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古文明的震撼,埃及之旅(三 ) 阿布辛貝雙神殿
2010/09/15 20:49:47瀏覽1835|回應0|推薦39

2006/9/25   從開羅搭夜車臥鋪,朝沙漠地區亞斯文出發,一路晃呀晃的,天還沒亮,就被晃醒了,感覺精神恢復得不錯。窗外天色微亮,陽光灑入,拉開窗簾望去,鄉間田野景致,有甘蔗田,玉米田, 椰棗樹等在眼前飛快閃逝,雖然是離尼羅河不遠,但並無置身綠洲的感覺,仍然充滿了沙漠乾旱的氣息,和台灣鐵道旁綠油油的水田味完全不同。

 

       陸陸續續聽到外邊走道傳來人聲,火車服務員開始serve 早餐了,兩片麵包,一塊蛋糕,一杯咖啡或紅茶,看了就不怎麼有胃口,但勉強吃一點,出來玩需要體力,氣虛力乏是撐不下去的,導遊尤其呼籲大家多喝水,而且只能喝礦泉水,比較乾淨衛生,在沙漠地區,最需要的就是多補充水分了。

 

好友阿華牛仔打扮,像電影明星般英氣逼人 

 

      火車比預期延誤三小時才抵達亞斯文,然後搭渡船過河,抵達一塊沙漠地區,是土著努比亞人居住的地方,我們將在此體驗騎駱駝的滋味,導遊  Said 薩意徳先教我們基本上下駱駝的方法,駱駝有雙峰和單峰的,駝背上安置了鞍,再放上幾塊軟墊,跨上去坐好後,雙手五指交叉,抓緊座騎前方的握把,全身放輕鬆,身體要略為前傾,以防駱駝倏地站起,坐在上面的人會往後倒,騎乘的時候身體最好隨著駱駝的步行而律動,感覺會比較舒適,下來的時候駱駝會先蹲下,此時我們身體要往後仰,免得往前栽,一路上都會有人牽著駱駝帶領我們,所以很安全,不需要害怕。剛開始有點緊張,女生尖叫聲此起彼落,有一位小姐騎上去了半天,發覺沒有人幫她牽駱駝,根本就是隨著駱駝自己走,她很害怕,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我自顧不暇,也沒法幫她,看了又好笑又害怕,一路上就這樣顛顛簸簸的,絕不像電影上所看到的騎駱駝那麼有趣,沙漠風情無限! 接著往原住民努比亞人的住處稍事休息,有兩個小男孩,像雙胞胎一樣,皮膚黑得發亮,大眼咕嚕嚕的轉,好奇得望著外來的人們,天真可愛的模樣,吸引大家搶著和她們合照,有團員拿出糖果請他們吃,逗得他們笑得好開懷。

漂亮妹妹 Vivienne 騎姿挺帥的!

原住民努比亞人的住宅

宣禮塔用來呼喊居民祈禱的時刻

原住民努比亞人天真孩童的笑容

原住民努比亞人幾乎都席地而坐

原住民努比亞人年輕少女

  接著去亞斯文參觀當地生產的花崗岩,其中有一塊未完成的方尖碑遺留在當場,已具有3500年歷史了,它高 40 公尺,重 1100 公噸,因為當年施工到一半,發生斷裂,以致於遭棄置不用,成為遺址至今,也讓後人了解到方尖碑的製作過程,據 Said  說埃及國內僅剩 9 座方尖碑,國外約有 20 幾座。有名的如法國協和廣場上的,伊斯坦堡賽馬場上的等等都是。今天太陽炙熱,接近中午,氣溫高達約 40 度,花崗岩區是戶外,還必須爬坡拾級而上,真的累得氣喘噓噓,彷彿要被烤焦似的,連中鋼這群身強體健的慢跑隊代表,也大呼吃不消呢。

 

方尖碑又大又重又高,古時候的埃及人能將它從開採地製作好,再經過陸運和水運送到很遠以外的地方,再把它豎立起來,在沒有起重機的時代,這工作的困難度很高的,所以,不得不佩服人定勝天ㄋㄟ!

 

這一塊有名的方尖碑是豎立在法國協和廣場上的

埃及方尖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9%E5%B0%96%E7%A2%91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件傑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威的強有力的象徵。從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的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現雖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當時遺物無存,僅知道碑不超過3米,也不優美。現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屬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約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前1971—前1928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郊原希利奧坡里太陽城神廟遺址前。這塊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噸,是辛努塞爾特一世為慶祝他的國王加冕而建的。

開鑿和豎立方尖碑是一項艱巨工程。據記錄,從石礦開鑿出這種獨塊石料,從亞斯文運到底比斯,費時7個月。在亞斯文的海特西朴蘇女皇陵中就有描繪從尼羅河上用駁船運送方尖碑的圖畫,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將方尖碑抬上一個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後將它豎直立於基座上。

全世界現有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29座,其中埃及本土現保存有9塊方尖碑。義大利則擁有18座埃及方尖碑,是全球最多的,義大利的方尖碑多是古羅馬時期被從埃及運往羅馬帝國的。其他的埃及方尖碑包括:法國1座、以色列1座、土耳其1座、波蘭1座、英國4座、美國1座。

再度搭乘渡船赴費萊島,參訪 Temple of  Isis 埃伊斯神殿,Isis 是美神,整座神殿建在小島上,面對尼羅河,景色優美,天空蔚藍,萬里無雲,遠遠河面上風帆駛過,清幽的環境正適合貌美的 Isis 居住吧?這座神殿是從地下挖出來,再重建的,面對神殿大廳,左右兩邊是一長排對稱的圓柱,但有一排顯示施工只到一半,尚未完成,至於原因則不可考。這種圓柱風格的建築,相信對後來希臘羅馬的建築文化影響頗深。圓柱上刻有象形文字,及線條極為優美的女神浮雕。

     

在渡船上遠觀 Isis 神殿  

 

  

 搭船接近 Isis 神殿的島嶼

 

 Isis 神殿島嶼碼頭

 

Isis 神殿建築在島上,風景清幽

 

 Isis 神殿圓柱影響後來希臘羅馬建築風格

 Isis 神殿圓柱建築走廊

 

Isis 神殿廊柱 

Isis神殿圓柱上女神浮雕

Isis 神殿

再驅車三小時趕赴亞斯文大水壩,途中經過撒哈拉大沙漠,導遊 Said 叫我們看遠方沙漠中一條如帶狀閃閃發光的河水,其實是海市蜃樓現象,並非真的有一條河流經那邊。抵達亞斯文水壩,河面寬廣,據說湖水流長 500 多公里,比台灣全長還長,是全世界第六大水壩,這是埃及政府為了調解尼羅河水量,避免尼羅河氾濫成災,造成下游嚴重損失而蓋的。據說蓋此座大霸所使用的花崗岩,遠超過金字塔,也是現代建築的奇蹟。

 

海市蜃樓現象

 

亞斯文大水壩

 

 離大壩不遠處就是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古蹟及埃及最大之一的阿布辛貝雙神殿。這座神殿是從地底下65公尺挖出來,再搬至現址重建的,當初為了避免遭到高壩湖水的淹沒,世界各國均提供技術和經濟援助,將大神殿上移 200公尺,將巨石鋸開成石塊,一一編號再搬運至安全地點重新組合完成,為了維護此一古蹟,真是煞費苦心,如果仔細觀察,依稀可見石塊被鋸過的痕跡。這座神殿是3000多年前法老王拉姆西斯二世為了敬拜諸神所蓋的,但他同時將自己的像也放置其中,希望老百姓將他視為神一樣膜拜。大門入口處有四尊高 20 公尺的巨無霸的神像的坐姿,望之令人生畏。最不可思議的是每年 2/21 10/21日當陽光射入神廟內部正殿時,會不偏不倚地照在三座神像中間那尊法老王的身上,而這兩天一天是法老王的生日,而另外一天則是法老王登基日,古埃及人對於天文曆法的精算,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過由於神殿上移兩百公尺的緣故,現今陽光射進來的日子都要慢一天了。Said 告訴我們聯合國花費總計 4800 萬美元,贊助埃及重建阿布辛貝神殿,果真這裏的一切設備都臻水準以上,內部規劃整齊,巍峨巨像保存完整,浮雕壁畫輪廓清晰,堪稱鬼斧神工,氣派壯觀,相信再長存一個 3000 年也沒有問題。旁邊另外一座規模較小的神廟,則是拉姆西斯二是為其妻子所蓋的 。

 

阿布辛貝神殿正門入口處的巨大神像

阿布辛貝神殿拉姆西斯二世雕像

 

阿布辛貝神殿神像

 

阿布辛貝神殿神像 

阿布辛貝神殿神像旁的雕像

 

阿布辛貝小神殿(納菲塔莉神殿)

納菲塔莉神殿,工程浩大,神殿正面有6個10米高的巨像,代表了拉美西斯丶納菲塔莉和愛神(Hathor),所以又稱愛神之殿

 

拉姆西斯二世為其妻子所蓋的神殿,規模較小

 

今天所有的行程就將在太陽西沉中結束了,還要乘車三小時回到遊輪上,大夥都疲累了,車子在撒哈拉沙漠中飛馳,團員們一個個都睡了,忽然聽到 Said 用麥克風叫醒大家,問大家想不想看一看沙漠中的星星,一陣子歡呼「當然想啦!  Said  囑咐司機停車,讓我們探頭望一下天上的星斗,「哇! 好多星星哟! 好亮好美呀! 」大夥異口同聲發出讚嘆,對於久居都市的我們,能欣賞到如此清明燦爛的星空,無疑是奢侈稀罕的,心中帶著浪漫滿足的微笑,為今天的行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inYu&aid=438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