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教育導論
壹、 學習目標
一、 瞭解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 理解狹義的生命教育和廣義的生命教育。
三、 認知生命教育之目的。
四、 確認生命教育的目標與學習領域。
五、 建構生命教育的適體性、規範性與人文性。
貳、 關鍵詞彙
一、 生命教育
二、 生命哲學
三、 全人教育
四、 狹義的生命教育
五、 廣義的生命教育
六、 生命的結構
七、 生命的範疇
八、 教育目標
九、 教學策略
十、 適體性
十一、 規範性
十二、 人文性
十三、 教學願景
十四、 主體價值
十五、 終極理想
參、 自我評量
一、 生命的結構有哪三個層次?有哪些理論、知識可以用來探討這個議題?
二、 由廣義的角度來體認,生命教育的權責應該歸屬於誰?
三、 何謂「整合取向」的生命教育?
四、 「覺」有那三種意涵?它的概念為何?
五、 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標」為何?它的序列如何予以概定?
六、 生命教育的「教育願景」有哪些?可否依序說明?
七、 生命教育的學習領域包含哪些內容?能否逐項闡述?
八、 身心靈統整的最高境界為何?它在生命的結構中位居於哪一個部份的核心地
帶?
九、 生命教育的主體價值為何?它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嗎?
十、 當前生命教育的首要之務是什麼?
十一、 西方心理學馬斯洛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何種生活是存在本
質的一部分,也是人性界定的特質,人性若缺少了它便不再是完整的人性?【99
生命教育-期中考正考】
十二、 生命教育的目標為何?【97生命教育-期中考正考】
肆、 重點分析
一、 狹義與廣義的生命教育對比:
定義
狹義的生命教育
廣義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結構:請參看解釋名詞四
生命的範疇:請參看解釋名詞四
推展生命教育的權責來定義:請參看申論二
從生命教育的階段性或整合性來看:請參看申論三
定義
狹義的生命教育
廣義的生命教育
以生命教育的佢限性(制度化)或開放性(非制度化)來定義
1. 將人的生命緣起、意義、價
值和身心結構,設限在維物
論、唯心論或純物質的型模
內,咸認生物科技、物質文
明、文物資產、人體器官、
職場供需、知識經濟、量化
與數位化資訊、可驗機體等
知識,就是生命教育的素材。
2. 而生命教育的教材就應該以
特定機構所編撰頒布的版本
作為標準化的制式教本。
3. 生命教育是常態情境、可以
掌握、平面化的常數法則,
以及編列預算、研習認證、
專屬授權、概念型制化、封
閉性的情感認同、排他性的
身分辨識等條件制約下的專
利產品。
1. 生命教育的時程的體系是涵蓋了知
識理論的「知」,與超越了知識範疇
的「覺」。知識能由觀察、推理與實
驗的方式、過程、獲得理解,找到答
案。
2. 惟其憑藉所知的資訊與可驗的素
材,有其「有限性」以及不可觸及的
「界外」,故其「知」的能見度、廣
遠度,就可能落入以偏概全、以管窺
天、畫地自限或自我纏縛的陷阱裡,
而不自知。
3. 因此,要體會生命學問的內核,除了
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理論,以及理解
世俗現有知識無法企及的領域之
外,屬於心智、心靈覺受的非知識、
超科學的「界外」,可能才是探討生
命教育的源頭與人生終極目的之重
要領域。
4. 開放性的生命教育內容與型態,跨越
了時間與空間的分際,含括常態與變
遷、常數與變數、現象與本質的所有
情境。
5. 它不受資源限定,專屬職權壟斷、內
定情分認同、身分區隔、條件制約所
設限,它能與時俱進、如大地包容一
切,亦如《易經》乾坤兩卦之綜攝群
倫。
定義
狹義的生命教育
廣義的生命教育
以生命教育的目的來定義
1. 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達到下
列四個目的:
(1). 幫助學生主動去認識自
我,進而尊重自己、熱
愛自己。
(2). 培養社會能力,提昇與
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3). 認識生存環境,瞭解人
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
係。
(4). 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
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
與關懷。
2. 生命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落
實大概應包含「深化人生
觀」、「內化價值觀」、「整合
知情意行」三方面。此外,
加上「尊重多元智能」的環
境,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
中瞭解,每一個人獨特的「所
是」,遠比外在財富地位的
「所有」,要來得重要。
1. 馬斯洛鑑於過去1940年代人本主義
以「自我實現」為中心的人本心理
學,導致過度強調自我的偏差,造成
狹義而流於自私或唯我主義。
2. 因此,他為:「缺乏超越的及超個人
的層面,我們會生病,會變得殘暴、
空虛或無望,或冷漠。
3. 他最後發表了「Z理論」,提出了靈
性為最高的心理求,他認為:「靈性
生活是存在本質的一部份,也是人性
的界定特質,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再是
完整的人性。它是真我、自我認同、
內在核心、特殊品類及圓滿人生的一
部份。」
4. 華梵大學提倡「覺之教育」是曉雲法
師依照佛教生命觀來闡述生命教育。
5. 意涵: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6. 「覺」的概念:
(1). 透徹生命的
無常苦空。
(2). 覺察無明煩惱
為生死根本,覺悟自在而不被時空侷
限的真如本性。
伍、 解釋名詞
一、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生命教育早期僅屬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教育的
功能,逐漸發展結合成研究心理學、社會學、生命科學現象並著重於中小學實務
的應用學科,中心思想在於以智慧「尊重他者與自己的生命」,以改善現代年輕人
自殺及欺凌行為問題。
二、 生命哲學
生命哲學是西方思想,包含了希臘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
歷代哲人的生命觀。
至於東方的生命哲學含括了老莊、孔孟、墨子、佛陀等人的生命視野。
三、 全人教育:
1. 西方:近代以來的「全人」思想,則以身心靈的均衡統整為依規。
2. 東方:包含立德、立功、立言的社會價值與生命內在的自省功夫,以及培養
覺察心性的修養。
四、 狹義的生命教育、廣義的生命教育、生命的結構與生命的範疇:
定義
狹義的生命教育
廣義的生命教育
生命的結構
1. 將生命的結構設限在肉
身、感官知能及心理意識
三個層次。
2. 用基因理論、生物學、自
然科學、醫學及心理學的
知識範疇來認識生命的結
構。
1. 生命的結構概定為:生理、心理及
心靈三種層次。
(1). 生理。
(2). 心理:感官意識、潛意識。
(3). 心靈:精微意識、反省意識、覺
悟心能、超越意識。
2. 以綜賅基因學、生物學、自然科學、
醫學、生命哲學、心理學、靈學、宗
教學、生命倫理學、社會學、環境生
態學等知識和深沉體驗來探討生命
的結構。
生命的範疇
將生命的位格、範疇設定為生
物、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三種
層次,而視人類為主宰地球,
體現宇宙意義的唯一主體。
視人類為縱橫宇宙與整體生命鏈的共生
群倫之一。視一切生物、動植物及尚未
發現的生命為共生命運的一份子,人的
尊貴不因自大而擁有,而以謙卑學習、
不斷成長為依歸。
五、 教育目標
1. 賦予生命意義。
2. 認知生命結構。
3. 經營生命品質。
4. 創造生命價值。
5. 豐富生命內涵。
6. 完善生命關懷。
7. 體驗生命尊嚴。
六、 教學策略
1. 生命教育課程指引的是涵養、經驗與行誼的傳授者。
2. 教學策略包含了:師資培訓、教材選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素材、
教學資源、教學評量、生活實踐。
七、 適體性
1. 生命教育的內容、價值與功能,不應該完全以西方或某特定國家、地區的觀
念、經驗作為唯一的準繩。
2. 而生命教育的內涵、型態、表達方式及功能性,必須以本國文化認同作為優
先考量。
八、 規範性
1. 生命教育的狹義及廣義的解釋,兩者的發展向度及合理性,並不在乎是否擁
有當權者的授意權柄或是獲得壟斷執教權的資源。
2. 這兩者之間的互動狀態,往往是在既磨合又彼此對應的情境下往前發展。
3. 而其中能相互交會、認同之處,即是不論做何種模式、何種摹仿、何種創見,
都必在適性、適體施教的同時,不得逾越道德與倫理的範性。
九、 人文性
1. 以生命教育的核心議題觀之。
2. 如何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觀、歷史觀、倫理觀和生命觀。
十、 教學願景
1. 「教育願景」和「終極理想」是以符合全人類、全人性的生命理想為依歸,
期望藉由適性的引導和陶養,逐漸完善生命的結構,成就真、善、美、聖的
人生。
2. 願景如下:
(1). 傳統與現代的薪傳。
(2).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3). 通識與專業的融滲。
(4). 東方與西方的會通。
(5). 精神與物質的均衡。
(6). 個體與群倫的教化。
(7). 常數與變數的圓融。
(8). 人性與自然的和諧。
十一、 主體價值
1. 主體價值:
(1). 生命教育的主題價值是植基於民族文化的道德意識與倫理規範。
(2). 人性趨善的本質與追求安定、和平的心理則是一致。
2. 不會隨社會變遷而改變:這個主體價值不會因政權更迭、社會變遷而改變,
縱使在肆應時空遷移與市場經濟而稍作符號的調整。
十二、 終極理想
1. 「教育願景」和「終極理想」是以符合全人類、全人性的生命理想為依歸,
期望藉由適性的引導和陶養,逐漸完善生命的結構,成就真、善、美、聖的
人生。
陸、 評量解析
一、 生命的結構有哪三個層次?有哪些理論、知識可以用來探討這個議題?
1. 生命的結構的三個層次:
(1). 肉身-靈魂-精神。
(2). 身-心-神或元氣。
2. 理論、知識所探討有關生命的議題:
(1). 靈修學:人類進化過程分成的步驟:
A. 生物:潛意識、想像力。
B. 心能:早期意識、個體意識。
C. 精微:心能意識、超越意識、完全意識。
(2). 知識界的認知:
A. 大多數人對於生命結構的探觸,僅及於肉身、生物或心能的層次。
B. 涉及靈魂、精神、超越意識與完全超越意識的領域,在20世紀80年
代以前被污名化為宗教迷信。
C. 每當文明大崩落或政治變遷大震盪之後,人類對於精神領域的反省,
就會顯示靈光乍現的實廣視野。
D. 原西方的消極面、治標的、截長補短的、亡羊補牢式的生命教育型態
移向東方世界、投入精神文明大國後,蛻變為積極面、探本溯源的、
向生命上遊尋根的,做根本治療的生命教育新氣象。
二、 由廣義的角度來體認,生命教育的權責應該歸屬於誰?
1. 生命教育是全人類、全世界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社會系統全體義工的天
職。
2. 無分官方或民間、無分專業或非專業、無分身份、地位、行業、性別、年齡、
黨派、種族、學歷等。
3. 都可以憑藉一己之善念、仁心、智慧來關懷生命、守護生命。
註:狹義角度分析
1. 將生命教育視為某專業、專屬組織團體的特定運作權力處分標的。
2. 以官方或民間機構的名義掌管、控制、承攬與生命教育有關之一切資源與事
物。
三、 何謂「整合取向」的生命教育?
1. 狹義的角度:
(1). 以人性或人生生涯的發展途徑作為生命教育的主題:
A. 例如:將生命教育的發展領域分為:
a. 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
b. 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或置重點於反毒教育。
c. 專業、志業或生涯教育。
d. 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或置重點於品格教育。
e. 死亡教育或生死學取向的生命教育:包含臨終關懷與諮商。
(2). 其教育重點,隨著生涯發展與需求而有階段性的區隔。
2. 廣義的角度:
(1). 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學前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致性上。
A. 無學習階段,無重點教學內容。
B. 它是一致性、一貫的每一階段都以整體性面貌呈現,而在每一階段中
所呈現的不同,只是強調的重點及隨著身心靈發展的要而有所不同而
已。
(2). 完整生命教育是以整體人生為著眼,以全方位的能見度生命學與生命
教育之施教範疇。
(3). 在整合宗教教育、生命管理、身心健康、生涯規劃、生活教育與生死
教育的過程中,融淬東方與西方經典精華,銜接傳統與現代思潮,為施教
者和受教者覓得可供參考的生命脈絡。
(4). 整合取向的生命教育,是統整了生命之「知」與性靈的「覺」,所舖
陳而出的生命全象,它的內涵不是艱澀難懂的符號切砌,而是一門人人必
經的日用工夫。
四、 「覺」有那三種意涵?它的概念為何?
1. 提倡者:華梵大學提倡「覺之教育」是曉雲法師依照佛教生命觀來闡述生命
教育。
2. 意涵: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1). 自覺:智慧。
(2). 覺他:慈悲。
(3). 覺行圓滿:一切諸佛證得的無上覺境,覺悟。
3. 「覺」的概念:
(1). 透徹生命的無常苦空。
(2). 覺察無明煩惱為生死根本,覺悟自在而不被時空侷限的真如本性。
五、 生命教育的「教育目標」為何?它的序列如何予以概定?
1. 教育目標:
(1). 賦予生命意義。
(2). 認知生命結構。
(3). 經營生命品質。
(4). 創造生命價值。
(5). 豐富生命內涵。
(6). 完善生命關懷。
(7). 體驗生命尊嚴。
2. 序列概定說明:
(1). 具有完整人生的一貫性和統整邏輯。
(2). 按照此一序列來建構人生目標。
(3). 生命的主體性就能獲得全方位的呈現與實踐。
六、 生命教育的「教育願景」有哪些?可否依序說明?
1. 「教育願景」和「終極理想」是以符合全人類、全人性的生命理想為依歸,
期望藉由適性的引導和陶養,逐漸完善生命的結構,成就真、善、美、聖的
人生。
2. 願景如下:
(1). 傳統與現代的薪傳。
(2).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3). 通識與專業的融滲。
(4). 東方與西方的會通。
(5). 精神與物質的均衡。
(6). 個體與群倫的教化。
(7). 常數與變數的圓融。
(8). 人性與自然的和諧。
七、 生命教育的學習領域包含哪些內容?能否逐項闡述?
1. 生命哲學與全人教育。
2. 生命科學與養生保健。
3. 生命倫理與社會教育。
4. 宗教信仰與靈性教育。
5. 經典選讀與歷史文化。
6.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7. 生活藝術與抗壓能力。
8. 生死教育與生命關懷。
八、 身心靈統整的最高境界為何?它在生命的結構中位居於哪一個部份的核心地
帶?
1. 身心靈統整最高境界為靈性。靈性為最高的心理需求。其位與生命結構中的
「心靈」部份。
2. 生命的結構概定為:生理、心理及心靈三種層次。
(1). 生理。
(2). 心理:感官意識、潛意識。
(3). 心靈:精微意識、反省意識、覺悟心能、超越意識。
九、 生命教育的主體價值為何?它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嗎?
1. 主體價值:
(1). 生命教育的主題價值是植基於民族文化的道德意識與倫理規範。
(2). 人性趨善的本質與追求安定、和平的心理則是一致。
2. 不會隨社會變遷而改變:這個主體價值不會因政權更迭、社會變遷而改變,
縱使在肆應時空遷移與市場經濟而稍作符號的調整。
十、 當前生命教育的首要之務是什麼?
1. 以生命教育的核心議題觀之。
2. 如何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文化觀、歷史觀、倫理觀和生命觀。
十一、 西方心理學馬斯洛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認為何種生活是存在本
質的一部分,也是人性界定的特質,人性若缺少了它便不再是完整的人性?【99
生命教育-期中考正考】
1. 靈性生活是存在本質的一部份,也是人性的界定特質,人性缺少了它便不再
是完整的人性。
2. 它是真我、自我認同、內在核心、特殊品類及圓滿人生的一部份。
十二、 生命教育的目標為何?【97生命教育-期中考正考】
1. 賦予生命意義。
2. 認知生命結構。
3. 經營生命品質。
4. 創造生命價值。
5. 豐富生命內涵。
6. 完善生命關懷。
7. 體驗生命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