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史
2008/06/16 00:22:28瀏覽2438|回應3|推薦20

民國13年(1924)陸軍官校前身黃埔軍校在廣州創立,在校門以這幅「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走別路」對聯昭告全國青年,半世紀以來自陸軍官校畢業的軍官皆以「今日我以黃埔為榮,明日黃埔以我為榮」此一革命精神捍衛中華民國,為國為民開創不朽史頁。

中華民國於初建時期,軍閥割據、列強環伺、內憂外患,為建立國家武力,培養健全的革命幹部,國父孫中山(或稱孫文)決議設立軍官學校,於民國13年6月16日在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創校,任命蔣中正(或稱蔣介石)為首任校長,並頒「親愛精誠」校訓暨開學訓詞(後為國歌歌詞),勗勉師生。

陸軍官校(以下簡稱陸官)建校初期以500支步槍為基礎,憑藉「不貪財,不怕死,愛國家,愛百姓」的志節,懷抱頂天立地的豪情,為國家興亡而捨生取義,以保國衛民為神聖使命。

黃埔時期,學生接受軍事教育並編成教導團,陸續參與商團之役,東征時期-棉湖、惠州之役,北伐時期-泗橋、龍潭之役,終能以寡敵眾、所向披靡,完成全國統一。爾後陸軍官校各期學生,前仆後繼,投入剿共、抗日,及在台海戰役中確保台、澎、金、馬基地,均以保國衛民為神聖使命。

因應時局陸官曾三度遷校,分為黃埔時期(民國13年至16年,1924-27),南京時期(民國17年至25年,1928-36),成都時期(民國16年至38年,1927-49)及鳳山時期(民國39年至今,1949),前總統蔣中正於民國43年(1954)陸官慶祝30週年校慶時,訓令改制為4年大學教育,至今為國軍培育文武兼備幹部28萬餘人。

民國36年(1937)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為適應國民革命軍大量初級幹部需求,並讓眾多行伍軍官取得陸官學籍,陸官奉命在北平、西安、瀋陽、台灣鳳山、新疆迪化、漢口、徐州等地成立7個軍官訓練班。

陸官第4軍官訓練班於36年10月成立於台灣高雄縣鳳山,編制上隸屬成都本校,指揮權定位在鳳山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由司令官孫立人將軍兼任班主任。

陸訓部與第4軍官訓練班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訓練班執行並實驗陸訓班一切訓練計畫及方案。民國38年(1949)底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陸官本部師生於成都一戰土崩瓦解,連「關防」(刻有政府機關全銜的印信)都未能攜出。

民國39年(1950)九月蔣中正手令陸軍官校在台復校,羅友倫出任校長並以鳳山本班為校址,將原有第4軍官訓練班設施及人員改編為學員總隊,另成立第24期學生總隊。至此,培育出5期畢業生的第4軍訓班正式解編。

由於國共內戰時期第4軍官訓練班位處台灣且如常運作,孫立人將軍精練新軍並持續完成訓練國軍基層軍官工作,使陸官得以順利在鳳山復校。孫立人將軍雖非黃埔軍校出身,但仍全心全力為陸官校台復校打造基礎。

第4軍官訓練班雖只在民國36年至39年間短暫存在,但卻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就數量上,訓練了約50萬人精銳勁旅;就國軍素質而言,不但鼓舞士氣、提高戰志,且扭轉台灣人民對政府接收之初所留下的國軍惡劣形象。

在戰場上的具體表現,更以金門古寧頭戰役堅守第一線的第80軍第201師為代表性。第4軍官訓練班升格而成的陸官,就此成為「台灣的黃埔」,不但延續黃埔精神,也為現代化國軍發展奠定堅實基石。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ke822&aid=1962614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常在我心
2008/07/04 17:31
老兵不死
精神永在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Luke-Skywalker(Luke822) 於 2008-07-05 21:19 回覆:
沒錯

湘野莫佬*~我跟親愛的去台北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6月16日~~
2008/06/17 02:08

陸軍官校84周年校慶~~我大聲唱校歌~~


湘野莫佬~(U莫~莫代誌)~~歡迎光臨~~敬請賜教!!!
Luke-Skywalker(Luke822) 於 2008-06-17 09:36 回覆:
現場很熱鬧吧!

孫立人的粉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您的介紹
2008/06/16 09:21
孫立人將軍雖獲「平反」,但包含「第四軍官訓練班」對抗共保台的貢獻,卻蒙塵多年不為人知久矣!
讓英雄蒙塵,日後就不易有英雄!
Luke-Skywalker(Luke822) 於 2008-06-16 19:18 回覆:

這是陸官校史中

較不為人所知的一段故事

來一首陸軍官校校歌

作詞:陳祖康
作曲:林慶培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
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
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
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
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