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咖啡開始入侵我的生活。
第一杯咖啡,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喝的。那時候交往了一個愛喝咖啡的女孩子(其實是被倒追的,那時候自己是標準的蠹蟲一隻,每天只會啃書本,哪知道啥花花世界、談情說愛的,不過這樣也就算混過我的早期戀愛史囉),常常一有時間就泡咖啡館。她中學畢業後就在外頭工作,而我是個苦哈哈的窮書生,每次都是她請客(這樣算不算吃軟飯阿??),她喜歡喝的咖啡種類我早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那時的咖啡味道現在回想起來,跟這段感情記憶一樣,不成熟的苦澀,沒有香醇濃郁,一點也不甜…。
大學畢業後,茫茫然的進了一家跟所學毫無關係的公司工作(我學軟體設計卻進了光電半導體公司…昏…),那時以竹科為中心向外擴展的高薪技術人員,正開始推行工作與生活並重的遠大目標,雖不在竹科工作但好歹也是有技術的(真狂妄阿…),便開始跟著學起喝咖啡了。咖啡豆得要自己選、買台像樣的研磨機(手工的最好)、再加一台咖啡機,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空間了。(我是覺得偶一為之可以,但是每每要在工作的小空檔中,硬擠時間出來,手忙腳亂的磨豆子、等加熱,最後唏哩糊塗的在休息時間結束前灌完,這應該不叫享受悠閒吧…)手工咖啡的味道開始讓我慢慢的對咖啡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學會了去品嚐那躲在苦味後面的感覺。
離開公司,咖啡在我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開始學習分辨這一堆種類奇多的苦東西。與客戶洽談時喝曼巴、沒精神時就來杯ESPRESSO(超沒精神時就Double…)、一個人獨處時就點LATTE,當自己快樂時就嘉獎個Caramel Macchiato,悲傷難過時Black Coffe是唯一的選擇…。漸漸的,原先的”咖啡代表我的心”,後來轉化為欣賞與享受,我從喝咖啡中悟出了些東西。自小到大,一直在找尋自我,自我的生活、自我的空間、能認清自我的方式,以及能瞭解自我的人。一路的找尋與放棄的循環過程中,發現原來地球不是繞著自己一人轉的,天空也不是為我一人而晴朗,原來從周圍交流的目光中,真實的自己就一直存在著。咖啡特性強烈,使人無法去忽略;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多平淡如水,難以深入暸解。慢慢的,我也開始去品嚐那些不代表心境卻又獨特的咖啡。
你(妳)喜歡喝咖啡嗎?你(妳)用什麼樣的心情品嚐咖啡?一杯咖啡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其實是很深遠的,在未完全體會之前,別想太多,就放心享受與品嚐吧。
PS:每種咖啡的個性,N多的…看看有沒屬於你(妳)的咖啡喔!
ESPRESSO(或ESPRESSO Double):濃縮咖啡。只有1盎司,用的是
ESPRESSO豆,非常苦味道非常重,是提神用的,STARBUCKS建議是要
在10秒內喝完…
CAPPUCHINO:裏面一半是濃縮咖啡加牛奶一半是奶泡,是最輕的飲料,好的
CAPPUCHINO是前3秒喝不到咖啡的,就光能喝到奶泡…呵呵呵
LATTE:濃縮咖啡與牛奶的混合體,上面一層是奶泡,奶香味重,口感絲滑
MOCHA:摩卡漿濃縮咖啡和牛奶的組合。奶油、巧克力的味道壓過咖啡香和奶香,口感上, 比LATTE重。
CAREMAL
MOCCHIATO:焦糖瑪奇朵。口感和前3者完全不同(PS:如果你點的是ICE CAREMAL MOCCHIATO,你就會發現,它特別好看),裏面是香草糖漿和濃縮咖啡配牛奶,最上面是奶泡和焦糖糖漿,口感複雜,特別甜。
日本炭燒咖啡:純粹的重焙,獨特的口味,香淳苦澀,保持了較多咖啡的原有風味
夏威夷咖啡:具強烈的酸味及獨特的香氣,中度烘培的豆子帶有強烈的酸味,深度烘培風味更上一層樓。
苦咖啡:不加糖也不重焙,煮沸的咖啡有著濃鬱的香味,但卻最為苦澀
藍山咖啡:得名於加勒比海環抱之中的藍山。酸味、甜味、苦味均十分調和又有極佳風味及香氣。
爪哇咖啡:產地為印尼蘇門達臘。烘焙後苦味極強而香味極清淡,無酸味。
康娜咖啡:產地:夏威夷康娜地區。火山熔岩培育出的咖啡豆,略帶一種葡萄酒香。
聖多斯咖啡:甘、酸、苦三味中性,有適度酸味,口味特殊、高雅。
摩卡咖啡:產地:埃塞俄比亞。具有獨特香氣,中度烘培有柔和的酸味,深度烘培則散發出濃鬱香味。
巴西咖啡:酸味和苦味可藉由烘培來調配,中度烘培香味柔和,味道適中,深度烘培則有強烈苦味,適合來調配混合咖啡。
哥倫比亞咖啡:獨特的酸味及醇味。清爽交替濃厚。
曼特寧咖啡:氣味香醇,酸度適中,甜味豐富十分耐人尋味,適合深度烘培,散發出濃厚的香味。(曼巴咖啡就是巴西與曼特寧調和出來的混合咖啡)
曼巴咖啡:混合咖啡,芳香怡口,強勁有味,是咖啡中之絕配。
薩爾瓦多咖啡:具有酸、苦、甜相等味道特徵,最佳的烘培度是中度、深度。
Coppuccino:義大利最有名的花式咖啡,旋轉,加入奶油,幹檸檬,肉桂粉,香甜濃重。
愛爾蘭咖啡:愛爾蘭威士忌,方糖或砂糖,酒精燈燒化後倒入咖啡和鮮奶油。(PS:個人覺得太花俏了,但喝時帶點威士忌香,感覺又是很不錯)
再更偏門的就不一一介紹了,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