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愛樂社老友分辨「跡」、「蹟」、「迹」三字(2014年)
2018/05/29 12:17:11瀏覽6425|回應0|推薦2
〔序〕

幾年前在我們愛樂社骨灰的 LINE 群組裡,在台灣某大學電機系任教的 kylee 學長貼文介紹大家去看某展覽。我順手更正了學長文中的一個錯字,學長當下反對我的更正,過程中又吸引了另一位在台灣某大學法律系任教、與我同屆的 mlwang 同學加入對話,由此展開了一段精彩討論。當時便決定日後當將此段討論整理出來以為留念。拖延幾年,如今終於了卻心債一椿。



kylee:…裏面收藏的東西不少,即使不是真蹟,也很有看頭

即興:真「跡」

kylee:這回我不完全同意學妹的指正 原網頁

mlwang:又一個積非成是的例子。即興說的才是對的。

即興:嗯,好玩。

學長,首先必須說,你的論證十分薄弱,資料來源不夠有力。在一個鑒定錯別字的研究討論中,你不能上網搜到某個網頁裏使用了同樣的字,就以此論證使用這個字是對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隨便哪隻阿貓阿狗都可以寫個什麼東西上傳。我以前有一次在某查經班糾正帶查經者所講的,結果他把從網上印下來的不知哪隻阿貓阿狗寫的錯誤解經往我面前一扔,得意洋洋地擺出一副「還需要我再說什麼嗎」的姿態,搞得我十分啼笑皆非。只好耐心地把聖經下面直接反駁他說法的注釋指給他看,再好好地灌輸他「網路不可盡信」的概念。

當然,學長援引的網頁不是出自無名的阿貓阿狗,國立國父紀念館的公信力大得多。可是國立國父紀念館不是鑒定錯別字的權威來源。即使是國立國父紀念館、或任何一個其他政府機構學術單位,他們所寫出的新聞稿依然有錯別字的可能。這種情況不是沒可能、大家也應該都碰過。 說到底,想鑒定錯別字,最終的權威只能是字辭典。當然以現在網路的浮濫來說,查網上字辭典及其他參考資料也要小心。得看看是誰編的、公信力如何。如果是一群素人寫的,而編審過程又不太嚴謹,那就依然不能太相信。比如說,就我個人經驗,同樣是維基百科,英文版的就比中文版的錯誤率低得多。 因此在網上辭典中,我會比較相信教育部辭典。因為考量所有的條件,作者應該已經是權威中的權威,編審過程也會是最嚴謹的。 而其他版本的網上辭典可作為輔助參考。

即興:我研究的結果是這樣(按可信程度排列):

教育部辭典中,只見「真跡」一詞,不見「真蹟」。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支持它的姐妹。

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中,同樣只見「真跡」,不見「真蹟」。

雅虎奇摩字典中,還是一樣,只見「真跡」,不見「真蹟」。

另外有一些其他的網上辭典,有說「真迹」的,還有說「真迹」、「真蹟」、「真跡」三者通用的。但是最後結論,我還是傾向相信教育部辭典。因為它給了兩處出典:

唐.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唐.王建.宮詞一百首之十二:「真跡進來依數字,別收鎖在玉函中。」

以上,論證完畢。供學長及大家參考。

mlwang:「蹟」與「跡」的簡體字都是「迹」,所以比較差的簡繁轉換軟體會弄錯,也間接助長了「真蹟」的使用率。

即興:哦,原來如此。我正在奇怪這「真迹」、「真蹟」、「真跡」三者通用的說法是哪兒來的。

kylee:難得大家都很愛考證,所以LKK級的我,只好搬出家裡年紀比我還大的老辭典「辭彙」來查一查,有興趣的大家看一看吧!

即興:學長,請問一下你家那本《辭彙》是誰編纂、哪家出版社出版的? 我不是和你鬧意氣,而是真的很難相信你的第二張圖,「蹟」字全同於「迹」、「跡」兩字的論點。 你自己相信這三字是全然相同的嗎?有這樣的公認、或者,在大家的經驗中,「筆跡」、「軌跡」、「浪跡天涯」、「杳無人跡」可完全與「筆蹟」、「軌蹟」、「浪蹟天涯」、「杳無人蹟」互換嗎? 我先前是說過鑒定錯別字的權威只能是字辭典。可你這本《辭彙》的這個論述實在是背離常識與經驗太多了,因此我依然得質疑它。

再仔細看你的第三張圖:「迹」字下有四個定義。而它同「跡」又同「蹟」字的論點,是接在第四定義「功業」下。因此可以有兩種解讀:在所有四個定義下,這三字都等同;或者,只有在作為第四定義「功業」時,這三字才等同。從你所附的有限資料中,無法再進一步確認到底哪種解讀為它原意。 那麼這時,交互查詢其他字辭典就很重要了。

我再度把這三字又各查了一遍。《教育部辭典》與《林語堂當代漢英辭典》的結果大同小異:第一,二者都沒把「迹」字列入(側面印證了 mlwang 所提「迹」字主要是另外兩字的簡體字);第二,二者中「跡」字的例詞,無論是適用範圍或所收數量,都遠大於「蹟」字的例詞;第三,二者所給的「蹟」的例詞,都只限於「古蹟」、「事蹟」、「奇蹟」、「史蹟」等與「功業」有關的定義(間接證明對你第三張圖的解讀應該是只在第四定義「功業」時,這三字才等同);第四,二者都曾在少數例詞中提到「跡」「蹟」二字等同,然而相對於所有相關例詞的數量,提到此二字通用的次數相當有限。 因此,我認為比較安全的結論是,在少數情況下,「跡」「蹟」二字通用。然而,這只限於主要作為「功業」解釋時的相關詞彙,如「奇蹟」亦作「奇跡」、「古蹟」亦作「古跡」等。另外,「跡」字的應用範圍遠大於「蹟」字。如真要偷懶只用一字,也只能勉強用「跡」字來取代「蹟」字,而不能用「蹟」字來取代「跡」字。

mlwang:文化圖書公司,陸師成主編。

mlwang:辭彙算是老牌的辭典了,一直有在更新,也算廣受引用,只是現在應該不容易看到民國60年以前的版本。如果 kylee 學長那本真的年紀比學長還大的話,還真是歷史悠久,佩服佩服。 這本字典的正確性如何,我不是專家,沒有資格論斷。稍為 google 一下,可以發現林慶彰教授曾發表一篇名為 「談談《辭彙》(陸師成著)的錯誤」的論文。只是沒有錯誤的字典應該不存在,所以該論文的存在應該只代表「辭彙」是值得一評的字典。(題外話:林教授的論文題目也有問題,字典應該只有「編」、沒有「著」。) 只是單從學長提供的第一張 scan 看來,它在「跡」、「蹟」、「迹」的辨識上,可能不是那麼講究。(請見其「蹤」字條。題外話:它對「蹤影」的解釋也不太準確。)

mlwang:上面那些,本來沒有打算寫的;明天要開學了,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沒時間繼續追究這個問題。只是好奇心實在是個討人厭的小惡魔,就來吧。

mlwang:其實「迹」這個字不是中國在推行簡體字時所發明的新字,而是行之多年的古字,在說文解字裡就有收錄,康熙字典中也多有使用。在說文解字裡,「迹」是正字,其下列了「蹟」、「速」(當時寫為「𨒪」) 兩個異體字。「跡」字則沒有收錄。從古書原典來看的話,「迹」最早在道德經裡就有使用,「蹟」在詩經裡有用,而「跡」則出現在論語裡,都是很古老的典籍。必須一提的是,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這些古籍都是靠手抄本傳世,且多數在秦始皇時被燒了,現有的多數後來「重建」的版本。說文解字雖是東漢時的作品,沒被秦始皇燒掉,但原本也已不存,現在所用也是後世重建的版本。但至少在東漢時,「迹」比「跡」常用,應屬無疑。

mlwang:在康熙字典裡,「迹」仍為主字,「跡」與「蹟」的解釋裡都有「與『迹』同」之字樣,但「跡」仍有自己之解釋,「蹟」則無 (只有例子)。但到了「三希堂法帖」時 (乾隆年間),就沒有收錄「迹」,只剩「跡」與「蹟」了。(註:「三希堂法帖」不是字典,而是歷代書法名家的總整理,共收9萬多字。)

mlwang:因此,比較合理的推測是,「迹」不知從何時起,漸漸被「跡」與「蹟」取代,且「跡」與「蹟」在用法上也逐漸分化。如即興所說,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沒有收錄「迹」(連異體字都沒有),且「蹟」的解釋顯然較窄。 (但以前者為基礎、同是教育部出版的「萌典」就有「迹」字,其解釋為「『跡』的異體字。」)

mlwang:在編給電腦用的 big5 碼時,大概也因此捨去了「迹」字。在 Unicode 被普遍使用前,「迹」字等於在繁體寫作的世界裡絕跡。(這個也不能寫成「絕蹟」吧?) 中國在推行簡化漢字時,大概決定重拾古風,以「迹」取代「跡」與「蹟」。

mlwang:報告完畢!(好像上大一國文時也沒這麼認真。)

kylee:給 mlwang 嘉獎一下!

即興:得對 mlwang 豎大姆指。我之前網搜時也看到「迹」字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與其他古文中出現的資料。可那些都是大陸網站,委實不敢肯定那當真是「迹」原字,還是因為他們使用簡體字而轉成了「迹」字。謝謝你詳細的說明,解了我的疑惑。

即興:忍不住發句牢騷:流氓的、天殺的、坑爹的、萬惡的、禍國殃民的、戕敗歷史文化遺害子孫萬萬年的簡體字政策啊!

mlwang:康熙字典現在有好幾個網路版,其中至少有兩個提供全文掃描。所以不必擔心簡繁體混淆的問題。

mlwang:說文解字雖然沒有全文掃描上網的版本,但研考會的中文全字庫網站 (http://www.cns11643.gov.tw/) 有其所有單字的碑帖。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迹」在說文解字裡寫做「辵亦」(也就是原始的「辵」部,而非後來的走馬旁)。

mlwang:全字庫網站也收有三希堂法帖的碑帖。我就是在那裡發現三希堂法帖收錄了「跡」與「蹟」,但無「迹」。

mlwang:更棒的是到香港念哲學的英國人 Donald Sturgeon 所做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裡面有超多中文文獻的電子檔、原典掃描,有些還有英文翻譯。學術界通常重創意而輕汗水,但看到他一個人(還是個外國人),藉自己和網友的力量,做到這種程度,實在不能不佩服,我馬上就捐款了。(他靠廣告和捐款支持。我的 browser 把廣告擋了,只好捐款。)

mlwang:在這裡可以查到,在該站所蒐集的數千文獻裡,「真跡」一詞 (不論用那個字),在兩漢之前不存在。在漢代之後,共出現 27次,其中25次用「跡」字,兩次用「迹」字,「蹟」則未曾出現。

mlwang:再來,台灣花大錢做的數位典藏計畫 (http://digitalarchives.tw/), 裡面有一類是「語言主題」。在這裡,不論是「真跡」還是「真迹」都查不到,只有「真蹟」可以查到100多筆。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所收藏之文獻本身的用字,而是該典藏計畫對那份文獻所下的標題。只要是原件掃描存檔著 (不論是字畫、照片還是一般文件),它都稱為「...真蹟」。執著的程度,從多條「宋元人真『蹟』」之圖藏可見一般。

mlwang:不過至少它證明了有人用「真蹟」。除了數位典藏的主事者外,我們可以發現以前的電信局也都用「真蹟」。

mlwang:今天開學了,總算有圖書館可用了。利用中午飯後,散步到圖書館,把昨天想查而沒得查的辭海、辭源、國語日報辭典,及一堆以前不知道、看起來很威武的大部頭字典掃一遍,只是沒有什麼新收穫。還是網路好用。

即興:mlwang 又多授了幾堂語言學,讓我在這兒抄筆記抄得過癮至極。愛樂社這群人幾乎每個都是多聞的益友,樂何如之。

即興:嘻嘻,對不起,還得再訂正個之前 mlwang 的錯別字:「可見一般」應為「可見一斑」。

即興:這句成語是有出典的,所以不能替換別的字。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清.李汝珍《鏡花緣》:「諸如此類,雖未得其皮毛,也略見一斑了。」

mlwang:受教了,多謝!我真正的中文實力.真是可見一斑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mpromptu&aid=11218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