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佈
噶瑪蘭人是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一支,在體質上屬馬來人種,語言屬南島語系中的印度尼西亞語,文化也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噶瑪蘭人是台灣平埔族中漢化最晚的一支,而在外觀上無論男女,顴骨較高,眼窩較深,男性身材一般較高大,女性往往較漂亮。據傳說噶瑪蘭族祖先是來自南方島嶼,經火燒島(綠島)從海上飄流來到台灣。
噶瑪蘭族(KARALAN),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噶瑪蘭族是臺灣10個平埔族中的一族,原住宜蘭平原36社;西元1796年漢民千餘人入墾宜蘭平原改變了噶瑪蘭族的命運。噶瑪蘭族是平埔族之中最後漢化的族群;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過去對葛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當時重要聚落包括打馬煙社、抵美簡社、奇立丹社、抵美福社、流流社、武暖社、歪仔歪社;新仔羅罕社、利澤簡社、加禮宛社、奇武荖社等。清嘉慶年間(西元1810年左右),葛瑪蘭族因抵抗由吳沙所開啟的漢人入侵失敗後,不得不歸化清廷;可以說是平埔各族中最晚「歸化」的一支。而由於受到漢人爭地的壓力影響,部份葛瑪蘭人自西元1840年(道光20年)左右開始陸續南下,遷移至花東沿海一帶定居;由於遷移者以加禮宛社為主,所以稱為「加禮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