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腸癌手術兩大迷思
2017/12/16 09:49:18瀏覽394|回應0|推薦4

機智幽默、總是為人帶來歡笑的藝人豬哥亮,日前因大腸癌病逝,享年70歲,令人惋惜不已。他三年前就得知罹患大腸癌二期,卻心心念演藝事業,想多拍戲、存錢留給家人,另外也擔心裝了人工肛門(又稱腸造口)會影響主持工作,覺得有損自尊,沒有及早治療。拖延至2016年底癌症末期才開刀治療,可惜為時已晚。

大腸癌連續9年高踞台灣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但,幸運的是,它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每年做年做逾1500例大腸鏡檢查、拯救數千人免於大腸癌威脅的台大醫院權威醫師邱瀚模說,篩檢發現的大腸癌將近一半是零期跟一期,治癒率近九成,即使第三期還有六成治癒率,幾乎可說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的。

且近年內視鏡、腹腔鏡等手術進展快速,傷口愈來愈小,做人工肛門的機率也大幅降低到一成以下,而且就算要做人工肛門,透過練習還是可以登山、出國旅遊,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豬哥亮的遺憾或許可以提醒我們,不要諱疾忌醫,好好保重身體,才能陪伴所愛的家人走得更久。

迷思一:根除大腸癌,腹腔鏡手術比較好?

A:外科手術是目前根除大腸直腸癌的最有效方式,曾在1999年赴法國學習當時新穎的腹腔鏡手術,開大腸直腸癌手術28年的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鴻華說,這種微創手術可以縮小傷口、減輕疼痛和加速腸道與體力恢復,並減少住院天數。

但目前腹腔鏡手術用在某些部位的效果還無定論, 例如腫瘤長在中位直腸,尤其男性肥胖的病人,因骨盆腔狹窄,手術困難度較高或是腫瘤太大 ,為了安全考量,與病人討論後,陳鴻華會建議他們做傳統的剖腹手術,或是先以放療或化療縮小腫瘤,再進行切除。

開大腸直腸癌31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灯明提到,腹腔鏡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接腸子的自動吻合釘若太多支,常常會失敗,釘合處容易有裂縫,造成糞便滲出,引發腹膜炎,又得住院第三次。

他強調,台灣的外科養成訓練很扎實,以 直腸的低位癌 為例,若是腫瘤的面積較大,一般都是先採放療、化療,等到腫瘤縮小再開刀,這已是SOP的標準流程。這種低位癌完全憑醫師的手感去觸摸腫瘤的位置大小,可以拿得比較乾淨,這是機器「只能看、不能摸」所無法取代的優點;且傳統手術只用一支自動吻合釘,腹腔鏡則要用3或4支來做大腸直腸吻合術。

迷思二:做人工肛門會影響生活?

得大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腸造口)嗎?機率很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主任王照元表示,2005年以前很多需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現在則會先採放射線治療與化療,之後再透過手術切除直腸腫瘤,切除肛門的機率不到5%,甚且多數病人能保留括約肌,並不需要做人工肛門。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周斌開大腸直腸癌25年,他強調,就算要做人工肛門,透過練習,還是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可以登山、出國旅遊,病人一定要有信心。

黃灯明總是苦口婆心規勸,如果不做造口,腫瘤復發轉移的機率很高,超過一半以上會死亡,「就是換一個地方排便而已,每天定時灌腸,就不用帶便袋,稍微麻煩一點,接受它就習慣了!」事實證明,做了造口的病友術後存活率的確很高,彰基的病友團體「常樂(造口)關愛協會」很多人都已存活超過20~30年。曾擔任造口關愛協會會長的謝月桂比喻,別人出門必備錢包、鑰鎖,他們不過是多帶一包造口的護理用品,她開心地表示:「不但唱歌、跳舞、游泳樣樣都來,我們還經常出國到處趴趴走!」(資料來源:康健211期)

3個好方法「多吃粗食」 不讓大腸癌找上門!

不要成為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

嘴饞改吃核桃,順便抗大腸癌

你最需要的大腸癌知識,都在康健知識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NMMM7927&aid=10952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