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9 19:35:07瀏覽736|回應1|推薦21 | |
古琴界耆老,吳釗老師,中國藝術研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 東漢蔡邕在琴操樹中提到:古琴的要旨在”靜”。嵇康也曾說琴性極靜! 古琴音量不大,但穿透力強,雖然是木頭做的但有金石之聲;古琴的原理乃是繼承天地之道,古琴師傅在手工的製作過程中的體悟,以及來自不同木頭原來具有“氣”,如此誕生的古琴每一把都有不同的性,這時它已經不只是樂器,是是天地生命的一種延續。演奏者必須長期不斷的磨合,才能達到人與琴的合一。 明末,崇禎也喜歡彈古琴,師承川派的老師,每夜必彈漢宮秋月,此為李後主最愛之曲,那時嚴天池老師(虞山派始祖),知道後大為惶恐,一國之君怎麼可以彈這亡國之調;他立刻北上想向勸誡皇帝,誰知他還是晚了一步,行不到半途,明朝就亡了。 說到虞山派,他有一個一貫的學琴要旨-明心見性,有法無法,似指非指,大有非有,似空非空,所以吟其心也!重點就是“吟其心”,心被琴聲吟出來,進入聽著的耳朵,進入他的心,就會和聽著的心互相參合一起;所以孔子以禮樂作教化的手段,禮是由外而內的規範,樂就是由內而外的陶冶,身心一體內外相合,所以修身即是治國。老子也說: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的來治理天下,天下才可以託付他;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的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如果自己的身體都治理不好,那又如何能把天下治理好呢?從至細到至巨,一以貫之,夫子之道,也是古琴之道。 虞山吳派其中的一支--廣陵派,他的要旨,行合古式--由指法入手,研習用什麼方法來激發琴的振動,指與琴合的角度,入線的深度的掌握,手要松,氣要貫,由技術,進入技巧,如庖丁解牛,再由技巧進入形而上的境界--琴之道也。 琴之妙,首在吟猱!其聲息極細,非寂靜清澄無法體驗其細微之妙,而其味之細細幾無,如志之玄于虛莫之間,守其之意而不動,就接近仁了.在這點,吳釗老師的意見和我在古琴序篇的意見是相同的。 這種樂器是不是為了廣大的聽眾而存在的,不是為了表演而存在,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存在,它的發明始於儒家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從感動自己開始. 也可以說它最重要的觀眾是自己,自己感動了再去感動其他人;如果為了迎合大眾,經過西方專業音樂技能訓練的專業琴家來將“古琴現代化”,用以公開演奏,甚至用以和其他樂器合奏,它勢必犧牲一些細微的技巧如吟猱之類;但除去這些後,古琴的音色,音域,共鳴方式和現代樂器的相比就很難說了;其後果可能是這種樂器將漸漸淡出世界。 真正的古琴曲,不在好聽,在人生哲理的感受與思考,是含與蓄的,端看彈琴者的胸海(當場示範,淡瀟湘水雲,普安之兩曲)學勿貪多,在紮實,在心領神會,有人甚至一年專治一曲,只為通達至聖。 彈古琴不談功力,談品格,不在兢技,在精神追求,在虛實的要求,在自我的修身養性!不同流派不在曲子,在運指與修養,在其自信與氣度。自知者智,自勝者強,從自身出發,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而後才治國,平天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