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 鑽石產業結構之三
2007/06/03 05:11:43瀏覽2532|回應4|推薦8

1889年 De Beers併購 Kimberly Central Mining Company所支付的支票

圖片取自http://en.wikipedia.org

而在 1887 年 , 這場鑽石公司的商業戰爭到了最後階段。不對稱的力量讓除了這兩家大公司外的遊戲者 , 僅能扮演這場鑽石爭奪戰的配角。 Rhodes 跟 Barney 決定將兩家公司合併 , 並且雙方各顯神通 , 合縱連橫 , 尋求奧援 , 在市場上搜購股票 , 來取得公司的控制權。 1888 年 , 該公司的股價從 14 英磅飆漲到 49 英磅。在金主的支援下 ,Rhodes 獲得Kimberly Central Mining Company  60%的股權,擊敗 Barney 取得控制權。 1889 年 De Beer Mining Company 付出 5,338,650 英磅 , 正式併購 Kimberly Central Mining Company 成立現在的 De Beers 公司。而反對合併的股東則經由法院判定 , 歸還資本而退還股權。

戰爭塵埃落定後 ,De Beers 控制了當時世界上大部份的鑽石礦產。接下來 ,De Beers 在當時的世界金融中心 --- 倫敦 , 出資成立一家獨立公司 London Diamond Syndicate 負責所有 De Beers 鑽石的配銷與販賣。而在歐本海默家族於 20 世紀初掌控 De Beers 後 , 進一步將 London Diamond Syndicate(LDS) 角色強化成鑽石產業聯盟的龍頭。這家公司組織了 Cartel( 企業聯合 ) 操控鑽石的集散 , 例如將鑽石的切割主要限制在紐約、安特衛普、台拉維夫和孟買四個城市 ; 鑽石的交易也僅在大城市進行 ; 而 LDS 還負責搜購非洲地區以外的主要鑽石礦源 , 在 20 世紀中後葉發現鑽石的地區如俄羅斯 , 澳洲 , 都與 LDS 簽定合約 , 僅能將礦產賣給這家公司。而在非洲 Deer Beers 則與各個生產國合作 , 成立合資公司。這種幾乎滴水不露的商業手法 , 讓 De Beers 曾近乎控制了所有世界的鑽石來源 , 而 De Beers 在鑽石產業上的地位實質上等於獨佔。

註 : London Diamond Syndicate 現在名為 Diamond Trading Company; 而 De Beers 在 1999 年改變策略 , 開始以 De Beers 直接的名義直接銷售鑽石給一般消費者。

De Beers現在的老闆Harry Frederick Oppenheimer

圖片取自http://www.kipnotes.com

               http://www.debeersgroup.com/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ch&aid=1000624

 回應文章

Jech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
2007/06/04 19:52
賣個關子,欲知答案,請待後續分解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個部分
2007/06/04 06:39

 您所指的是礦區所開採的  那是否也包含人工製的

全由 LDS 來掌控呢?

ps. 您會寫從礦區 和人工製的區別嗎? 我想知道和我以前的經驗做一個比較

謝謝您


Jech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會不會太豪華?
2007/06/04 00:31

這樣那我把所有蠟燭都換成鑽石好了

兼具審美跟實用功能


風之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亮黑暗的鑽石!
2007/06/03 06:21

你家好暗 , 還好有鑽石的墔璨光芒引我進來 , 讓我不至於在門口摔了一跤!

看多了鑽石 , 好像自己也高貴起來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