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無法從旋律或音域上獲得展現,但它流行幾千年盛而不衰的原因,因為它善於傳達人們的思想,獲得思想上的共鳴。它用它特有的表現方式來傳達演奏者的意境,人與琴合為一,聽眾經直接感受到說者的諄諄,而有所感受,這是古琴的魅力及神秘所在。
這裏,有一個歷史的疑問,秦始皇焚書是針對政治,兵法,等會為害秦王朝的學問,但為什麼要對古代的音樂課本痛下殺手,而且可以說是趕盡殺絕,秦始皇下令還挖掘當時各國君主的墓,找出所有陪葬的樂經。(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可以挖掘的古墓很少有秦以前的,尤其是戰國時代的。)其他的典籍或多或少有所倖存,在漢朝時都能慢慢發掘恢復,就只有樂經始終渺然,完全抄查燒盡;這裏就有文章了。
更令人扼腕的是,秦始皇留在阿房宮中僅存的版本也給項羽這沐猴而冠的傢夥給燒了。等到天下局勢初定,漢高祖劉邦找到商山四皓時,他們年紀已經很大了,記憶也不全了,剩下的記錄,就成了漢室宮廷裏口耳相傳的秘密;東漢末,董卓等西北軍閥大亂長安時,隨著宮廷漸漸的衰敗,傳入民間,也因此蔡邕才有機會得到古琴的真傳,為了不至於再流失,他並且寫了”琴操”這書;當然其中有不少的部分,漢室業已遺失!
琴道之不存,我們只能從古人留下的章句行列裏窺探窺探一些蛛絲馬跡。
論語書中孔子反復的提及,禮和樂是治國的兩大利器。他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禮”是指社會的倫理秩序,從經由外在的行為規範來不使人心渙散,那“樂”卻很少提及,也幾乎沒有相關的文字描述,可能就類似禪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之類的修行,是由內而外“齊心”的方法。雖然如此,還是有些描素可以讓我們看到點蛛絲馬跡.
看看論語陽貨的這一段“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的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這個地方;有天孔子到了武城,聽到有人又彈古琴,又唱歌的;孔子就笑著說,治理武城這小地方,還需要動用“樂”這個“牛刀”嗎?以這段來看,樂絕不只是個人修養陶冶的工具而以,他和實際的地方治理是有關的.
孟子和大學的書裏,也有提到舜,鼓琴,二嫂和。二嫂指他的兩個老婆,有個成語齊人之福來說有兩個老婆的人,其實舜更早就有兩個老婆的,他們堯的兩個女兒,老是吵架,堯把他們一起嫁給舜,用以考驗他;舜協調他們的方法就是常常彈琴給他們聽,漸漸的他的兩個老婆漸漸的就能和樂相處了。所以“樂”的力量可以讓原來來兩個水火不容的人和平相處.
孔子被圍于陳蔡之間,三餐不濟,仍每日弦歌不墜,有三千個人,其中又有不少子路那樣的恐怖分子在,隨時都有暴動的可能,用琴,可以達到安撫大家的情緒,可以讓大家忘了飢餓,忘了困難,可以在激勵大家繼續前進的熱誠。想想孔子口才不好,好吃,好酒,愛打扮,做事太吹毛求疵,做人不能通情達理(參考論語鄉黨篇),一點都沒有“聖”樣,可卻沒有人不推崇他為聖人。聖人推崇的“樂”的確不尋常之處阿!
“樂”基本上是一種透過古琴來做集體溝通的方法,搞不好就是集體催眠的方法,可能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學習吸收;漢朝馬融在教書的時候,就有叫人同時演奏音樂,以幫助學習,《後漢書》卷《馬融傳》就記載,融才高博洽,…善鼓琴。
大家不妨念書的時候放個古琴的音樂試試效果!睡覺的時候也可以試試,但是但是睡覺時最好不要放廣陵散,前面說了,傳說這曲能召來鬼魂,可能會讓我們做恐怖的夢,這樣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