀況仍穩健成長中,2013年總計有2,150 位會員為綠色農園出貨,會員平均年齡為68 歲(較初期年輕2 歲),平日來客數平均約1,500 /日,假日則高達3,000 /日,全年來客數約60 萬人次,年銷售達12 億日元,為長野縣營業額最高之直銷所。其會員收入最高者(專業農戶)達1,200 萬日元/年,收入在1,000萬日元/年以上的也有十幾位會員,其餘絕大多數的會員(兼業農民)的收入大約是1050 萬日元/年。

十、食農教育
2005
7月,日本政府以「在國民的生涯中,培育健全的身心,養成豐富的人性」為目的(食育基本法第1條),公布施行「食育基本法」(2009 9 月修訂,共4 33 條),明定飲食教育的理念、目的、相關者的角色與任務、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的制定、食育推進會議的設置等。
2006
3月,以「食育基本法」為基礎,制定「食育推進基本計畫」(2006年度至2010年度)。實施5年期間,中央與各縣市政府、鄉鎮公所及相關機關團體等多元主體,一起推動食育計畫。推動之後,目前日本47個都道府縣都已訂定並實施「食育推進計畫」,推動飲食教育的相關志工人數逐年增加,家庭、學校、托兒所也全面推展飲食教育,飲食教育正全面落實推展中。
然而,由於生活習慣不適當,導致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的患者增加、學童不吃早餐、無法和家人一起用餐的一人飲食者=「孤食者」、營養不足的高齢者等問題依然存在,尚待解決的相關課題仍然不少。
因此,日本政府認為今後推動飲食教育,絕不能僅停留在讓國民「知道」飲食教育的階段。全體國民應以「參與糧食的生産至消費各種飲食相關過程階段的體驗活動,並透過親自實踐飲食教育相關活動,深化對於飲食之理解。」為宗旨,推動「終生飲食教育」,並以建構「生涯食育社會」為目標,持續解決飲食相關的各種課題。準此,日本政府在20103月制定的第2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中,明定中央政府應有的策略與今後推展的配套措施。
(
) 食育基本法概要
(
基本理念)
1.
國民的飲食生活,受益於自然的恩惠及食品產銷相關人員的努力,因此必須充滿感謝的心情。(第3條)

2.
國民必須利用各種機會和場所,推行食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的各種體驗活動,並親自參與,以實踐飲食教育。(6)
3.
飲食教育可維護傳統的良好飲食文化,有效利用地區特性的飲食生活,進行與環境調和的糧食生產和消費,促使國民理解國內糧食需求及供給的狀況,並藉由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促進農山漁村的活化和糧食自給率的提升。(第7條)

(各相關機關單位之職責)
4.
中央政府必須根據上述「基本理念」,制定有關飲食教育之對策,並加以實施。(第9條)
5.
地方公共團體(縣市政府、鄉鎮公所)亦須根據上述「基本理念」,與中央政府配合,根據地方公共團體的地區特性,訂定自主性對策,並加以實施。(第10條)
6.
增進教育相關團體及有關人員對於飲食生活的關心及理解有其重要性,因此必須利用所有機會與場所,積極推行飲食教育。而農林漁業者應積極提供關於農林漁業的多元化體驗機會,使國民理解自然的恩惠和人類飲食生活的重要性,並與教育相關團體及有關人員相互配合,以利推行飲食教育。(第11條)
7.
食品相關事業者在事業活動上,必須根據上述「基本理念」,自主積極地推行飲食教育,並協助中央及地方公共團體推行飲食教育。(第12條)
8.
包括家庭、學校、幼稚園、各地區社會等全體國民,必須根據上述「基本理念」,以實現終生健全的飲食生活,並為飲食教育貢獻心力。(第13條)
(
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等)
9.
內閣府(相當於行政院層級)設置「食育推進會議」,主要職責有制定食育推進基本計畫、審議食育推進的重要事項及實施關於推進食育的各項對策。(第1626條)

10.
都道府縣(相當於縣、直轄市層級)設置的「都道府縣食育推進會議」,必須以「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為基礎,努力制定為實施飲食教育的「都道府縣食育推進計畫」。(第17條)
11.
市町村(相當於鄉鎮市層級)設置的「市町村食育推進會議」,必須以「都道府縣食育推進計畫」為基礎,努力制定為實施飲食教育的「市町村食育推進計畫」。(第18條)
(
基本對策)
12.
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在學校、幼稚園等地,需有效推行飲食教育,以實現幼童健全的飲食生活,促進健全的身心成長。因此對於以下活動,應採取必要之對策:(第20條)

(1)
對於學校、幼稚園在飲食教育推行上,協助其制定推行指針。
(2)
適合食育指導的教職員之培養。
(3)
食育指導體制之建立。
(4)
透過學校供餐的實施、農場的實習、食品的烹飪、食品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等各種體驗活動,以促進幼童對飲食生活的理解。
(5)
針對過度瘦身或肥胖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等,提供正確的知識。
(
促進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及活化農林漁業)
13.
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流,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賴關係,確保食品的安全性,促進食品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提高國民對飲食的理解與關心度,同時為促進活化與環境調和的農林漁業,需加強農林水產品生產、食品製造、流通等相關體驗活動,提高地區內學校供餐及消費對當地農林水產品的使用。此外,亦須善用創意,降低食品廢棄物的發生,並強化資源之再生利用。(第23條)

(
支援優良飲食文化之傳承活動)
14.
中央政府及地方公共團體,為維護傳統活動或具有地區特色的飲食文化,對於優良飲食文化之傳承相關活動,應採取必要的對策。(第24條)

2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執行成果及2015 年度預定目標
事  項 2011年度 2012年度 2015年度
1.
關心飲食教育的國民比例增加 71.7 74.2 90%以上
2.
與家人一起吃早餐或晚餐的「共食」次數增加(1週當中,共進早餐及晚餐的次數合計) 9 9.5 10次以上
3.
不吃早餐的國民比例減少 孩童 1.6 1.5 0
20
歲~30多歲男性 28.7 32.4 15%以下
4.
學校營養午餐使用當地農產品的比例增加 26.1 25.7 30%以上
5.
關心營養均衡等飲食生活的國民比例增加 50.2 55.7 60%以上
6.
為預防及改善内臓脂肪症候群,持續實踐適切飲食與運動的國民比例增加 41.5 40.2 50%以上
7.
關心充分咀嚼、品嚐飲食方法的國民比例增加 70.2 73.0 80%以上
8.
推動飲食教育的食育相關志工人數増加 34.5萬人 35.8萬人 37萬人以上
9.
體驗農林漁業的國民比例増加 27 31 30%以上
10.
擁有食品安全相關基礎知識的國民比例増加 55.6 66.5 90%以上
11.
制定與實施食育推進計畫的鄉鎮比例増加 40 65.3 100
2013
3月底止,日本全國47個縣均已制定完成「都道府縣食育推進計畫」,全國1,138鄉鎮(65.3%)制定「市町村食育推進計畫」。各縣轄下100%完成「市町村食育推進計畫」之鄉鎮6個縣,未滿25%2個縣、25%〜50%者7縣。
(
) 結合兩大部門共同合作,建構政府部門支援體系
為全面展開國民飲食教育,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結合文部科學省(教育部)、農林水產省等部門齊心合作,共同建構緊密的支援體系,如下圖。

1.
文部科學省
結合「學校教育法」、「學校給食法」及「小學新學習指導綱領」,進行飲食教育之推動。包括料理教室、以在地農產品作為學校營養午餐食材、對營養教師及職員實施農業課程、運用食農教育教材或圖書,教授學童營養知識、結合農業體驗學校及教育旅行(含農家住宿)等。
1997
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實施「教育改革計畫」,正式將農山漁村納入教育的學習場所,開始重視學生的自然體驗學習活動及體驗型校外教學。在日本的教育體系中,自然體驗活動係指在自然環境中,利用自然資源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自然環境學習活動、利用自然物資的勞作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文化藝術活動,以及農漁業體驗活動等綜合性活動。
日本政府更於2007 6 月修訂「學校教育法」第21條之2 闡明推動學童從事自然體驗活動是為了培養尊重生命與自然的精神,以及愛護環境之態度。並進一步在「小學新學習指導綱領」中提出團體住宿活動、自然體驗活動等豐富體驗活動之安排,以培育學童的道德感,同時也指出自然體驗活動係歸屬於「道德」、「綜合學習時間」及「特別活動」等三門課程中,相關授課總時數需達68 140 個小時。
2.
農林水産省
結合「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六級產業化法」(201012 3 日公布,全名為「農林漁產者活用地區資源開創新事業及促進利用地區農林水產品相關法律」)進行飲食教育之推動。包括推動食農教育、都市與農山漁村之交流與共生、綠色休閒旅遊等。
(1)
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
1999
年,農林水產省公布「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將「農村振興」納入農政四大基本理念之ㄧ,並將振興山地及偏遠地區、都市與農村交流列為主要施政策略。2000 年起,農林水產省為復興傳統飲食文化,設立「食育推進班」與「農林漁業體驗推進班」,辦理食農教育。
2001
4 月,為促進城鄉交流,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地區活化運動,將農林漁業體驗協會、故鄉與資訊中心、21 世紀造村學院等3 個財團法人,整併成「財團法人都市農山漁村活性化機構」,扮演推動與支援城鄉交流體制的單一窗口,專責輔導農林漁家開辦民宿、培育民宿經營人才、提供民宿經營諮詢、維運城鄉交流資訊系統平台、選拔百大農林漁家民宿等任務。
2010
3 月,訂定第2 次食料、農業、農村基本計畫,相關目標如下:
A.
直銷所的年銷售額1億日元:該類直銷所數量於2020年度須提升50%以上(2006年度1億日元以上的直銷所比例約為16%)。
B.
提升學校營養午餐使用當地農產品之比例,並落實飲食教育推進基本計畫,預計2015年度須提升30%以上。
C.
打造綠色農家民宿,以旅遊觀光事業而言,預定於2020年至農家民宿投宿之人數須達到1,050萬人。
D.
活用直銷所、道之驛等銷售站,並與學校、公司企業之餐廳結合,開拓地區農林水產品行銷通路,並確保地區的需求與農林水產品之穩定提供,另透過推動農村體驗活動、降低環境負荷等具體策略,促進地區農業、林業、水產品的有效利用。
E.
結合各類全民活動,促進地區農林水產品的多元利用,並吸引、提升國民參與率。
(2)
六級產業化法
2010
12 月,為鼓勵農林漁業從事者有效地利用所有的資源,開創新的事業,特制定「六級產業化法」,以振興農林水產業,促進地區農林水產品的利用,進而提昇日本糧食的自給率。該法共分350 條,其中有關第三章「促進地區農林水產品的利用」(25 條~第50 )概要如下:
A.
基本理念:
(A)
強化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
(B)
振興地區農林漁業與相關事業,帶動地區的活化。
(C)
提供消費者豐富的飲食生活。
(D)
配合推動飲食教育活動。
(E)
推動都市與農山漁村的交流與共生。
(F)
對提高糧食自給率有所貢獻。
(G)
對降低環境負荷有所貢獻。
(H)
把地區做為政策推動的主體,並形成一種社會氛圍。
B.
由中央負責制定基本方針,地方公共團體(都、道、府、縣、市、町、村)負責制定各地區的農林水產品利用促進計畫。中央及地方公共團體,須採行下列措施:
(A)
促進利用地區農林水產品的必要基礎建設。
(B)
利用直銷所等,促進地區農林水產品之利用。
(C)
促進學校營養午餐、團膳等,使用地區農林水產品為食材。
(D)
依據地區的需要,確保農林水產品的安定供給。
(E)
利用地區農林水產品,推廣飲食教育。
(F)
人才培育。
(G)
增進國民的理解與關心。
(H)
實施調查研究等。
(I)
促進各種執行機關(單位)間的合作等。
(
)民間企業團體
日本民間企業團體為配合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亦推動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旅行社、食品公司、汽車經銷商、鐵路公司等企業團體,透過食農教育與飲食教育配套措施,利用事業行銷,建立企業品牌與行銷模式,並活用從業人員講習及廣宣活動,發揮相互連動的加乘效果。
有鑑於孩童時期的體驗能夠培育兒童具有成人一樣具有豐富的經驗、幹勁與生存意義。所以提供高附加價值商品的民間企業,推動以孩童與保護者為對象之體驗活動。在少子化時代,教育相關的産業為謀求業界合作,地方自治團體受託營運托兒所、幼稚園、兒童館等施設,推動食農教育與飲食教育相關配套措施,以導入重視生命力的現代兒童教育法相關手段,注入農業體驗等,實施高品質的體驗內容,重視養成教育水準高的家庭。例如:透過孩童時期的「自然體驗」、「和朋友一起玩」、「地區活動」等體驗,養成像成年人一樣,「只要是沒有經驗過的事情都想挑戰看看」的「意願與關懷」,「乘坐捷運或公車時,看到較年長或身體殘障者,會想要讓坐」的「規範意識」,「經常和朋友商談」的「人際關係能力」提升等。
(
) JA團體
JA
團體為食育教育主要執行者之一,為配合「食育基本法」及「食育推進基本計畫」,落實食農教育相關措施,於第24屆、第25屆、第26JA全國大會均將「JA食農教育」納入重要的實踐事項,將「形成國民共識」、「以『食與農』為主軸的地區活化」等決議,透國全國各基層JA全面推展,以促進國民對於農業多元功能之理解,並將地區相關單位及人員整合為一體,共同推動「JA食農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同時將推動「大家更美好的飲食計畫」,推升成為國民運動,廣泛向國民訴求國內農業及國產農畜產品的重要性與安全性,促使國民理解。
JA
的食農教育活動係根據「第2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與民間企業等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活動」及各式各樣的體驗計畫,從JA能做的,或從地區要求做的,促使食農教育能持續升級,而重新評估當前推動中的食農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及計畫,期望能將國民對於食農教育(擴大在地農産品的消費、對傳統料理等飲食文化的理解、培育孩童的健全飲食生活)的理解定型化,同時能與農業、JA的粉絲及支持者緊密連結。
JA
的食農教育活動重點對象包括:小學生與孩童的父母親、地區的行政機關、幼稚園、托兒所、中小學、親師協會(PTA)JA女性組織與青年組織、學校營養午餐與營養師等,加強聯繫合作,共同持續推動。
JA
的食農教育活動具體作法為:在每個地區提供在地農產品作為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農業與料理體驗學習活動、提供學校教材及推薦績優生產者到校授課,活用JA農民市場等豐富多彩的配套措施,建構JA團體全國機構的軟硬體支援體制。 
JA
為具體落實食農教育活動,訂定「JA食農教育計畫」,並設定目標及其効果之考評指標,並建立配套措施評估方法,再決定投入的經營資源。
同時,為確保「地區整體發展構想」與「食農計畫」能相互輝映,應精準掌握包括地方自治團體食育計畫的「地區綜合計畫」,並掌握「實施地區的現狀」與「民營企業類似活動的實際狀況」等地區資產。此外,為確保食農教育活動與生活階段相調和,於制定「JA食農教育計畫」時,除了須考慮適合JA與會員組織正在進行的事物之外,同時應將地區、利用者的多元需求觀點納入考量,制定多面向配套措施,如下:
對於父母干預度高的小學中年級之前的配套措施(孩童或父母親為主?)。
對於能自我選擇的小學高年級、中學生的配套措施。
對於單身的大學生、20多歲的社會人士等的配套措施。
對於2040多歲家庭的配套措施。
對於熟年與老年人的配套措施等。
JA
食農教育的5個範疇及3個目標案例如下表:
學 校 家 庭
農業體験・
「農」教育
(生活切身的農業) 農業學校、兒童慶典、兒童俱樂部、市民農園、農業體驗農園等。
當日往返之農業體驗。 學童農園、栽培水桶稻、畫圖作文比賽、支援綜合學習、到校授課、承辦學校教育旅行、對於營養教師及職員的農業課程、分發食農教育教本、農業圖書等。 親子割稻教室、栽培水桶稻、農業學校、市民農園、農業體驗農園、盆栽等。
在地農產品提供學校營養午餐 設置在地農產品提供學校營養午餐會。 供應在地食材、推動供應米食、生産者參觀營養午餐、與學校營養師交換意見等。 在地農產品提供學校營養午餐試吃會、分發傳單等
生活文化・
「食」教育 飲食生活重新評估運動、傳統飲食推廣活動、活用飲食均衡指南、推廣日式飲食生活等。 學習飲食均衡指南、營養教育、支援綜合學習、農業體驗與當地農產品料理教室。 親子料理教室、推廣均衡飲食指南、推廣早睡早起吃早餐運動、活用家之光等。
地産地消 設置農産品直銷所(農民市場)與料理教室、提供食材給福祉施設和醫院、與在地食品産業合作等。 供應在地農產品作為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等 利用農産品直銷所(農民市場)、分發在地當令蔬菜月曆等。
交流 消費者與生産者意見交流會、JA兒童村・兒童城。 農家住宿等 農業休閒、産地參觀等農家住宿體驗。

JA
食農教育實施步驟:以教育對象與實施範疇重點化為原則。為落實計畫,設定、推展新的核心據點,相關步驟如下:
1階段:(1)農民市場「定期活動型」、(2)農業學校「全年持續型的農業體驗學校」、(3)學校教育支援型「學校全年預定日程型」。
2階段:(1)交流體驗・旅行、(2)提供食材給學校與福祉施設等。
3階段:透過到第2階段為止的中心配套措施的建立,在JA内部制定培育協調及解說人員的人才培育計畫,並與其他的生活活動與會員組織活動及JA事業利用密切聯繫。
JA
支援學校的飲食教育,係以食育基本法、食育推進基本計畫、學習指導要領、學校給食法為基礎,制定與飲食有關的整體指導計畫。(1)在學校整體教育活動中,有計畫、有組織地實施有系統的飲食相關指導(讓全體教職員共同理解);(2)設定學校及各學年指導目標,根據營養午餐時間的指導内容及每學年的強化指導內容,整理出全年飲食教育一覽表;(3)活用在地農產品產銷體驗等理想方法,制定與學校指導統合為一體的家庭、地區、隣近學校(園)配套措施方針。
JA○○
食農教育事業的配套措施:
目的:對於「食」・「農」・「地區」・「自然」的相關思考、農産品培育「生命」、讓孩童們一邊觀看生命的成長,對「食」產生興趣,同時一邊學習支撐「食」的「農」的重要性與角色,及「食」・「農」與自己生活的地區社會的關聯。
制定食農教育計畫,以2010年度為「教育文化活動元年」推展事業,並實施事業方針説明會(讓全體選聘任人有共同認知)。
建構全體JA推動教育文化活動體制:(1)設立「營農企劃課」,負責規劃營農經濟關係的企劃案、設置「食農教育專責主辦人」、配置「家之光計畫制定者」;(2)以綜合企劃部為「教育文化活動」的總窗口;(3)為推動第12次協同活動強化運動3年計畫教育文化活動,設置「教育文化活動推進委員會」,負責各種食農教育活動的企劃與營運。(農業體驗教育活動如附錄三)
JA
食農教育事業配套措施之一「農業學校」:以未曾體驗農業的孩子們為對象,透過從生產到收穫為止的一連串過程(1),讓其學習「食與農的重要性」和「地區的飲食文化」及「尊重生命」為目的,並透過JA與縣政府、鄉鎮市公所、隣近大學等的聯繫合作,共同推動解決地區課題的相關配套措施。

農業學校目前在全國有154JA開設,許多JA設法與行政機關及教育相關人員聯繫合作,以小學35年級生為對象,每班募集人數約3080名程度,以同一兒童為對象,年間實施次數約612次體驗型教室(採茶、插秧・割稻、擣麻糬、玉米的播種與收穫、甘藷的種植與挖掘等),活用家之光所發行的「ちゃぐりん」(兒童)作為基本教材。授課費依照實施次數收取,多少有所差異,平均約3千日元~1萬日元左右。
JA
食農教育事業配套措施之二「暑假收穫體驗旅行」:實施目的包括(1) 透過在自然中的收穫體驗、野外活動、加工體驗等,學習「収穫的喜悅」、「飲食的重要性」、「生命的孕育」;(2)透過在集團行動中的交流,讓學童們學會自立心與社會性;(3)JA新的會員候補者-年輕世代建立(地區交流);(4)促進對農業及JA的理解(獲得“JA粉絲)。近年來,實施狀況如下:小學4年生至6年級生(21夜),第1屆(2008年度)103名、第2屆(2009年度)178名、第3屆(2010年度)148名、第4屆(2011年度)190名、第5屆(2012年度)188名。
JA
食農教育事業配套措施之三「以JA農民市場研習交流室為據點的活動」:
@JA
農民市場體驗旅行
 ・食農教育用「JA農民市場農園」的農産品收穫。
 ・出貨、運銷、調理的體驗。
 ・體驗JA農民市場各項業務、直銷所的營運。
 ・學習飲食與農業的重要性。
@
作飯和繪畫教室  
・使用當地生產的米,以當地的農畜產品為配料,製作飯糰。
 ・繪畫教室(支援企劃小學生的暑假作業-「飯、米和我」)
・親子粗點心製作教室(玳瑁糖、鈴長崎蛋糕)。
・農業體驗教室(種甘藷)。
・親子料理教室(製作艾大福糕餅・芹菜飯)。
・漁夫教導在家解剖魚教室。
・豆腐製作教室(使用在地在来大豆)。
・兒童花束製作教室。
・親子端午節製作用榭樹葉包的帶餡年糕(柏餅)教室。
・叉燒肉教室。
・泡出好喝的茶教室。
JA
食農教育事業配套措施之四「各種活動」:
@
與轄下教育委員會合作實踐食育與食農教育
・學校營養午餐導入在地農產品。
・派遣農民講師到「幼兒家庭班級、PTA明亮的家庭班級」授課。
・透過插秧實習及栽培水桶稻,體驗水稻栽培。
@
舉辦小學生壘球教室・親子足球活動
・實現健康心靈、豐富的生活。
・地區交流。
JA
食農教育事業配套措施之五「快汗!猫の手援農隊」:
由全國農協中央會及全國農協觀光協會主導,與各級JA 團體結合推動,招募想在鄉下生活,體驗真實農業的城市居民或大學生,與因高齡及農忙期人手不足無法從事勞動負荷過重的農家合作,以彌補相互間的不足,是一種不進行金錢收受的城市與農村互補及支援農家的志工活動,所需交通與住宿費均由志工自行負擔,不但可補充農業勞動力,亦帶動民宿業的發展,對城鄉交流及產業發展均有助益。自1999 年開辦以來,每年招募及參加的援農隊數持續成長,至2012 年已增加為20 隊,主要援農工作有西瓜、蘋果、蔬菜、蕃茄、茶菁、花卉等之採收()工作,援農志工在農村的停留時間平均1~3 天,每人自行負擔經費平均17,000日元。
「快汗!猫の手援農隊」與農林水產省1998 年起開辦的「農村渡假打工(Working Holiday)計畫」並不相同,「農村渡假打工計畫」主要是由各級政府主導,透過各鄉鎮公所的農村振興計畫,以網路、廣宣資料或學校說明會,在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招募大三以上年輕學生,經遴選後擔任「援農志工」,至各鄉鎮以邊打工、邊休閒方式,補充農業勞動力,促進產業持續發展,是以「休閒」為主要目的,例如於滑雪勝地的當地民宿打工,吃住由民宿負擔,可省下非常多的費用,但交通費則由志工自行負擔,援農志工在工作之餘就可從事滑雪等休閒活動。政府也同時利用這些學生作為「地區營造體驗調查員」,派遣至各鄉鎮參加各該鄉鎮企劃之體驗計畫,以促進地區活化等。往返相關交通費視各鄉鎮公所財力多寡有所差異,財力較佳者可全額負擔,財力較差者只能補助一半。此外,援農志工在農村的停留時間相對較長,平均5~6 天。

十一、結語
日本由於進口農產品增加及農業經營者高齡化,所以農地的維持管理與農業後繼者的確保逐漸困難,致使農業及農村均呈現發展停滯傾向。儘管如此,農民市場(含直銷所),卻因獲得消費者的支持而急速成長。特別是,因應WTO衝擊,國外農產品大量進口之際,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消費者密切關注,農民市場扮演地區生產的新鮮、安全、安心農產品,在地區消費的地產地消據點之角色,透過合作活動,提供高齡者與農家婦女及多元生產者再創事業第二春的環境,並建構責任生產與產銷互信的安全農業機制,有效提高國內食料自給率,對於活化地區經濟、閒置農地與農村,發展地區文化,促進農業永續發展,具有貢獻。
再者,包含農民市場在內的「地產地消」運動,不單是支助經營規模零細的生產者,其內涵尚包括高齡者對策、地區振興、農村自然環境保育、飲食健康問題相關的食農教育、生產者與消費者或農村與都市的連結等橫跨多元領域之意義,除農民團體對於農民市場等新業務的開發寄予相當高的期待之外,都市居民對此運動也具有高度期待。
日本各級政府機關對於農民市場等「地產地消」運動,也積極推動,大眾傳播媒體、電視、報紙也適時、熱心報導。今後在各界的關心之下,透過JA及農民的努力,社會大眾咸認為以農民市場為中心的地產地消運動與經營模式將能持續發展下去。
在人類已邁進21世紀的今日,儘管科技發展帶給生產力飛躍性的進步,但同時也致使生命系的地球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全球仍有8億人口正面臨飢餓,有半數人口生活在貧困當中。因此,人類正在摸索一種能超越市場機制主導型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壓抑人權的未成熟社會主義制度,即所謂的「生態維護型的新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換言之,「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或「Think locallyact globally」已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共同關心的議題,愛護大家共同居住的地球的生存方式、生活方法及社會、經濟、政治應有的理想制度,亦已成為目前全人類的共同課題,因此21世紀可謂是一個以「國際化」與「地區化」共生的理念為基礎的新時代。

日本為因應WTO的衝擊,在19997月施行的「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及20057月施行「食育基本法」的基本理念之下,推動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修正過去以追求經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足以抗衡外國農產品競爭力的做法,改以實施地區農業發展地產地消計畫,其中最具特色的「農民市場」(含直銷所)相關措施,推動新鮮、安全、安心、高品質、具地方特色及魅力的循環型地區農業發展策略,俾與具大量化、規格化、低價位特色的國際化產品「共生」,以追求確保食料安定供應、充分利用閒置農地、創造農村婦女與高齡農業經營者新的生機、增加農家收益、發揮農業與農村多元功能、農業永續發展及振興農村之目標。同時,促使全體國民參與糧食的生産至消費等各種飲食相關的體驗活動,將原本一級產業推升為結合加工、休閒、體驗等六級產業,並透過各年齡層國民親自實踐飲食教育相關活動,深化對於飲食之理解,推動終生飲食教育,以建構「生涯食育社會」為目標,持續支持國產農畜產品,解決農業、農村及飲食相關的各種課題。
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相關策略推動以來,雖然外國農產品輸入日本的數量依然逐年增加,但在安定經營、提供優質農產品、活絡農村活力、增進農業永續功能及促進城鄉交流,成功地將「大家更美好的飲食計畫」提升成為國民運動,廣泛向國民訴求國內農業與農村的多元功能及國產農畜產品的重要性與安全性,促使國民理解方面,確已顯現相當成效。
近年來,我國面臨經濟不景氣、農業人口高齡化、國外農產品進口量、稻田轉作及休耕面積逐年增加等問題。另一方面,廣大消費人口期待農業能提供優質、安全、安心的農產品,同時希望農村能提供健康、環保、休閒、回歸大自然的空間與機會。
2007
11月,農委會企劃處協助新竹縣政府農業處,輔導新竹縣竹北、新埔、關西等3家農會設立「新農民市場」,供應當地安全、安心、新鮮、價廉、優質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該示範計畫由於執行成效良好,各農會持續增加供貨品項,拓展賣場面積,並以新農民市場為中心,開辦學童參訪農民市場,小學生親身體驗農業活動;相關農會並與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推廣課合作,於每月最後一周的星期六,利用當地農產品為食材,舉辦各種料理研習,開啟我國食農教育與環境教育之契機,深獲當地生產者及消費者之好評。
此外,農委會農糧署為推展地產地消政策,參考新竹縣「新農民市場」示範計畫的作法,於20129月開始籌劃農夫市集與農民直銷站。農夫市集方面,2013630日輔導集集鎮公所開辦假日農夫市集,在縣政府及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的技術輔導之下,目前每月平均銷售金額近40萬元,銷售狀況穩定成長。農民直銷站方面,於2013同年927日,輔導花蓮市農會開辦「花商農民直銷站」,由於經營成效良好,獲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好評,10月份銷售金額37萬元、1142萬元。花蓮市農會遂於同年126日再開辦「自強農民直銷站」,目前有28位供貨農民,每日供貨者18位。銷售金額,201312月份兩家店共銷售70萬元、2014170.3萬元、265.6萬元(逢農曆新年營業日數少);銷售狀況最好的農民每月銷售金額達6萬元,對農民、消費者及農會超市營運助益甚多,充分顯示此一地產地消的農產品直銷事業深具發展潛力。
因此,農糧署又乘勝追擊,於201438日輔導北埔農會設立農民直銷站開始試賣,並於313日正式開賣。目前該署正規劃在全國適當農會加強推廣設立農民直銷站,俾落實地產地消政策。
為提供全民安全的飲食與安心的生活環境,日本的以「農民市場」為主軸的地產地消及供應當地學校營養午餐、提供城鄉交流與農業體驗場所等「食農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及具體做法,確值得今後我國農業產銷模式建立、農會新興事業開展及農業永續發展的參考。

附錄一:日本「綠燈籠」運動
2008
1月底,在日本39個縣陸續發生食用中國進口水餃中毒事件之後,在店家門口掛出「綠燈籠」,標榜「使用本地產品」的餐館迅速增加。目前日本全國加入「綠燈籠」運動的商店已超過3,000家,一股由民間流通業者及餐飲業者自動響應愛用國產食品「地產地銷」運動之氣勢,正在日本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展開。

二、「綠燈籠」運動之起源及發展現況
「綠燈籠」運動的構想起源於20044月,創始人是當時擔任北海道農業研究所所長的丸山清明先生。當時,丸山所長發現,「到北海道旅遊的人都可飽享北海道的大自然與料理。自然景觀是北海道當地的特色,但有很多料理食材卻由國外進口,而北海道大量生產的小麥,卻被銷到其他地區製成烏龍麵等商品消費。由於原料加工及商品化所創造出來的附加價值,遠比純粹生產原料的利潤多出好幾倍,所以北海道大部分的生產利潤都流到其他縣市,據估計過去每年所流失的利益至少5,000億日元。如果北海道農產品無法在當地創造利潤,則無論北海道人怎樣自誇是糧食生產基地,北海道本身也絕對無法更富裕。」這種利益流失到其他地區的情形,在日本其他縣市也大同小異。
為解決此一問題,過去日本各地方自治團體的作法是在「擴大消費縣內產品策略相關會議」上,呼籲各界注意問題的重要性,就交差了事。一些比較負責的自治團體,則在機關內設立「對策室」,製作宣傳手冊,分發給各相關業者或團體。
丸山所長為積極改善傳統作法,提出「綠燈籠」運動的具體策略,呼籲各界愛用「當地或國產農產品」為食材,以提高當地農產品自給率。他將日本傳統概念中,小酒館或餐廳門口高掛著象徵「療癒一天的疲憊,恢復明天的活力」的「紅燈籠」,改為「綠燈籠」。「綠色」代表蔬菜等農作物的顏色,也象徵田園及安全的顏色。燈籠上寫著「支持當地產品的店」,表示大部分食材是當地或國產農產品,並實際使用一半以上國產品為食材,以關心客人的飲食安全及健康。
由於日本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計算,已從1960年的80%,大幅降為2007年的40%,就像十字路口已亮起紅燈一般。為支援日本糧食自給率的提升,「綠燈籠」運動的終極目標是誘導餐飲業者及食品專賣店的經營者積極使用國產穀物、蔬果、魚、肉等,實際對提升當地及國產糧食自給率貢獻心力,促使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早日從紅燈轉為綠燈。
2005
年,中央農業總合研究所丸山清明所長正式推出「綠燈籠」運動之後,目前「綠提燈」已成為日本「支持當地產品的店」的標誌。「綠燈籠」第1號店於2005423日,在日本北海道小樽市誕生,該飲食店的經營業者橫山和成先生認同丸山所長的構想,實際響應「綠燈籠」運動,並籌組「NPO法人-生活者的飲食安心協議會」。邇來,該協議會扮演「綠燈籠」運動的主要推手,以支持擴大日本食品消費、提昇日本糧食自給率、創造新的飲食價值之先驅者自居,負責接受加盟、製作綠燈籠、維運專屬網頁及智慧財產權等。
凡認同「綠燈籠」理念的飲食店都可加入該協議會為會員,於繳交1萬日元之後,即可收到一個預留「5顆星」空白位置的統一格式「綠燈籠」。由於目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40%,所以凡加盟之業者所提供之食品(含醬油、調味料、佐料等)當中,國產品達50%者,經營者可自行以黑色(或金色)魔術筆將5顆白星最上面一顆塗成黑色或金色,所使用之國產品每增加10%可以多一星,因此使用國產品達60%者,可塗「★★」;達70%者,可塗「★★★」;達80%者,可塗「★★★★」;達90%者,可塗滿5顆黑星,成為「五星級」商店。當然,「綠燈籠」上標示的星數越多,代表店家使用當地或國產品的比率越高,相對的產品價格也較高。
在掛出「綠燈籠」支援當地產品的餐飲店迅速成長的背後,日本主要農民團體「JA」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輔導農家落實生產符合安全基準並可追溯源頭的產銷履歷農產品之外,並積極媒合農家與專賣店及餐飲業者,進行契作、直銷等穩定供貨事宜,或透過「農民市場」供應食材給專賣店及餐飲業者,更於JA直營或投資的相關專賣店及飲食店,全面響應「綠燈籠」運動。
過去日本各級政府為提昇糧食自給率,曾推動許多「官方主導的運動或驗證制度」等相關策略。但是正如近年來,如雪印公司、赤福餅、白色戀人、比內雞等全國知名的老字號,陸續被發現商品標示不實等問題一樣,這些官方主導的策略,在企業「利益至上」及「追求利潤主義」前提下,經常暴露出其局限性的缺失。即使餐飲業者知道其食品的進貨處,但消費者並不清楚,為了彌補店家與顧客之間資訊的不對稱性,「綠燈籠」運動希望只有堅持以「誠實、信用」為宗旨的正直與踏實的商店加盟。因此,「綠燈籠」象徵以客為尊的經營者的「氣魄」與「決心」。許多加盟「綠燈籠」運動的店主表示,因而提高對於當地產品及國產食品的關心程度,並強調以「綠燈籠」表示對當地農家的敬愛。
由於「綠燈籠」運動是民間自主性運動,所以「綠燈籠」上「」的數目是由店長自己申報。若使用食材比率低於自家「綠燈籠」上已標示之「」數時,店長必須在自己頭上綁上寫著「反省」的布條,或以「剃光頭」等滑稽的方式自我處罰。
另一方面,「NPO法人-生活者的飲食安心協議會」也推動勸導消費者參與「綠燈籠後援隊」計畫。後援隊員的義務只有一項,就是「當看到有掛紅燈籠或綠燈籠的店時,毫不猶豫地進入綠燈籠的店消費」。同時,隊員平常消費的餐館和小酒吧等,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和舌頭詳加確認,對於確能信任的店,則勸導店主加盟「綠燈籠」運動,促使早日掛出綠燈籠。總之,協議會籲請饕客們「審判」周遭的餐飲店等,共同支持地產地消「綠燈籠」運動。
如此一來,「綠燈籠」加盟店可以確保常客,客源可以穩定成長,營業額也會隨之水漲船高,當地及國產食品的需求量也將隨之增加,當地的農業生產者也會因而變得更有精神,此一良性循環的結果,對於提高糧食自給率將可產生直接的貢獻。至2014331日止,全國「綠燈籠後援隊」共有4,535名隊員。
「綠燈籠」運動可說是日本史上頭一遭以提高糧食自給率為目的,由民間的創意,加上流通業者、餐飲業者及消費者的自發性參與,全面拓展開來的「全民愛用國產食品及飲食安全運動」。
此一自主性活動自2005423日到20082月上旬,將近3年之間,僅區區100家店加盟。然而,隨著20081月底爆發中國進口毒水餃事件,日本消費者對於飲食安全及食用國產食品的意願急速高漲。至20085月,在短短的3個月內,掛起「綠燈籠」支援當地產品的餐飲業者爆增,至520日,加盟店正式突破1,000家,812日突破1,300家,924日突破1,400家,1031日突破1,500家。至2014331日,共計3,484家,成長速度相當驚人。

三、我國提昇糧食安全相關措施
近年來,為降低加入WTO之衝擊,我國實施農業結構改善及農地休耕政策。隨著民國2002年加入WTO,市場開放之後,休耕農地面積持續增加,農產品貿易逆差也逐年成長,2011年達101.7億美元。而小麥及飼料穀物,有95%以上依賴進口,致使我國糧食自給率(熱量計算),2012年降到32.66%。另一方面,我國稻米、洋蔥、柳丁、大蒜、花生等農產品動輒有生產過剩之虞,致使我國農業發展長期陷入「不足中過剩、競爭力不足」之窘境。
2008
9月間,中國毒奶粉事件蔓延至全球,台灣亦不能倖免。國內許多知名通路商及零售業者紛紛中箭落馬,也有中小企業因而關門大吉,消費者更是陷入戒慎恐懼的地步,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全民及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議題。
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的糧食安全體系,以確保生產收益及全民健康,實為當前施政的重大課題。一般而言,糧食安全包括下列三大安全層面:(一)糧食安定供應(數量安全)、(二)建構安全農業(品質安全)、(三)確保生產收益(收益安全)。
為安定供應充足的糧食,政府積極活化休耕農地,擴大生產,穩定內需。為建構安全農業,政府配合節能減碳,提倡合理化施肥,並行推動吉園圃、有機及產銷履歷農產品,期能建構完整的農產品安全體系,提供新鮮、健康、安全農產品,確保農民收益,並保障消費者飲食安全。為確保生產收益,政府規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鼓勵農業企業化經營,提高競爭力。
儘管如此,政府資源有限,民間力量無窮,光憑政府部門的力量,並無法完全解決社會及經濟問題,仍須借助相關業者及消費者等民間的無限力量,方能克竟全功。今後農業的持續發展與糧食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亦然。

四、小結
1980
年代之前,為保護國產企業,台灣曾走過「愛用國貨」的時代,當時的「大同歌」響遍全國大街小巷,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廣告歌。當年,憑藉全國上下一心、共體時艱,全民共同攜手走過貧窮的時代,促使台灣經濟蛻變成功,創造出傲視全球的經濟奇蹟。
當前適逢全球糧食及能源價格高漲的時代,對於低糧食自給率的台灣而言,農業遭受的衝擊與國人蒙受食品安全的威脅要比其他國家來得嚴峻。為突破困境,開創新局,日本「綠燈籠」地產地消與愛用國產農產品運動,透過供應新鮮、安全的優質國產農產品,以創造產品特色,提昇糧食自給率與競爭力,並獲取流通業者與消費者的信賴支持,似為有效的因應策略之一。
為提高糧食自給率並確保食品安全,各級政府應規劃、誘導消費者團體配合節能減碳政策,積極推動「縮短食物里程」之地產地消運動與食農教育,呼籲消費者及相關業者減少消費高耗能、高耗資源(如下所附環境金字塔圖)、長途運輸進口的農產品及原物料,並協助農漁會、農業合作社場等農民團體全力輔導會員()進行「負責任的農業產銷活動」,供應新鮮、安全、優質的在地農產品。

農漁會及農業合作社場應以地產地消運動的基地自居,扮演全國安全食材發號司令者角色,輔導農民落實生產符合安全基準,並可追溯產銷履歷的優質、安全農產品;同時,與消費團體及消費者保護團體合作,推動地產地消、愛用國產農產品運動及食農教育,喚起全民愛鄉愛土、關懷農業的情懷,提高對國產農產品的信賴、支持與愛顧;並與流通、餐飲業者策略聯盟,提供新鮮、安全、優質的國產農產品作為食材,讓全民確能免於問題食品的威脅,並能終生安心享用安全、健康的故鄉口味。

附錄二:第242526JA大會主題及有關地產地消與食農教育之決議
24JA大會於20061010日至11日在東京澀谷區NHK大會堂舉行,共有全國各級農協代表2,500人出席,該屆大會主題為「為實現與農共生的世紀-建立聯結『食』與『農』的活力農協」,大會所達成之方針、策略及20103月底前應達成之目標與農民市場、地產地消有關者如下:
1.
提供安全、安心的農產品:透過適切的生產管理及徹底的產銷履歷紀錄等,提供安全、安心的農畜產品。2010年目標為:所有的農協必須徹底執行農藥等生產資材的適當、正確使用、販賣的所有農產品必須進行適當的生產管理,並全面實施產銷履歷。
2.
支援日本的糧食供應:(1)培育日本農業的專業經營者、安定供應國產農產品、提高糧食自給率。(2)支援新加入從農者、退休從農者、高齡者、婦女等多元農業生產者,並擴大專業經營者的耕作規模。(3)依據農業環境規範及良好農業規範(GAP),積極推動環境保育型農業。(4)保育農地、用水、生態系等地區環境,保護美麗的景觀。
3.
提供可以體驗並能實際感受到食與農的卓越性的機會:(1)透過提供市民農園、農業體驗活動,確保能真實感受自然和生命的重要性,及栽培食物的辛苦與喜悅的機會。(2)以當地產品供應學校食材和農民市場,透過地產地消,學習在地的糧食與原料,培育愛鄉愛土的心。2010年目標為:全部的JA實踐食與農的體驗與教育,使用在地農產品供應學校食材等「食與農教育」。
4.
支援地區生活:○1推動以健康和福祉為中心的高齡者支援活動。○2提供地域的利用者及消費者,具有魅力的商品與服務。2010年目標為:全部的農協支援以下相關事業活動:○1支援地區志工活動、○2高齡者生活支援事業、○3照護保險事業、○4支援精神狀況良好的高齡者配套措施。

25JA全國大會於200910月假東京NHK大會堂舉行,以「創造大轉型期的新合作-農業復權、地區再生、JA經營的變革」為大會主題。大會議決通過JA團體應積極作為,以發揮相關功能的具體配套措施,其中與地產地消、食農教育有關的具體配套措施包括:
1.
透過與消費者的聯繫合作,促使農業復權:實踐的具體對策包括:(1)擴增農業生產額與所得。(2)藉由活化農地與支援專業經營者,強化自給力。(3)形成國民共識。
1)擴增農業生產額與所得方面:增大農業生產額與農業所得,喚回農業與農村精神。為此重新評估、制定「地區農業策略」,同時,建構JA團體從生產、流通到銷售一體的產銷策略。推展以JA農民市場為中心的地產地消運動,並建構JA團體一體的「JA團體安全安心網絡」。同時,評量國民的共識,推動新的農畜產品貿易規則與確立政策的支援。相關配套措施包括:○1擴大農業生產額與農業所得、○2建構地區安全安心網絡與地產地消、○3建構JA團體一體的安全、安心網絡、○4生產安全、安心與關懷環境的國產農畜產品、○5降低生產資材成本配套措施、○6建立為增大農業生產額與農業所得的政策支援、○7為增大農業所得,配合地區與品項特性擴充生產、○8發展都市農業與保全都市農地。
2)有關藉由活化農地與支援專業經營者,強化自給力方面:JA團體應強化農地有效利用相關措施,並重新評估地區農業應有的作法,強化對家族農業經營、生產者組織、村里營農組織、法人、新從農者等多元經營者的支援。同時,從維持地區農業的觀點,在對JA經營全體的影響與會員同意的前提下,由JA推動農業經營等相關措施。相關配套措施包括:○1制定農地利用長期願景、○2JA為主體的農地有效活用、○3支援地區的多元農業經營者、○4支援認定農業者、村里營農組織、農業生產法人等專業經營者、○5支援新進從農者、○6透過JA出資型農業生產法人及JA本身推動農業經營之措施、○7支援地區居民及NPO法人等從事農業、○8建構「經營者、農地、新進從農者」的綜合推動體制。
3)形成國民共識方面:促進消費者與實際需求者對於全世界糧食供需緊迫狀況、日本的糧食生產現場實際狀態及支撐農業多元功能的JA團體的理解,並積極推動地區一體的「JA食農教育」。同時,將「大家的良好飲食計畫」以全民運動的方式積極推動,促進國民對於對國內農業的理解,並形成共識。相關配套措施包括:○1形成國民共識的相關配套措施、○2促進對農業多元功能的理解、○3推動地區一體的「JA食農教育」、○4促進國民對於對國內農業的理解。
2.
透過JA綜合功能的發揮,促進地區再生:實踐的具體對策與地產地消有關者為(1)綜合支援會員與地區居民的生活。(2)以「食與農」為主軸活化地區社會。(3)地區環境問題之配套措施。
1)綜合支援會員與地區居民的生活:在地區經濟萎縮之際,為了防衛會員與地區居民的生活,JA應發揮綜合性功能,廣泛提供各種事業與活動,透過創造新的合作,貢獻地區的再生。同時,透過支援新從農者等JA生活活動,創造社區企業等,提供就業場所,並致力於確保安定的就業機會。
2)以「食與農」為主軸活化地區社會:在國民對於糧食、農業的關心程度日益高漲中,制定「JA食農教育計畫」,並致力於推展食農教育相關活動,促進國民理解「食與農」,並將JA愛好者組織化,以達成活化地區之目標。相關配套措施包括:○1推動地區一體的「JA食農教育」、○2透過市民農園、體驗農園發展地區社會、○3透過城鄉交流活化地區。
3)地區環境問題之配套措施:JA係以與自然環境共生為基本的農業為基礎,對於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從辦理活動與事業兩方面主動辦理相關配套措施。特別是支援有關「JA女性環保生命宣言」的女性組織相關活動。相關配套措施包括:○1推動生活相關活動的環境保育活動、○2JA事業推動環境保護活動。

26JA全國大會於20121010日及11日,假東京台場格蘭太平洋飯店召開,共有來自日本全國各地JA代表3,000餘人出席。
為實現10年後JA的目標型態,本屆大會主題設定為「連結下一代的合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及富裕且容易生活的地區社會。大會共分成「農業」、「地區」、「經營」、「廣宣」、「教育」等5個議題,召開分組會議,分別確認實踐大會相關決議的必要性與主要課題,並議決JA團體相關措施的基本方針。
大會主題透過達成3大核心目標,建構10年後JA團體的目標型態。3大核心目標包括:(1)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因應消費者的信賴,支助地區農業成為可以持續發展,並能安定供應安全安心的國產農產品,提升農業所得。(2)實現富裕且容易生活的地區社會:藉由JA綜合事業,分擔地區生命線的部分責任,以合作力量,對實現富裕且容易生活的地區社會做出貢獻。(3)發揮合作組織的角色功能:與下一代共同合作,以食與農為主軸,扎根於地區的合作組織而存在。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富裕且容易生活的地區社會,JA團體提出4大實踐策略,包括(1)實踐JA地區農業策略、(2)實踐JA地區生活策略、(3)實踐JA經營基礎策略、(4)促使國民理解的廣宣活動。各項策略的實踐措施如下:
(1)
實踐JA地區農業策略:○1JA與農業者共同合作,擬定地區的農業及農村未來願景(地區農業經營願景),並以JA分部為據點,全力支持各地區所有的農業者(年輕、老手、女性)充分溝通後,所描繪出的「人與農地計畫」等地區農業經營願景。○2連結下一代,培育、支援新的農業經營者,並輔導都市青年與退休歸鄉者,從事農業,同時提供僱用與研習機會、農地仲介、農機租賃等服務,並支援其農業產銷經營。○3集結農地予專業經營者擴大經營規模,並透過地產地消、擴大直銷及推廣市民農園等措施,與行政機關合作,借助外部力量,促使農地充分活用。○4專業經營體為「連結下一代的合作」的主角,由年輕人組成的專業經營體本身是JA的出資者、使用者與經營者,激發其「自己的JA」觀念,並與JA建立夥伴關係。先由JA農業指導員訪問專業經營體,並由JAJA聯合會根據專業經營體與產地的的意見、意願、經營與生產狀況及課題等,對實際需求者進行「銷售提案」,並根據市場及實際需求者的需要,對專業經營體進行「生產提案」,合作推動行銷策略,並由JA團體主導,強化行銷,以提高專業經營體所得。○5為振興地區農業,與兼業農、專業農及自給式農家等多元經營者合作,發揮農地與農業用水管理及地產地消等功能,並支援以農民市場為中心的地產地消活動,同時與都市地區的消費者、JA與聯合會合作,利用農民市場與網路行銷等,傳遞具有魅力的地區飲食、農業、生活型態與農村文化相關資訊,建立「地區與農業的理解者及贊同者」合作關係;同時與當地企業團體合作,推動農產品6級產業化,建立地區品牌,提高附加價值,提高所得。○6向消費者保證,確保糧食安全並提供相關資訊:牛肉與稻米應遵照法律規定全面實施產銷履歷制度,各產銷組織應確實按照各作物品項,徹底進行風險管理,於農場、集貨場及運輸各階段,由生產者與JA共同推動相關安全對策,確保糧食安全。
(2)
實踐JA地區生活策略:○1發揮JA綜合事業的地區生活活動與事業功能,支援「食農教育」及高齡者生活相關活動,並配合行政機關的災害防救對策,制定「JA的地區生活策略」,分擔地區生命線的部分責任,建構以地區互助為基礎,遇天災時,能適時因應的地區網絡。○2JA的分部、農民市場與照護中心為交流據點,推動「JA的地區生活策略」。透過JA與地區居民的交流、都市與農村的交流、姐妹JA間的聯繫合作等,推展事業,活化社區。○3在住慣了的地區日常生活圈內,提供地區醫療、照護、預防與福祉服務,並與當地行政機關、產官學、NPO團體合作,建構地區安全網(含照護系統)。○4JA團體結合會員及地區居民,在各地區共同推動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最大限度地活用太陽能與小水力發電及生質能源等地區能源資源,並以女性組織的「JA女性環保生活宣言」為基礎,推動日常生活環保運動(如使用環保筷、環保袋、廚餘回收利用等)及節省能源運動(如節電、節水、減碳等),實踐非核家園的循環型社會。
(3)
實踐JA經營基礎策略:○1強化因應會員的世代交替、農地與資產的繼承、農業與生活各方面需求等,制定扎根於地區社會的JA經營策略,強化JA分部、農民市場、醫療照護中心等,與會員直接接觸的部門,推動對於會員及地區居民而言,具有魅力的JA事業與活動。○22012國際合作組織年為契機,提供會員及選聘任人員重新學習JA理念的機會,培育在日常工作中,能落實合作理念的「人才」,並營造「有活力的JA職場」。○3透過JA各種組訓活動,活化會員的學習及教育活動,並支援、輔導青年部、婦女部、新婚女性等多元化組織及其活動,鼓勵年輕經營者及女性農業者加入JA為會員,同時培育贊助會員成為地區農業與JA的後援團體,強化與JA的良好關係,以擴大會員組織,俾利連結下一代的合作。○4推動女性參與JA的經營決策,以利從女性的觀點,建立更符合地區需求、更能有效扎根於地區社會的JA事業及活動。20132015年女性參與JA經營決策的目標值為:正會員25%以上、會員代表10%以上、各JA理事2名以上。○5強化JA經營體質,提升經營的健全性,確保JA各項事業持續成長。
(4)
促使國民理解的廣宣活動:○1傳遞易懂的資訊,讓國民及消費者了解JA對於糧食、農業及地區各方面所推動的相關措施。推廣與消費者有切身關係的「大家更好的飲食計畫」主題等,為全體JA一體感的廣宣活動。○2以飲食與農業為主軸,與消費者團體、醫療團體及其他相關業界合作,建構安全網絡,在「農為國本」大義之下,與各地區相關團體共同推展保衛「生命、生活、地區」運動,並將之擴大為國民運動。○32012國際合作組織年為契機,加強合作組織之間的聯繫合作,解決地區社會相關問題,並積極與國外農業團體合作,共同因應世界糧食與環境問題等。

附錄三:農業體驗教育活動類型
日本的農業體驗教育活動可概分為6大類13大項,如下: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MCBOSS&aid=1258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