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做自己,不會重蹈覆轍
2006/11/22 08:47:01瀏覽1249|回應0|推薦15

Because of you                                               因為

I never stray too far from the sidewalk        我從不敢偏離行走的道路

Because of you                                                就因為妳

I learned to play on the safe side                  我學會節制自己的歡樂

So I don't get hurt                                           免得受到傷害

Because of you                                                就因為妳

I tried my hardest just to forget everything 我盡最大努力去遺忘一切

Because of you                                                就因為妳

I don't know how to let anyone else in         我猶然無法接納任何感情

Because of you                                                就因為妳

I'm ashamed of my life because it's empty   我為蒼白空洞的生命而自卑

Because of you                                                就因為妳

I am afraid                                                          我感到恐懼

 

這是一段歌詞,摘錄自出身電視節目「美國偶像」的Kelly Clarson前一陣子的暢銷歌曲--「Because of You」。歌曲中的小故事是繞著一位位年約七、八歲的女孩,目睹不和睦的雙親鎮日爭執,母親備受父親冷落的凌辱與委曲,終至父親離棄,而浸沉憂傷的母親在女孩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她感傷地道出:        

           Because of you, I find it hard to trust 
         Not only me, but everyone around me.
         Because of you, I am afraid.

多少人有相似的母女情結?女兒的人生很多地方是母親的翻版,不盡然是母親自身故事的重播,但母親給女兒一箇樣板,縱使無意照樣子模仿,卻留下抹滅不掉的鑿痕,有意識或無意識,女兒有難以掙脫的緊咒箍,處處是母親的或濃或淡的影子。我有朋友很排拒來自母親的影響,獨自在外租房子住,租了房子如何佈置,該不該穿鞋進浴室,鞋櫃是擺在屋內還是屋外,母親的意志依舊無遠弗屆地延伸而來,朋友的感情生活、生涯規劃,無不列入母親愛的關照事項,長期下來,她發現自己是母親的翻版重播。像歌曲中的女孩,怕自己重複母親不幸的愛情故事,找到的是不良之人,而不是良人。

我知道有些待字閨中的女子,也見識過父母婚姻的不平衡,因而恐婚、懼婚。我說不平衡,因為並不是全然不幸福,只是上一代夫妻間關係嚴重男尊女卑,有人配合得恰如其分,恩愛相守,有人卻忍聲吞氣、逆來順受,終生抑鬱;當子女看了前車之鑑,對感情與婚姻,只有恐懼,逃都來不及,哪敢妄想追尋幸福伴侶。

我覺得這一代女性委實辛苦,母親教化的是溫柔婉約,可是在職場上衝鋒陷陣,可得勇敢果決。走入家庭後,又在工作和家人之間體力與精神拔河,感情的微妙變化,更不是能照顧周全。很多就這樣敗下陣來,對手可能是另一半的同事、朋友,可能是嬌艷妖佻的歡場女子,口角、爭執,接著叫囂、對罵,我想到那剣孥弓張的場面,接著瞥到角落聚縮成一團那個淚眼模糊的小女(或者是男)孩,我就心絞痛不已。女孩無辜,母親可是無助,她也不想扮演那個腳色,詮釋婚姻悲劇。

每次聽到這首歌曲,我都會無限聯想,我幸福嗎?其實夫婿已經是人人稱羨。我能讓女兒看見我的婚姻而對愛情產生憧憬,心生嚮往嗎?也許吧!?但願不會從她那兒聽到「就因為你」的抱怨。

女孩,做自己,丟棄傷痛的記憶,不要怕重演母親的故事,因為你在傷痛中學習,你不會重蹈覆轍。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llside&aid=509095