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傳統戲曲──福建地方劇種──閩劇前身之一──[平講戲]
2020/07/05 00:30:39瀏覽575|回應0|推薦12

平講戲說的是閩東語, 與閩南語有相通之處, 我發現自己竟聽得懂不少。其表現方式與高甲戲或歌仔戲也頗。


*****************

中華傳統戲曲──福建地方劇種──閩劇前身之一──[平講戲]

 

 

平講戲,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戲文的高腔劇種,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代初年,起源于屏南,流傳在甯德、福州地區。由於唱詞和對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講話,故稱“平講戲”,是閩劇的前身之一

平講戲是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的

清末民初,平講戲盛極一時,民國26年前後,農村戲景漸衰,加上新興閩劇的流入,平講戲式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講戲一度復蘇。

 

平講戲多吸收當地民歌俚語,演出內容大多表現愛情婚姻和勞動生活。代表劇碼有《雙封侯》、《雙狀元》等,此外有折子戲《樓臺會》、《雲頭送子》等。

平講戲的音樂源於民間歌謠,吸收四平腔以及亂彈的逗腔、洋歌等唱腔,以語改腔或改腔用語;一人唱,眾人和,逐漸形成地方特色。

主要樂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魚鼓、手鼓、手鑼等,其早期的樂器因陋就簡,方便實用,特色樂器有刀鞘板、無月大鑼、毛胡、平面低音鑼、指呐等。

平講戲角色分為小生、小旦、老生、大花、等行當,著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戲”之稱。

歷史上平講戲多數是以村名或班主姓名為班名,如“潘光蠻班”、“際水班”、“棠溪班”等。  

200867日,屏南平講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福建省福安市申報的平講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歷史]

平講戲,形成于清代初年,系閩劇前身之一,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屏南、古田、寧德、長樂、福安、柘榮等廣大城鎮。該戲最初以“地下棚”形式演出,演員化妝成戲中的各種角色,敲鑼打鼓,沿村演唱;也時常在曬穀坪或街頭空地上拉草繩圍成圈,演員在圈內演戲,觀眾站在圈外觀看,故戲班被稱為“牽草索班”或“地下棚班”。這種演出多系業餘、季節性的,唱腔屬“洋歌”調,道白用福州方言,故稱“平講戲”,以別於用官音演唱的四平戲、徽調、亂彈、京戲等外地劇種。

 

清乾隆初年,屏南縣謝厝村組織有平講班。

清中葉到光緒年間,是平講班發展、興盛時期。在屏南縣熙嶺鄉,有一個世代相傳的潘姓平講班,該村的平講班可追溯到“潘光閩”班。繼“潘光閩班”的是“潘永萬班”,繼“潘永萬班”的是“潘永玉班”。

從清咸豐至同治末年(18511874年),僅屏南就有63個村成立有平講班,其分佈的村落超過全縣一半。當時較有名的是黛溪鄉的“一衡班”,被譽為“平講一”。

 

清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是平講戲最鼎盛時期。在福州城裡相繼出現“寶發班”“舊仕梅班”“新仕梅班”“三仕梅班”等,均以班裡名角命名。

清宣統二年(1910年),連江縣矩庾鄉餘二二出資一百銀元,到福州聘請平講戲藝人弟司,到連江縣餘氏祠堂設館,招收鄉里農家子弟13人,辦起“群樂班”,很受歡迎。

 

宣統年間(19091911),平講戲開始與儒林戲、江湖戲結合融匯,俗稱“前三合響”,開始形成閩劇的雛形,而作為獨立聲腔劇種的平講戲,在外縣城鄉依舊存在,但已漸趨衰落。

 

民國2年(1913),連江縣城舉人吳光庭、文人游次野聘請福州平講戲藝人魏華禮設館于矩庾宮,招收城裡良家子弟等排演《拜塔》《紫玉釵》《王昭君和番》等。這些劇碼系從儒林戲移植來的,說明儒林戲已與平講戲相結合。

 

民國7年(1918),塘後村林大妹與長汀村依玉、東湖村依其,合資創辦“齊天樂班”。該班演出《龍鳳金耳扒》《六國相》《沉香破洞》《甘國寶》等劇碼,還到福州、長樂、福清、寧德、福安等地演出,培養出象“坑園生”“馬鼻旦”、黃秀清(老生)等一批藝人,尤其“馬鼻旦”以“一日三花鼓”而出名。

 

民國時期,閩劇已經形成,平講戲日益衰落,這些班社不久漸告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僅存福安、霞浦、寧德和屏南縣4個農村業餘平講戲班。為挖掘、搶救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1956年至1964年,福安地區(現為寧德地區)多次舉辦農村文藝會演,霞浦縣代表隊演出平講戲《贈寶鏡》,福安縣代表隊演出平講戲《姐妹看花燈》,甯德縣代表隊演出平講戲《草鞋公趕子》等劇碼。

 

19603月,福安縣成立平講戲劇團,老藝人與青年文藝工作者通力合作,挖掘、記錄傳統劇碼23本,曲調23支,整理演出《採桑》《贈釵》《斷橋》等折子戲,於19605月參加省青年戲曲演員匯演。

1961年,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而解散。

1976年以後,福安縣康厝公社(鄉)鳳陽大隊(村)、社口公社(鄉)牛山彎大隊(村)、穆陽公社(鄉)外陽大隊(村)恢復成立業餘平講戲班。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最後一個民間業餘團體—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平講班散班,平講戲基本在閩東北範圍內消亡。

散班後的平講戲藝人紛紛轉行,一些平講戲藝人轉向亂彈表演  

2002年,屏南縣成立地方戲劇研究辦公室,並對全縣地方戲劇保留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後,組織平講戲藝術搶救專項工作組深入棠口鄉漈頭村、熙嶺鄉四坪村等32個平講戲重點村,開展平講戲藝術全面摸底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工作。

2006年,“中國四平戲(高腔)學術研討會”在屏南召開。張賢樓、張賢讀等人將漈頭村的平講戲老藝人、閩劇團退休藝人召集起來,重新組建漈頭平講戲劇團,開始排演平講戲,在向屏南縣有關部門申請參加研討會的同時,請求屏南縣宣傳部幫助解決服裝、道具等問題

2014726日,福安市首個“平講戲藝術活動基地”在富春公園休閒長廊舉行揭牌儀式。為更好地傳承與發揚福安平講戲,福安市擬建設6個“平講戲藝術活動基地”

 

 

 

[唱腔]

平講戲音樂屬高腔系統,由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分為平講、江湖、小調和其他雜曲,用閩東北或福州方言演唱,平白如講,通俗易懂,極具特色。

分平講、江湖、小調和其他雜曲四個部分,用閩東北或福州方言演唱,平白如講,通俗易懂。主要曲牌有:

 

(一)平講

  平講,也叫洋歌,源于閩東北民歌,由“柴牌”和“訴牌”組成,屬板腔體,“一人唱,眾人和”(俗稱“掏嶺”)。  (1)柴牌又分“慢板柴牌”“平板柴牌”“急板柴牌”“長尾柴排”和“柴牌調”五種。

 

  (2)訴牌又分“訴迭”和“慢板訴牌”兩種。

  

  柴牌迭是由訴迭與各種柴牌聯串頭用而得名,常用於敘事和抒情。

 

(二)江湖

  閩東北民歌揉合外來聲腔四平、徽調、亂彈、囉囉等衍變而成。有“南柯調”“南柯迭”“平板訴牌”“緊板”,為羽調式,一眼板,單曲反復演唱,適於大段敘述,是平講戲唱腔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平講戲每戲必唱一曲《四平仔》,以示繼承“江湖班”的唱腔,不忘師承之義。

 

(三)小調

包括本地民歌和方言化的外來民歌,這部分唱腔、風格與“洋歌”“江湖”有所不同。多用歌舞場面或戲中的說唱,表演。有“看燈調”“琵琶調”“遊春”“打花鼓”“過關”“採茶調”“十不親”“看花”等。

 

(四)其他雜曲

來自亂彈的“漁婆歌”和“紐絲”“斜調”“八仙調”“平調”“橫調”“奈何調”等。來自逗腔的有“花園調”“急板”“倒板”,來自洋歌的有“賞花”“山坡羊”“趕船歌”,來自梆子的有“滂水調”等。演唱時,前臺一人幹唱,後臺齊幫。唱詞每句中間都有二三處穿插“唉”音嘆詞,尾句三字多由後臺樂隊與演員幫腔。

 

[器樂]

以吹牌、鑼鼓經和少量文樂為主,樂曲均來自“江湖班”。

樂隊共6人,分軟爿(管弦樂)與硬爿(打擊樂),各3人。

樂器伴奏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用笛子、嗩呐、毛胡、京胡等;武場用魚鼓、低音鼓、小鑼、平鑼、平鈸等。

 

[角色行當]

平講戲以“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特別注重“三小戲”的表演、至其後期,因受其他外來劇種的影響,角色行當逐步增加,豐富起來,發展成九角十二角,共分三行十四人角。

1)生面行(白麵行)正生、小生、武生、貼生、老生(外)

2)旦面行(包頭行)正旦、小旦、花旦、武旦、貼旦、老旦

3)淨醜行(花面行)大花、二花、三花

此外,還有雜角行,如扮演兵卒、店家、稍公、地保、廟祝、小和尚、車夫等劇中的次要人物 [15] 

角色行當常可相互替補,人物與行當之間規定不特別嚴格;但長班每班有50多人、如福安的“新長興” (長班有54人)、福安新玉春有48人。

 

[身段科介]

丁子步、蓮花步、挪臺步、扭頭、捏指、盤腿、撇嘴、扮鬼臉等,是平講戲的基本功。

 

[特色技藝]

 

平講戲表演風格崇尚真實自然,特色藝術有“蓄氣”、開“殼箱”和真刀真槍表演等。“蓄氣”是表現劇中人物遭到不幸、受到驚嚇或死亡時,將臉轉向後臺,快速在兩頰抹些茶油,然後吸氣入胸,把鼻凹下去,眼珠先動然後不動,呼吸停止,仰倒於地,表示暈厥或死亡。開“殼箱”是宋元南戲傳下來的古藝術,“殼箱”內裝老郎爺像、老財神、魁星、雷神、五鬼以及虎、牛、狗等面具,是表演神話人物和動物時使用的。是中國古老儺舞在平講戲地方劇種的一種遺存。

使用真刀真槍表演也是平講戲的一大絕活。表演的真刀真槍有排刀、樸刀、腰刀、鋼劍、長矛槍、長蛇槍以及鋼叉、木棍等,在舞臺表演對戰時,必須按照後鼓板指揮,以板眼表演武打動作,絕不能打錯一板一眼,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服裝]

平講戲的服裝也繼承了民間小戲簡樸的特色,沒有堂皇、豪華的綾羅綢緞大製作,而是用一般的印花土布縫製,加以少量綢帶裝飾美化而已。如生衣僅在前後襟繡一朵小花,旦角即加彩色鑲邊,青衣以白布鑲邊。平民百姓則穿接近民服的斜襟衣,間以黃、白、灰、黑等顏色而已。而官服雖有紅、蘭、黑、白、綠之分,也都不豪華

 

[主要分類]

平講戲的劇碼,主要從江湖十八本發展起來,傳統劇碼有“三十六本頭”,後期發展到50多個劇碼。常演的劇碼有《雙封侯》《雙狀元》《贈寶塔》等,此外有折子戲《樓臺會》《小方卿唱道》《雲頭送子》等。

 

從江湖班傳入的劇碼有:《雙封候》《雙綾帕》《雙金花》(又稱《雙狀元》)、《雙串錢》《雙玉杯》《雙救駕》《雙釘判》,合稱為“七雙”戲。

《贈寶塔》《贈金釵》《贈寶鏡》《贈寶爐》《贈寶刀》《贈珠球》《贈白扇》(又稱《白扇記》)、《贈三寶》,以上劇碼合稱“八贈”戲。

 

還有“二十一雜”戲,如《兩登科》《兩重恩》《三官堂》《三義緣》《七封書》《鈺寶帶》《玉麒麟》《牙牌會》《鴛鴦帕》《失金印》《種葵花》《錦裙會》《南柯山》(又稱《朱賣臣》)、《義男恩》《探關山》《八寶帶》《清風亭》《三奇緣》《七國志》《花針記》《三仇恨》。

 

從亂彈戲改編的劇碼有:《虹橋路》《古賢閣》《摩天嶺》《棋盤山》《紅裙記》《鴉片記》。

 

 

 

 

 

福安平講戲(雙玉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553251/

 

马匹卜驳妻(200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7553080/

 

《拾玉镯》(片段)

http://m361t.scb8.com/vxswmdlw/923774452/

 

八闽民间稀有戏曲剧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480336/

 

《白扇诗》《赠金钗》

http://m361t.scb8.com/vxsgrfcv/434911058/

 

參考/引用資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3%E8%AE%B2%E6%88%8F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yzrgoz.html

 

https://m.xiquwenhua.com/xiju/zhishi/410.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pybn4kp.html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9-05/24/content_1184809.htm?div=1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rientExpress&aid=13834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