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基斯坦的「蛇人」部落
2011/09/12 15:38:20瀏覽1146|回應1|推薦1
引用文章傳說中的神秘巨蛇納布〈Nabau)

巴基斯坦蛇人部落一般都是相互通婚,子承父業。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女孩子在嫁人時,獲得的嫁妝通常是必不可少的“3大件”:一條強壯的眼鏡蛇、一瓶防止蛇咬的藥粉、一隻表演時作為配角的小狗。



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蛇人通常用袋子裝著蛇四處賣藝。據說有一項絕技表演就是讓一條毒蛇通過鼻子進入口腔,然後再從嘴裡爬出來。不過要想掌握這項絕技必須從小開始訓練,需要艱苦而漫長的過程。

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蛇人的另一個副業是賣蛇藥,凡是遭過蛇咬的人,將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蛇人提供的藥粉 放在棉布上蘸以蜂蜜或者牛奶,每月在傷口上敷兩次便可痊癒。

蛇類在南亞文化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那裡的人們不僅崇拜蛇,而且還把蛇視為 “神”的化身,而眼鏡蛇尤受崇敬。“舞蛇”在南亞已經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時至今日來到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觀光的遊客,每天仍然可以看到渾身纏滿了蛇的流浪藝人,他們身上的蛇能伴隨著笛子發出的樂聲翩翩起舞,為主人帶來收入。這些藝人就是南亞次大陸上一個古老而奇特的群體:“蛇人”。



當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從現在印度的加爾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 “蛇人”的足跡。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

歷史上的“蛇人”不斷遷徙,當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從現在印度的 加爾各答一直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都可以見到“蛇人”的足跡。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巴基斯坦政府在信德省南部專門劃出一塊保留地供“蛇人”部落居住,讓這 個傳承了上千年的藝術形式得以延續。


捕蛇 - 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誌

蛇人”群體被稱為部落,是因為這種表演藝術的從業者數百年來已發展出許多獨特的習俗和儀式。每當“蛇人”家族中有男孩出生,人們便在他身上滴幾滴有毒的蛇液。“蛇人”們相信這會幫助他生來便具備辨別蛇性的能力,並增強嬰兒的免疫功能。  

捕蛇是“蛇人”的看家本領,“蛇人”部落的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誌,便是獨自進山捕捉到一條蛇。在“蛇人”眼中,不會捕蛇的小夥子沒有結婚的資格,他們不但無法得到姑娘的芳心,永遠不能成家立業,而且還會被當做是辱沒門楣的“敗家子”。

每當春暖花開的季節,“蛇人”便四處覓蛇。為了表示尊重,在捕捉之前他們要和蛇用“說話”的方式進行交流,並且保證它們會得到照顧和保護,一年之後會被放生。



“蛇人”攜帶著一種類似中國笛子的獨特樂器,先是用它吹出悠揚的樂曲,讓蛇變得安靜,再用特製的金屬圈套住蛇的脖子,引誘它將嘴張大,然後以極快的速度將藏在蛇牙後面的毒囊取出。

對於“蛇人”來說,蛇就是生活的依靠,因此它們就如同自己的親人一般。但近年來一些 “蛇人”為了賺錢,開始大肆做販賣蛇類的生意,例如一條眼鏡蛇能賣到400盧比(1美元約合43盧比),沒有毒性的普通草蛇則按其重量定價。由於蛇渾身上下都是寶,蛇皮可以做鞋子和皮包,蛇膽可以入藥,因而吸引了眾多的皮貨商和醫藥商。

不過,那些堅持古老習俗和傳統的“蛇人”堅決反對這種“數典忘祖”的做 法,他們認為“蛇人”可以用蛇來賺錢,但絕對不可以賣蛇或殺蛇,因為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蛇,“蛇人”部落也將徹底消失。

巴基斯坦蛇人部落的“蛇人”通常用袋子裝著蛇四處賣藝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633976
 引用者清單(1)  
2012/11/14 09:02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蟒蛇「隱形」交配 屋頂下起「小蛇雨」?!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越南人蛇共處的麗秘蛇村
2011/09/12 15:44


蛇在東方人的觀念中一直是1個文化象徵,許多人懼怕蛇,但在河內的1個村落,人與蛇卻世世代代共同生活。 這個村落名叫麗秘(Le Mat),位於龍邊郡(LongBien)越興社(Viet Hung),有900多年的歷史,是遠近馳名的「蛇村」。這裡的每戶人家都以養蛇維生,他們養蛇、吃蛇,也十分了解各種蛇類的特性。 這個村落約有370位村民以養蛇為業,而麗祕村也有多種「蛇肉」料理,不僅如此,甚至有許多旅客來麗祕村是為了找到有關蛇的補藥,因為一般民眾相信蛇肉有治療的功效,而且蛇的毒液可以防止癲癇。 除了麗祕村之外,越南北部的永福省(Vinh Phuc)也有另一蛇村永山村(Vinh Son),但與麗祕村不同的是,此村的人專養毒蛇。村民表示雖然毒蛇是他們的賺錢工具,但他們其實也十分畏懼,「生於業,死於業」,已成為村民的職業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