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3 09:43:04瀏覽2087|回應0|推薦1 | |
我有個學生,兩年前從北京一所著名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後,開始認真學起中醫來了。先還是一邊工作一邊學,後來索性把工作都辭了,到處訪求名師高人,一心學醫。也就是在他辭職後不久,由於某些特殊的機緣,我們相識了。我曾問他為什麼要學醫,他帶著從學校裡出來的書生意氣,說了很多,什麼“上醫醫國”啊,什麼“復興中國的傳統文化”啊,什麼“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啊……我說:“你說的有道理,但這肯定不是你學醫最深層次的原因。” “您又問到點子上了!”他說,“其實,我從小就想當醫生,覺得能把一個人的病治好,能讓人健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從我小時候起,我的父母身體就不是很好,經常生病,每當看到他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就恨不能馬上學會一手絕招,讓他們手到病除。但一直到了讀大學的時候,我仍沒有這個能力。放假回家看到父母老了,身體一天天虛弱下去,我也束手無策,這時便覺得在學校裡學的那些詩詞歌賦、理論思想,真是'萬言不值一杯水'!所以,當後來學醫的機會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便毫不猶豫地去學醫了。” 這才是一句真心話!其實,誰的長輩沒有生過病?誰沒有為父母的疾病揪過心?只是,人在世間,身不由己,更多的人沒有那麼幸運,有學醫的機會擺在面前。 其實,如果僅僅是為了家庭實用,系統地學醫是大可不必的,只需學一些養生的常識就可以了。當然,我們的親人可能不會按照我們教他的養生方法去做,那怎麼辦呢?還是我們學會一種最有效的養生手法,為他們做吧。這就是捏積。 “捏積”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見於晉代葛洪《肘後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癒更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椎骨。現在流行的大眾養生書中仍是這種捏法,所不同的是,遇到高血壓患者,會換一個方向,從上往下捏。 這種捏脊,是有很大的養生療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部位。從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這是大腦的延伸,神經從脊髓分支出來,散佈到全身各處,大腦通過脊髓和神經網絡指揮全身的活動。從經絡方面看,脊背正中間是督脈,督就是“都督”、“總督”的意思,督脈就是總督全身陽氣的一條經脈。脊背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膀胱經是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的一條經脈,陽氣最多,而且膀胱經跟腎經相表裡,腎主水,膀胱於是總管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謝。可以說,脊背是全身氣血運行的大樞紐。 更重要的是,膀胱經還有一個特殊的作用:它聯繫著其他的腑臟。肺俞、厥陰俞(就是心包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都在膀胱經上,分佈於督脈兩側。所謂“俞”,就是“輸”,比如,肺俞就是肺臟的轉輸、輸注之穴,對於保養肺部和治療肺臟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臟的“俞”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氣血的大樞紐,同時把五臟六腑的氣機疏通一遍。 為什麼要把捏脊叫“捏積”呢?這裡面的含義又要深一層。人體的氣血在運行的過程中,由於內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氣,勢必出現淤積、堵塞。哪裡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們捏一個健康小孩的脊背,會發現他脊背上的皮肉很鬆軟,一提老高。而一個身體肥碩,明顯有濕熱壅滯或寒濕壅滯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麼容易提起來了。並不是因為他肌肉結實,是因為他體內的淤積造成了皮肉的粘連。我們捏積,就是要把這些粘連捏散,把淤積在背部的粘連組織捏開。脊背這個人體大樞紐的氣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們身體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會消失。 我“捏積”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也有些不同,我是用雙手同時捏起脊背兩邊的皮肉,沿著一個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勁往上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且被捏著體內粘連比較重的話,往往到了往上提的時候,被捏者皮肉下面會有“啪”的一聲響。關於捏積的方向,我的原則是:七歲以下的小孩,從下往上捏,七歲以上的所有人,一律從上往下捏。因為一過七歲,人體的氣機升降就改變了。 小孩的病,通過捏積大部分可以解決。以前北京有位老中醫叫馮泉福,專門為小兒捏積,一天要捏200多個。大多數消化不良脾胃失調的小孩,只要經過他一捏積,基本上都能改善。這一方面是因為老先生在長期的捏積治療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在手法上有獨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孩是“稚陽之體”,生機旺盛,容易調整。而對於一般人來說,捏積雖然沒有那麼好的功夫,或者已經成年,不在具備小孩的“稚陽之體”,但用捏積來養生防病,已經是綽綽有餘地夠用了。 我的小孩最喜歡我給她捏積,有時候就像一隻小貓,往我面前一趴,主動要求捏積。其實我也沒有教她什麼養生的功法,沒有給她什麼特殊的調養,單憑捏積,就使她不但身體好,而且頭腦聰明,在年級裡一直都是考第一。 還有位朋友,從十幾年前起,在我的建議下,每天晚上為他的年老體弱的父親捏積,一直堅持到現在,老人八十多了,看著卻比十幾年前要年輕。老人一生辛苦,積勞成疾,兒子為他捏積,就是在撫平老人一生的“積勞”。有兒子的這份孝心,老人自然健康長壽。 我經常對上面提到的我的那位學生說,只要你學中醫,雖說不能馬上包醫百病,但養生肯定不成問題,當然,要成為拯救千萬病痛中人的“蒼生大醫”,還得下苦功夫。對有志學醫的人,我當然要這麼說。但對於更多的、沒有時間和機緣學醫的人,我會說:只要你試著捏積,養生就不成問題了,如果捏了一段時間,手指下有了體會,你也能有一雙治病救人的“妙手”。這才是更實用的“真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b155901009hyy.html 武國忠 小綿羊評︰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