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創)真的有第八識嗎?
2010/04/08 10:50:58瀏覽1738|回應3|推薦11

      末學是佛法菜鳥,雖然有一點善根和佛緣,經典卻沒有讀誦過几部。跟許多佛學深厚勤做功課的格友相比,真是慚愧。

     佛法和中醫都是傳承幾千年的寶藏。因為傳承久遠,反而後世演生出許多宗派,背離經典,失去精髓。

     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已經不拿中醫祖宗的經典 ︰內經  傷寒雜病論 做為教學重點,反而依照明清溫病派而教授,加上整個醫學界瀰漫著靠發表論文和科研成果來做為教授評績標準的氣氛。變成有許多教授不擅長看病。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不論中醫或西醫,全都在依照西醫的主流做實驗。

      請問教授們︰看不好病,您有何資格在講台教學生,您教出來的學生會看病嗎?醫生不會看病,還叫醫生嗎?

     依照我對中西醫學的了解,我的結論︰主流的未必是對的,往往是錯的。

     在佛法上,我是菜鳥,但我相信,大山頭教的法也不一定全對。經方派的中醫本是治病如利刃斬亂麻的,被後世功力不及的中醫師把中醫變成了西醫的陪襯。佛法呈現今天的亂象,肯定也跟許多名師誤導錯解佛法有關。

     所以,如果有法師或者善知識宣稱自己都是遵照經典在修學,而不是只看某某導師的書,我想這樣的法師和善知識八成是對的(誤會經典的人除外)。

     我判斷善知識的標準︰

 1 善知識不論是何門派,一定不是貪財貪色的。財色關過不了,比世俗人還俗,如何教授別人觀世間名利的虛幻?廣欽老和尚開示,對世間一花一草的留戀都會讓人無法解脫,再來輪迴。何況那些貪圖女色,貪賓士車以為是莊嚴僧寶之假道學。

 

2 善知識會告訴我們︰學佛和佛學是兩個概念

有些學者會落在佛學裡面,只在經典的語言文字上琢磨,繞在裡面出不來,那是語言學家在把佛法做為單純的學術,也就是佛學在研究,不是學佛。如同醫學教授講很多,泡在醫書里,不接觸病人,書看再多,永遠不會看病。

而佛法是要經由實修的過程,持戒  忍辱  精進,直到親証。每修到一定程度,再回頭讀經典,又會有不同的且更深入的理解。這是佛學家們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到的,所以最後變成依文解義。

 3善知識會告訴我們︰念佛和唸佛不同   

我很推崇淨土宗 ,但是老師教我們攝心在憶佛念 ,我認為點到了念佛法門的重點。小時候同學背課文會大聲在念,邊念邊轉頭四顧,心不在文章,效果自然差。如果大聲念佛,心卻在攀緣俗事,念佛的功德受用在哪裡?

 

      那麼究竟有沒有第八識?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如來藏,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我沒有看到過,沒有親証,可是我以邏輯推理一定是有

理由如下︰

1以醫學角度講,離念靈知一定不是究竟的法。

有些門派在修一念不生的境界,可是那是意識心。從醫學角度看,是大腦皮層的功能被抑制住而已,死後一把火燒掉肉身就都沒有了,全都落在頑空裡面。

定生慧,定 一定是用來生慧的,不是落一念不生的頑空里。打坐修定只是個攝心的方便法,不是修行成就的終極目標。佛拿手指指月亮,我們不能只看手指,不看月亮。

廣欽老和尚與宣化上人對話里,廣老有在問︰打坐的是哪個? 六祖壇經也說:身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以此破斥以定為禪的邪見。 

2 深信因果和輪迴,現代心理學的催眠術從側面驗證佛法陀的智慧無比。而肉身是很容易滅掉的,一定有個不生不滅的法來承載人體的業果。

     那是什麼呢?

3 抽絲撥繭

撥掉繁雜的意識心,因為那是虛妄的。

根據我看的道家和現代心理學的書,我原來認為剩下的靈魂之類的,或者元神應該才是永恆的。

可是還不究竟徹底。

因為人會投胎變畜生,那如果觀落陰,在靈界的靈魂是示現畜生相還是之前人的相?

佛經里有故事講一個沙彌貪乳酪之類的食物,每次只分到一點,吃不過癮,死後變成乳酪瓶口的蟲子。

胎卵濕化,這几種裡面,並非個個都有靈魂,如果以靈魂和元神做為最究竟的法,那這些東西應該是高等動物人類才特有的才對。

蟲子的靈魂在哪裡?

所以,我覺得還應該再撥掉一層假象,靈魂和元神應該還是暫時的相,是基於一個更深細的法而生,就是第八識。

4 有了此識,就很容易理解有情和無情的本質性的區別在哪裡。

以我們生物學的經驗看︰植物的細胞也是有生命的。植物對外在的音樂,對美好和邪惡的事物也會有自己的反應。曾經有反對素食的人責難我︰你們吃素也在傷害生命?﹗

可佛陀教導我們要吃素,植物是無情。

有了第八識,就可以區分佛法所講的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的界限,原來在于此︰

凡是具有第八識的個體,不論四生(胎卵溼化),都應該算做有情眾生,即使小到蚊子和螞蟻都是有情眾生,再大棵的花草都不是有情,因為沒有第八識,也沒有意識。頓時多年的困惑有解。

5 六祖的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的境界是公認高于神秀的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境界。

    究竟為何這首詩的境界更高?

    高明在哪裡?

    空 有又如何實現不二 空與有借助什麼統一在一起?

    參禪究竟參的是什麼?

    我接觸到的老修行,有依照真善知識的法參究到的,都可以回答以上問題,都可以看得懂古德的公案。

     我只是初學,沒有任何的實際証量可言。

    佛法是不怕跟人辯論的。如果您的師父跟您說某某的書不能看

    依照我對世間法的了解  那是因為內心的恐懼

     因為恐懼,而拒絕去探求真相。

     理越辯越明

     如果真的追求真理,就應該敞開胸懷,擴展視野

     再以經典來驗證自己所學

     如果您有時間,歡迎您去聽4月25日高雄小巨蛋的佛法演講。

     如您認為我的邏輯有問題,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LEE123&aid=3894183

 回應文章

茫然
茹素 植物 六道
2011/11/18 18:30

http://blog.udn.com/arongshu9/3793642

這問題困惑我好多年了,有無肯定的答案或証據?

小綿羊LEE(醫藥正知見)(LEELEE123) 於 2011-11-21 16:57 回覆:
末學是覺得:
依照如來藏法來劃分有情和無情的界限最確切,不會自相矛盾。
植物是無情,少數的植物會招來鬼道眾生依附於上面,屬於六道輪回的還是附著在其上的鬼,而非這個植物本身參與六道輪回。
若說植物是有情,請問它屬於六道輪回的哪一道?
難道早知道水中有無數細菌的佛陀會不知道植物有生物波,如果佛陀認為植物是有情,就不會教我們吃素,而去教授我們辟谷之法了。教我們吃素不就成了害我們去殺生了嗎?佛陀不會這樣子。
所以可以確定植物不是有情眾生。
物質就是物質,沒有見聞覺知。
那麼為何水和植物在人施與善念與惡念的時候呈現不同的結構和生物波,
這恰恰印證了佛陀所說的萬法唯心,所謂的物質世界其實也是唯心所造,水和植物是投射了人的心理反應而已,因觀察者的心境而進行轉變。但是這個東西如同鏡子裡的影像,並非水和植物本身具備覺知。
如果您讀馮馮居士的一本書,我忘記名字了,他是很簡明地用量子物理學的進展來說明佛理。因為末學才疏學淺,不懂量子物理學,馮居士卻把這個道理講得通俗易懂。大意就是一對量子,當觀察者開始觀察其中之一的時候,這個量子因為觀察者的觀察而發生變化,同時,另外一個遠距離與它相對應的量子也跟著發生變化。
抱歉才看到您的留言,希望於您道業能有所幫助。
敬祝福慧增長!


祿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嘆!讚嘆!
2010/04/16 14:22

小綿羊師姐真的很用功!

不管是中醫學或佛法

都很用心  末學不禁讚嘆萬分

小綿羊LEE(醫藥正知見)(LEELEE123) 於 2010-04-17 08:04 回覆:

慚愧慚愧﹗大德您過獎了﹗

我念佛拜佛的功夫還沒有做起來

只是初學,比起您多年的修行功夫我差遠了


Chuchu
為何植物就沒有第八識
2010/04/08 11:36

拜讀大作

深深感恩

但是我仍不懂為何植物就沒有第八識

何以見得

請您教導

小綿羊LEE(醫藥正知見)(LEELEE123) 於 2010-04-09 00:48 回覆:

我只是個佛法菜鳥

談不上教導

歡迎您來跟我討論,對我自己的思考認知也會很有幫助

佛經常說六道輪迴,植物算哪一道?

佛經的輪迴中從來沒有講過植物來投胎的。

如果從現代心理學催眠的書籍中來輔証的話,

看過人過去世做過恐龍 猴子 猩猩 貓狗 麻雀 豬的

也從來沒有見過某世當過植物的案例的。

如果因為植物有「生理」反應就認為是有情

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那只是它的物性而已

例如植物的根莖有向地性及向溼性,枝葉有向光性,

石頭有堅固性,水有溼性,風有飄動性,火有煖性...等

這只是無情具有的物性罷了,不能作為佛性的標準。

其實單純一杯水也會對外界信息做出反應

例如日本人寫的水會說話那本,忘記名字,不好意思

書里講水因為人給它良性和不良的意念

呈現美麗的結晶和渾濁

這應該不能因此說水也是有情

因為水只是透過人的意念去感應或改變水中的結晶而已,

並非水本身有意識可以分辨察覺到外在的事物而自行改變結晶,

其實通過水的變化,大概也能從一個角度解釋為何世界自然災害變多

除了因為人的短視和貪婪,壓榨地球

還有人心變不好的時候

邪念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肯定也是不好的。

摘錄經典如下:

《大般涅槃經》卷37〈12 迦葉菩薩品〉:「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CBETA, T12, no. 374, p. 581, a22-23)

《大乘玄論》卷3:「故經云:凡有心者,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以心識異乎木石無情之物。」(CBETA, T45, no. 1853, p. 35, b29-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