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小龍之死真相調查
2009/12/22 14:13:32瀏覽7882|回應0|推薦6

  1973年,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爾博物館被盜;5月,美國總統尼克松深陷“水門”醜聞;7月,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落成……就在悉尼歌劇院落成的第二天,也就是1973年7月 21日早晨,香港《晨報》刊登了一條讓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新聞:當紅功夫巨星李小龍於20日晚11時30分在伊莉莎白醫院突然逝世,年僅33歲。

  消息一經發布,整個香港為之震驚,很多人不願相信鋼筋鐵骨的李小龍會在人生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撒手人寰,很多人覺得這是報紙在惡意炒作,是假消息,但是很快,香港《快報》《明報》陸續登出了李小龍去世的消息,一代武俠巨匠金庸先生也親自提筆撰寫社論緬懷李小龍,寫下了“一顆光芒四射的彗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感慨。是的,李小龍就像一顆奪目的彗星,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讓全世界都為他的光芒所照耀。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詞匯都不足以表達全世界龍迷對李小龍的哀痛之情。人們不得不相信,銀幕上那個“壯得像一頭牛”、“有著強壯脊背和發達肌肉”的功夫巨星的確離他們遠去了。從香港到東南亞,從夏威夷到好萊塢,不只是李小龍的影迷,全世界都對李小龍的死給予了極大關註。那些曾經與他共事過的,那些曾經與他較量過的,那些對他持有非議的,都以各種形式通過媒體表達了對一代功夫巨星的追憶與哀思。

  是的,他走了,再也回不來了;

  是的,當時就是這樣,連老天都感動得哭了;

  是的,世界從此失去了李小龍,失去了一位電影巨星,一個功夫奇才……

  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在娛樂和武術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不論在生前還是身後;

  沒有一個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讓無數人為其魅力所傾倒,不論是黃皮膚、白皮膚、還是黑皮膚;

  甚至有不少人,在李小龍死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固執地認為他們的偶像依舊活著。他們不願接受李小龍去世的事實,他們日復一日地沈浸在李小龍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眼前閃動著的是李小龍矯健的身影,耳旁回蕩著的是李小龍那一聲聲發自丹田、氣沖雲霄的尖叫;他們學著李小龍的樣子耍雙節棍,挺起腰桿做人。

  李小龍死了嗎?沒有,他依舊活在銀幕上,活在記憶裏,活在人們心中。

  李小龍死了嗎?是的,他死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熱愛他的龍迷,離開了這個讓他為之奮鬥和瘋狂的世界,以一種最離奇,最瀟灑的方式離去,把無數的疑問和懸念留給了人們。

  李小龍的死帶給人們的震動是巨大的,在悲痛和悼念之余,人們開始關註事件本身。早在李小龍生前,與他相關的一切都已被曝光在聚光燈下——他的影片花絮,他的生活喜好,他的情感緋聞……可現在,李小龍突然死了,他的死因,他死亡的經過,就成了各界最為關註的焦點,媒體和龍迷們都迫切地想知道,身強體壯、沒有顯著病史的李小龍到底是因何而死。

  香港報紙最早是這樣報道李小龍之死的:“當紅功夫巨星李小龍,於昨日深夜11時30分在家中突然暈倒,李妻蓮達急送伊莉莎白醫院急救,不幸不治而亡。醫院方面未能確定死因,其屍已暫安放殮房,待醫官開剖驗屍結果……”

  這則報道從字面上看中規中矩,沒有任何問題,順理成章地把李小龍的死亡經過歸入了正常範圍之內。但是人們並不滿足於報道的內容,不論是全世界的龍迷還是媒體,也許在人們的潛意識裏,李小龍已非常人,他是功夫與電影的完美結合,也是當代中國人傳奇經歷的化身,他的死,絕對不會像這則報道上說的那樣平淡無奇——英雄,就該有英雄的死法,不論是慷慨偉大還是撲朔迷離;而媒體,就該有媒體的精神,就是不放過事件的每一個細節,深挖狠掘,將一切可能性公諸於眾!

  於是,全港媒體開始行動,大家似乎都已心照不宣——李小龍的死絕沒有那麽簡單!時間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頭條,頭條就是銷量,不放過李小龍身邊的每一個人,不放過7月20日晚的每一秒鐘,行動!

  香港媒體的敬業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李小龍去世一事上再次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細致分析、周密布置、分頭出擊,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李小龍之死調查行動”。

  按照常規路數,調查的對象應該集中在20日當天與李小龍有過接觸的人身上,也就是李小龍的妻子蓮達、李小龍的合作夥伴鄒文懷、李小龍的哥哥李忠琛。但是記者們很快意識到,想從他們口中獲得李小龍死亡經過的爆料幾乎不可能——在老謀深算、善於和媒體打交道的鄒文懷的授意下,李小龍的家人一致聲稱,李小龍是在自己的私人公寓中逝世。

  盡管如此,嗅覺靈敏的記者們還是從三人的“口供”中發現了明顯的漏洞:按照三人的說法,李小龍是在家中吃完晚飯前後感到身體不適,而後昏迷不醒,而李小龍逝世是在深夜,當中相隔好幾個小時,他的家人為何沒有把他送往醫院急救?
面對追問,鄒文懷等人仍想以“悲痛慌亂”掩蓋過去,但精明的香港記者豈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他們立刻發現,李小龍的家人都已在鄒文懷的“掌控”之中,想要從這只“老狐貍”嘴裏套出消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正面突破不行,那就迂回包抄,從別處下手!

  記者們很快找到了整個事件的一處薄弱環節,那就是醫院!最先動手的是《星報》記者,只不過記者們起先想查明的只是李小龍的死因,但卻在誤打誤撞之下挖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李小龍並非死在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當紅明星、他的紅顏知己丁佩的寓所!

  就在人們還沈浸在失去李小龍的悲痛、靜靜等候法醫驗屍報告的時候,7月24日,也就是李小龍死後的第四天,香港《明報》赫然在中英文版面上同時刊登了一個爆炸性的消息:“本報獨有可靠消息,李小龍死前昏迷地點,是在丁姓明星香閨內!”

  原來,《星報》的記者們在醫院救護車上打開了缺口:1973年7月20日晚上10時30分,九龍十字軍(救護車)總部接到了一個求救電話,並很快通知馬頭湧消防局派43號救護車前往筆架山道67號碧華園3樓A2座進行救助。這個地址,正是丁姓明星,即當紅影星、李小龍的紅顏知己丁佩的寓所所在!

  《星報》的記者和總編們立刻意識到,這是個比李小龍之死更有分量的獨家內幕——有什麽消息比明星緋聞艷事更具轟動性呢!為了求證事件的真實性,《星報》派出兩路人馬分頭行動,一路向政府相關方面求證,一路殺奔伊麗莎白醫院,尋找當事人取證。很快,兩路人馬先後發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政府發言人證實,7月20日晚,33歲的李振藩(李小龍原名)於當晚11時24分被送入伊麗莎白醫院;而當時在急診室值班的女警也稱李小龍入院的時間是在11時24 分。

  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李小龍是在7月20日晚11時24分從丁佩寓所被送往伊麗莎白醫院,隨後突然死亡!《星報》還對李小龍當晚的活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大意如下:7月20日晚7時左右,李小龍在丁某家中“閑談”,不久,李小龍覺得頭痛,就在丁某臥室裏休息。兩個小時後,也就是9時20分前後,丁某前往臥室想要叫醒李小龍,想要與他一同去見鄒文懷,不想李小龍全無反應,竟已昏迷在床!丁某大驚,連忙打電話請來一位私人醫生替李小龍進行急救, 卻沒能將其叫醒,於是只好將李小龍送往伊莉莎白醫院。李小龍入院後,其妻蓮達與鄒文懷才接得消息趕來,只可惜來遲一步,李小龍已然逝世。

  正如《星報》此前所期待的,這條內幕消息的披露在香港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終於在等待官方宣布李小龍死因前夕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也讓李小龍之死顯得愈發撲朔迷離。

  義憤者紛紛把矛頭指向了最初宣布李小龍死訊的鄒文懷,質問他為何要隱瞞事實。《香港郵報》在消息披露的當天,也就是7月24日率先發難:“李小龍死亡事件中,是誰在撒謊?”指出李小龍明明在丁佩家出事,而鄒文懷卻在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的在李小龍家門口向媒體宣稱李小龍是在自己家中出事,這當中又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鄒文懷這樣做,到底是出於何種目的?
 
  鄒文懷是在撒謊,但他的撒謊是為了維護李小龍的形象和照顧其家人的情緒。

  如果換個角度考慮,鄒文懷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理解了——李小龍是嘉禾旗下的當紅巨星,可以說,沒有嘉禾,就沒有李小龍,沒有李小龍,也不會有嘉禾的今天。鄒文懷很清楚李小龍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以來都對李小龍十分維護,“死在家中”,可以說是對已經去世的李小龍最後的安慰和保護。另外,李小龍是有家室的人,一個當紅巨星不死在親人身邊而死在情人家裏,並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一旦曝光,也會讓李小龍的家人陷入難堪。只不過這一次,鄒文懷小看了香港媒體,也使自己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

  八卦記者則把目光投向了李小龍事件中最無辜,也是最受傷的丁佩。丁佩原名唐美麗,祖籍北京,相傳為蜀中唐門之後,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個,從小在臺灣長大,在臺灣藝專影劇科畢業後前往香港發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與李小龍相識,並對李小龍一見鐘情,時刻相伴左右,儼然一對銀幕外的情侶。丁佩性格直爽,敢愛敢恨,在香港影壇素以行事“大膽”著稱,甚至被冠以“艷星”之名,她與李小龍的關系早已不是什麽秘密,她對李小龍的感情在圈內也是眾人皆知。明星之間爆出緋聞原本不算什麽,但壞就壞在,李小龍遲不出現早不出現,偏偏在去世那一天出現在了丁佩家中,不但讓事情變得有口難辯,也給了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

  丁佩是愛李小龍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李小龍的死對她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她親眼看著心愛的人在自己跟前死去,傷心絕望之余,還要承受媒體和輿論的巨大壓力。很難想象丁佩是如何熬過那段艱難的歲月,但是作為一個女人,丁佩是堅強的,她沒有被李小龍的死擊倒,也沒有垮在外界的非議之下,這或許與她受李小龍影響追求佛道有關。在那個時候,也許只有佛家的寬容和空明,才能慰藉她那顆受傷的心。

        鄒文懷了解李小龍,也了解丁佩,作為李小龍的師長、兄弟、夥伴、戰友,他選擇了掩蓋真相,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給李小龍的家人和丁佩一個相對平靜、寬松的環境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去撫平失去親人的痛楚,把李小龍之死帶來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內。鄒文懷的做法,既是一個圈內老油條慣用的伎倆,也是在維護丁佩,讓她能夠全心全意的哀悼李小龍。


  然而事與願違,鄒文懷沒能把事情壓下,反而引來了更大的風波。人們對野史和八卦總是有著異乎尋常的好奇心和認可度,在當時的香港,人們更願意相信李小龍是死於“馬上風”,即男女在進行性行為時因太過猛烈而使男方突然昏厥或死亡。李小龍英武瀟灑,丁佩熱情大膽,正符合“猛男烈女”的標準,這種香艷的說法也成了人們茶余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甚至有激憤者揚言,正是丁佩的“放蕩”害死了李小龍!

  這無疑冤枉了丁佩。造成維護李小龍、譴責丁佩輿論氛圍的原因,也非李小龍已死,而丁佩還活著那麽簡單。中國一直都是一個男尊女卑的國家,自古以來,一旦男女發生奸情,不論是“浸豬籠”還是“點天燈”,受譴責遭刑罰的往往都是女性,潘金蓮被人罵成淫婦,西門慶卻成了風流偉岸駕馭女人的標桿。香港是中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但是和其他南洋地區一樣,東南亞華人圈卻是保存傳承中國傳統風俗觀念最多的地方,也許在千千萬萬漂洋過海謀生創業的華人眼裏,保存傳承傳統風俗觀念就是不忘故土、落葉尋根的象征。於是,死了的李小龍得到了大家的同情,而活著的丁佩卻遭到了無盡的指責。

  另外,李小龍的身份特殊。晚清以來,中國受到了太多屈辱,中國人受到了太多苦難,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隱忍的民族,太需要有人站出來為國人正名,為民族正名。李小龍做到了,他的每一部電影,表現的都是這樣一種自強不屈、勇於向西方挑戰的精神;他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華人奮鬥史;他的功夫,也讓中國功夫擺脫了華而不實、實戰欠缺的印象。中國人胸中積郁已久的那口惡氣,在李小龍身上得到了痛痛快快的釋放!這樣的人,這樣的偶像,豈能隨意玷汙,徒遭罵名!

  於是,身為女人的丁佩一人擔起了全部罵名,既失愛人,又要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精神情緒幾近崩潰邊緣。曾有記者向她求證李小龍是否在她家中出事並被送往伊麗莎白醫院,丁佩先是啜泣,而後突然指著記者大聲嘶吼:“我與李小龍是清白的,相信不久就會水落石出!”

  此時,政府新聞處已證實了李小龍的出事地點,焦頭爛額的鄒文懷也及時修正了“謊言”,聲稱當天他是與李小龍相約在丁佩家討論《死亡遊戲》的劇本。然而方寸已亂的丁佩忘記了與鄒文懷統一口徑,在面對《星報》記者時極力否認了李小龍在家中昏迷死亡的說法,還說當時她並不在家中,而是與母親待在一起。鄒文懷的改口與丁佩的否認,讓人們愈發相信李小龍之死背後大有蹊蹺。

  人們關註的焦點,無疑都集中在了“李小龍死前在跟丁佩幹什麽”上來,是如鄒文懷所說的“討論《死亡遊戲》劇本”,還是別有隱情。一時間,丁佩居住的筆架山道67號儼然成了全港媒體集散地,各路記者紛至沓來,蹲點、跟蹤、偷拍,無所不用其極,恨不能掘地三尺沖進寓所內。就如《星報》發掘救護車線索一樣,這一次,記者們繼續采取迂回戰術,從細節和目擊者入手,力爭還原事件真相。很快,記者們得到了兩條線索:

  線索一:一名看守在7月20日下午4時親眼看見李小龍與鄒文懷走進丁佩居住的大廈內,鄒文懷在天黑後離開,李小龍卻一直未曾離開。

  線索二:一名在大廈內工作的女工在7月20日傍晚在丁佩寓所門外聽見李小龍在屋內大叫大鬧,還傳出砸墻摔門之聲,情狀恐怖。

  根據這兩條線索,有人大膽猜測,李小龍是在丁佩家中被謀殺!這個揣測並非沒有道理,因為李小龍在當時樹敵甚多,很多人都覺得他行事乖張脾氣暴躁,但是站在鄒文懷和丁佩的立場,二人並沒有謀殺李小龍的動機,現場和後來的法醫驗屍也沒有找到證據來證明謀殺說。但事實卻是,鄒文懷和丁佩,這兩個除親人外與李小龍往來最密切的人,成了李小龍之死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成了人們質疑的眾矢之的!

  到這裏,李小龍之死的第一個謎團已經解開,那就是李小龍的確是死在女星丁佩的寓所,而非自己家中。然而不論李小龍死在哪裏,帶來的非議有多大,他都已經離我們遠去,人們最關心的,還是他的死因。

是猝死還是謀殺?


  李小龍究竟因何而死?是什麽原因導致李小龍在一夜之間就離開人世,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呢?

  這些疑問,恐怕是三十多年來全世界龍迷和影迷最關心的問題。關於李小龍的死因,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在流行著,有人說他是病死,有人說他是猝死,還有人覺得他是被別有用心之人謀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當年官方又是如何判定李小龍的死因呢?

  李小龍是如日中天的功夫明星,他的死不但牽涉面廣,其死因也確有可疑之處。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香港當局特地組建了死因研訊法庭,專門就李小龍之死一事進行調查取證。為了確保調查的嚴密性和公正性,研訓法庭一共傳召了10位證人出庭作證,他們依次是李小龍的哥哥李忠琛、嘉禾掌門人鄒文懷、女星丁佩、第一個替李小龍診治的私人醫生朱博懷、高級救護員彭德生、伊莉莎白醫院急癥室醫生曾廣照、伊莉莎白醫院緊急救治單位醫生鄭寶誌、法醫警官葉誌鵬、探員劉樹、軍裝警員柏文利。

  在證詞中,李小龍哥哥李忠琛說他不知道弟弟有吸食大麻的習慣,兩人在一個月前見面時,李小龍精神狀況正常,身體也沒有任何不適跡象。這一點也得到了鄒文懷的確認,鄒文懷說,李小龍去世前,兩人幾乎天天見面,李小龍在討論拍攝細節和劇本時情緒很高,也未曾說起有過家庭糾紛。李忠琛和鄒文懷的供詞排除了李小龍自殺的可能性。

  事件的另一個關鍵人物是丁佩。當時丁佩的情緒已經稍稍穩定下來,並詳細回答了李小龍妻子蓮達的律師羅德丞關於“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丁佩住處所發生的一切”的提問。如果把她的話與鄒文懷的話相對照,再綜合李忠琛、蓮達的證詞及其他線索,我們就能大致推斷出李小龍在1973年7月20日這一天的活動情況:

        下午1點,蓮達外出購物,與李小龍道別。李小龍說他與鄒文懷有一個約會,約會的內容是一起討論《死亡的遊戲》的劇本,並告訴妻子可能不回家吃晚飯。李小龍沒有向妻子撒謊,只不過隱去了討論劇本是去丁佩寓所這一細節。

  下午2點,鄒文懷來到李小龍家中,二人對《死亡的遊戲》的劇本大綱展開討論,然後一起離開,在下午4點左右來到丁佩的寓所。這次見面的主要內容是由丁佩在《死亡的遊戲》中出演一個角色,還約定晚上一同前去凱悅酒店的金田中餐廳與澳大利亞著名演員佐治拉辛比見面,討論他在片中出演哪個角色。

  三人在丁佩家中討論了兩個多小時的《死亡的遊戲》,傍晚7點前後,李小龍說他有點不舒服、頭痛。丁佩就讓李小龍服了一片由自己的私人醫生開出的止痛藥,並帶李小龍去她的臥室休息。李小龍讓鄒文懷先去凱悅酒店見佐治拉辛比,自己休息一會兒後就會趕去,然後就在丁佩臥室的床上睡下。

  晚上8點,鄒文懷離開丁佩家,前往凱悅酒店去見佐治拉辛比。鄒文懷走後半小時,丁佩來到臥室,見李小龍睡得很沈,就沒有叫醒他,並打電話告訴鄒文懷說,李小龍睡得很熟,讓他多等一會兒。

  9點,丁佩再一次去看李小龍,見他還沒睡醒,於是又打了一次電話給鄒文懷。鄒文懷見李小龍沒能赴約,於是在9點45分左右再次來到丁佩家,見李小龍還在熟睡,就試圖把他叫醒。李小龍沒有反應。鄒文懷以為他睡得太沈,就推了李小龍幾把,還在他臉上拍了幾下,依舊無法把李小龍弄醒。鄒文懷見狀,開始有了一絲不好的預感,於是讓丁佩打電話給她的私人醫生朱博懷,讓他立刻趕來。

  10點剛過,朱博懷就趕到丁佩家,對李小龍進行了初步的檢查,發現李小龍已經昏迷,根本無法叫醒,甚至連呼吸、心跳和脈搏都已停止。朱博懷描述說,當時的李小龍神態安祥,完全沒有痛苦掙紮過的痕跡,他至少用了10分鐘試圖使李小龍恢復知覺,但都沒有效果,李小龍已經完全失去了生命的跡象,於是他立即建議把李小龍轉送伊莉莎白醫院。或者說,李小龍在10點前後已死亡。

  在談到丁佩給李小龍服用的止痛藥,也就是他開給丁佩的止痛藥時,朱博懷指出,這種藥的藥性比阿司匹靈要強烈,普通人服一片並無大礙,但是對有敏感反應的人來說,這種藥片卻可能產生不良作用。也就是說,李小龍對這類藥物過敏。

  馬頭湧消防局派出的43號救護車在當晚10點37分趕到了丁佩的寓所,高級救護員彭德生在做急救檢驗時發現李小龍已經沒有了呼吸和脈搏,於是給李小龍做了人工呼吸和給氧急救,仍未能救醒李小龍。在救護車趕往醫院途中,彭德生繼續對李小龍進行急救,均未能救醒李小龍。

  當晚11點,救護車趕到伊麗莎白醫院,急癥室當值醫生曾廣照立即對李小龍實施再次搶救,李小龍仍然沒有心跳和呼吸,而且瞳孔擴大,對強光沒有任何反應。緊急救治單位的鄭寶誌醫生也證實,當晚11點他對李小龍實施檢查時,李小龍已經沒有了脈搏和呼吸,從理論上看,可以認定李小龍已經死亡,但是考慮到李小龍身份的特殊性,他仍用腎上腺素替李小龍做了一次“心臟內註射急救”,註射後,李小龍依然沒有反應。

  11點半,伊麗莎白醫院的米高麥的醫生正式簽署了李小龍的死亡證明書。

  法醫官葉誌鵬也對李小龍屍體和丁佩寓所的檢查結果做了說明:他在檢查李小龍屍體時,發現李小龍的左腳趾上有一處切開輸血過的痕跡,左胸處也有做心臟內註射急救時留下的針孔,但是身體的其他部分並沒有新留下的傷痕和暴力跡象,而丁佩寓所也沒有發現打鬥跡象和有毒物品,所以他認定李小龍沒有遭到謀殺。葉誌鵬還補充說,由於李小龍曾有過在拍片現場突然昏迷的經歷,這可能就是李小龍猝死的前兆。

  根據這些供詞,死因研訊法庭給出了李小龍“死因不明”的初步裁定。

  這顯然不能讓龍迷和媒體滿意。於是,調查繼續進行,關鍵就在於李小龍的驗屍報告。

         李小龍的屍體被解剖後,其肝、腎、小腸、結腸、血液及胃部殘存物樣本立刻被送到香港當地的化驗室,由法醫部的林醫生進行檢驗,其余樣本則送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化驗室進行分析。不過第一批驗屍報告出來時,李小龍已經下葬。驗屍報告中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在李小龍體內發現的微量大麻。法醫部的林醫生和負責剖驗屍體的伊莉莎白醫院病理學家黎史特醫生都表示:這點分量的大麻不可能是誘發李小龍猝死的主因。黎史特醫生還指出,李小龍頭部沒有發現傷痕,既沒有出現腦出血,其腦血管也無梗塞之處,身體的其他器官也都很正常,唯獨腦部有中度腫脹,其腦腫很可能發生在死亡前半分鐘,而且來勢很快,但腦腫並不一定能致使人死亡,李小龍的死因很有可能與止痛藥過敏反應有關。這一說法得到了倫敦大學法醫學教授迪雅的認同,迪雅教授表示:李小龍的死因是急性腦水腫,原因是對止痛藥中的某些成份產生了過敏反應。但這只是推測,並非結論。

  1973年9月24日上午,在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論證後,香港法庭的董梓光法官對李小龍的死因做出了7種解釋:

  一、謀殺:

  即惡意及不合法殺人。沒有證據證明李小龍是被人謀殺的,故排除。

  二、誤殺:

  即無惡意的不合法殺人。死者顯然沒有受到這種傷害,故排除。

  三、合法殺人:

  死者乃系猝死,與此項無關,故排除。

  四、自殺:

  從李忠琛、鄒文懷、蓮達等人的供詞看,李小龍在死前並無精神和行為異常,缺少自殺動機和傾向,故也可排除。

  五、自然死亡:

  伊莉莎白醫院驗屍官黎史特醫生在解剖和化驗死者屍體時並沒有找到致使死者自然死亡的病因,英國倫敦大學迪雅教授也同意黎史特醫生的意見,所以自然死亡也難成立。

  六、意外死亡或死於非命:

  即服用止痛藥導致過敏反應,此項可能性最大。

  七、死因不明:

  即所有證供都無法指出死者的死因,而陪審員也未能從上述六種可能性中選擇一種作為本案的判決,則裁定死者死因不明。

  法庭最後裁定,李小龍的死因乃是“死於非命”。此裁定一出,眾皆嘩然,全港上下紛紛表示質疑,認為官方的這一說法根本就是不痛不癢,含混過關。

  站在客觀的立場看,香港官方的這一裁定並非不合理,甚至可以說是把引發爭議的可能降到最低,最說得過去的一種選擇。但官方忽視了各界對李小龍之死的關註度,或者說,這一裁定根本就沒能滿足大眾對李小龍之死爆炸性消息的期待。當然,站在官方的立場,當然不希望李小龍之死波及的範圍越來越廣,牽扯的人越來越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到頭來因為種種原因落得一個不了了之的結果。

  另外,我們還需要對當時的香港社會大環境有所認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貪汙成風之時,警察貪汙尤其嚴重,他們包娼庇賭,與黑社會罪犯打成一片,一邊接受賄賂賺取額外收入,一邊利用職權來包庇犯法,甚至連警察職位都可以買賣。只要出得起錢,就能當上警察;當上警察後繼續縱容犯罪,使得當時香港的社會治安和經濟秩序受到嚴重威脅。香港市民飽受其害,卻是無處伸冤,敢怒不敢言。

  1973年,香港總警司葛柏被發現擁有430萬港元的巨額財富,香港學生聯合各界民眾舉行大規模集會,手持“反貪汙,捉葛柏”的橫幅上街遊行,要求政府緝拿葛柏歸案。然而就在此時,葛柏竟然輕而易舉地逃往英國,惹來各界聲討一片。香港政府也意識到了腐敗的嚴重性,終於在 1974年2月成立廉政公署。廉署成立後,不但於1975年初將潛逃的葛柏逮捕回港,還對一大批貪汙瀆職的警察提起訴訟,香港警風和社會治安為之一新。

  這就是李小龍死亡前後香港的社會大環境。從中不難看出,香港民眾喜愛李小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風氣太壞,黑幫橫行、腐敗遍地,百姓受到欺壓,正義得不到伸張。而李小龍的正義英雄形象,正好符合了民眾的需要。另一方面,當時香港政府各部門正處在全面洗牌階段,官方的工作重心是反貪汙、反腐敗、肅清警察隊伍、成立廉政公署,他們既不希望李小龍事件占用太多的政府資源,也不可能派出大量專家和人力對李小龍的死因進行沒完沒了的調查,更不希望因為李小龍事件牽扯過多勢力而打草驚蛇,影響政府收網撈魚的全盤計劃。不過換個角度看,正是因為李小龍事件吸引了太多的關註,香港政府才能不動聲色地暗中布置一切,一舉肅清警隊腐敗。

         李小龍用他的死替香港政府當了一回反貪廉政的幌子,可政府卻沒能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說法,於是,在法院做出裁定之後,關於李小龍死因的各種版本依舊充斥於街頭巷尾。綜合起來看,民間把李小龍的死因歸結為以下幾種說法:

  一、練武傷身說

  但凡習武者,幾乎沒有不受傷的,李小龍也不例外,他的成名之路幾乎就是一部實戰格鬥史。李小龍生性好強,為了擊敗強於自己的對手,他往往采用高強度的訓練方法來提升自己的速度和力量。在美國期間,李小龍學習美國人的辦法,開始用藥物來增強肌肉爆發力,他每天要吃近百粒維他命、肌肉強化劑、急效營養素等藥物,久而久之,身體的內部組織很可能產生紊亂,加上他每天必喝一大杯生牛肉香蕉汁,很可能與某種藥物起了沖突。

  李小龍在死前的半年裏經常使用日本人發明的肌肉纖維震蕩機,只需用電力震蕩肌肉3分鐘,就能一舉突破平日裏拉彈簧舉啞鈴三五百下的極限,效果非常顯著。這種通過電力刺激來鍛煉肌肉的方法實際上搞亂了人體的生理時鐘,讓人不知疲倦,就好比吸毒,初時很爽,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癥。李小龍去世之後,一名印尼華僑也是用同一款肌肉纖維震蕩機來健身,結果頭部充血猝死。不久,這種產自日本的電力肌肉纖維震蕩機就從市場上消失了。

  在傳統武術家看來,李小龍的這種訓練方法就好比是“七傷拳”,盡管在短時期內效果顯著,但練功過度和急功近利的代價就是損害身體機能,先傷己,再傷人,破壞了人體自然規律,很多武林高手就是在強行練功時走火入魔繼而暴斃的。另外,名氣越大,壓力越大,李小龍的最後幾年幾乎就是在重壓中度過,也對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二、疾病藥物說

  從李小龍死後的驗屍報告看,其體內存在有大麻遺留物質。於是,人們就把李小龍最後幾年的性格暴躁、情緒不穩定歸咎於服食大麻和心理壓力過大。至於服食大麻的原因,則是因為工作鍛煉導致身體消耗過度,不得不通過興奮劑來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能。但是這些大麻遺留物質並不足以使人致死,李小龍的死更可能是與所服用的止痛藥過敏有關,這也是當時醫學上所能解釋的唯一可能性。

  另一種說法是,李小龍原本就患有腦部疾病,而這種腦部疾病,正是令人聞之色變的腦癌!據說,李小龍當年在洛杉磯進行全身檢查時就已被初診為“腦部有問題”,但是此後,李小龍拒絕進一步的腦部檢查。回到香港後,李小龍也曾在死前2個月在拍片時突然昏倒,也符合腦部疾病的癥狀。那麽,官方的法醫報告中為什麽沒有明確指出腦癌,而只是模棱兩可的提到腦部“中度腫脹”呢?也許在當局看來,身患腦癌突然去世,有損於李小龍華人英雄的形象,於是秘而不宣。

  隨著醫學的發展,近年來,又有專家對李小龍的死因提出了全新的看法,他們認為李小龍很有可能是死於一種名叫“突發癲癇死亡”(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epilepsy,SUDEP)的疾病。誘發這種疾病的直接原因是壓力太大和睡眠不足,導致心臟或肺部猝然停頓導致死亡。而李小龍在去世前的一段時間裏身體和精神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正好符合這一病癥的誘發條件。

  近十年來,“突發癲癇死亡”已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註,在英國,每年有500人因此喪生,而且多發於20~40歲的壯年男子,也與李小龍去世時的年齡相符。

  三、復仇謀殺說

  這恐怕是李小龍諸多死因版本中最為大眾所接受的一個。其理由也很簡單,李小龍是性情中人,不論在武道和藝術上都追求完美,甚至是偏執,因此得罪過許多人,其中既有武林中人,也有影視界的競爭對手。早在美國時,李小龍就不止一次受到暗殺的威脅,而他回到香港的幾年正是香港警察黑幫聯手猖獗之時,以李小龍的性格,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也毫不奇怪。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沒有找到李小龍是被人謀殺的證據。找不到證據,或許是因為下手之人手段夠高,或許是因為指使之人背景夠硬;人們希望李小龍是被謀殺的,最好是被外國人所謀殺,這樣才能繼續為我們的英雄振臂高呼,繼續為李小龍的經歷平添幾分傳奇色彩。

         在眾多謀殺版本中,最有板有眼的當屬《武魂》中所披露的一則“真相”:李小龍是被人謀殺的,謀殺李小龍的元兇,赫然便是美國的億萬富翁——休博比!

  休博比是當時美國金融界巨頭,出身於一個古老而富有的家族。在李小龍死後的第五天,也就是1973年7月25日,休博比錄制了一盤錄音帶,詳盡記錄了謀殺李小龍的原由和過程:

  故事的開始十分浪漫,1958年11月,18歲的李小龍在由香港開往美國舊金山的“克利夫蘭總統號”客輪上邂逅了休博比的獨生女珍妮特。李小龍那張揚而自信的性格,迅猛絕倫的功夫深深的吸引住了這位18歲的美貌少女。來到美國後,珍妮特開始對李小龍展開追求,從舊金山到西雅圖,珍妮特毅然從紐約飛往李小龍所在的西雅圖,然而李小龍的冷淡和對武術的執著和待人的冷漠讓她失望而歸。

  四年後,正在攻讀醫學碩士的珍妮特突然決定要出遠門。休博比覺得女兒只是和同學去邁阿密遊玩,便答應了。事實上,珍妮特去了西雅圖,她仍然深愛著李小龍,並試圖說服他與自己在一起。然而此時的李小龍正忙於振藩國術館的訓練和應付來自各界的挑戰,自然不會為了一個女人而放棄理想。

  1963年6月的一天,珍妮特突然回到紐約家中,並聲稱懷上了李小龍的孩子。珍妮特的哥哥邁克爾(也是當時一位小有名氣的銀行家)為此專程前往西雅圖與李小龍會面,李小龍卻對此事予以否認,還把已與蓮達訂婚一事告訴了他。邁克爾回去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珍妮特。珍妮特受不了打擊,甚至還住進了精神病醫院。1964年,珍妮特在家中給嬰兒餵奶,正巧在電視上看到了在洛杉磯長堤舉行的世界武術大賽,看到了李小龍和他的截拳道。李小龍的表現震驚了現場觀眾,更震驚了珍妮特和他的父親休博比。然而就在比賽節目結束後不久,珍妮特竟然親手勒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後割脈自殺。

  休博比悲痛欲絕,他的腦海裏只有一個念頭:李小龍必須死!

  在休博比的默許下,邁克爾暗中勾結黑手黨,準備對李小龍下手,結果卻被黑手黨人借機“洗錢”5000萬美元,還大加敲詐博比一家。邁克爾被激怒了,揚言要去自首,結果在回家途中“車禍”喪生。痛失子女的休博比更加堅定了謀殺李小龍的決心。不久,他花重金買通了一位醫術高超的腦血管專家,以李小龍曾昏倒在拍戲現場為幌子,開始了一個陰毒的謀殺計劃。

  其實,李小龍在當時已經患上了腦癌,為了加速李小龍的死亡,休博比和這位醫生使用了一種能導致血管爆裂的致死藥物BMN(其癥狀與猝死完全相同)。謀殺計劃進行得十分順利,不久,就傳來了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逝世的消息。根據休博比的遺囑,在他死後,這盤錄音帶才能公諸於眾。

  四、八卦迷信說

  李小龍死因中,最香艷八卦的當屬“馬上風”之說。又有人從數術、五行之說推算,說李小龍之“李”與丁佩之“丁”相克,所以李小龍必死於丁佩香閨。

  李小龍在香港的住所名為“棲鶴小築”。當時就有人對李小龍說這處宅院遠觀陰森郁結,宅內更是煞氣逼人。於是李小龍就在宅門前掛了一面銅鏡用來擋住煞氣。然而就在李小龍去世前不久,那面銅鏡不明不白的消失了。在“棲鶴小築”中還有一棵龍眼樹,樹上的“龍眼”經常被人摘掉,犯了李小龍名字的忌諱。有人認為,李小龍在香港居住的九龍半島九龍塘與他名字中的“小龍”二字犯沖,意思是九龍把小龍困在了塘裏,讓李小龍難以施展拳腳、最後含恨而死。李小龍在去世前的幾年裏的確碰到了很多不順利的事情——與親友疏遠、與媒體交惡、與同事沖突,香港既是李小龍事業發展的巔峰,又給他帶來了無盡的麻煩,倒也暗合了“犯沖”之說。

  另外,有人認為,李小龍的未完成的半部遺作《死亡的遊戲》,其名字本身就很不吉利,而該片中的很多臺詞,似乎又是李小龍的心聲。李小龍傾註心血打算籌拍的《死亡的遊戲》,究竟是不是李小龍感悟到了生命即將終結的產物呢?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數,很多東西,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就會發現竟存在著如此驚人的巧合……

一場死亡的遊戲

  李小龍一生一共主演過四部半電影,這四部半電影都是在1971~1973年間拍攝上映的,其中的半部,正是他生前尚未完成的遺作《死亡的遊戲》。

  李小龍是在1970年應嘉禾掌門人鄒文懷之邀回到香港發展,隨後憑借《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影片連續三年刷新香港電影票房紀錄。這三年是李小龍事業發展的高峰期,也使他從一個好萊塢二流演員成長為一個能夠自編自導自演的國際一流功夫巨星。李小龍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覺得這三部影片仍未能全部展現他對武道和人生的思考,他要重新拍一部電影,一部地地道道的“李小龍”式的電影。李小龍是個“以戰養戰”者,只有高強度的練功和工作,才能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價值。於是,在《猛龍過江》拍攝完以後沒多久,李小龍幾乎沒給自己多少休息的時間,就立刻開始了新片的構思和籌備。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首先,要能夠把李小龍的截拳道和武道思想完完全全的展現出來;其次,要把全世界最出色的武術家和運動員集合起來,把全世界最精彩的武術和打鬥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李小龍看來,這將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巨片,也將是他在香港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也就是說,在李小龍的計劃中,拍攝完《死亡的遊戲》,他就將告別香港,再次前往美國,繼續他未完的好萊塢之夢。

  然而事與願違,命運再次與李小龍開了一個玩笑——不等他把《死亡的遊戲》拍完,這位紅極一時的功夫巨星就離奇而突然的離開人世,留下無數謎團給後人。

  需要註意的是,這部被李小龍命名為《死亡的遊戲》(Game of Death)的未完成電影,並非1977年,即李小龍去世4周年時,由嘉禾補拍上映的完整版《死亡遊戲》。

  李小龍拍攝《死亡的遊戲》是受到了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七武士》的啟發,加上他本人對佛學有著獨到的思考和見解,所以決定以佛教的七級浮屠為原型,講述一個武林高手和他的同伴為了奪寶救人而勇闖高塔的故事。高塔的每一層都有一名代表不同武術流派的絕頂高手把守,每一位高手都能將闖關者置於死地。因此,闖關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死亡遊戲,闖關者每沖上一層,就有如經歷一次死亡。

  和很多天才導演一樣,李小龍是一個思考者,喜歡富有激情和挑戰的工作,不喜歡按部就班的拍攝流程和打鬥場面。在他看來,只有當你投入到影片中時,你的身體和大腦才會迸發出超常的潛力。因此,《死亡的遊戲》開機之時,並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是一個故事雛形,而影片的細節和鏡頭,則需要李小龍和他的戰友們在拍攝的同時來構思和設計。因此,李小龍在拍攝《死亡的遊戲》時沒有采取傳統的拍攝方式,而是先把已經構思好的若幹激烈的打鬥場面拍攝下來,其他情節和鏡頭則等到故事完善後再陸續補上。

  李小龍給《死亡的遊戲》設計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武術高手盧比利(由李小龍飾演)的家人遭惡勢力綁架並被扣為人質,對方開出條件,想要贖回人質,盧比利就必須到一座五層高塔上去闖關,奪取藏在高塔頂層的一份“秘寶”。影片的過程,就是盧比利過關斬將、挑戰五位強大對手的“死亡的遊戲”。

  影片的籌拍工作進展得很順利,李小龍的好友,菲律賓棍王伊諾山度也正好在此期間來到香港進行交流訪問。李小龍立刻找到了這位當年在美國結識的老朋友,盛情邀請他加入到影片的拍攝中來。伊諾山度爽快地答應了李小龍的邀請,兩人商定,在《死亡的遊戲》中安排一段精彩的雙節棍對打,即李小龍和伊諾山度使用同樣的武器,卻采用完全不同的打法,最大限度地展現雙節棍的魅力和威力。

  為了配合《死亡的遊戲》的拍攝,伊諾山度重新安排了在香港的日程,並且專門抽出一個星期來與李小龍對影片進行討論,然後緊鑼密鼓地拍攝了一些最為刺激的精彩打鬥場面。拍攝完這些鏡頭後,伊諾山度便離開了香港。臨行前,他與李小龍約定,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趕回來補拍其他的細節,然而讓伊諾山度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他與李小龍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影片中的合作。

         為了讓影片的拍攝場景更加逼真,李小龍親自為片中的五層高塔繪制了一張草圖,並對高塔的每一層情況做了詳細說明:塔外,也就是第一道防線,由一群功夫武士把守;第一層,由韓國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的弟子黃仁植把守(黃植仁曾在《猛龍過江》中扮演日本空手道高手);第二層“豹殿”,由螳螂派高手把守;第三層 “虎殿”,由菲律賓棍王伊諾山度把守;第四層“龍殿”,由池漢載親自把守;第五層無名殿,由NBA巨星、“天勾”賈巴爾坐鎮,也是最困難的一關。

  從當時的功夫片水準來看,李小龍的構思可謂獨具匠心——奪寶行動,高手把關,層層挑戰,既能保證大量精彩而又各不相同的打鬥場面,又能吊足觀眾的胃口。而這當中,分量最重、名氣最大的當屬NBA湖人隊的當家中鋒、號稱“天勾”的籃球巨星賈巴爾。

  賈巴爾是美國籃球職業聯盟NBA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從高中時代直到NBA時代,他一直都是當時最為出色的中鋒球員,至今仍然保持著NBA歷史總得分第一的紀錄。曾獲得1969-1970賽季NBA最佳新秀,前後六次獲得NBA最有價值球員MVP,兩次總決賽MVP,還位居NBA歷史上的50大巨星之列,並且在1995年入選NBA名人堂。在進攻中,賈巴爾最擅長勾手投籃,Skyhook——“天勾”也成了他的象征。退役後,賈巴爾還成為一名出色作家和兼職演員。

  戲外,賈巴爾是李小龍的徒弟;戲內,賈巴爾是李小龍的對手——來自美國的NBA巨星與來自東方的功夫巨星的聯袂出演,無疑是《死亡的遊戲》的最大賣點之一。李小龍之所以選擇身高2.23米的賈巴爾來擔當終極“Boss”一角,主要是出於三點考慮:第一,賈巴爾比李小龍高了足足半米,兩人只需往鏡頭前一站,就能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第二,李小龍很清楚賈巴爾的“實力”,“天勾”能夠縱橫NBA,靠的就是敏捷的身手和極佳的彈跳力,此外,賈巴爾還是一位西洋拳高手。第三,向全世界展示他的截拳道如何對抗並擊敗身材高大的強者也是李小龍設計這一情節的初衷之一,賈巴爾無疑是終極“Boss”的最佳人選。

  《死亡的遊戲》開拍之際,NBA常規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賈巴爾也在上個賽季的總決賽中率領現在中國球星易建聯效力的密爾沃基雄鹿隊以4:0橫掃巴爾蒂摩子彈隊(即今NBA華盛頓奇才隊的前身),並榮膺總決賽MVP(最有價值球員)。在美國,人人都知道“天勾”賈巴爾的大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個中國師父,賈巴爾在雄鹿隊得到的薪水也比李小龍開出的片酬要高得多。但是在接到李小龍發來的電報後,賈巴爾立刻向球隊請假,以錯過幾場重要比賽的代價前往香港。一周後,賈巴爾趕到香港與李小龍會面,商討拍攝的細節。很快,李小龍靠著個人魅力從韓國請來了合氣道金帶宗師池漢載,再加上當時香港著名的武打影星田俊、陳元,組成了空前強大的拍攝陣容。

  緊接著,李小龍就帶著一眾高手開始拍攝影片高潮部分的幾場打戲,即勇闖五層高塔中上面三層的打鬥場面。李小龍這樣安排並不完全是出於個人的拍攝習慣,要知道,他邀請來的都是當時影視、體育、武術界一等一的名人,按北京話說,都是“角”。他們每個人都很忙,能夠在短時間內一起趕到香港,完全是出於對李小龍的友誼,如果按照常規一個分鏡一個分鏡地拍攝,不但會讓拍攝成本急劇增加,“角”們的檔期時間也難以照顧周全。因此,先拍重要的打鬥場面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在影片中,李小龍、田俊、陳元三人分別扮演受命聯手攻塔奪取寶物的三位高手。其中,李小龍扮演的盧比利功夫最高,往往最後出手。田、陳二人對李小龍高超的武功既妒忌又不服氣,卻又不得不仰仗他來闖關。當三人聯手攻到第四層“龍殿”後,田、陳二人竟趁李小龍與池漢載激戰時先後開溜,丟下李小龍潛入頂層,企圖捷足先登搶先奪得寶物。

  闖關三人亦敵亦友的關系可以說是李小龍在《死亡的遊戲》一片中另一處獨具匠心的安排。在當時,李小龍雖然是中國人,卻因耿直的作風和接近於美國化的格鬥方式而為傳統武術界所排擠。李小龍一邊要應付美國、東南亞、日本、韓國高手的“明槍”,也要防範傳統武術界的“暗箭”。三位闖關高手互相仰仗、互相算計、互不服氣的特殊“合作”關系,正是李小龍影射當時武術界那些為了一己私利名望而彼此拆臺暗算、睚眥必報之人。李小龍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從不掩蓋自己的情緒,闖關這一情節設計,也是在明確地告訴世人:功夫是用來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勾心鬥角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自取滅亡!

         然而惡有惡報,當李小龍擊敗池漢載登上頂層時,才發現田、陳二人都已被賈巴爾扮演的終極“Boss”格殺,一場決戰就此拉開。最後,英勇頑強的“盧比利” 終於憑借高超的截拳道擊敗了強大的對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盧比利”迫切而激動地打開了存放寶物的匣子,然而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匣子裏根本沒有什麽寶物,唯有一張寫有字的紙條:“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這些精彩片斷就是四年後嘉禾補拍的《死亡遊戲》電影中後半部分的打鬥鏡頭,然而真正讓人深思的,卻是“盧比利”在紙條上看到的那句箴言:“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

  當“盧比利”帶著滿身傷痕步履蹣跚的走下高塔時,人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死亡遊戲的設計者的跟所有人開的一個玩笑,還是他送給“盧比利”的一份禮物?這句冰冷而富含哲理的箴言,是李小龍想要告訴人們的話,還是他在歷經人生起伏坎坷後的心聲?

  我們不知道李小龍在設計這句過於經典的臺詞時究竟是怎麽想的,但是從“盧比利”疲憊而復雜的神情中,我們似乎能夠看出一些端倪——在打開匣子的那一刻, “盧比利”就是李小龍,李小龍就是“盧比利”,兩人的經歷、情緒在一瞬間完全重合,“盧比利”歷經艱辛闖關而上的過程,不正是李小龍生命不息、奮鬥不息的最好寫照嗎?

  也許在那個時候,33歲的李小龍已經看透了人生的真諦,他很清楚二十年來過度練功、過度依賴藥物給自己身體帶來的傷害,也清楚在美國檢查時發現的腦部異常意味著什麽。但是他不能退,甚至連片刻的放松都不能,因為他是李小龍,他是所有中國人的偶像,他必須以一個堅強勇敢的形象來示人。

  正如很多名人經常感慨的,一旦站在鏡頭前,我就不再是我自己,而必須為自己所扮演的這個戲裏戲外的角色承擔一切,不論所說所做是不是出自本心,都必須把這個角色扮演好。而李小龍扮演的,也不僅僅是屬於他自己的李小龍,而是大眾需要的,不容玷汙的那個英雄李小龍。

  對大多數明星來說,真實的自己和鏡頭前的自己往往是兩個人,而對李小龍來說,兩者已經合二為一。為了扮演好“那個”角色,李小龍付出了很多,也犧牲了很多(尤其是潛在的健康),但是這些付出和犧牲,卻是他心甘情願的,甚至已經成了他生活的本能。即便知道最後的結果,他也無怨無悔。

  因此,當紙條上的這句話在李小龍身上得到驗證時,請不要感到意外,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命運的魔咒,看在李小龍看來,它卻是必然的結局。當一個人將生死看透,生,也就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死亡,無非是命運的一場遊戲。

  拍攝完《死亡的遊戲》高潮部分的打鬥戲後,李小龍陸續送走了他的朋友們。沒過幾天,好萊塢華納電影公司的副總裁溫特杜爾就從大洋彼岸給李小龍打了一個電話:“我們想拍一部中國功夫電影,劇本已經寫好,缺一個主角,我們覺得這個主角非你莫屬!”

  溫特杜爾的電話當即就打動了李小龍。李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361220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8 09:13 【udn】 我還找到這個網頁!一個 5號 籃球 全黑 國小 投籃機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