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9 13:01:39瀏覽691|回應0|推薦1 | |
今年初大選過後,反對含瘦肉精美國牛肉的主張不斷延燒激化成高度政治化的全民運動,傻呼呼的政府高層穿著「科學證據」的國王新衣一昧蠻幹,最後寫了十六字的箴言把自己的歷史定位化成了歷史灰燼。
包含萊克多巴胺在內的瘦肉精真不是個好東西。但對我們叫陣的競爭對手虛實如何?台灣在思索利害得失後真的應該阻擋含瘦肉精美牛的進口?真的擋得住瘦肉精吃進我們的肚子?還是瘦肉精就像禽流感一樣是另一個「不能戳的秘密」?有沒有能兼顧我方與美方利益的妥協選項?在新任政府正式就職,開放瘦肉精議題即將再次浮上檯面衝撞之際,筆者提供一些來自地球村觀點的資訊與觀點,期能協助政府單位與社會大眾做出更好的選擇。
一、 山姆叔叔:消費的巨人、出口的侏儒 我們經常以為美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但受限於強大綿密的工會組織與社會福利制度等因素,工商業的產出並無國際競爭力而絕大部分只能倚賴國內消費。美國的出口大宗,除了利益糾葛複雜對方經常只能照單全收的特許軍火武器之外,最倚賴的即是農牧產品。事實上,近卅年來,泛稱農產品的農牧各級加工產品佔美國出口總值,從未跌落第三名之外,重要性可見一斑。從另一方面來說,美國的農業有優渥的土地、水源等自然資源得以非常粗放的方式生產,畜牧業則有政府對飼料玉米的政策補貼,還有高密度圈養的產業型態加持,使得美國的農牧產品具備相當的價格競爭力,也有足夠的產量產能實力在國際市場呼風喚雨。 對於美國整體國際競爭力不足導致進出口貿易失衡的問題,聰明狡狤的美國人在1933年放棄「金本位」貨幣制度、1944年的布列登森林會議決定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還開了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這兩家可以欠債不還的超級銀行,給了美國可以無限制印製發行美元的巧門,大量購買國外的產品用來支持自己國內揮霍無度的消費、以及擔任世界警察的龐大軍事支出。千萬噸的美元並不在國內流通以造成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而是以公債等的方式要求各國購買與持有,等於是向包括我國的世界各國借錢,只付利息來支撐穿金戴銀的生活。隨著次級房貸引爆美國金融體系與長達60年美元騙局的崩解,美國就只能回歸正常手段,以擴大出口縮減進出口貿易的失衡,維繫其奄奄一息的金融體系。強迫各國開放農產品市場,比起銷售軍火而言,除了銷售金額略遜之外,卻有快速成交資金流動性佳、低度道德爭議、充足經濟誘因等優勢。農產品成為美國的外銷主力,且強勢壓迫對方非買不可,自是其深度盤算後的既定主要政策。
二、 美國、台灣、與賽局其他對手的競爭籌碼 從世界的巨觀角度來看,美國大量出口朝貿易平衡邁進,我國從美國大量進口採購適當的產品,支付大量出口銷售到美國的產品賺得的美金,也就是現在變成難堪笑話與燙手山芋的外匯存底,這是兩國間最能持久穩定發展的貿易狀態,同理也發生在世界其它各國的兩兩交互關係。從狹觀的角度看,這是一場赤裸噁心的貿易戰爭:美國已經決定要賣農產品,事實上它也沒什麼其它東西好賣,面對大型的內需型國家與市場例如中國大陸、歐盟、澳洲等,只能乖乖的以逐項貿易談判來解決;但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等,挾其消費市場實力限制其汽車、電子、石化產品在美國國內銷售,就是最好的籌碼。 擺在檯面上的,就是環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有我們想要的台美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這樣的低障礙貿易架構,由山姆叔叔來決定對誰來開放市場。檯面下,則有美國人最擅長的法律訴訟、還有武器輸出許可的恐怖籌碼。韓國是對美國讓步最大的國家,在2011年除了開放瘦肉精,還開放卅月齡以下的牛肉與內臟進口。檯面上在今年(2012年)美韓FTA正式生效,檯面下在LED電視聯合壟斷、智慧手機與作業系統的侵權官司,除了LG小賠一筆惺惺作態一番外,其餘韓國廠商全身而退。我國的廠商則是深陷訴訟戰爭,除了鉅額罰款、進口禁令、還有廠商的高階主管在美國坐牢。尤其是LED電視聯合壟斷的訴訟是由美國計12州的檢察官提出,背後的驅動來源不難理解。從結果論來說,最聽話的韓國、有限度開放的日本、抵死不從還出爾反爾的我國,在美國最引以自豪的公平法律制度之下,恰好呈現大賺、不賺不賠、與慘賠的結果,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實質恐嚇。檯面下的F-16 A/B戰機升級、F-16 C/D採購、柴油潛艦採購的你來我往欲迎還拒,相信讀者已經很熟悉,不再多言。 像我們這樣類型的國家,並非沒有籌碼來緩和貿易的爭端,其中在美國當地生產,就是很受歡迎的作法。再舉韓國為例,現代(Hyundai)、起亞(KIA)分別在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設廠生產,就是實際的例子。但我國受限於代工型態為主缺乏終端品牌、通路,還有過份往中國大陸市場傾斜依賴等因素,在這方面的善意作為幾乎為零,也難怪會被美國人修理得最慘。
三、 為什麼非買瘦肉精美牛不可? 開放瘦肉精標準的訊息一出,我們反應最激烈的是養豬戶,而不是養牛戶。我國的畜牧業者知道美國人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這樣的判斷應是合理且正確的。其實,瘦肉精美牛這個問題要倒著來看就懂了: 首先,牛肉不僅佔美國畜牧市場的飼養頭數與出口金額相當比例,也已在我國的市佔率超過50%以上;至於衛生署的「刪三管無五卡」執行,兩國政府似有默契。我國是否開放瘦肉精標準,就牛肉而言,美國人不必那麼堅持進逼。同理,我們的玉米、小麥也早已依賴美國供應;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是,2000年進入WTO之後幾年,現在喊保護國內農業振振有詞的民進黨政府開放了美國稻米,而且是加州種植與我們食用風味完全相同的梗米(蓬萊米,非泰國、越南大宗出口的秈米,即在來米),市佔率15%,我們每天都在吃;美國冷凍雞肉進口(以雞腿、雞翅為主),佔白肉雞市場的30%,佔整體(白肉雞+土雞)市場約20%,眼尖嘴挑的消費者嚐著麥當勞這幾年稍微變小但一隻39元的雞腿,應該就能了解。意思是我們國內在使用的大宗榖物、肉類的飼料與食材,除了豬肉以外,都已經向美國購買。想當然美國本次叩關的真正目的,是豬肉這塊僅存未攻克的灘頭堡。 瘦肉精的使用,則是由美國發跡,輻射擴展至加拿大、阿根廷、甚至巴拉圭等國的大型農企業的營運問題。若是從畜牧戶來看,其實美國本土超過60%以上的牛、豬畜牧戶並不使用瘦肉精(養雞戶因為白肉雞飼養天期短,轉換效率不高且有代謝殘留疑慮,在該產業少有使用,台灣亦同)。但美國的肉品產業與大宗榖物產業相同,呈現集中化寡佔的現象(Tyson、Swift、 Cargill、American Pog、 Perdue等合計市佔率即超過80%),尤其是出口貿易涉及複雜的金流、物流、行政管理流程,更適合企業化的組織來代理操作。因此,美國的肉品出口貿易可以說是這幾家公司的禁臠,甚至貿易談判的內容也是為這幾家企業量身訂作;另外,糧食供應因為涉及國家安全,屬於總統的職權,因此在美國的制度與實務執行上並不阻擋農業業者直達天聽,以及總統干預農業政策事務的行為;再者,則是美國中部10餘個農業大州的選票考量與大型農企業的選舉獻金等既成傳統,多項因素讓美國的農業部地位可能比我們的農委會(“升級”為農業部在即)還糟糕,充其量是大型農企業的官方代辦窗口而已。2002年底一位極具勇氣但顯然不長眼的農業部長在24小時內宣布美國發生狂牛症疫情暫停出口,不到半年就從白宮消失;2012年4月狂牛症再起,不到48小時美國農業部就宣布這起狂牛症屬「非典型」、且未進入人類食物鏈,毋須調整美國的狂牛症等級。日本採用美國農業部公告的狂牛症檢測方法,鑑識率僅55%(20頭病牛僅檢測出11頭)。對待世紀絕症之一狂牛症的處置方式都能如此向業者傾斜,至於「或有人體健康疑慮,但經廿年前科學實驗證實對健康風險甚小」的萊客多巴胺,美國政府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10 ppb殘留標準向我們叩關,就美國人的觀點,已經是對我國政府與人民高度的尊重與禮遇,更遑論還要回頭向業者老闆們拜託出口不含瘦肉精的肉品。也只有碰上像歐盟這樣實力相當的對手,農業部才敢回頭要求業者生產不含瘦肉精牛肉,美其名為「高品質牛肉」(Premium Beef)向禁用瘦肉精的歐盟叩關。我國市場就美國政府的盤算來看,階段性的目標似先以具有價格破壞力的含瘦肉精牛肉進軍、取得市佔率後宣導美牛味美安全無虞、含瘦肉精牛隻內臟開放入市、宣導瘦肉精添加安全無虞、然後藉全面開放含瘦肉精肉品之名輸出豬肉等五步曲。
四、 美國豬肉不好吃,國產豬肉業者不用擔心? 許多旅美的朋友都有相同的感受經驗:美國豬肉很難吃,腥味很重,不像台灣豬很香甜又沒有腥味。換句話說,即使美國豬肉開放進口,市場接受度應該不高,毋須擔心。這樣的觀點其實有過分樂觀之處。 美國豬不好吃的原因主要有3個: 1. 美國豬養殖業對豬種品系採自由化(計9種以上),台灣則是85%以上的豬都是高度純化的3品種豬(LDY)。就豬肉風味而言,台灣較純化穩定。 2. 美國豬公豬不閹割,賀爾蒙/費洛蒙的味道較嗆鼻。 3. 美國由於水源管制較為落實、人工成本高、但農牧用地成本低廉、還有防疫考量等因素,當地豬場通常採批次欄舍輪休飼養,每批次6個月間並不清洗。台灣的養殖習慣是每日清洗2次(以上)。所以美國豬的肉品菌叢相對複雜、異味重。 由上項觀之,我國豬肉的美味對美國而言,設下的技術障礙並不算太高。就如同加州稻米進駐我們的餐桌一般,只要大型肉品公司與旗下若干大型契約畜養戶規範生產,在數年內應該就能生產出台灣消費者能廣泛接受的豬肉肉品。這還僅堪稱中長期可見的市場挑戰。短期即見的市場威脅則是在我國市佔率50%以上的外食餐廳市場與加工食品市場,有價格優勢的美國豬肉即使風味不佳,但使用調味劑(辣/蔥/油)、人工甘味劑等就蓋過去了。一如我們在夜市、校園常見的500cc價廉味美柳橙汁,近日見報的原汁成分不足的蘆筍汁、或是肉質較鬆散的白肉雞披上厚酥裹粉成為香噴噴炸雞大幅取代了台灣本土肉質細膩但價格貴上3成的土雞。只要消費者的味蕾廣泛接受,我們很難規範業者使用肉品的製造國來源。,
五、 欣見公民運動關注並戳破「偽科學」的長年假象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羅蘭夫人被送上斷頭台前留下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的罪惡假汝之名而行」。近年來,科學被商業利益踐踏扭曲,也愈來愈像是邪惡代言人。從電子產品的電磁輻射、核能安全、製造業環境衝擊評估等範疇議題,「偽科學」的黑影有愈來愈惡化擴大的趨勢。大學等研究機構的財源自主,是造成科學獨立性被凌虐的主要原因。在美國、我國學者想從事批判或反證式的研究,都有找不到贊助廠商的困境;即使是申請政府預算進行研究,以我國為例,也有國科會這樣的機關以維護產業發展之名在擔任門神清除障礙。這是「威脅」的部分。教授的升等、國營企業與政府財團法人的委託研究、乃至於民間企業高薪職務的兼職轉任等,更是一般人很難抵擋的「利誘」。在經濟動物的醫藥產業方面,除了原本就是一般民眾較少關心的冷門領域;卅餘年來因經濟規模之故,全球的動物醫藥公司大量為人用藥廠購併;僅十年光景,動物醫藥的實驗室機構由80餘家縮減至15家以下。由此不難理解萊克多巴胺的人類風險評估,只有20年前的6人受測實驗,其中還有1人半途落跑,但實驗結果仍然令人「振奮」;農委會的會議資料與引用數據,都還勞駕美國業者熱情提供;官方會議的學者代表,除了多是國科會的贊助大戶之外,還有些是「不能戳的秘密」裡非自願被起底的「菁英團隊」。由於公民團體在網路自由環境下的發聲傳播,以及在兩黨政治結構下的政治鬥爭,像瘦肉精風險評估這樣的議題,我們社會由被蒙蔽欺騙進展到知曉與討論的階段,但距離公民賦權影響政策,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關於萊克多巴胺的討論,因相關論述豐富,筆者不多著墨,僅就二項政府部門提出的遊說主軸,提出簡單的意見: 1. 「從來沒有任何一項報告或事件,可證明萊克多巴胺會致人於死」:姑不討論反證研究難產的客觀限制,僅呼應相同的邏輯,FM2、小白板、丁基原啡因、K他命等三級毒品同樣都不致命,所以我國亦應該全面開放上項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與使用,以期活絡該項產業發展? 2. 「美國有三億人都在吃都沒事。你想美國人會害死自己人嗎!」:如篇前所述美國在特殊補貼政策下被扭曲的農業與相關食品產業環境,造就一個特殊的高糖、高鹽、高脂肪飲食消費市場。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研究顯示從1999年到2008年,12歲到19歲的青少年當中糖尿病患者或前驅型糖尿病患者從9%上升到23%;世界衛生組織(WHO)2007年第237號報告指出:工業化國家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達30%。以美國為例,估計每年發生约7,600萬例食源性疾病,造成325,000人次住院和5,000人死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_SUj9MwO0&feature=share 【轉下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