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acebook的社群效應與行銷魔力(3-1)
2011/08/18 12:40:12瀏覽144|回應0|推薦0

Facebook的社群效應與行銷魔力(3-1)

[轉載自東方線上/陳順吉]

一、前言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達與應用層面的多元化,網路越來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與網路的互動關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性。1990年代,人們在網路上以資訊瀏覽為主要行為,同時標誌著Yahoo!的興起;2000年代搜尋逐漸成為人們在網路上的主要行為之一,也造就Google成為網路巨擘,google一詞,不僅是公司名詞,也變是"搜尋"的動詞!到了2010年代左右,人們在網路上的行為更趨多元複雜,不僅是瀏覽、搜尋,還多了探索與社群的功能。因此,人們透過社群網站,編織著更複雜與緊密的關係網絡。這樣的行為改變,就行銷來說,是別具意義,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新的行銷創新模式逐漸成形。在本篇文章,即以Facebook為例,說明其社群效應,並論述透過Facebook平台如何塑造獨特與成效明顯的行銷魔力。

二、Facebook社群效應

Facebook可說是近年來全球成長最快的社群網站。具http://www.checkfacebook.com網站資料,從2004年推出後,Facebook至2011年6月19日止,全球Facebook會員數已經逼近六億九千萬人(688,907,740)。而Facebook在台灣成長也是非常快速,自2008年至今(2011年6月19日),Facebook在台灣會員人數已達9,799,780位,成長速度驚人。

除了成長快速外,Facebook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地方就是其所建構的社群網絡,而這正是建構Facebook行銷魔力的基礎。Facebook的社群網絡,有其Facebook平台特性,亦有社群網站族群(註一)的心理層面特性,說明如下:

(一)社群網站族群的心理層面特性:根據2011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最近一個星期內有上網的網路族群,與全體相較,他們在以下面向的特性更顯著:

1.從表一可以看出,相較於網路族群,社群網站族群更積極透過網路找尋生活相關資訊。此外,社群網站族群從網路找尋相關資訊的方式更多元,除了網路搜尋,閱讀網路族群的部落格、看網路族群評鑑等的比例亦比全體網路族群來得更明顯。

2.從表二可看出,相較於全體網路族群,社群網站族群透過自己的網誌、MSN、Facebook等與朋友分享心情或交流資訊,並且透過網路社群擴大交友圈、透過交友得到認同感與自我肯定的比例,明顯高於全體網路族群。

有趣的是,社群網站族群具有以上所述的「積極在網路上蒐尋資訊」、「分享資訊與心情」、從而「透過網路社群建立起認同感與自我肯定」的特性,其實正是Facebook之所以快速成長的關鍵。當然,類似Facebook等社群網站提供一種新的分享模式,以貼近社群網站族群的需求,亦是網路族群型塑上述行為特性的環境。由此觀之,網路族群的「需求」與Facebook等社群網站「供給」社群分享界面,正是社群效應興起的關鍵。

文章資料來源連結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555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