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3 21:31:18瀏覽1534|回應0|推薦1 | |
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 本書的主角人物從一個內向、多病、憂鬱、厭世、落榜和貧窮,只有中學學歷的人,不斷自學以及與世俗價值觀抗爭,從圖書館員變成中央研究院院士。誠如李遠哲院長在序言所說:「對曹院士的生平與成就進行了初步的介紹,值得大家一讀。」 內容摘要 曹永和院士,生長在士林的書香之家,沈浸在士林的歷史之流,上天似乎給了他一些成為歷史學家的機會。但他卻憑著自學而成為出色的學者。他幼年跟父親學習漢文,也讓他體會父親愛讀書,成為往後自我研究的基礎。此外,祖母常告訴他:「祖先都是讀書人,教了很多學生,後來考上舉人、秀才。」這些良好的事蹟,無形中影響著他,使他一生珍惜做一個讀書人的價值,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的表率。 父親也教導他要讀經典之作,如〈四書〉、〈安徒生〉兒童文學名著,並鼓勵他讀課外書。又常帶他至圖書館參觀,以後他就懂得自己去那裡看書。除了唸書外,更注重品格的陶冶,有一次他在平野老師家讀書,每次洗手時,都會順便把洗手台清理乾淨,有一次被老師在無意中看到了,公開讚揚他。中學四年級以後,因他看了很多課外書,在想法上自有主見,所以決心追求理想,卻受到母親世俗價值觀的壓抑,使他成為孤獨、憂鬱的文學少年。 因為他是長子,母親依當時臺灣人社會價值觀,希望他學醫,他卻喜歡文學,尤其是歷史。理想遭到現實之沈重打擊,他就開始踏入社會工作,在工作之餘,他努力自修。他當時也加入由教會及社會人士所組織的「士林協志會」的文化團體,常常舉辦「讀書會」,邀請名人座談,介紹世界的文學、哲學思潮,鼓勵年輕人追求真理。與現今各地區所推行的「讀書會」並無兩樣。 當時認識太太張花子的大哥張鈺,雖然,婚姻經歷許多波折,但還是以自由戀愛方式完成婚姻,即「有情人都成眷屬」,令當時認識他們的人都很羨慕。正如本書所說的:沒有張花子,臺灣就沒有歷史家曹永和。當他八十七年七月九日,當選院士,回國時先去林口太太的安息墓園就可看出。當時他告訴跟來墓園採訪的記者說:「別人都說我是苦學有成,其實我只是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算不上什麼辛苦,真正辛苦的是我的太太。」 他的太太為了幫忙貼補家用,買好的營養品給生病的丈夫吃,她只好出去工作,因為她是基督徒,常常參加詩歌班,對音樂有了解,除了工作外,讓她兼差賺一些錢,因此,看重每一項事,將來都會用得著的,所以學習精神非常重要。 他不論在工作或病中,都在規畫人生的方向,他沒有學歷,也沒有想過要當學者,卻能夠在工作之餘,把臺大圖書館當成自己的大書房,自修苦學,慢慢走出另一條學術之路。在圖書館工作之餘,他也在臺大旁聽,找到臺灣史研究的方向後,再學習多種西方語言。 由於,他為人謙虛、有禮和良好的品格,不但結織一些臺大的教授,使他在臺灣史的研究上,擴大了在民族學、考古學的領域和知識。當時他也發表一些文章及論文,用日文發表寄給當時日本東京大學的岩生成一教授,而引發了一段師生緣,他是一位具有國際地位的日本歷史學者,並幫助曹永和院士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學金赴日本研究的機會。赴日研究一年,對他意義重大。 當初,他只想當個圖書館員,自己做業餘研究,沒想到也受到肯定。另外,他也有出國留學的興奮,因為這也算是圓了年輕時想要赴日留學的夢。民國五十四年,對他自學的研究生涯非常重要。在日本,他看到更多的資料和書籍,也打開閉塞與日本學界接觸,認識了很多學者和學術機構。在他心中,岩生成一老師除了對他個人的牽成之外,還留下了治史的典範:(1)嚴謹的態度,有根據才能講話。(2)寬廣的視野,以世界的觀點來研究歷史。(3)獻身的情操。(頁90~91)一個人的成功並非偶然的,除了另一半,還要有良師,加上自己的努力。在民國六十八年八月,聯經公司出版他第一本臺灣史著作《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至今仍是臺灣史研究的經典作品。 司馬瑞國之閱讀隨筆 讀完本書,真的感同身受,曹永和和其他人一樣並非生來就是聰慧的,是要經由努力才能達到成功,特別是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於一些有心向上的人,要全力以赴協助,曹永和是最佳典範。他好學不倦的精神,值得效法,又能以自學的途徑成為「臺灣史」的專家,這都要歸功於好學、肯學,用人格來作學問,而且「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精神。 社會上有多少人有「博士」頭銜,有誰像他那樣把握時間作研究,又不被利誘、權力所左右。因此曹永和院士的為人、研究精神,足以成為世人的楷模。而「為學當如群山峙、一峰突起群峰環。」與王雲五先生的讀書哲學、際遇不謀而合,令人敬佩。 其次,他們夫婦相愛的精神,也值得學習,她太太不會因為是千金小姐而拋棄體弱多病的丈夫,反而更加體諒,為分擔經濟,不惜犧牲自己,照顧家庭之外,還要工作。正如她的妹妹貞子說:「當年姊夫身體不好,如果沒有姊姊照顧,姊夫不會有今天。」,他們夫婦相親相愛的心,成為今日婚姻生活的典範。 法國畫家雷諾瓦曾說過:「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正是曹院士一生最好的寫照。也是人一生所必經的路,「先苦而後甘」。當今很多有名望的成功企業家,包括台塑的王永慶先生,統一的高清愿先生,以及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他們一生奮鬥的精神,與曹永和院士頗有雷同之處,更為我們立下最佳的典範。 93.5.1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