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鈞堯的華府臺灣文學風講座
2016/09/26 00:02:54瀏覽3448|回應2|推薦144

華府華文作家協會在今年夏天改組之後,舉辦深受文壇期待的第一次重大活動「三地臺灣風」。這是緣起於密西根大學有小兒泌尿科之父的張正暘醫師成立的「張氏基金會」主辦,邁入第八年的藝文講座,今年加入當地女企業家盧曼菁及作家若琳,邀請到台灣承繼朱橋、瘂弦、王鼎鈞等前任主編,長期主編《幼獅文藝》達十七年的知名金鼎獎作家吳鈞堯來美國做文學講座。華府作家協會,得到名作家韓秀的推薦與牽線,使得可以和密西根及紐約兩地的華人藝文團體接力攜手合作,並且獲得華府海華中心協辦,王燕怡博士、代表處、僑教中心贊助經費支持。

吳鈞堯演講

九月十八日上午十點到十二點,繼密西根及紐約之後,吳鈞堯在美京華人活動中心(CCACC)作了一場精彩的公開演講,講題是「把我,深深的寫出來」,由於吳鈞堯是口才流利,反應極快,而且文學底子深厚的作家,吸引了七十多位聽眾,而且大家在會後擁躍的發問和參與,整整兩個小時,毫無冷場。

星期天上午的演講,吳鈞堯首先憂心忡忡的分析,台灣在歷經了政黨輪替之後,反而使得原有開放蓬勃的文學戰場,從多樣化的中國、客家、海洋、離島及西方的文學戰國時代,變成只有一種本土化的聲音,其他的聲音動輒被冠上不愛台灣的大帽子。

由於吳鈞堯長期組織兩岸文學交流參訪,於福州、北京魯院等地講座,目前執筆「北京鳳凰讀書頻道」、《南方周末報》、《澳門日報》、台灣《中國時報》、美國《世界日報》等專欄,並經常擔任兩岸文學大獎評審,所以對兩岸的文學現況有深刻的瞭解。

他清楚的看見中國大陸,在後文革之後的反思,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充分吸收了不只中國傳統的文學,乃至全世界各種文化的營養,以至於從中生代到年輕的一輩,人才輩出。令吳鈞堯擔心,台灣這種自我封鎖的現象,會使得原本在六、七十年代領先華人世界的台灣文壇,不只漸漸喪失了領先的地位,而年輕的一代更是被鎖在台灣本土的枷鎖中,被遠遠的拋在大陸年輕作家之後。

作家吳鈞堯於是再談到自己的寫作心路歷程,他是從新詩開始創作、小品、短篇小說,散文再到長篇小說,以及如何受到白先勇的影響。

他再以白先勇的【台北人】為分析的重點,指出白先勇開啓了他「短篇小說」寫作的執著與熱情。他用了三段影片及一些小說中的情節,說明現代主義中的特色、虛無、徬徨、無根和失序。他後來在重讀了《台北人》之後,更加意識到白先勇所謂「意識流」技法,文章中時空場景的切換,和意識的流動,考驗著作家如何讓文章「流」動,以及要「留」下什麼。

文學大師們都不願承認受到前人的影響,但是重讀白先勇的小說之後,似乎感受到張愛玲的影響,而張愛玲也自認受到紅樓夢的啟發,所謂「意識流」,既不是吸附在紅樓夢技法,也和張愛玲的文章不一樣,而是受到一些他們口水的影響,其實也就是融和了古典的文學技巧與寫實的當代話題。

【台北人】講述的是60、70年代白色恐怖下的台北,然而白先勇自小隨父親離開了大陸的家,來到台灣,台北就是他的家,他在作品中家的定義有地理上的家、歷史敍述的家、有情感上的家、有文化上的家⋯⋯,所以這樣的文學作品,包含了廣義的家國寫作,而不是今天當下狹義的家族寫作而已。

吳鈞堯說:「一般人都認為《台北人》是白先勇回顧舊中國的作品,但我發覺,它與當下的本土回歸潮流並沒有差別,都在扣問,家在哪裡?」

他自己在12歲時離開金門到台灣,而在座的聽衆由台灣、大陸到美國,他要求大家都想一想,到底何處才是真正的家呢?他認為他自己專心的花了13年,非常的辛苦的以書寫金門為主軸,表達了對故鄉深刻的愛,將來更要以一生的努力,把文化作為信仰,走出自己的路,突破台灣藍綠的抗爭和本土的限制,放大成更廣大的文學世界。

演講後,大家相互拍照留念

來賓與吳鈞堯互動

作協工坊開始前,華府作協會長金慶松(金大俠)致詞

當天下午,吳老師在華府作恊工坊的課程中,針對參加工坊的二十位學員,這些學員中有出書多年的作家、有部落客、更有多位純粹就是愛寫作的朋友,由於幾乎每一個人,事先交了自己的文章作品,使得吳老師還沒有到美國之前,就可以充分瞭解每一位學員的作品,而且徵得所有工坊學員的同意,將每個人的文章集結成一組小册子,與大家分享。 

作協工坊上課

老師針對每一位工坊學員的文章的優缺點,提出精闢的分析與建議,編輯經驗豐富的他,可以精準的誇讚每一位工坊學員文章的優點,讓每一位學員心花怒放,然後再更精準點出某些缺點,並且建議如何改進,可以使文章更上一層樓,更讓每一位學員心服口服,充滿信心。

而且他毫無保留的提供了一份《散文華爾滋》的講義,利用好幾篇實際的散文創作文章為例子,講解如何運用外在「流」暢的敘述,以及內在駐「留」的描寫,或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技巧,而且也分析了如何將封閉性的作文結尾,改寫成更能得到讀者回響的開放性創作結尾方式,及一些常見創作文章的其他特點。

原本預定兩個小時的課程,卻延長到三個小時,一直到了場地清潔人員的催促之後,大家才依依不捨的收拾教室。

所以課程結束後,幾乎每一位學員都大呼過癮,最後有十多位學員和吳老師,一起共進晚餐,意猶未盡的結束充實的一天,也替「三地臺灣風」的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作協工坊後大家的合影


世界日報新聞:三地台灣風 吳鈞堯美京巡講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lianCWang&aid=75549350

 回應文章

黃彥琳~~ 溫泉公園賞秋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28 06:59
Oh, no,我竟然錯過了這場演講,好可惜!
九里安西王(Julian)(JulianCWang) 於 2016-09-28 07:52 回覆:
真的
非常可惜!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26 11:02

以恢弘的史觀
及豐厚古典文學為基礎
如此的本土化

才不會捨本逐末而自我封閉 

九里安西王(Julian)(JulianCWang) 於 2016-09-28 07:51 回覆:
多兄如此見解
算不算不愛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