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28 23:41:43瀏覽123|回應0|推薦3 | |
4月24日(週五)近午時刻到國立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參觀其常設展與特展,並將此一國定古蹟拍照做個存檔記錄。 日本殖民時代台灣總督府於1897年規定鴉片專賣,並陸續將樟腦(1899年)、食鹽(1899年)、菸草(1906年)、酒(1922年)等納入專賣事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創建於1899年,為製造及試驗樟腦、鴉片等兩大專賣品的重要生產基地,1901年改稱南門工場,1931年再改名為台北南門工場,是日本殖民時代台灣地區唯一的公營樟腦加工廠。 戰後工場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1947年之後台灣專賣(公賣)業務縮減為菸、酒、樟腦三項,該工場於1952年改稱台灣省樟腦煉製廠、1956年更名為台灣省樟腦廠。1967年12月樟腦開放民營,工場遂停工廢廠。今日保留建築物僅有物品倉庫(小白宮)、樟腦倉庫(紅樓)和四百石貯水槽,現存基地面積不及日本殖民時期的1/8。 樟腦倉庫(紅樓)設計於1914年,為兩層樓之紅磚混合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前方有單斜鐵骨造屋架之「荷造場」。其建築紅磚外牆上飾水平白色飾帶之設計風格,應是受到當時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影響,屬「辰野式」建築。橫向飾帶可強化立面的水平分割,並整合外牆窗戶與大門的楣石、窗臺、腰積上的洗石子材質。 小白宮為台灣少見的明治時代石造建築,因外觀顏色灰白,遂被稱為「白樓仔」或「小白宮」。其牆面由室外至室內分別為38cm厚唭哩岸石與11.5cm厚的紅磚,其中唭哩岸石來自當年被拆除的舊台北城牆;唭哩岸石屬於木山層石英砂岩,是清代和日本殖民時期常用建築、地坪石材,產於台北盆地之士林唭哩岸、大直、北勢湖一帶。 1998年,南門工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2004年起台灣博物館配合文化部(前原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首都文化園區計畫,建構「台灣博物館系統」,將都市中的歷史空間整頓再利用為博物館空間。2006年工場土地建物由國有財產局撥交台灣博物館,將古蹟建築物再利用為展示館並新建典藏庫房,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修復再利用之規劃設計。工場修復過程宛如建築歷史的解剖,涉及建築設計、結構、機電設備、保存、考古、傳統工藝、歷史和工程等專業領域合作。 4月26日(週日)近午時刻在松山文創園區看完一項油畫展及一項服裝設計系的畢業展後,步行到接近生態池的地方,也就是琉璃工坊經營的LIULI CAFE(前身為小山堂)旁,有一家新近開幕的複合式特色咖啡館,名為「閱樂書店」。 松山菸廠前身為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除了廠房外,小型醫院、托兒所、哺乳室、圖書館等基本生活機能設施完善。而這個獨棟的育嬰房,建築風格屬「日本初現代主義」作品,設計上強調水平視線,形式簡潔典雅,面磚、琉璃及銅釘都是特別定製的建材,做工精細。 這個育嬰室曾為華視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主要拍攝場景,而該電視劇於劇末播出由導演侯季然所製作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訴說台灣40家獨立書店的真實故事,創下紀錄片與電視劇結合的首例。 在《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播出告一段落之後,夢田文創與普拉爵文創合作,將戲劇場景轉變為一家實體書店。這也是台灣唯一電視劇主場景拍完後保留原貌,局部改裝為結合閱讀、音樂、美學與展演功能於一身的空間。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