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7 09:39:12瀏覽2830|回應0|推薦5 | |
茶葉其實是一種有毒的藥物 本文的主題就是論述飲茶是一種壞習慣,茶其實是一種有慢性毒性的藥物。 首先他注明了茶的屬性為:苦寒。然後他認為長期服用可以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可見體痩脂少的人就不能飲用)。最後他認為茶應該熱飲,冷飲則有“聚痰”的副作用。 到了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 一.茶的性質 二.由性質而得出的結論 緊接著筆鋒一轉,時珍立即指出了一組極不適合飲茶的人群,這類人群的特征是“虛寒及血弱之人”——用現代語言來表達,就是免疫力低下和腸胃功能不調的人群——這類人群如果飲用茶葉,就會造成嚴重的毒副作用: 之後,時珍意猶未盡,批判道:“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婦嫗受害更多,習俗移人,自不覺爾。況真茶既少,雜茶(注:指劣質茶)更多,其為患也,又可勝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時時咀啜不止,久而傷營傷精,血不華色,黃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嘆惋。” 時珍還引用了蘇軾的話:“(茶能)除煩去膩,世故不可無茶,然暗中損人不少。空心飲茶入鹽,直入腎經,且冷脾胃,乃引賊入室也。惟飲食後濃茶漱口,既去煩膩,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堅齒消蠹,深得飲茶之妙。古人呼茗為酪奴,亦賤之也。” (——古人用濃茶漱口來防治蛀牙,但茶含氟是現代才知道的事實,可見經驗事實先於科學結論是常見的現像。) 最後,時珍說出自己對飲茶的親身體驗:“時珍早年氣盛,每飲新茗必至數碗,輕汗發而肌骨清,頗覺痛快。中年胃氣稍損,飲之即覺為害,不痞悶嘔惡,即腹冷洞泄。故備述諸說,以警同好焉。” 以上簡單介紹完了中國古代對茶葉的理性認知情況,
到了現代“茶文化”又披上了“科學”的外衣,更加大行其道。 鼓吹的人,把茶葉吹得神乎其神,茶已成了“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靈丹妙藥。 盲目迷信“科學結論”的人,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既科學只是一門學問,而不是絕對的真理,人類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感官而體驗到所有宇宙的奧秘,就如同螞蟻,無論它們再進化多少年,也永不可能坐在蟻穴裡上網看帖子,因為它們不能超越它們的感官與形體的局限——同樣,人類也面臨這樣的境地。
面對泛濫的 他們一邊患著胃痛、腹瀉等甚至更嚴重的疾病,一邊捧著那些“喝茶好處多”的弱智科普文章大聲誦讀——盲目的科學崇拜,導致了自虐和慢性中毒,還樂在其中。 本人寫這篇小文章,目的有兩個: 最後,有的讀者也許會問:你光說茶的害處,那茶的那麼多的好處呢?豈能全部忽視?! 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好比說一個城市如果有健全的經營制度和人權保障,那還要城管這職業干什麼?同樣,能取代茶葉的更健康的飲用植物多得如數牛毛,干嘛你們偏要喝這玩意呢? 轉貼自傷寒論壇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