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分析2016年新聞媒體社群流量,追求「粉絲數」還重要嗎?
2017/02/08 12:41:23瀏覽289|回應0|推薦0

分析2016年新聞媒體社群流量,追求「粉絲數」還重要嗎?

 [轉載自大數聚網站]

facebook-1084449_1920 

首圖來源:pixabay

就在我開始寫這篇文章討論2016台灣新聞媒體(不含聚合專區)臉書專頁的當下,臉書上的媒體生態正面臨一個不知道還重不重要的關鍵時刻:自專頁成立以來,粉絲數一直領先所有新聞媒體的蘋果日報,快要被東森新聞追上了。

蘋果日報3,488,623,東森新聞3,487,986。

粉絲數還重要嗎?

2008年臉書繁體中文版推出,台灣的新聞媒體,一如世界各國的同業,歷經了令人嘔吐的震盪。官網首頁到達率、廣告收入、發行量陡坡下降,而且不分媒體型態,只有早晚之別──印刷媒體早早就進入寒冬,電視則在2016各種OTT大舉進入市場後,才明白洗牌無可避免。

2009年2月,臉書正式推出「讚」鍵,按讚數馬上成為社群平台的貨幣。手腳快、認清形勢的台灣新聞媒體,紛紛投入臉書戰場。爭取粉絲數以擴大內容觸及、再轉換成官網流量、最後流量變現,是社群操作的戰略目標。大部分印刷媒體因為最早面臨生存危機,因此也最早投入,而網路原生媒體也開始投入社群競爭。

「讚」鍵既是用戶對單則貼文的互動表態,也是用戶追蹤臉書專頁的工具,而專頁的推出,是臉書為賺取品牌行銷廣告與貼文推廣費用的布局,自然是鼓勵專頁吸引愈多粉絲愈好。然而隨著各種專頁大量推出,臉書2013年不得不調整演算法,「讚」數不再具有主宰用戶動態牆露出機會的主宰地位;同年底,臉書更提供用戶取消追蹤專頁的選項;2016年,臉書乾脆直接調降專頁貼文觸及率,讓用戶能看到更多親朋友好生活動態。臉書專頁粉絲數至此重要性大幅下降。

然而粉絲數並不是就完全不重要了。

文章寫到這裡,蘋果日報粉絲數來到3,488,638,東森新聞3,488,071。

粉絲數代表什麼?

2016年7月,SocialMediaToday刊出一篇文章「臉書專頁粉絲數還重要嗎?」(Do Page Likes Still Matter on Facebook?),除了分析上文提及的粉絲數做為指標的意義轉變,還提醒:粉絲數重要性雖然不如過往,但不代表它就一文不值了。

首先,它會是用戶追蹤品牌的參考。在選擇要追蹤自己不熟悉的品牌專頁時,如果同一類型兩個品牌專頁粉絲數有明顯差距,那麼選擇粉絲數高的專頁是人之常情。

其次,粉絲數代表了貼文觸及的可能人數。粉絲數雖不再是社群操作戰略的唯一目標,但它還是重要戰略目標;一個2萬粉絲數的專頁和一個200萬粉絲數的專頁,就算貼文觸及率相同,但觸及的人數大大不同。沒有粉絲數,就什麼都別談了。

此刻的蘋果日報vs.東森新聞粉絲數,3,488,643 vs. 3,488,211。

粉絲數不代表什麼?

前面說過,早期衝粉絲數的戰略規劃最終是要導流,然後流量變現。但隨著臉書演算法不斷調降專頁貼文觸及率,導流效果也愈來愈低。貼文的高互動(讚、分享、留言),才能帶來比較活躍的用戶,而許多因為單篇貼文讚了某個專頁、成為粉絲的用戶,卻很可能再也沒有與這個專頁的任何貼文互動,也就是成為僵粉。僵粉對社群操作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粉絲數更不能代表貼文品質。我們常常聽到「內容為王」的說法,意思是好內容才是在社群生態系中存活的王道;可是到底什麼是好內容,那就很難講了。論據嚴謹?長度適中?社群與搜尋最適化?用戶體驗最佳?引發互動能力最高?專頁粉絲數對於這方面的判斷完全沒有幫助。

比方說,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專頁粉絲數最高的《蘋果日報》與《東森新聞》,大家覺得這兩家的貼文比較可信、嚴謹,還是比較有娛樂價值、情緒感染力?

說到這裡,兩家的粉絲數距離又更近了:蘋果3,488,650,東森3,488,298。

臉書導流能力持續下降

回到最根本來看,「臉書導流變現」這樣的社群戰略已經愈來愈不值錢,而且臉書的導流效果還愈來愈差。我們以2016年12月底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專頁粉絲數前10名為例來看一下。

首先,這10家媒體依粉絲數排名,包括《蘋果日報》、《東森新聞》、《ETtoday新聞雲》、《壹週刊》、《TVBS新聞》、《遠見雜誌》、《天下雜誌》、《中時電子報》、《自由時報》、《商業週刊》。

然後,我選擇Alexa與SimilarWeb兩項免費工具,看這10家媒體在2016年12月31日的社群導流效果,與2015年同期比較。前者有臉書流量比,後者只有包括各種社群平台的社群流量比,不過台灣上網人口使用的社群平台高度集中在臉書。

結果發現,在Alexa方面,只有《東森新聞》的臉書流量比高度成長,從2015年12月的14.3%成長到2016年12月的19.7%,其他全都下滑;如果細緻一點按月來看,《東森新聞》2016年臉書流量比的高峰在3月,達36.0%,然後是除了9月微升之外的一路下滑。所以雖然以12月同期比較,《東森臉書》流量比2016年看起比2015年成長,其實是過了高峰期長期下坡。

狼王Kevin Garnett -rex3

再以SimilarWeb來看,台灣綜合新聞媒體粉絲數前10名,只有《東森新聞》與《遠見》,2016年12月的社群流量比超過2015年同期,《東森新聞》是21%到70%的大幅上升,《遠見》則是53.1%到56.0%。然而按月來看,東森的高峰在6月79.3%,遠見是7月59.5%。

狼王Kevin Garnett -rex3

2016年,台灣的廣告市場,網路廣告首次超越電視,很可能重現當初超過報紙後一去不回頭的黃金交叉,顯示出不同媒體類型的生態變化。臉書導流與流量變現這些戰略方針,在網路廣告預期將持續擴大市佔的情勢下,不能說完全過時,但導流能力下降與流量變現貶值的趨勢,值得已經在專頁粉絲數有豐碩成果的新聞媒體思考下一步要怎麼做,才能把現有的粉絲結構調整成更具擴散能力,或更有付費潛力。至於新起步的媒體,粉絲數仍是入門功課,貼文沒互動,粉絲數就衝不上去,那什麼都不用談了。

最後,在2017年1月15日19時23分,東森新聞粉絲數3,488,734,蘋果日報3,488,732,東森新聞正式成為台灣綜合類新聞媒體臉書專頁粉絲數的霸主,蘋果獨霸臉書的時代,隨著粉絲數重要性下滑,正式結束了。

 

http://group.dailyview.tw/2017/02/02/%e5%88%86%e6%9e%902016%e5%b9%b4%e6%96%b0%e8%81%9e%e5%aa%92%e9%ab%94%e7%a4%be%e7%be%a4%e6%b5%81%e9%87%8f%ef%bc%8c%e8%bf%bd%e6%b1%82%e3%80%8c%e7%b2%89%e7%b5%b2%e6%95%b8%e3%80%8d%e9%82%84%e9%87%8d/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9135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